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状况下的戒毒人员心理分析及援助帮扶机制的构建——以新冠疫情中封闭管理为例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Drug Addicts under Uncertain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ion of Aid and Support Mechanism—Taking Closed Management in the Mids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P.2023.132048, PDF, HTML, XML, 下载: 178  浏览: 51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李双:武汉体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 武汉;广西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广西 南宁;姚 颖: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西 南宁;熊明生*:武汉体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 武汉;运动训练监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不确定状况心理需求应激状态封闭管理戒毒人员社会心理建设Uncertain Situation Psychological Needs Stress State Closed Management Drug Addicts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摘要: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戒毒所为了防止疫情输入而采取了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对戒毒人员实行全封闭管理。疫情危机冲击了戒毒人员的日常生活,不确定的状况令戒毒人员出现了特定的心理需求和应激心理。本文从不确定状况下出现的秩序需求特点、应激心理特性来分析戒毒人员的心理危机。为了使戒毒人员正确应对不确定状况,戒毒所需要进行社会心理建设。本文从封闭管理的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出发,构建一个以心理复原力建设为核心的心理建设援助帮扶机制。
Abstrac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OVID-19 epidemic, drug rehabilitation centers have adopted strict epidemic control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import of the epidemic, and implemented closed management for drug addicts. The epidemic crisis has affected the daily life of drug addicts. This uncertain situation makes drug addicts hav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str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drug addict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der needs and stres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ppear under uncertain conditions. In order to make drug addicts correctly deal with uncertain situations, drug rehabilitation centers need to carry out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addicts in closed manage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mechanism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s the core.
文章引用:陈李双, 姚颖, 熊明生 (2023). 不确定状况下的戒毒人员心理分析及援助帮扶机制的构建——以新冠疫情中封闭管理为例. 心理学进展, 13(2), 389-39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2048

1. 研究背景

2020年春至今,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司法部在全国监管场所启动封闭隔离执勤模式。封闭隔离的管理模式对戒毒人员群体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冲击,产生了包括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躯体化症状等负性体验。负面情绪体验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催生了流言谣言,流言谣言加剧了恐慌和不信任,不良的心理应激事件随着时间推移出现恶性循环。在封闭管理两周之后,一些单位报告戒毒人员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情况,管理压力不断增加,场所安全受到影响。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危机干预以及日常教育措施,戒毒人员心理问题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在封闭管理持续四个月后,戒毒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每周报告数量显著降低,此后基本平稳。本研究以疫情期间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为主,并随机抽取戒毒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在隔离生活中辅以自然观察的方法,对这些形成的数字数据、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本文内容和结论。

2. 突发情况下的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在封闭隔离管理中,戒毒所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戒毒人员必然会产生心理波动。那如何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呢?有研究表明,戒毒人员群体在情绪上的焦虑与抑郁状态与其个体整体的不良情绪有着明显的相关(杜璞瑞,2018)。所以,在突发情况下将焦虑、抑郁分别作为每周戒毒人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参考效标是可靠的。2020年从2月10日起组织每周对全所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筛查。起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每周分别施测,后来在下发的心理健康自评及他评量表对戒毒人员进行每周的心理危机排查。从首周的测量SAS,下周测量SDS,以此类推,共进行了六次测查。从3月23日开始,对戒毒人员共进行了八次心理危机排查。两个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如图1图2所示。在戒毒人员被封闭管理两周后出现了较多心理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面积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现。数据说明,戒毒人员从封闭隔离开始到三月初,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呈现群体性的心理问题。从三月中旬开始,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开始好转,但有心理问题的戒毒人员仍占有较大比例。到三月下旬开始到五月中下旬,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基本稳定。

Figure 1. Trends in SAS and SDS testing among drug addicts

图1. 戒毒人员SAS和SDS测查趋势图

Figure 2. Trends in mental health of drug addicts

图2. 戒毒人员心理健康趋势图

3. 不确定状况下的心理需求分析

通过对案例及访谈的回望发现,遭遇突发疫情而封闭管理下的戒毒人员普遍感知到不确定状况,即疫情发展不确定、恢复正常作息不确定、恢复正常解戒不确定、家人家庭健康不确定,与疫情前的状况相比有着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而人存在着三种基本需要,即物质资料需求、社会秩序需求、生活意义需求(蒋乐蓉,2007)。戒毒所保障戒毒人员所需的物质基础,戒毒人员群体还会产生秩序需求,以确定感为基础的社会秩序需求是戒毒所社会心理的基本需求。戒毒人员的秩序需求有别一般人群的秩序需求,戒毒人员被法律限制了自由,对法律规则的感知强于一般人群,他们对自身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限了如指掌——按照法律规定,确定自己一定将在未来的某天重获自由——这种源自法律的确定性信念是戒毒人员服从管理的认知支撑,是戒毒人员对社会秩序的直接需要。

