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作为我国重点服务产业之一的物流企业,其发展情势备受关注。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其主要作用是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创新创造及80%以上的城镇劳工就业岗位,总体占据了全国企业数量的90%以上,呈现典型的“五六七八九”形式特征,为未来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承载了大量企业家的梦想。其中,中小物流企业作为中小服务产业的一支队伍,其队列已逐步庞大,其完善的定制物流系统、贴心专业的物流服务及经验丰富的团队的背后需要的是大量的金融融资 [1]。为提供“仓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这一形式的新物流服务,中小物流公司也需设有多个仓库,并且建立自有的物流管理模式和构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物流企业的创新发展将会带动整个服务产业,物流产业链金融实际上是以物的流动为根本要素,并根据物流运输的需求来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形成“物流 + 金融”的主次结构,这种组织形式的全程化、创新化逐步形成了物流产业链金融的主要特征,伴随着巨大效益的背后便是对物流产业链金融融资风险的密切关注 [2]。
中小企业物流产业链金融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广泛受到物流学科业界关注。但在具体实践中,关于这一业务的理论内涵、发展模式和基本结构等较为混乱,因此有必要对物流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历史渊源进行疏理,对其内涵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重点研究问题。
2. 物流产业链金融的实践发展
2.1. 渐进式的国际物流产业链金融分析
物流产业链金融必然与物流为基础,其核心依然是物的流动,因此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一直是物流产业链金融的关键一环,西方物流渐进式的演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以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为主导的物流产业链金融演化模式 [3]。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物流产业链金融几乎与其他主要金融服务同步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中期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漫长发展时期。纵观国际物流产业链金融(以英美等西方国家为例)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之前,物流供应链金融最初应用场景是农业领域。受市场供需影响,农产品的丰收会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降低,农民希望农产品价格回升后再将其卖出。为解决这个难题,银行通过将丰收时的农产品作为抵押并为农民提供融资服务,农民待农产品价格升高后卖出农产品并还本付息。银行存货质押贷款成为最早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随着仓储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物流仓储业开始参与存货质押业务,表现为仅有单环节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同时,仓储企业的参与提升了传统质押业务的效率,并得到规模化发展。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物流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始向多元化行业扩展延伸,并且衍生出各类丰富业务。有了先前仓储业积累的丰富经验,这一时期的质押业务的存货品种也丰富了起来,而融资对象也从农业领域的农民扩展到了流通型企业主体及生产型企业主体。物流产业链金融的监管方式从初期的静态质押演变为动态质押,从而保障了借款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提升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4]。但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环境竞争不激烈,企业对物流的速度要求不高,因此物流供应链运转及整合程度低,对资金流的实时协调要求不高。此时,物流融资的范围仍然局限于单个企业,并没有延伸到整个供应链。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化供应链的发展,物流企业逐步与银行开展深度参与供应链融资,为银行和中小企业提供质量评估、监管、处置、信用担保等附加服务,互联网技术更迭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5]。这一时期的物流金融必须在整个物流供应链环节上运作,因此对存货质押融资的要求极高,必须和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等融资模式,甚至要和结算、保险等金融业务高度有机结合。这就要求物流企业深度参与甚至主导物流金融业务,来有效沟通银行与借款企业的联系,成为供应链上物流与资金流运作的“超级管家”,这也正是现阶段西方物流金融业务的创新特色。
这一时期物流金融的监管模式并不影响供应链的运行,融资方不仅愿意参与融资而且能够掌握供应链中的物流及相关资金流,从而保证了贷款的安全性。国际物流产业链金融的内在发展逻辑是坚持“物流为主,金融为辅”的理念,尽可能的根据物流需求分配资金,呈现出当前国际物流金融发展的全过程、组合化、客户化特征,这也正是国际物流供应链业务的创新特色及发展趋势。
2.2. 跨越式的中国物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
受益于物流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物流供应链金融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自1999年我国第一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开展以来,国内物流产业链金融业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段,甚至达到了国际物流供应链金融的先进水平,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特征。
