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虚拟网络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近几年来,网络热词不断出现并不断影响着不同语言向新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前几年的“囧”,到2019年的网络流行曲《生僻字》中的“龙行龘龘”的“龘”,越来越多的古语词、方言词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2015年网剧《仙剑客栈》中,主角的一句台词“怼死你”和2017年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中的“小怼小进步”,让“怼”字在网络有了些许的热度。在此之后各类综艺节目、新闻标题大量运用这个词,“怼”在一时之间成为高频词汇。
与此同时,“怼”字不仅在各种媒体中传播广泛,甚至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也频频出现。但是经过网络语境的发展之后,网络中流行的“怼”与最初的字义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本文将从这些转变背后的语源、语义、语用等方面分析,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怼”在网络流行的原因。
2. “怼”的本字及演变
“怼”作为文言词活跃于古籍文献中。
1) 许慎《说文解字·第十下》 [1] 中解释道:怼,心部。怼,怨也,从心对声,丈泪切。
2) 《广雅·释诂四》中解释为:怼,恨也。
3) 动词:狠戾,违逆。例如: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国语·周语上》
4) 形容词:凶狠。例如:而秉义类,彊御多怼。《诗经·大雅·荡》 [2]
5) 《康熙字典》中 “怼,怨也。”
6) 《现代汉语词典》中“怼,duì,<书>怨恨”。
人民网和新华网有不少篇文章中带有“怼”字,如《对疫情要“稳、准、狠、快”,对基层工作人员要有人文关怀(2021年人民网评)》中“让基层更加从容不迫,抗疫更高效且尽量少扰民,不至于临事慌张,事倍功半,为基层招来怨怼……”
在成为网络用语之前,“怼”多是用于严肃的场合,经常与怨组词,固定搭配使用,属于书面语。另外,与“怼”组合的词还有怼恨、怼怨、忿怼、恚怼等。有学者认为“怼”从字源来看,不是一个晚起的字,但是最终它在各地方言中保留下来,只能说方言作为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不少生僻字 [3]。由于历史过程中使用频率降低和使用领域范围的缩小,一些文学词语会被人们慢慢遗忘,但是其中大多数都会保存在各类方言中 [4]。在语言的持续使用过程中,有的字词因为与某些地区的方言系统相匹配,而保留在该方言当中。所以,汉语词汇的多样性也都反映在方言当中。然而,以上可追溯渊源的“怼”字,与现如今的网络流行字“怼”并不是准确对应的。
网络上流行该字的读音是duǐ,主要表示的意义是指言语或行为的对抗与碰撞。但是,“怼”字在古代文献典籍中的释义大致有二:一种为怨恨;第二种是凶狠的意思。现代汉语基本上保留了第一种用法,表示在言语、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愤怒、不满、怨恨等情绪。不过,“怼”在词典中标注的音是“duì”而不是现在所说的“duǐ”,而且字典的释义一般指的是“怨恨、凶狠” [5]。所以,在实际情况中,“怼”字的语音和意义并不匹配。因为“怨恨”是一种内心情绪的表现,词性是名词或是动词,“凶狠”也是对情绪的一种描述,没有发生动作行为。而网络上的“怼”的主要意思是指单方面的回应或是有矛盾冲突的双方的碰撞、争吵,伴随着语言或是动作,且主要是用作动词。
另外,“怼”在没有流行之前是一个比较书面的字,经常和“怨”组成“怨怼”一词,很少单独使用,除了书面和正式场合基本没有出现过,所以将“duǐ”写为“怼”是不准确的,出现了书面语和口语不一致的情况。
作为形声字,声旁是“对”,形旁是“心”,不仅形旁表意,而且“对”是基本汉字,大众熟识度较高。因此,“怼”字之所以流行,从本字的演变来看,是占据了读音与字形的优势,在流行的过程中,“怼”字改变了之前的读音和意义,由方言的读音和延伸出的网络新义组合而成 [6]。虽然在字形上没有变化,但是从文字的内部结构来看,“怼”字内部已经发生了演变。
3. “怼”的语法功能
“怼”字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流行,是因为拥有较高的组词能力和灵活的形式,所以有必要通过分析具体的例句,研究出“怼”字主要的语法功能。
3.1. “怼”的句法功能
从“怼”字的句法功能来看,“怼”一般作谓语中心语,主要表现为施事动作,可直接加宾语、补语或其它的修饰语。例如:
1) 今日头条再怼腾讯被区别对待的滋味不好受。
2) 昨天《视觉中国》被怼了。
3) 日美贸易谈判怼上了。
4) 虽然我被人怼了,但我依然把这次经历,当做一次自我学习的好机会。
5) 盘点王思聪怼过的大佬,网友称:操碎了心。
可以看出,“怼”不仅可以直接在句子中当动词使用,而且可以在后面加上宾语或者是一些表示时态的助词,如“着、了、过”。而加上这些助词之后,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所以,“怼”是具有一般动词的特征,在遣词造句上没有太多的限制。
3.2. “怼”字的组合搭配
在分析的例子中,“怼”字前面或者后面,还可以搭配很多修饰语,形成固定用语。例如:
6) 菲律宾总统多次怒怼加拿大,事情没那么简单。
7) 一方大兵压境一方毫不退让美伊互怼会擦枪走火吗?
