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从2001年开始发展,主要的研究角度有译者主体性、生态翻译理论、功能目的理论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林文华 [1] 使用文献计量软件分析了国内2010~2019年间的字幕翻译研究特征,发现国内学者近十年偏重影视字幕翻译的策略探讨,因此呼吁相关研究采取更为多元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陈琬倩 [2] 对新世纪二十年来国内影视字幕翻译研究进行述评,指出国内字幕翻译研究存在同质化严重、缺乏理论贡献、社会服务功能不足以及对于字幕翻译质量进行评估的研究数量稀少的问题。
由任同祥先生创作的“百鸟朝凤”是唢呐曲目中的代表性佳作,在中国的民族器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电影《百鸟朝凤》以该曲目为引线,讲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唢呐班在当地的兴盛与衰落。因此本部影片的翻译质量对中国唢呐音乐能否成功在国际上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影片全长103分钟,英译字幕字符数为5534个,统计后发现共有21处翻译错误(见表1),本文将使用FAR模式对其译文评估,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Table 1. Number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errors in the film “Song of the Phoenix”
表1. 《百鸟朝凤》影片英译字幕翻译错误数量汇总
2. 翻译质量评估方法的发展
翻译质量评估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次领域,长期以来视角林立,但存在着各种模式的前提及预设相互冲突、模式本身的内在理论结构存在明显缺陷、以及与翻译评估现实状况脱节等问题 [3] 。二十世纪末,在对翻译质量评估相关研究成果作出全面审视和批判后,House推出了她认为是“同类型翻译质量评价路径中唯一一个孕育于跨学科语境、基于研究成果并在理论充分指导下完整构想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4] 。在国外,量化评估模型因为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视听翻译质量评估研究领域的热点。
反观国内,虽然本世纪初翻译质量标准就已成为国内译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 ,但近三年80%的翻译质量评估相关研究使用的都是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框架,评估的对象均为诗歌、散文、文言文的译本,且以定性评估为主,量化评估研究较为缺乏。如今,机器翻译质量成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如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质量研究、对多个翻译机器的译本进行的对比研究。
可见,在视听翻译研究中,对字幕翻译质量评估参数的研究还属于一个较为落后的领域 [6] 。经梳理,国外视听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量化评估模型共有四种:1) NER模型,针对无障碍字幕的语内实时字幕翻译评估;2) NTR模型,适用于语际实时字幕翻译质量评估;3) FAR模型,将关注点放在非实时的语际字幕翻译上;4) CIA模型,将易懂性列为评估标准之一,“以观众为中心,强调字幕的隐形性以及观影过程中视听翻译信息的代入感” [7] 。本文研究的电影字幕属于非实时的语际翻译,因此,本文选择采用FAR字幕翻译质量评估模型进行后续的评估。
3. FAR翻译质量评估模型
Pederson (2017)基于NER模型,提出了针对语际字幕翻译质量评估的FAR模型,用于评估斯德哥尔摩大学学生的字幕翻译质量。他指出,字幕具有跨符号性,并同时涉及非语言表达和语言表达 [8] 。FAR模式则是将字幕作为视频整体的一部分来进行评估,更注重翻译结果而非翻译过程。
FAR翻译评估模型最核心的标准就是能否保持观众的“字幕错觉”。这一概念类似于柯勒律治的“怀疑暂停”理论,即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暂时忘记故事的虚构性质,假装它是真实的,以便心甘情愿地沉浸在故事中。同样,“字幕错觉”意味着观众暂时不知道字幕是由译者翻译和重新创造的,假装这就是他们真正的对话 [8] 。McCormick在分析字幕的功能时表示:“最好的字幕会让语言符号尽可能不引人注目,试图给观众营造一种未经中介的理解错觉。当观众忘记字幕的存在,接收到的只有信息本身时,字幕的作用就达到了” [9] 。因此,字幕错觉是衡量字幕是否突兀、破坏观看体验的最终标准,为达了到这一标准,Pederson运用了具体参数对电影字幕进行评估(见图1)。从图1可见,Pederson将评估参数(Parameters)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可接受度(Acceptability)和可读性(Readability)。