相较于国外西方国际的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程度,国内物流供应链金融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了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的初步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物流供应链金融线上平台领域的快速发展时期,大致上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1999年以前,我国物流仓储企业很少参与存货质押业务,于是商业银行严重缺乏质押库存价值、质量和销售状况信息,缺乏专业的质押库存操作控制经验和技能。票据贴现是国内物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雏形,在应收票据到期前,企业在票据上背书并提交银行贴现,银行将票据的到期价值和贴现后的余额支付给企业。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改革之初,随着贸易融资规模迅速扩张,银行使用结构化短期融资工具,根据库存、应收款和进出口垫款等资产向企业提供融资业务。这一时期,贸易融资的出现为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打下基础。而在1999年后,从中国储运与银行联手开发第一笔存货质押模式的物流金融业务开始,各大企业也基于自身优势,在物流金融领域根据供应链上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物流金融创新产品。在贸易融资背景下,可以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也能基于流通过程中产品价值进行融资;而物流供应链金融则主要以核心企业信用为依据,评估物流供应链链条上的整体动态 [6]。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这一阶段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被正式定义并得到应用,并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得到大力支持,迅速普及至中小企业,借助独特优势为中小企业融资。从基于核心企业的现在“1 + N”模式(物流供应链金融1.0),到基于系统框架直连核心企业的线上“1 + N”模式(物流供应链金融2.0),再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M + 1 + N”模式(物流供应链金融3.0),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每一次迭代更新,都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做出贡献 [7]。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即通过与物流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创新,依靠企业交易下的抵押物,对资本投资、商品采购、销售回款等经营过程中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托于企业在银行监控下的商品、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银行授信的偿还。
3. 物流产业链金融理论综述
3.1. 物流产业链金融的含义概括
产业链融资这种融资方法已经在市场上使用很久了,它拥有稳定的供应链。这些大型供应链中使用的产业链财务模型的融资可以帮助企业运营。从事产业链金融业务的供应商和分销商主要是为了专门与核心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并为下游企业提供金融融资业务。产业链融资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因暂时性或长期性的资金短缺而造成的供应链断开,它可以同时为产业链中的多家公司提供融资服务。作为产业链融资中的第三方公司,物流公司利用融资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关系,提高客户粘性,并且提高了上下游中小物流企业的信用等级,同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竞争力 [8]。物流产业链金融创新方式是产业与金融两者的相互结合,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产业链的融资模式能否健康发展,还需要充分把握第三方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9]。然而从物流产业链金融融资角度出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金融融资促进产业链拓展延长、产品价值提升及产品供应链优化,并且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的关系可由此总结为:信息流在供需两端来回流动,资金流依据供应链的供应方向反向流动,物流依据供应链的供应方向正向流动。
因此,本文将物流产业链金融的含义概括如下:物流产业链金融即是由金融服务机构为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安排提供与生产和销售有关的服务业务,并为每一个关键点,提供促进产业链与企业每个节点的联系的金融融资模式,从而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3.2. 国内外物流产业链金融发展形势对比研究
3.2.1. 制度环境对比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外逐步完善物流产业链金融的立法,建立了公开的、统一的物权公开备案系统,做到了统一的、高效的登记,并且国外的执法机制整体变得更加健全、高效。与国外不断优化的制度环境相比,国内明显地缺乏相关的法律基础,物权立法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整体的登记制度不太科学、可行度不高,以及制度执行效率低下、执行过程成本费用大。
3.2.2. 行业环境对比
国外相较于国内,其在担保品文件中有具体的行业标准和完善的社会化仓单系统,国外的第三方机构和物流仓储企业的操作比较规范且操作流程更规范,而且担保品的处置措施完备。然而国内的担保品文件(例如仓单)不标准且缺乏互通流动性,国内第三方机构的技术水平低、诚信程度低且物流仓储企业的操作不够规范合理,以及国内缺乏处置担保品的相关有效措施。
3.2.3. 业务要素对比
一方面,国外物流产业链金融的融资主体多元化程度高,其担保品种覆盖范围广、品种齐全。另一方面,国外物流产业链金融融资对象范围广,有利于其形成专门为中小物流企业建立全方位的融资体系;反观国内,其融资主体较单一、大多以商业银行为主,国内的担保品种覆盖范围较小、品种较少。而且国内在选取融资对象时过于谨慎,融资对象范围小,其对中小物流企业的支持度不够高。
3.2.4. 业务控制方式
在监控方式方面,国外能够根据行业、质押物特征、借款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监控方案,而国内的订单和应收账款融资监控水平较低,仅可以开展存货质押融资动态监控业务;在风险控制程度上,国外的风险控制较规范合理,整体控制水平较高,而国内相比较而言不够规范。
总之,如图1所示的物流产业链金融各主体协同关系可知,就国内外物流产业链金融发展对比现状而言,国内物流产业链金融融资体系的完善发展还需很长一段路要走 [10]。其中,国内外的物流产业链金融模式多是由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间的信息、资金、物资之间的互相流通。国外的理论研究者更关注产业链定义中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他们认为,产业链是在生产专业分工中网络组织关系所涉及的主要网络实体(如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根据各种利弊关系为顾客生产制造出的最大效益的价值的链。与国外研究不同的是,国内大多从产业关联的视角来界定产业链。他们认为,产业链是基于产业的,是基于前向和后向关联的网络结构。因此,国内理论研究对产业链内涵的定义实际上与供应链的概念保持着一致。尽管国内外对物流产业链金融风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这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物流产业链金融融资形式还是产业链的风险评估方式都必定要进行不断地完善。