8) 不仅被中国回怼!蓬佩奥一席话,让全球都怒了。
9) FBI“通俄”调查报道搅动华盛顿,特朗普推文猛怼。
这些修饰成分的性质是多样的,像形容词、副词等等,与“怼”组合成固定词语直接进入到句子,可以呈现出更多表现意义,而“怼”也从单一的动词延伸出更多动作行为。这也表现出“怼”可以和其他各类词组合的自由灵活性,这也可以体现出“怼”字的活力。
3.3. “怼”字的重叠使用
因为“怼”是一个单音节动词,像“看、尝、试、唱”等动词一样,可以叠用,表示程度较轻或是尝试义的状态。而且这类重叠使用也可以在中间加“一”,变成“看一看、尝一尝、试一试”,“怼”字也是可以如此。例如:
10) “夸夸群”“怼怼群”这些奇葩微信群你听过没?
11) 林黛玉为何被称为“林怼怼”?只因听她“怼人”太过瘾!
12) 怼一怼“罗振宇们”嘴里的人工智能。
这是属于动词在形态上的变化,“怼”字的重叠使用,总结“怼”的语法功能,可以看出它自身的生命力,短期内“怼”字的使用频率迅速攀升,除了依靠新的传播媒介,更重要的是在于“怼”字本身的扩展性和延伸性。
4. “怼”的语义
从词义上看,网络媒体中的“怼”主要是指用言语或行为表达内心的不满或是宣泄情绪,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程度还是有不同的。经过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的几种含义。
(一) 用于互相调侃或开玩笑
“怼”在这里属于中性词,此类意义主要用于关系比较密切、毫无矛盾冲突的亲人、朋友和伴侣之间的玩笑。在这种意义里,“怼”字没有任何的杀伤力,情绪也比较平缓。此时的“怼”字充满喜感,具有调侃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主要是用于调节气氛。这样,“怼”与之前在网络上流行的“来啊,互相伤害啊”、“让我们相爱相杀”等热门用语有着十分相似的特点,这些用语所代表的意思并不是真的去“伤害”或者具体行为,而是用无伤大雅的语言营造出诙谐幽默的氛围,通过对话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二) 讽刺,讥讽
这种语义多是用于双方彼此之间有利益或矛盾冲突,一方表明对另一方不满意,但是并不公开直白地发表意见,而是从侧面表达不满情绪。此时的“怼”就变成了贬义词,例如“女足国脚怒怼裁判:四年送给了瞎眼狗”。其实是从侧面表达对比赛结果不公正的讽刺。所以,在这种语意下,就出现了“暗怼”一类的词。
(三) 正面反击或回应
表示正面反击的语句多用于新闻标题,例如:“董明珠怼中小股东”、“美国妈妈怒怼婴儿高跟鞋”。董明珠对中小股东是当面责备,跟“讽刺”是不一样的,而美国妈妈发表评论,是直接对婴儿高跟鞋发出的“谴责”或“不满”。所以,这就比“讽刺”的程度更加直接,“怼”字表达主观情感的程度也相对提高了。
(四) 批评,或是表现具体动作行为
主要用在日常的口语中。如:“今天我迟到被级部主任怼了。”“看看你不服气的样子,是不是找怼?”显然,前一个“怼”是通过一定的言语进行批评教育,相当于说服教育;而后一个则是含“教训”之义,这里的“怼”等同于“收拾”,一般会以肢体攻击等具体行为作为辅助。
“怼”,虽看似结构简单,却能表现出当下许多矛盾冲突的状态和情绪。从字体组成来理解语义,“心”的“相对”,其实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包含了所要表达的饱满情绪 [7]。就字形来看,和其他“心”字底的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怒、忿、怨”等。而且,从语义特征方面,“怼”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很高,所包含的动作也十分广泛。因此,这也是“怼”字流行的原因之一。
5. “怼”的流行原因
“怼”作为一个网络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文言色彩和方言色彩淡化,语域意义的范围扩大。影响该词活跃度、流行度的因素非常复杂,大致可以从传播方式、词汇来源、创作成因、语言结构等几方面剖析。
5.1. 传播方式
网络用语主要受文字信息传播的渠道类型和数量的影响与制约。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变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下我们处于信息时代,拥有知识和创意的各大媒体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的使用者既可以成为生产者,又能成为传播者,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了跨越国家、民族、组织、地域等的流动力量。
另外,人类的共同认知语境是网络热词被普遍使用和流传的基础。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网络空间,很多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也是因为大家的认知基础是相同的,所以,这是网络流行语源源不断的原因。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使得网友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与反对得到了共享,所以“怼”字的产生也是反映了大众社会心理。
5.2. 词汇来源
