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自愿的、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帮助、分享、合作、捐赠等(Eisenberg, Fabes, & Spinrad, 2006) [1]。亲社会行为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指标。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幼儿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而且对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重要基础。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如父母情感温暖)无疑是重要的变量之一。父母情感温暖指父母能敏锐地察觉子女的需要并及时给予反馈的具有反应性、支持性和一致性的教养行为(Gauvai & Huard, 1999) [2]。以往研究发现,父母情感温暖影响孩子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程思萌,2022) [3],父母情感温暖越高,孩子的主观幸福感越强,更容易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严凤平,吕庆燕,2022) [4]。由此可见,父母教养行为(如父母情感温暖)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此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班级等。在年龄因素方面,梁燕飞(2021) [5] 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助人、分享、谦让、安慰、合作、同情等行为上各有差异。曹燕华(2021) [6] 等人通过实证调查发现,5~6岁幼儿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最高。在班级因素方面,倪灵俊(2015) [7]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幼儿园的班级组织形式同样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混龄班幼儿的交往次数、时间以及交往策略的运用能力均超于同龄班幼儿。成洁萍(2011) [8] 分析指出混龄班在物理因素(时间与空间)和社会因素(教师与同伴)两个方面给予了幼儿充分的社会交往环境,混龄教育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基于此,本研究从家庭环境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家庭因素(父母情感温暖)、个体因素(年龄)、学校因素(班级组织形式)等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探究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为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供实证支持。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某公办幼儿园的幼儿为对象进行问卷测试,回收问卷后,整理获得有效数据111名,其中男生67名(60.4%),女生44名(39.6%)。3~4岁幼儿29名,4~5岁幼儿31名,5~6岁幼儿51名。
2.2. 测量工具
2.2.1. 亲社会行为量表
研究采用的幼儿亲社会行为量表参考Padilla-Walker,Carlo和Memmott-Elison (2018)等人 [9],并结合幼儿的日常行为特点改编而成,采用父母报告法,包括22个题目,测量幼儿对陌生人、朋友、父母的亲社会水平。采用likert 5点计分方式,“1”到“5”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算所有题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代表幼儿的亲社会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对陌生人、对朋友、对父母亲社会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8、0.94、0.92,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2.2.2. 父母情感温暖量表
采用Teleki,Powell和Claypool (1984) [10] 编制的父母情感温暖问卷来测量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采用父母报告法,量表一共有10个题目。采用3点计分方式,“1”到“3”分别代表“不像我”到“非常像我”。计算所有题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代表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温暖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
3. 结果
3.1.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亲社会水平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亲社会水平进行比较,在对陌生人、朋友、家人亲社会以及总亲社会水平上,不同年龄段幼儿存在显著性差异(F陌生人 = 7.27, p < 0.01; F朋友 = 7.92, p < 0.01; F家人 = 4.51, p < 0.05; F总 = 8.10, p < 0.01) (见表1)。采用LSD进行多重比较,在对陌生人亲社会上,3~4岁显著低于4~5岁和5~6岁幼儿(M3~4岁 = 3.45, M4~5岁 = 3.92, M5-6岁 = 4.12)。在对朋友亲社会水平上,3~4岁显著低于4~5岁和5~6岁幼儿(M3~4岁 = 3.99, M4~5岁 = 4.44, M5~6岁 = 4.53)。在对家人的亲社会水平上,3~4岁显著低于4~5岁和5~6岁幼儿(M3~4岁 = 4.21, M4~5岁 = 4.59, M5~6岁 = 4.55)。在总体亲社会水平上,3~4岁也显著低于4~5岁和5~6岁幼儿(M3~4岁 = 3.88, M4~5岁 = 4.32, M5~6岁 = 4.40)。

Table 1. Prosocial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 at different ages
表1.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亲社会水平
注:*p < 0.05,**p< 0.01,***p< 0.001。
3.2. 不同班级组织形式下幼儿的亲社会水平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班级组织形式幼儿的亲社会水平进行比较,在对陌生人、朋友、家人亲社会以及总亲社会水平上,不同班级组织形式幼儿存在显著性差异(F陌生人 = 4.56, p < 0.01; F朋友 = 4.43, p < 0.01; F家人 = 2.76, p < 0.05; F总 = 4.36, p < 0.01) (见表2)。采用LSD进行多重比较,在对陌生人亲社会上,小班显著低于中班、大班和混龄班幼儿(M小班 = 3.45, M中班 = 4.06, M大班 = 4.08, M混龄班 = 3.95)。在对朋友亲社会水平上,小班显著低于中班和大班幼儿(M小班 = 4.05, M中班 = 4.60, M大班 = 4.42, M混龄班 = 4.33)。在对家人的亲社会水平上,小班显著低于中班幼儿(M小班 = 4.32, M中班 = 4.68, M大班 = 4.44, M混龄班 = 4.34)。在总体亲社会水平上,小班显著低于中班和大班幼儿(M小班 = 3.94, M中班 = 4.44, M大班 = 4.31, M混龄班 = 4.21)。