较低社会阶层的群体更需要秩序感(王艳丽,2017),寻求控制是人类的基本动机(郭昫澄,郭永玉,2012)。随着全国疫情持续爆发,全国社会秩序的失序状态波动影响了戒毒所。完全封闭、隔离的管理模式令戒毒人员的失去了对戒毒生活的确定感和控制感。在疫情期间,戒毒所对戒毒人员进行每隔2小时的体温检测,疫情知识的学习、分时段就餐、佩戴口罩等“突发性”的要求容易导致戒毒人员感到恐慌、心慌意乱和无所适从(刘霞等,2021)。戒毒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状况时较容易产生失序失控感。若戒毒所提供物质保障和心理支持,让他们感知身处确定性的场所氛围,那么戒毒人员能够产生心理补偿,平缓心理冲击。

秩序需求分为三个方面,即秩序信息需求、责任归因需求、情绪恢复需求。

3.1. 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是个体在面临不确定状况的第一个秩序需求。在面对新出现的突发事件时,我们总是会尽可能的寻找信息、探求真相,以此发现尽快解决、处理危机的路径和办法,从而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秩序中去。戒毒人员同样具备信息需求,戒毒所在封闭管理中通过调整戒毒人员在权威的公共媒体暴露的时间来满足戒毒人员的信息需求。例如在疫情管控期间固定一个时段收听全所广播以及开展疫情知识竞赛、读书读报等活动,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疫情的最新进展。及时跟进公布、宣传最新的特殊时期戒毒管理政策,提供足够的秩序信息。警察增加个别谈话频率,及时了解戒毒人员的思想波动,对于产生不良思维的人员及时进行解释、开导,提供可信的解释性信息。通过以上方式,在突发的不确定情况下保证了戒毒人员的信息需求。

3.2. 责任归因

在信息需求的促进下,在突发事件导致的不确定状况发生后个体和群体都会产生寻找一个原因来解释事件的动机,即责任归因的需求。若是事件的原因是自然灾害,那么个体、群体就会把起因归因于自然界的不可控的因素;反之个体就会将灾害归因于人为的因素,质疑相关个体和群体的动机或能力。戒毒所在面对不确定状况的突发事件时要把握责任归因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符合逻辑的信息公布方案以及应对措施,将戒毒人员对不确定状况的认知转为确定的认知,避免匆忙发布不严谨、不科学的论断,也避免在执行方案、政策和规定时产生不正当甚至不合法的行为,才能坚定戒毒人员相信执法工作的正当性,让他们产生信任。满足他们的秩序需求,能减少抵触心理,保证场所安全稳定。

3.3. 情绪恢复

秩序感丧失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情绪变化,不在预料之中的生活性事件冲击必会带来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最直接的表现便是焦虑。焦虑出现后,个体会产生认知上的信息需求。而突发事件发生时其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个体无法及时、准确的接受秩序性信息,焦虑情绪加剧,导致出现恐慌、烦躁、愤怒等负性情绪体验。若个体生活情境单一、刺激不足,个体可能沉浸于负面情绪之中,使负面情绪不断地加剧,甚至传播给其他个体。负性情绪体验会令个体和群体增加极端行为的概率。强化的封闭隔离措施使戒毒人员群体活动减少,生活环境更单一枯燥,戒毒人员被长期隔离在房间中,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有研究表明,丰富的戒毒环境有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状态(毛紫娟,2018)。若个体所处的环境背景有着充足且不同的刺激要素,则这些负面情绪就能得到更好的转移和释放,进而恢复正常的心理情绪。戒毒所要积极关注和以真切共情为基础来开展群体的情绪疏导工作和心理援助工作,主要可行的方式便是增加生活环境的刺激的多样性。

4. 突发事件冲击的心理应激状态

突发事件通常是没有明显预兆就出现的事件,具备不确定的特点。不确定状况代表生活事件冲击的发生,突发事件的出现是不可预测、不可确定的,受影响的个体通常不具备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会出现应激心理(苏斌原等,2021)。在疫情封闭管理中,戒毒人员遇到了突发的不确定状况的出现,使戒毒人员群体出现了不同特点的心理应激状态。

