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慈母家训的教育价值取向研究
A Study 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of Motherly Instruc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OI: 10.12677/AE.2023.131063, PDF, HTML, XML, 下载: 175  浏览: 258 
作者: 王 娜: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晚清慈母家训教育价值取向Late Qing Dynasty Parental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摘要: 晚清时期慈母家训对于家庭中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晚清时期的慈母家训内容,主要包括做人准则、学习精神以及读书目的,以尚俭自立、通达革新、奉公报国为价值取向。在当今家庭教育中,仍应以“修身”为首要任务,培植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陶冶“心怀天下”的家国精神。
Abstract: The family instruction of loving mother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growth of childre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instruction of loving moth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inly including the code of conduct, the spirit of learning and the purpose of reading. In today’s child discipline, we should still take “Self-cultivation” as the primary task, cultivate a sense of learning with the times, and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of “Cherishing the world”.
文章引用:王娜. 晚清慈母家训的教育价值取向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1): 390-3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63

1. 引言

慈母家训是指中国古代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孙所做出的某种训诫和教诲,是我国古代女性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晚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国家处于新旧交替、动荡不安之中,此时期家训体现了母亲对于孩子未来的期待。在教育过程中,母亲对教育内容或教育主题的选择上所关注的焦点或呈现出与时代相关的倾向性。当今,时代快速发展,母亲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对孩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晚清时期女性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耀或者是子孙奋发图强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对我国当今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晚清慈母家训的沿革

晚清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不仅对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一历史时期中,传统家庭中的母亲对于家中子嗣的教育表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鸦片战争前的教育是封建教育的延续,鸦片战争之后的教育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原本具有约束规范家族子弟的家法家规在那个风雨飘摇、求变求新的时代也随之失去其效力,家训的需求及所起到的作用大大不如前代。一些有识之士顺应时代的潮流,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开始抨击封建旧教育中的糟粕。传统家训中一些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自然会被丢弃。

这一时期的慈母家训不是伦理纲常的说教,而是随着中西方观念的碰撞,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女性,能够深刻的认识到旧教育的缺点,及时给予子嗣顺应时代的、新思想新规范的家庭教育。从教育孩子读书求功名,到教育孩子读书救国,心怀国家;从教育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到学习实用知识、生活技能,强调读书与世事历练的结合;从女性只学习德行到女子也要学习新式的知识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唯一不变的是强调家中子弟自立自强、严谨朴素的生活作风。

晚清慈母家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朝廷取得功名的官员的母亲,如:杨鸿度、黎培敬、谭嗣同、曾广钧等。慈母家训主要以言谈身教为主,原因是她们与孩子接触时间相较于父亲来说久一些。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书面文字予以劝诫,但是内容却十分有特色。她们在混乱时代中教育子女的内容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家训中优秀的道德品质,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予以发展和创新。

3. 晚清慈母家训的内容

纵观晚清慈母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尽管受到时代局限,些许母亲只认为读书做官是正途,偏重于追求功名利禄,但也有劝诫孩子学习实用技能、心怀天下的母亲。总的来说,家训内容的共性确实十分突出的。具体来说,晚清慈母家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提倡严整朴实、自立自强的做人准则

《易经》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做人要像天地一样,愤发图强、严谨刚毅、增厚美德、以身作则。这一传统美德至晚清时,仍在沿用。“在官而纷糜之习足以夺其志趣也” [1] 谭嗣同的母亲言传身教,以使得“嗣同兄弟所遇即益华腆,终不敢弛于慆淫非辟”。除了有言语的劝诫外,还规定了具体的做法,曾富厚堂中提出“人人自立一账簿,写算不错” [2] 谭嗣同的母亲教导儿子“倔疆能自立”,与他之后以死殉法,用自己的牺牲同封建势力做最后一次反抗有着很大的关联。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 [3]。当孩子取得成就忘乎所以时,母亲就会出现提醒孩子,终身安于清贫,一生立志做事并不是为了享受生活。刘揆一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位居高职,赴公宴时有奢侈浪费的情况,母亲张氏就会告诫他“读书所以学为人也,徒猎取富贵何益?” [4],读书不是为了骄奢的生活,要坚持朴实的生活作风。