Figure 1. Parameters of the FAR mode
图1. FAR模式翻译质量评估参数
然而,FAR模型也存在着局限性。它虽提出应当提高语义错误的扣分权重,但并未探讨权重设置的具体方案;其次,这一评估模型需要由评估者结合具体的视听场景,对语义错误程度评判,判断译文是否影响情节理解,以及影响程度;评估者的主体性有可能影响评判结果的客观性 [7] 。
4. FAR模式下影片《百鸟朝凤》的英译字幕质量评估
(一) 影片《百鸟朝凤》的语言特点
该影片演员的台词一半方言一半普通话,字幕中涉及到很多与唢呐相关的文化负载词、以及方言中的俗语、脏话等。同时,影片中多次出现男主人公的大段旁白和各个角色的长对话,类似小语篇,用语十分书面化。台词的风格多样,角色的情绪丰富,因此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结合叙事情景和多个模态进行翻译。
(二) 案例分析
影片存在多样化的语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造成了困难。笔者整理了整部影片的双语字幕文本,使用Pederson在FAR模式中给出的功能对等、可读性、可接受度这三个评估参数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发现误译后,对错误进行分析,并给出改译建议。
参数一:译文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一参数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不同,Pedersen认为字幕文本的翻译应追求语用对等,因为视频字幕的翻译的重点在于用有限的字符数准确转达语义。如果将字幕逐字翻译,导致原文含义失真,这便造成翻译错误。但如果字幕表达了原语的含义,忽视了译文在目的语中的风格,这却是可接受的,并不能说是一种错误。然而,字幕受到视频媒体在速度和空间等因素上的限制,原文和译文很容易出现对等层面上的冲突。好的字幕应该同时反映说话的内容和说话人的意图,但如果两者出现冲突,应该先表达说话人的意图。Pederson将功能对等错误分为两种:语义上(Semantic)和风格上(Stylistic)。如图1所示,语义错误包括理解错误和次优表达,表现为译文的含义和信息与原文的偏离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误解。风格错误包含了称谓性错误(Terms of Address)和语域错误(Register),指在说话风格、称呼词使用、语域上与原文风格的不一致,本部影片中并未出现风格对等层面的错误。以下表2列出了笔者在影片《百鸟朝凤》的英译字幕中发现的6处语义错误。

Table 2. Semantic errors in translation of the subtitle
表2. 影片字幕英译中的语义错误及改译
在例1中,唢呐学徒游天鸣的父亲在向一位村民讲述他儿子吹唢呐的天赋。译文中“quite”和“never making a ruckus”两句话构成了语义重复,不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而“make a ruckus”这一表达的意思是“在人群中制造骚动、骚乱”,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属于过度增译,可删除。例3中,“长脸了”的译文也存在明显错误,译者选择“直译 + 解释”的方法,但受空间限制,这种译法并不适用,建议采用意译,直接传达语义。译文“So’s your dad”更是会让译入语观众不知所云。笔者建议将两句译为“Oh, that will make you look good, bringing honour to the whole Earth Village.”。例4是游天鸣第一次出活前请焦师傅坐镇而被直接拒绝。观众能从画面看出他并没有生病,只是不想去。这里将“身子不舒坦”译为“my health is failing”与他的语气完全不符合,导致画面和语言间出现割裂感;笔者建议改译为“I’m under the weather.”,这种译法可以保持用词简洁、又稍微减轻语气,传达原本的语义。例2中“跪得是黑压压一片”,黑压压一片指的是所有人都跪下来的壮观场景,译文为“kneeling there in the dark”,生硬地直译,导致语义偏离;例5和例6中的错误也相似,都是没有考虑语境,直译导致的。
参数二:译文可接受程度(Acceptability)
Pedersen使用“可接受度”一词来定义字幕是否符合目标语言规范(即字幕听起来是否不地道或不自然),并将其作为FAR模型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接受度方面的错误会使译文不自然。根据图1,这一参数可细分为四种:表达习惯错误(ldiomaticity Errors)、语音文字转换错误(Speech-to-Writing Errors)、语法错误(Grammatical Errors)和拼写错误(Typographical Errors)。影片中未出现拼写错误和语音文字转换错误,下面主要从表达习惯错误和语法错误来分析本部影片的英译字幕。
1、表达习惯错误
表达习惯错误指句子语法上没有错误,但在母语使用者听来会觉得怪异、不自然。根据Pederson提出的评估模型,表达习惯错误分为词汇(Lexical Level)和句子(Sentence Level)两个层面。
1) 词汇层面
由于译者本身对译入语使用的不熟练,导致字幕中出现许多词汇使用错误,不仅不符合译入语观众的使用习惯,而且极大拉低影片观看效果,让译入语观众对画面和故事情节上的理解产生偏差。以下表3对该影片字幕翻译中词汇层面出现的错误和改译进行了汇总。