4.1. 应激状态的情绪特性

长期吸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使戒毒人员存在明显的情绪障碍,群体情绪稳定性低、情绪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另外,他们长期与社会隔离,其社会功能中的交流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退行,不利于他们情绪功能的正常运行。从规律有序的戒毒生活被迫转变成不确定状况下严格的管控,戒毒人员容易形成失序感、失控感。这种突发的事件冲击改变了戒毒人员的正常的生活状态,直接诱发了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最显著的情绪问题就是焦虑。焦虑会诱发其他负面情绪,诸如恐惧、担忧、抑郁、愤怒等。在焦虑、紧张的催化下,对这种不确定状况恐惧、担忧也出现了,在没有心理干预的前提下,这些情绪甚至会恶化为对执法者的怀疑,导致愤怒、对抗、绝望等极端情绪的出现。

4.2. 应激状态的认知特性

突发事件诱发的不良心理应激状态会对个体的认知能力造成危害,如注意力降低、记忆力下降、控制力干扰等。戒毒人员的思维认知随着场所封闭管理而发生改变。在心理排查中发现,戒毒人员在疫情期间出现不良应激导致的认知水平下降。戒毒人员较低的认知能力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认知,引发认知偏差,例如过度自我关注、疑心、否定、强迫以及过多接纳负面信息等。认知偏差会与负面情绪在应激状态下形成紧密的关联,干扰戒毒人员识别积极正面可信的信息,若这些认知偏差不能及时干预并及时纠正,他们会进一步产生对抗思维或者自伤自残意向。

4.3. 应激状态的躯体化症状

不确定状况会令戒毒人员产生躯体化上的应激症状。这些应激症状主要是因为认知、情绪上的负面变化导致大脑相关脑区及其中枢神经系统分泌特定的激素,进而出现了如心慌心悸、肌肉紧张等应激的机体症状。这些初步的躯体症状反映在了三月中上旬的戒毒人员的生活上,接受访谈以及危机干预的戒毒人员有三分之二出现了不工作反而易疲劳、按时作息却头部不适、睡眠障碍、食欲消退、躯体疼痛或不适等等表现。在事件冲击发生后,个体的躯体化症状与认知、情绪状态存在显著的三者两两正相关,比如负面的认知会与负面的情绪共同引发不健康的躯体化症状,而不健康的躯体化症状也会令前两者往更不好的方向发展。

4.4. 应激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

心理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心理的应激状态具备因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而变化的特性。当平稳的、有秩序的生活被打破,个体会出现失序感,产生恢复秩序的各种需求,若是个体秩序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心理应激状态。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个体随着时间的变化具有三个心理应激的阶段:急性应激阶段、慢性应激阶段、心理康复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事件后一两天内,个体有震惊、惊慌等高强度负面情绪体验。第二阶段在事件后三个月内,个体可能有着恐惧、无助、自责等低强度、弥散性的负面心理特征。第三阶段是事件后三个月到数年之内,心理创伤缓慢康复。研究指出,时间变化仅在心理症状减轻的进程中起1%~3%的作用(苏斌原等,2021)。心理危机的减轻本身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而是需要外部及时而有力心理干预、心理援助、社会支持以及幸存者自身的心理适应、接受。

在空间层面上,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心理台风眼效应”,即越接近风险中心区“台风眼”,个体的心理越平静,其风险知觉反而低于身处“台风边缘”的个体。有研究证明,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了“心理台风眼效应”,即远离武汉的群众他们对疫情的风险知觉要明显高于武汉地区的群众(许明星等,2020)。突发事件时可能产生的“心理台风眼效应”,在制定心理干预的方式前需要谨慎评估当下戒毒人员的风险知觉状态,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干预。

5. 构建以心理复原力为核心的心理建设援助帮扶机制

从新冠疫情的突发到封闭管理的困境,提示戒毒所需要构建一个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在戒毒所构建心理帮扶援助机制应该以心理复原力建设为核心。在戒毒人员初入所、被生活事件冲击、即将解戒乃至解戒后遇到突发困难,都可以视作从“有序”向“无序”变化的过程,与封闭管理相通,会有秩序需求、消极认知、负面情绪、心理应激的过程,因此通过以复原力建设为核心的心理建设援助帮扶机制来帮助戒毒人员安全渡过不确定状况是必要的。