(二) 倡导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

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对子女的教育,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家庭是完全放任自流、置之度外的。晚清经世致用的观点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所传播,一些颇有家学的女性将此观点加入自己的育儿理念之中。郭筠在富厚堂掌政期间,制定的富厚堂日程六则中“手艺”“出门之才识”等都是具有实用技能的知识。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晚清时期国门开放,女子的教育内容局限于传统的道德品行,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女性应该接受新式教育。传统的德行与节操“不求自治之精神,不讲自养之能力”,不能凸显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在家庭中“反对翁姑丈夫、耿耿父母兄弟”。只有男女双方都接受新式教育,家庭教育中的阻力相对大大减少,女性也会“遇事敢为,当仁不让,男女抱负均矣” [5]。

(三) 推崇兴家强国、心怀天下的读书目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国之根基在于良好的家风。“家为国之本,施于家,然后可以施于国”“家昌而国盛矣” [6],晚清时期,一些母亲认为读书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认知,她们不会让入学的子孙做任何与读书无关的事情。“诸子既长,就学,家事从委,不使知。曰:‘无以纷其心’” [7],孩子们去偷看家中堂兄玩游戏,会得到训斥。但是,随着时局发展,一些洞悉世事的母亲则是从以前教导孩子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转变为教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读书的目的也成了“勉为完人”。

“侠义成性,不要行为有亏”、“至公无私的心肠” [8] 以及“所赖富者,为其能急人之所困也。徒自封殖而已,何贵有此富乎?” [9] 曾广汉的母亲刘鉴说,对于国家的事情,不能产生为自己谋私利的想法,不能对公益事业存有推诿之心。而要“在在皆公,义所当尽”。在改革结果未知的时候,教导孩子对于改革不要以害怕失去生命为由放弃,劝诫孩子能够认识到“若言改革,则炎黄之裔,皆当有事” [10]。

4. 晚清慈母家训的教育价值取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晚清慈母教育子女时融合了儒家的意识形态与现实需要,是一种传统美德和创新发展的新家庭儒学,它是以修身、治学、报国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总体指向于“社会本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价值取向。

(一) 尚俭自立的伦理观

“俭”是中华传统伦理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11]。尚俭是中国传统家训中的重要思想,厉行节俭既是对个人欲望的约束和控制,也是涵养性情和陶冶情操的有效手段。家族的兴衰成败与家族内部人员的做人作风联系十分紧密。李商隐的“历代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广为传颂,也是著名家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内容。《颜氏家训》中要求子弟“施而不奢,俭而不吝” [12];诸葛亮《诫子书》中“俭以养德”;《朱子家训》中“居身勿期俭朴”“自奉必须俭约”以及“勿营华屋”等,这些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阐释了俭约自守,力戒奢华。

自立自强也是中华民族的“成人”的标准。“三十而立”并不是指年龄的立,而是指人格的自立自强在三十岁要成为个体鲜明的特色。《老子》讲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自己的弱点才是真正的强大;吴之英以“忠孝传家,自贵自强”的家风影响子孙;范仲淹在《家训百字铭》和《训子弟语》中反复训诫后辈要“自食其力,自立于世”等,这些都说明了自立者强,自强者胜。

(二) 通达革新的学习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出自晋代袁宏的《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13]。此句并非只说容人的胸怀和气度,还体现在面对新兴事物的接纳程度。晚清时期,西方的新式教育内容涌入中国,封建教育内容遭受冲击,一些知识分子倡导“经世致用”,一些提出“中体西用”,还有一些完全排斥西方的科学技术,认为他们属于“奇技淫巧”。但那些保守的人忘记了《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启示我们不能只守着之前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应该及时的革新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不落后于他人。

(三) 奉公报国的政治观

“克己奉公”是中国传统君子的基本精神风貌。范晔《后汉书·祭遵传》中“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14]。子曰“克己复礼”,指君子要克制自己的私欲,言行举止合乎礼节,克制自己的私欲是达到内心的自律,以使自己达到“仁”的境界,“奉公”成为君子的行为准则。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一种为天下人赴汤蹈火的责任感。为达到“奉公”的目的,修身便是家庭教育的起点。“报国”的“忠君”的最高表现形式,自古有很多以身殉国,以身劝谏的士大夫用自己的方式实现“忠君报国”的理想。慈母家训中都十分重视报国的思想,要求个人私欲服从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情感泯灭于家国大义。用“报国”来维系封建王朝统治所需要的“忠臣贤士”,在家训和社会的训导下,读书做官者自然把奉公报国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5. 晚清慈母家训的启示