Table 2. Prosocial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 at different class organization forms
表2. 不同班级组织形式下幼儿的亲社会水平
注:*p< 0.05,**p< 0.01,***p< 0.001。
3.3. 父母情感温暖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采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父母情感温暖的平均值为4.67 ± 0.53,对陌生人亲社会的平均值为3.89 ± 0.79,对朋友亲社会的平均值为4.37 ± 0.64,对家人亲社会的平均值为4.47 ± 0.57,总亲社会水平的平均值为4.24 ± 0.60 (见表3)。父母情感温暖与对陌生人亲社会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 0.46, p < 0.001),与对朋友亲社会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 0.70, p < 0.001),与对家人亲社会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 0.80, p < 0.001),与总亲社会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 0.70, p < 0.001)。

Table 3.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rrelation matrix
表3. 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注:M为平均数,SD为标准差。*p < 0.05,**p < 0.01,***p < 0.001。
4. 讨论
4.1. 不同年龄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年龄的差异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各年龄段幼儿在对陌生人、朋友、家人以及总体亲社会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5~6岁幼儿的亲社会水平得分最高。一方面,根据幼儿个体内在因素分析,道德认知能直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相对中班、小班幼儿高,其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频次则越高。另一方面,根据幼儿外在因素分析,教师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期望较高。作为班级中的哥哥姐姐,大班幼儿经常被教导要学会帮助弟弟妹妹,如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叠被子,要学会与弟弟妹妹分享玩具、带领他们一起游戏,要成为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等。久而久之,大班幼儿在“榜样”光环的鼓励和促使下,其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分享、安慰、合作等会明显增加,进而促进自身亲社会水平的提高。
4.2. 不同班级组织形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幼儿园的班级组织形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刘蕾(2015) [11] 指出,4~5岁的中班幼儿正处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其亲社会行为发展较好。马娥和丁继兰(2018) [12] 观察发现,5~6岁的大班幼儿由于合作意识日益增强,其合作行为的频率也不断增加。杨伟鹏(2014) [13] 进一步指出在教育情境中,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较好。相比同龄班,混龄班幼儿的行为水平差异较大,出现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现象。倪灵俊(2015) [7] 认为混龄班为幼儿提供了更丰富的角色体验,其责任感得到增强,进而其亲社会行为得到更好的发展。
班级组织形式与教师管理方式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班级组织形式中,混龄编班影响着幼儿的交往范围和交往技能。在同龄班幼儿的能力水平一般可分为弱、中、强三个层次,且幼儿能力水平一般较为稳定。因此,在同龄班中能力较弱的幼儿其交往群体、范围较小。但在混龄班,幼儿则能获得更为多样的角色体验经历,能力较弱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样能成为比弟弟妹妹能力强的哥哥姐姐。他们可以随时加入弟弟妹妹的群体中,为他们提供帮助,进而不断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此外,在教师管理方式中,在同龄班的幼儿能力水平相当,遇到困难时他们更多地是向教师求助。而在混龄班,教师会鼓励年龄较大的幼儿照顾年龄较小的幼儿,日常也会有意为幼儿营造“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学习与交往氛围,帮助年龄较大的幼儿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并为年龄较小的幼儿树立好学习的榜样,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循环。
4.3. 父母情感温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父母情感温暖与幼儿对陌生人、朋友、家人以及总亲社会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父母情感温暖越多,幼儿的亲社会水平越高,父母情感温暖是一种积极有力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家庭中,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能促使幼儿个体人格特质的发展,帮助其形成积极心理品质。过往研究指出,父母情感温暖一方面对幼儿的主动性人格、人际能力、友谊质量、情绪表达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幼儿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行为、负面情绪、痛苦、愤怒等方面有抑制作用(韩静,2020) [14]。
父母情感温暖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关爱幼儿,积极关注幼儿的情绪与行为,对幼儿的行为表示认可或赞同的倾向。此外,还会为幼儿树立良好行为的榜样,给予其丰富的情绪、社会资源,提供温馨安全的环境,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身边的事物,促进其人际信任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在父母情感温暖程度高的养育环境中成长,幼儿更容易形成健全的个性,愿意与人交往,更加频繁地表现出助人、分享、合作、安慰以及公德等行为。
5.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组织形式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以及父母情感温暖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1) 在对陌生人、朋友、家人亲社会以及总亲社会水平上,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亲社会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 不同班级组织形式下幼儿的亲社会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3) 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情感温暖与对陌生人、对朋友、对家人以及总体亲社会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监护人,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这将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基金项目
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ZX2020-250)。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