Table 3. Lexical errors in translation of the subtitle
表3. 影片字幕英译中的词汇层面错误及改译
例7中,学徒天鸣在经历数年的刻苦练习后获得了师傅的认可,接任唢呐班班主一职,但与唢呐演奏能力不同,没有人教过他怎么做一个班主、怎么对所有乐队成员负责,因此他感到既兴奋又害怕。原文说“自立门户本该是件令人欣喜的事”,译者给出的对应英文字幕为“Getting recognized as the lead suona player should have been cause for much happiness”,这里“本该是件令人欣喜的事”并不是“happiness”,应该是一种更偏向于兴奋、激动的感情。因此,建议改译为“Getting recognized as the lead suona player suppose to be exciting”。例8的译文中“individual”使用错误,句中第二个系动词“is”多余。例9~11中,译者在翻译“给……放假”、“叫人来请”、“想通了”时忽略了译入语中本身存在的对应表达“give a day off”,“send for”和“come around”使得译文十分“中式”,破坏观影效果。
2) 句子层面
中英文化的差异导致语序、俗语等表达方式的不同。在翻译中,如果不对语序进行调整,译文句子往往会不自然。因此,译者可以在翻译时不损害信息完整度的前提下,对语序进行适当调整与整合。以下表4是对于影片中句子层面错误的汇总。

Table 4. Sentence-level errors in translation of the subtitle
表4. 影片字幕英译中的句子层面错误及改译
影片中,主角天鸣听说师傅整夜咳嗽,便劝他少抽烟,例12就是师傅对此的回答。经笔者查证,发现译文“a nagging hen pecking around in my throat”并不属于英语的谚语俗语,属于译者过度发挥,创造了一个受众难理解的表达,很可能让观众不知所云,而“Better in a couple days”属于译者的增译,意图表达出“没必要大惊小怪”的意思。因此,笔者建议改译为“I’ve been living with trachitis for years. Don’t be dramatic.”。例13也同样没有语法错误,但如果能调整语序,改译为“A few days after my dad’s death, my mom was paralyzed.”,则更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字符数也得以缩短。例14的中文“是……的料”,比喻可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才。原译文采用直译外加定语从句的译法,但笔者建议可以通过“意译”使译文更简洁,从而使观众更易理解。
2、语法错误
字幕翻译中的语法错误算是比较小的错误,但却会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导致语法错误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译者本身语言功底上的欠缺,另一方面是影片的字幕审校不够仔细。本部影片的字幕翻译就出现了很多语法错误,表5中列出了这些语法错误,并给出了改译。

Table 5. Grammatical errors in translation of the subtitle
表5. 影片字幕英译中的语法错误及改译
例15中出现的语法错误非常显眼,译文中“myself”这一反身代词不能作主语。例16无主语,例17是祈使句,但出现了“come”和“have”两个谓语,属于典型的中式英语。例18中的“still no girlfriend”无法与前面的主谓连结,因为已经用了“and”,可以另起一个谓语。例19和例20都属于固定搭配使用错误。
参数三:译文可读性(Readability)
如图1所示,译文可读性的评估参数包括字幕断句和停留时间(Segmentation and Spotting Errors)、标点符号(Punctuation Errors)、单句字幕长度(Reading Speed and Line Length)。这一参数主要存在于技术层面,是让读者能够无障碍地阅读字幕。就电影而言,源语和目的语的字幕都属于书写符号。因此,字幕的字符大小、布局位置等重要因素都应当被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影片《百鸟朝凤》色调整体呈灰棕色,而中英字幕字体都设置为白色,且英文字幕偏小,所以当字幕和白色画面一起出现时,字幕就难以辨认。此时,可以将这条字幕停留的时间做拉长处理。
例21:吃了人家的
Ah, come on, you give this guy a bowl of rice
还要把屎拉在人家碗里
when he’s starving, and he’ll take a crap in it.
分析:这一对话发生在游天鸣买了烟叶送给焦师傅却被焦师傅指责他没买对,师娘便在一旁打趣,指责焦师傅不知感恩。译者在这里直接将比喻直译,没有语法错误但译文较长,中文句子“吃了人家的”,音节比较少,演员的语速也快,双语字幕的停留时间不足以让英语观众阅读并且理解这一比喻。因此可以直接将比喻具象化,把“不知感恩”这层意思用“ungrateful”译出来,还能缩短句子长度,减轻观众的理解负担,整句翻译建议改为:“Ah, this ungrateful guy craps in the bowl that one fed him !”
5. 结语
《百鸟朝凤》是国内近几年质量较高的一部民俗电影,里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对我国电影艺术和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FAR模式总共筛选出在语义对等、表达习惯、语法和可读性四个方面的21个错误(见表1),并进行改译,以期改善该电影的字幕翻译,让英语观众有更好的体验。同时笔者根据对译文错误案例的分析,认为影片《百鸟朝凤》英译字幕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译员对理解及运用译入语的能力不足,导致译文语义不对等;第二,影片的审校工作不全面;第三、译员没有用受众能够听懂的语言传播中国的声音。
当前,我国的电影艺术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优秀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是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重要方面,然而不断开放的影视市场与差强人意的影视翻译质量之间的矛盾亟需解决。因此,笔者认为相关的电影字幕翻译从业人员应:1) 提高准确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2) 加强字幕翻译的译后审校工作;3) 以观众的观影体验为中心,合理安排字幕长度、停留时间、字体颜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