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汉绣艺术的特点与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of Han Embroidery Art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DOI: 10.12677/Design.2022.74022, PDF, HTML, XML, 下载: 274  浏览: 753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赵 燕, 刘映婕: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新媒体互动性创新与发展New Media Interactivit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摘要: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汉绣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丰富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保护,它进入大众的视野,汉绣相关的设计产品与创作不断地在创新与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汉绣艺术呈现了形态虚拟化、传播方式便捷、互动性高、内容丰富和覆盖面广等特点。通过艺术家、学者和汉绣文化爱好者的努力,汉绣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greatly focused on and protecte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Han embroidery has been unprecedentedly developed and entered the public’s vision. The Han embroidery related handicrafts and creations have been constantly innovated and developed during these years. With the support of new media, Han embroidery art has shown many of its characteristics, like virtualization,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 high interactivity, rich content and wide coverage.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artists, scholars and Han embroidery amateurs, Han embroidery also ushered in brand new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文章引用:赵燕, 刘映婕. 新媒体背景下汉绣艺术的特点与创新研究[J]. 设计, 2022, 7(4): 158-163.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2.7402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现代化的推进与全球沟通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各种文化交错发展,有的文化得益于乘上新媒体的浪尖,获得空前的发展,但很多传统文化随着传承人的年岁渐大,随着工业发展前期的所注重的高效率,发扬遇到了瓶颈,传承出现危机。

这其中与我最熟知和痛心的便是生根于荆楚大地上的瑰宝——汉绣,这项传统文化于2019年11月被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获得“汉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汉绣出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中。现代工业生产出来的大量实用性刺绣品使汉绣文化受到了重创,取代了人民千百年来使用的刺绣品与传承的刺绣工艺和背后的文化。

1.2. 研究现状

国内现关于新媒体背景下的各行各业发展研究在知网上可检索的超过一万篇,涉及行业包括艺术、教学、商业营销、新闻、政治等等,时间跨度十年以上,可见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都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与变化引发了学者的思考与研究。而汉绣相关的研究不到80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湖北本地的学者进行的研究与发扬。我所研究的新媒体背景下的汉绣文化相关研究约莫10篇,是一个具有研究意义,并且有很大研究空间的选题。

1.3. 新媒体背景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是“新媒体”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形态的变革更新,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的新兴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终端等;同时也指过去已经存在,现在才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载体,例如商圈外屏电视、车载电视。

1.4.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数字化的传播方式。新媒体通过全方位的数字化过程,将所有的文本缩减成二进制元编码,并且可以采用同样的生产、分配与储存的过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巨大分水岭就在于交互性的差异上,相对来说传统媒体是较为单向的一种传播,不论是通过广播、电视还是报纸各种媒介都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的方式。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收阅的个人化,与以往传统媒体的订阅书籍、报纸的模式类似。新媒体是具有跨时空性的。新媒体利用通信卫星和全球联网的网络进行传输数据,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和世界相连。

2. 汉绣艺术的发展

2.1. 新媒体时代前汉绣的历史沿革

早在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楚国的刺绣品已远销到西伯利亚地区,可见其刺绣业之发达。江陵马山一号墓发掘出的战国中期绣品,进一步证实了汉绣的历史承载量。南方的楚国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楚文化氛围下民间戏曲的发达、巫风巫术的盛行又为刺绣走向民间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清末民初汉绣的发展达到鼎盛。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而到了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的绣花街遭到毁坏,技艺几近失传。80年代后,汉绣重新得以发展和恢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汉绣的销售情况也不算良好。如今,汉绣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受到保护与宣扬。

2.2. 传统汉绣艺术风格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 [1]。采用艳丽的色彩,在作品上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线以重色为底色,绣线颜色以五色为主,使得面料的底色与要表现的主体物形成反差,效果十分明显。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

汉绣的图案题材多样,有简单的抽象几何变形,例如菱纹、网纹、文字纹等;还有现实物体,例如花卉荷花、牡丹、梅兰竹菊,动物强调吉祥寓意,还有人物纹,描写勤劳可爱的楚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不乏本地的神灵传说,纹样表现为凤鸟纹、龙凤纹等 [2]。