5.1. 不确定状况出现前进行心理建设

社会心理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切实的基本社会需求、客观的社会认知、健康的社会情绪、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更高的社会凝聚力(王俊秀,2015)。从社会心理建设的五大核心内容来看,在戒毒所进行社会心理建设时,要在构建心理帮扶援助机制之前,保证戒毒人员的基本社会需求,满足戒毒人员的基本物质条件,保障戒毒人员的基本利益,才能保证社会心理建设收到成效。在不确定状况出现前,心理建设援助帮扶机制可以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去建设,使戒毒所形成社会共识,提高其社会凝聚力。如此一来,应对不确定状况的戒毒人员心理素质将会更加坚韧,获得更强的原生复原力。

5.1.1. 社会认知建设

研究表明,戒毒人员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对其进行认知重构教育能有效提高戒毒动机(田明,达世君,2019)。在构建戒毒所社会认知上,戒毒所可以在戒毒人员的日常戒毒教学中加大对社会客观实际的宣传、展示,也可以对特定的戒毒人员采取认知重构综合干预。因戒毒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可以从加强通识教育、认知重构的角度出发培其客观的社会认知,纠正他们错误社会认知。戒毒人员在遇到不确定状况的时候比普通人群更容易陷入不可自抑的认知困境中,既难以正确的认识问题,也难以通过识别问题的本质而主动调整自身的心态和解决问题。戒毒所要在不确定状况出现前就能够完成戒毒人员的社会认知建设,能使戒毒人员更快地从事件冲击中恢复过来。

5.1.2. 社会情绪建设

即使除开不确定状况的影响,一般的戒毒人员群体仍然存在明显的情绪障碍(邵晓顺等,2019),而产生事件冲击之后,必然会有情绪状态的变化。在社会情绪上,戒毒所可以从培养心理资本的角度来建设一个健康的戒毒所社会情绪氛围,而不是仅干预个体的不良情绪。培养心理资本从心理资本的四个核心要素着手,分别是效能、希望、乐观、韧性(柯江林等,2009)。针对不确定状况,可以采取精准干预和广泛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社会情绪建设,直接介入每个戒毒人员心理状况,对每一个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危机排查,对出现极端情绪的立即进行危机干预。也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例如正念冥想训练、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性教育等。这些措施可以使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干预和治疗,有利于减少场所不稳定因素的发生(王春光等,2022)。此外,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状对女性戒毒人员的复吸风险有显著影响(吕少博等,2020)。反之,正性情绪将降低戒毒人员的复吸风险(郭异雯,2017)。复吸人员的重要特点是遇到生活困难,或者生活空虚,心灵的枯竭产生了持续的负面情绪(庄艳佳,2015),使得他们再次吸毒以逃避痛苦的现实。通过培养心理资本来建设社会情绪,可以健全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石宏芳等,2019),让戒毒人员得以在不利的环境中实现心理的复原。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戒毒所社会情绪氛围,不仅能令戒毒人员在所内保持情绪稳定,也能在所外保持身心健康。

5.1.3. 社会价值观建设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戒毒所应当将生命教育前置在不确定状况发生之前。产生心理危机的戒毒人员的共性都有对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针对戒毒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阶层普遍不高的特性,加强生命教育有助于戒毒所形成尊重生命、努力戒毒、服从管理的积极社会价值观。另外,社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金钱观。脆弱的经济基础让戒毒人员的心理弹性较差,容易再次复吸。因此,在戒毒所要培养戒毒人员正确的金钱观,不仅要坚持习艺劳动的导向,还需坚持职业技能培训,对完成劳动、培训的戒毒人员进行价值奖励,对好逸恶劳的戒毒人员进行督促引导,形成正向的成就感和效能感。

5.2. 不确定状况出现后进行心理援助

在不确定状况出现后,个体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变化,而心理变化具有传播的可能。如果少数几个戒毒人员在处理不确定状况时产生了不能自拔的心理危机,戒毒所心理干预的不及时就有可能导致其他戒毒人员也被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最终有可能会影响整个监管场所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戒毒所需要提供一个以复原力为核心的不确定状况心理危机援助。

心理危机通常存在四个发展阶段,即自我平衡阶段、寻求帮助阶段、求助迫切阶段、无助产生阶段(国晶,王聪敏,2020)。在自我平衡阶段,通常是不确定状况发生后不久,戒毒人员还处于初步理解事件的阶段,还未产生明显的心理问题。戒毒所应组织主动的做好早期心理援助的准备工作,了解不确定状况如何对戒毒人员产生心理冲击。不确定状况已发生一段时间,戒毒人员潜藏的心理危机发展到了寻求帮助阶段甚至是迫切求助阶段,戒毒人员可能出现异常行为,要及时联系咨询师评估其心理状态后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在具体干预技术上可采取正念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焦点短程咨询技术、个人自主心理防护技术、体育锻炼拮抗心理应激技术等心理援助方法,能快速有效产生心理复原力,对抗不良的心理状态。