“怼”本身是文言词,而后转变为部分地区使用的方言词语,具有一定的使用基础,涉及的范围基本限于日常生活中。在特定地域内,广大群众关心的事物和现象,体现出大众生活常态的同时,也包含着大众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人际交往的频繁,流动的活跃性,再加上新媒体的巨大影响,这些都推动、加速了“怼”字的传播与扩散。借助新媒体使其使用范围扩大,之后有的网络热词经过长期稳定的使用就变成了普通话里的常用词。在“怼”字流行之前,没有一个专门表达矛盾冲突的词语,而当前社会发展,人们情绪变化呈现崭新的趋势和特点,而这也为“怼”字的产生也创造了客观条件。
5.3. 语言结构
从语言结构来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手段和速度不断更新,各个地区的文化和语言差异交流更加频繁,方言词语跨地域使用现象呈现不断增多的现象。“怼”并不是陌生化程度高的生造词。作为方言词语,它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容易被大众理解与接受,且使用更能准确形象。另外要符合语言创造的最重要的一条原则:经济性原则。“怼”采用的是形声的构字法,所以人们能够准确识记,从而能够广泛运用表达意义。该词融入了现实生活中普通大众的种种感知、体验,同时具备一定的娱乐、调侃的意味。再加上形式、色彩上具有新颖性,因而能够打破地域局限,在更多的人群、更广阔的空间中流行使用。“怼”的流行是结合社会快速发展的契机,在网络中被创造出能广泛使用的新词新义,从而形成约定俗成的表达 [8]。而且,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表达出更多的信息量,是互联网使用者的习惯,体现了语言表达以经济性为原则。人们对语言经济性和信息高效性的追求,使一个词或词语就能表达出明确且丰富的含义。这就需要运用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所包含的理论,使听话者或阅读者对语言产生一系列联想,增强了言论表达的灵活性,构造出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使得语言在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能从一定的时间节点来片面地看待。在语言学研究中,词汇是有一定的渐变性和稳定性,但是“怼”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这种论点,在2015年之后,“怼”字的出现其实是呈现出一种爆炸式的增长,于是它的用法很快被大众接受。所以,可以这样说,一个词从长久的时间进程中具有渐变性,最终其意义会慢慢稳定下来,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里,可能会具有迅速增长的使用频率。从宏观上看,词汇具有渐变性和稳定性,具体到各个时期和时间段,词将出现不稳定性和瞬变的特征。
同时,当代网络语言的表达具有多样性,词汇的构成也更加具有随意性,并且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甚至有很多网络语言不仅在虚拟网络中为众多网友使用,在现实中也融入进了百姓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去。探究其变化的深层原因还要归结为互联网使用者的心理变化因素 [9]。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互联网使用人数大幅增长,从而使得网络语言并不像之前那样的神秘,所以目前人们使用网络语言除了为了彰显个性,追求新颖,更多的则是倾向于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或者是在网络中寻求更多的关注和认同,这样一来,现代网络语言和日常用语的差异会逐步缩小,而且还有会更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怼”字虽然这几年一直流行,但词语能否不断发展,最终成为被人们所能使用的常用词,还需经过更长时间的验证。
6. 结语
网络用语“怼”与那些过分追求新奇的字母词和外来词不同,有些借词是不合乎汉语语法原则而存在的,而“怼”是一个文言词,而后存入方言中,在今天它又因为网络技术的原因,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怼”能够表达出当代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汉语普通话词汇的弥补,使得汉语系统更加的完整,所以“怼”是有成为普通话一般词汇可能性的。实际上,“怼”的发展,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在一定的阶段内,高频出现。在长时间的冷却后,也许“怼”依旧还是一个受限制较多的书面语。所以,只有在使用频率持续稳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由网络词汇进入一般词汇的领域。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网络用语,毕竟不是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都是规范的,有一些网络用语不仅会造成语言系统的混乱,还会对汉语言学习和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