3. 新媒体背景下汉绣艺术的特点

新媒体是一种时代背景和技术支撑,通过这样高效快速互动强的分享行为,满足了每个人作为个体的接受信息和传达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传统艺术的汉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挑战,面对这一时代背景大抵总结了许多特点。

3.1. 形态虚拟化

设计从方方面面渗透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便利带来美的享受。他们在通过虚拟平台传达着对于传统艺术的珍视,在汉绣的图案配色中汲取灵感,用在界面、资讯、视频装扮、脚本当中。这样全新的丰富多样的虚拟化传播方式,加快了传播的速度,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束缚,大大提高了传统艺术的传播传承效果。传统汉绣作品作为生活用品的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 [3]。其中,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有的作为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再就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而今汉绣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汉绣的衍生品、纪录片、汉绣所蕴含的楚人精神,以全新的方式进行传播,不仅仅是实体物件那无声的诉说与传播。

3.2. 传播方式使艺术贴近生活

即使是手机拍摄的照片,没有专业设备扫描的绘画作品,没有打光定妆的艺术作品,都能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获得喜爱与认同。这种传播方式使得艺术参与的门槛大大降低,体验喜爱甚至分享传统文化、传统汉绣作品的门槛大大降低。虽说这样会导致互联网上的产出品质参差不齐,但至少让每个拥有手机、电脑,在PC端手机端的人,能够得到应有的传统文化的感动。

3.3. 互动性的提高

互动性可以从任何内容都有了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按钮来直观的感受到,当你点开一条资讯,下一秒便会去看评论的风向,以及点赞人数。于2021年底哔哩哔哩的弹幕累计数量已经突破100亿,不仅做到了观者与创作者的实时互动,更加做到了观者与观者之间的交流。弹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用户的意见根据视频内容节奏而展现,弹幕和视频是实时关联的,弹幕即内容,视频的观赏性,内容丰富度都极大的增加了;用户可以二次创作,激励用户参与创作弹幕;交互实时性,可针对当前视频时刻发表当下的感受;弹幕的创新性让人有新鲜感,让用户有从众心理刷弹幕 [4]。在哔哩哔哩和其他视频网站上有许多关于汉绣的视频内容,不乏大型官方制作的纪录片,也有个人博主分享自己的作品,与观众一起讨论一起成长。

3.4. 内容丰富导致覆盖面广

与以往的电视节目不相同的是,新媒体背景下开启了全民导演的时代,人们通过自己的手机表达自己的创作与想法。由于创作者的多元化,创作的题材和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包含汉绣的视频里有官方的纪录片、有电竞团队eStar的非遗视频、有湖北著名影星王凯接受采访宣扬汉绣的片段、甚至同学的汉绣主题的动画毕业设计作品、还有 去汉阳汉绣博物馆参观的vlog等等。内容的丰富也大大提高了覆盖面的广度,看电视的群体、喜欢电竞的群体、王凯的影迷、对动画感兴趣的群体还有对参观博物馆感兴趣的群体,都了解体会到汉绣的美。

4. 创新与发展

4.1. 原则与方法

在残酷的自然界中,不能适应环境和没有伙伴的生物会逐渐灭绝,这样的定律对传统文化也适用,得不到喜爱和应用的技艺会逐渐被人所遗忘,成为历史记载的失传技艺。传统手工艺与机器的竞争在效率上失去优势,所以需要我们认为的进行创新。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或国家的繁荣绝不是仅仅靠继承前代而形成的,更是要依靠后人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持续突破。

因此我们的首要原则是在了解和学习传统汉绣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创新,采用与时下流行的方式,让大家快乐自主的参与到汉绣的传承中来。

4.2. 汉绣的创新与发展实践

4.2.1. 现代服装

现今社会消费者的需求逐渐提高,对服装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保暖、蔽体或是价格款式上了,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内涵,追求“圈”的风潮,当服装能够区分人群贴上标签时,服装背后的文化也更加值得雕琢研究。

走入大众视野的“汉服”、“国潮风”也正说明了服装的圈文化之中 [5],有不可阻挡的发展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现代服装在文化的滋养下发展,传统汉绣的图案、配色、工艺都被继承吸收并转化到服装中。