Figure 1. Logistics industry chain financial main body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图1. 物流产业链金融各主体协同关系
3.3. 物流产业链金融融资现状分析
产业链上游是需要物流服务的生产制造行业,中游企业是提供物流管理、货物运输服务的企业,下游是加工成品的企业及直接面对客户的服务行业。物流基地园区的资金流动的贯通流畅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链自上之下的效率和收益。
按照标准(500以内的员工数量、3000万以内的销售额)而言,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属于中小物流企业行列,在注册登记的七十多万家物流企业创造出了将近五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这可谓是物流企业充满前景的时期,但是逐渐显现出来的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扼制住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这样问题的出现在于其规模过小、信用等级低,未能得到政府的及时支持 [11]。如此局面,中小企业不得不采用租赁融资和私下募资的融资形势,极易导致融资渠道的乱象及不稳定的情况。从权利义务关系来引出融资问题的主要特点,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给融资企业,融资企业可以给物流企业提供担保业务,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的升级不仅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且也需要融资企业的担保保障 [12]。由此可得出如表1所示的物流产业链金融融资参与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financial participants i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hain
表1. 物流产业链金融参与主体权利义务关系
4. 总结及研究展望
以下对物流产业链金融融资风险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找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进行了研究展望:
4.1. 企业融资信誉风险分析
物流产业链金融对中小物流企业的最主要的风险问题是信誉问题,它绝大多数是指金融机构在按计划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融资业务时未能偿还本金或利息而引发的风险问题。融资规范体系不完善、中小物流企业经营水平低或金融机构带来的融资风险导致了融资信誉风险 [13]。此类风险不仅源于金融机构内部监督体系不健全、评估指标不完善,而且来源于对中小企业经营水平的不够细致的检查。此外,来自外部环境的融资风险绝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水平较低,缺乏还款意愿且还款不及时等问题所致。然而,有一些信用风险是可控制的,而另一些是不可控制的,这就需要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分析。
4.2. 政策方面风险分析
政策方面风险主要指的是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引起的风险,尤其是会出现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经济增长压力更大或经济转型矛盾更加集中的时候。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定性因素逐渐增加,中小物流企业的产业链状态就得面临更多的整改问题,这就间接削弱了企业的还款能力。
4.3. 技术层面风险分析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区块链促进物流产业链金融发展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区块链是一种限定于互联网内传输信息的技术,不仅预示着实体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也给当前经济发展起到规避作用。区块链作为一项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机地与物流产业链金融相结合,这将直接提高产业链的运营管理的效益,提升物流产业链金融融资的透明度,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其更加快速、低风险的稳定发展 [14]。
4.4. 经营管理风险分析
中小物流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对着很多的竞争压力,随之而来的经营风险的不确定要素逐渐变大。由于外部经营环境的日益紧张,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然而中小物流企业的规模也相对较小,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使得中小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 [15]。而且,此类中小物流企业对市场管理缺乏敏感性,缺乏清晰准确的抗风险意识,因此对市场信息的判断往往不够准确。同时企业本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控制意识不强,还有些中小物流企业没有充分调查市场情况,从而引发了经营风险且导致了投资的有效性的缺失。
因此,在将来物流融资的发展中,产业链金融对中小物流企业融资的价值将会有更深切的体现,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愈发完善。其中,促进其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应该是政策上对物流产业链金融的支持,唯有这样才能迅速刺激市场,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为国家源源不断的创造出巨大价值和效益。同时依靠互联网,物流产业链金融的信息化技术处理能够在短期内提供高效规范的金融融资业务,大大提升了企业融资效率,这也使得产业链金融融资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
基金项目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山东省物流业碳排放测算标准体系构建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研究(No. 2021RKY07128);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新零售赋能山东“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21CSDJ45)。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