5.3. 不确定状况结束后进行心理帮扶

随着不确定状况的结束,生活事件的直接冲击也终会过去。但重大灾难事件造成的心理危害将长期影响受影响人群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以创伤后应激障碍为代表的灾后心理问题就成了心理恢复的重中之重。心理复原力的建设存在阶段性的特点,即“原生期—剧变期—重建期—成长期”(费梅苹,张晓灿,2020)。这要求干预者必须持续关注被干预者的心理复原力发展状况。不仅要在剧变期迅速开展危机干预、心理援助,更要关注被干预者是否完成了重建期、成长期的建设。戒毒所应当着重恢复戒毒人员正常的戒毒生活,继续发挥心理危机排查机制的作用,关注是否还有心理危机的戒毒人员,及时发现介入。心理咨询师要对完成危机干预的戒毒人员心理状态了解后续,关心应激心理恢复程度,尽可能的消除危害心理健康的问题,引导戒毒人员群体完成心理复原力的重建和成长。

6. 总结

本研究以在封闭管理中的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封闭管理过程中戒毒人员的心理状态出发,分析了戒毒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状况时产生的心理需求和应激状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戒毒所的社会心理建设,提出了构建心理建设援助帮扶机制的设想。这个机制以不确定状况发生的不同阶段为出发点,划分出心理建设、心理援助、心理帮扶三个方面。这个机制或可帮助戒毒人员应对不确定状况,对场所安全稳定、降低复吸率有着积极意义。不过,本文中仅以社会心理建设为框架、以心理复原力为核心,搭建了一个理论上自洽的机制雏形。这个机制是否确实能在戒毒人员心理上完成心理复原力的建设,是否确实能在戒毒系统整个戒毒管理模式下实现戒毒所社会心理体系的建设,是否确实可以使戒毒人员解戒后具备更强的心理抗压能力,需要进一步的修正完善。

基金项目

湖北省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8218)。

参考文献

[1] 杜璞瑞(2018). 生物反馈疗法降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焦虑抑郁水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 费梅苹, 张晓灿(2020). 社区矫正对象的复原力发展过程探究.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 102-113.
[3] 郭昫澄, 郭永玉(2012). 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860-1868.
[4] 郭异雯(2017). 感戴、宽恕和正性情绪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影响及团体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5] 国晶, 王聪敏(2020).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及防护. 心理月刊, 15(11), 1-2.
[6] 蒋乐蓉(2007). 秩序需求是中国当前的瓶颈需求.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3(2), 27-29.
[7] 柯江林, 孙健敏, 李永瑞(2009). 心理资本: 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 心理学报, 41(9), 875-888.
[8] 刘霞, 刘谷丰, 卢明恒(2021). 疫情情境下戒毒人员负性心理变化干预初探.中国监狱学刊, 36(4), 5.
[9] 吕少博, 孙立卫, 王晓燕, 李丽娜, 赵阳, 张书皓,韩洁,魏瀛灏(2020). 抑郁症状对女子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11), 1601-1604.
[10] 毛紫娟(2018). 戒断期丰富环境对甲基苯丙胺心理渴求的防治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宁波: 宁波大学.
[11] 邵晓顺, 邓平, 叶港伟(2019).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情绪调节能力调查研究. 犯罪与改造研究, 7(4), 41-47.
[12] 石宏芳, 何静, 刘志军(2019). 戒毒者情绪调节策略在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5(5), 280-283.
[13] 苏斌原, 叶苑秀, 张卫, 林玛(2021). 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时间进程下民众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79-94.
[14] 田明, 达世君(2019). 关于认知重构综合干预对优化戒毒动机结构的研究. 中国司法, 5(6), 94-98.
[15] 王春光, 田甜, 苏乐乐(2022). 2021年强制隔离戒毒研究成果综述. 犯罪与改造研究, (1), 7.
[16] 王俊秀(2015). 从社会心态培育到社会心理建设.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5(4), 1-6+37.
[17] 王艳丽(2017). 社会阶层对秩序需求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18] 许明星, 郑蕊, 饶俪琳, 匡仪, 杨舒雯, 丁阳,李江龙,李纾(2020). 妥善应对现于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理台风眼效应”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10(3), 273-282.
[19] 庄艳佳(2015). 生命意义源与生命意义感对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影响与团体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