随着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的举办,浓墨重彩的汉绣亮相秀场(图1)。江汉区非遗中心主任沈培红介绍,“这一系列的汉绣礼服将龙、凤、花卉等传统纹样进行创新设计,礼服的汉绣图案均由纯手工绣制,色彩浓艳,画面丰满,整体以黑色为主色调叠加网纱造型,是汉绣与当代都市时尚的创意结合。”

现代服饰从传统戏服提取灵感与元素已是惯用的创作手法。通过搜集和对比,发现汉绣的图案设计应用在现代服饰中,会通过图案的造型变化、布局变化来创新,或是通过色彩与工艺的变化来创造出新鲜感。

Figure 1. Han embroidery style dress

图1. 汉绣风格的礼服

4.2.2. 包装&文创设计

含有汉绣纹样及文化的包装也可定义为文创,即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研究对象,开发出的精神类产品。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消费需求相适应的高附加值产品 [6]。汉绣的纹样是潘多拉的宝盒,除了纹样题材类型丰富之外,纹样有单个的也有对称均衡、自由构成、团饰纹样、方饰纹样、散饰纹样的多种组合方式。在包装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既是汉绣的纹样提取与再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包装与产品的契合性,也要注意汉绣装饰纹样视觉语意,龙纹代表着生命和希望;鱼纹代表着期盼孩子出人头地的美好愿景;莲花纹、器物纹、几何纹大抵代表着宗教语境的高贵、纯洁;凤鸟纹也常与植物组合代表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气。

运用传统文化汉绣,将地域性文化、图饰美观、传承教育等方面做好,通过包装、文创的设计为汉绣带来新的生命。

4.2.3. 汉绣APP

在新媒体背景下,手机端占据生活的绝大部分使用场景,那么以汉绣为主题的app也就应运而生了。通过四个章节:历史文化、工艺针法、汉绣传承、其他汉绣来涵盖对汉绣感兴趣的使用者需要的功能与资讯 [7]。还有面对广大刺绣爱好者,包含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绣品分类的app名为kiinii。手工艺人和设计师的兴趣灵感分享,以互联网社区的形式促进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便捷化传统工艺的继承。

4.2.4. 影像纪录片

随着国家与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采用数字化技术保存、学习、传播方式的影像就开始得到应用 [8]。汉绣的技术、来源、传承人的纪录片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名为《汉绣》、《问绣》、《汉绣风华之针尖上的传奇》等等纪录片都画面优美制作精良。为现代汉绣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5. 结论

汉绣的发展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鼓励之下,确实有了广度的扩大和深度的加强,发展方式也非常丰富,但在“短视频”时代、娱乐化时代,汉绣面对着强大的各种竞争对手争抢流量。客观上来说汉绣的还是较为小众,普及程度有待提高,我的建议是可以模仿已有的其他文化再兴盛的成功经历,例如模仿博物馆的盲盒,小周边饰品、便签等等融于生活娱乐生活的场景,也许能开拓更加明朗的复兴道路。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汉绣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丰富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保护,它进入大众的视野,汉绣相关的设计产品与创作不断地在创新与发展。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原有的理论体系和创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想要发展传统文化就需要尽快地适应、了解全新的传播方式。尽管发展的道路还很长,但相信在汉绣爱好者、学者、设计师们的努力下,汉绣必走出湖北成为世人喜爱的瑰宝。

基金项目

湖北美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媒体背景下汉绣艺术的传统文化创新研究”资助(编号:2021XJ0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余戡平. 浅析汉绣文化及人才培养现状[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3, 42(4): 106-108.
[2] 马攀婷. 武汉当代汉绣图案构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湖北美术学院, 2020.
[3] 梁秋芬. 汉绣艺术风格探微[J]. 科缘月刊, 2010(15): 148-149.
[4] 杨崑.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弹幕视频的社群化传播研究——以bilibili视频网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5] 王欣, 施济琼. 基于“国潮”视阈的汉绣艺术活态化传承[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6): 68-69.
[6] 邱红.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汉绣艺术探究[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4(5): 124-128.
[7] 王鹏. “非遗”的新媒体视觉传播设计研究——以手机APP “汉绣”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纺织大学, 2017.
[8] 张衡. 互联网时代非虚构影像的传播策略研究——以非遗汉绣纪录片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纺织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