晚清慈母家训中确实存在一些封建陈腐的思想,如“轻视劳动人民”“绝对顺从”“光宗耀祖”等,但是作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肯定也存在着历久弥新的精神瑰宝。正因为它是教子经验的精要总结,所以对当今家庭教育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一) 家庭教育仍应以“修身”作为首要任务

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人们生活也越来越便捷。丰富的物质生活很容易使人忘记对自我精神的滋养。这种自我精神的缺乏反映在家庭教育中则体现为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分数,忽视道德精神方面的塑造;溺爱孩子,人格发展不健全;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学业和德育等。这些都会使得孩子失去了健康发展心理的环境,使得孩子出现心理脆弱、不能忍受挫折、自私狭隘、求全责备、难以融入群体生活等表现。由此可见,当今家庭教育要以“修身”为第一要务。

晚清慈母家训以母亲的视角呈现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关注点,虽然关注生活中的琐事,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教育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勤俭自立等基本品质的培养,更要牢记“弃纷糜之习”和“自立者人恒立之”。这些训言在今天同样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为当今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如果家庭教育中没有“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在全球化的今天,就不能使子女更好地面对未来的不确定。

(二) 家庭教育仍应提倡“鼎新”的开放胸怀

今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结构和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内容越来越细,教育结构层级分明,个人的学习不仅只有学校围墙之内的知识,更要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和气度,理解接受其他领域的知识,以不断地扩充自己丰富自己,用内心的丰盈对抗焦虑以及生活中的未知。由于人们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广泛的学习似乎是不可能的,生活的压力更加重了人们去获取知识的难度。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及工作的负担使得家长只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未充分注意到心理环境的重要性。家庭成员虽然齐聚一室,但家长并没有给予孩子高质量的教育交流。

“鼎新”是变通趋时,行动与时代一起进步。现在是全新的快速发展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知识与学习是革新和转型的基础。家庭教育中,尤要剔除保守、僵化的思想,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随着教育观念由“铁饭碗”到“终身学习”的转变,不仅是孩子,家长的生活状态也要有所改变。

(三) 家庭教育仍应倡导“兼济”的人文情操

家庭教育只是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个别教育,个体只享有自己家庭的教育资源,属于“营私”的教育。但是,家庭并不是一座孤岛,并不与社会生活隔绝,它理应迎合社会的需求,追求“大公无私”的境界。只有怀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社会才能够和谐进步。此外,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具有社会的缩影,千千万万的家庭教育密切联系着国家的兴衰。因此,提倡家庭成员具有“兼济”的家国情怀,应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现在的家庭教育,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个人的主体意识生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向子女传达成名出道、发家致富等思想,诱发青少年个人主义、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有些家长甚至会给孩子灌输“适者生存”“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有当明星才是人生的理想”等不当言论。对于国家的政治大事、民族的复兴大任则冷漠对待、关注甚少,更不用谈立志存高远、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等理想教育是怎样的缺失了。

“有志不在年高”意为只要有志向,不在乎年纪,即使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人的记忆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尽早拥有高远的志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表现了其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达到这个理想,不仅需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充实自己,还需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实践自己,同时努力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家庭教育要以我们的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为教育目标。

晚清慈母家训虽然字数简要,但内容丰富,思想价值精深。“读史使人明智”,关注、研究家训,并且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有选择地实践,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就能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汲取更多有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郭嵩焘全集[M]. 郭嵩焘(清)撰, 梁小进, 主编. 长沙: 岳麓书社, 2018: 632.
[2] 成晓军. 慈母家训[M]. 湘潭: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7: 141.
[3] 我们的家训[M]. 曹新, 杨亚雄, 夏惠, 主编.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8: 27.
[4] 刘建强. 谭延闿文集•论稿: 上[M]. 湘潭: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4: 188.
[5] 罗婷著. 多维视野下的湖湘女性文化研究[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20: 154.
[6] 中华传世家训[M]. 苏智恒主编.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8: 321.
[7] 郭嵩焘. 郭嵩焘诗文集[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4: 486.
[8] 成晓军. 曾国藩家族家训[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 235.
[9] 刘建强. 谭延闿大传[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 13.
[10] 高平叔. 蔡元培年谱长编: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84.
[11] 马帅. 中华传统伦理范畴“俭”的释义及尚俭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12]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M]. (清)朱用纯, 颜之推编.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4: 35.
[13] 蒋加宁. 品味人生[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8: 159.
[14] 汉语成语分类: 大辞典[M]. 蔡向阳, 孙栋, 艾家凯, 主编. 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8: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