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多模态隐喻研究
A Study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in the Animated Movie NE ZHA: I Am the Desti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摘要: 随着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进一步加深,多模态隐喻应运而生。多模态隐喻是一种基于源域和目标域意义之间的符号关系的隐喻。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工具。动画电影具有鲜明的特点,其艺术价值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经过定性研究,分析了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多模态隐喻。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影中通过图画、语言和声音模态呈现的多模态隐喻以及其所对应的概念整合网络类型。本研究验证了概念整合理论在多模态隐喻分析中的可行性。同时本文从新的角度分析了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people’s cognition of metaphor, multimodal metaphor comes into being. Multimodal metaphor is a metaphor based on the symbol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 of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It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means, but also a cognitive tool. Animated films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rtistic value deserves attention and research.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multimodal metaphor in the animated film NE ZHA: I Am the Destiny is analyzed.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mage, sound and language modes of presenting multimodal metaph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ype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network in the films. This study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in multimodal metaphor analysi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nimated film NE ZHA: I Am the Destiny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hich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文章引用:丁森, 石艳玲.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3): 847-85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2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开辟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新天地。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只关注单一的语言隐喻 [1] 。福塞维尔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对隐喻的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而应扩展到其他媒介,如图像、声音等,进而提出了多模态隐喻概念。多模态隐喻是一种以不同模态呈现的隐喻。但到目前为止,多模态隐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莱考夫等语言学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概念结构来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结构 [2] 。因此,多模态隐喻的构建离不开人脑的认知功能。此外,在电影等动态文本中,人们无法通过跨空间映射来理解多模态隐喻。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讲述了“魔丸”哪吒不甘屈服,为了命运抗争到底的故事。影片上映后成功创下国产动画电影最高票房记录 [3] ,掀起了国漫热潮,被很多人称为“国漫之光”。哪吒在中国深受人们喜爱,这部电影也堪称经典,因此,本文选择了这部动画电影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目前,许多学者对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很少有人对动画电影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中国知网输入“多模态隐喻”和“动画电影”,只有11个研究。本文通过对动画电影中多模态隐喻的分析,证实了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探讨多模态隐喻的可行性,同时为分析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未来动画电影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2. 文献综述

2.1. 多模态隐喻概述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1996年,福塞维尔正式提出了多模态隐喻,并将研究扩展到了漫画、广告等动态文本。

多模态隐喻使用两种及以上模态来构建源域与目的域的映射关系 [4] 。多模态隐喻不仅关注语言隐喻,更关注目标域与源域具有不同模态特征的隐喻。这些模态主要包括:语言模态、图片模态、声音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等等。

2.2. 电影中多模态隐喻的以往研究

罗赫丁在2009年出版的《多模态隐喻》一书中探讨了20世纪20~50年代经典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 。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张春蕾主要分析了《绿皮书》中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的隐喻,以及如何通过隐喻传达电影主题 [6] 。袁征博和蒲秋菊研究了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中多模态隐喻的构建 [7] 。多模态隐喻通过语言、文字、画面、声音等模态使电影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者通过对多模态隐喻的具体构建过程和电影所表达意义的详细解读,传达了电影所表达的特定主题。

2.3.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以往研究

自影片上映以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深入研究,孙靓雯结合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分析了电影的字幕翻译 [8] 。刘庆娴则分析了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和重构方式,为中国文化影视化提出了建议 [9] 。

先前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形象塑造和文化元素等方面,根据知网的搜索,从隐喻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仅有8篇。因此,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该电影的多模态隐喻分析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3. 概念整合理论

3.1. 概念整合理论介绍

基于心理空间理论,福康涅在《思维与语言的映射》一书中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映射 [10] 。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该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新理论,为人类的创新思维和新概念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3.1.1. 概念整合网络

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其通过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揭示了动态文本的意义构建过程。概念整合网络的组成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Conceptual blending network

图1. 概念整合网络

图1所示,四个圆圈表示心理空间,圆圈中的点表示空间中的元素。实线代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虚线是四个空间之间的联系。输入空间的元素类似于隐喻中的源域与目标域。输入空间将共同享有的,普遍、抽象的结构映射到第三空间,即类属空间。合成空间则是由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通过匹配和跨空间的选择性投射产生的。同时当合成空间里的成分通过“组合”“完善”“扩展”等一系列相互作用后,就形成了创新结构。

3.1.2. 概念混合网络的类型

概念整合网络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简单型网络是四个网络中最基本的类型。在该网络中,一个输入空间含有抽象的无内容框架,而另一个输入空间只有无框架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通过简单的跨空间映射嵌套整合到输入空间1的框架中。

镜像型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拥有相似的组织框架,但所含元素不同。

在单域型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含有不同的框架,其中一个框架被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并继续运行。

双域型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也含有不同的框架,但该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的框架都会被投射到合成空间。

3.2. 概念混合网络与多模态隐喻的联系

3.2.1. 交叉映射

多模态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由不同的模态表示,而不同模态又会经历复杂的映射。将多模态隐喻语篇置于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内,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背景知识如何在参与概念整合的基础上不断组合、完善、扩展 [11] 。

近十年来,有许多学者证明了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解释多模态隐喻构建机制的可行性。李颖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研究了《绝望主妇1》中的多模态隐喻,她指出多模态隐喻的映射方式涉及多方面的融合,是概念整合和总结的结果。概念整合理论认为隐喻是至少四个心理空间网络模型的交叉映射过程 [12] 。邓宝莹通过分析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不同映射类型下多模态隐喻的主题,指出概念整合网络的原理是元素或框架在输入空间的投射,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为多模态隐喻的分析提供一个更加完整的框架。

3.2.2. 意义的构建

多模态隐喻通常被认为是用源域来理解目标域,其意义表达过程是极其抽象的。人们善于利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对抽象的事物概念化,从而完成意义的构建。而概念整合理论中创新结构的形成本质上与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类似,因此可以用来支撑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

4.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4.1. 图画模式的多模态隐喻

4.1.1. 白发是父爱

影片一开始,李靖的头发乌黑细腻有光泽,可是当他知道自己儿子哪吒在三岁时要经历天劫,和太乙真人上天去找元始天尊求情时,头上已有白发,再到哪吒生辰宴时,他的头发已经半白。在“白发是父爱”的多模态隐喻中,白发的图像是源域,父爱是目标域,多模态隐喻对应简单型网络,“白发是人的衰老”的框架与情感元素“父爱”通过简单的跨空间映射使一个沉默寡言,刚毅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为儿子牺牲一切的心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也为之后哪吒发现父亲将天雷引向自身埋下了伏笔。

4.1.2. 散落的玩具是孤独

哪吒有很多玩具,可是在他偷跑出去守卫进来查看房间时,玩具全都散落在地,可见哪吒并不珍惜这些玩具。他整天被关在家里,没有朋友,也没有父母亲人的陪伴,再多的玩具也抵挡不住他内心的寂寞。在“散落的玩具是孤独”这个多模态隐喻中,散落的玩具是源域,孤独是目标域,表达出了哪吒渴望百姓的接纳与父母的陪伴。

4.1.3. “阴阳脸”是挣扎

灵珠转世的龙王太子敖丙肩负着全体龙族“封神登天”的使命。在拯救了哪吒却不被理解时,敖丙脸的颜色一分为二,左边是蓝色,代表着他承担的沉重家族使命,而右边则为红色,表示了他无法割舍的与哪吒之间的友谊以及自己不想伤及无辜的善良之心 [13] 。最终,他在哪吒的引领下找回初心,做出了正确选择。在这个隐喻中,“阴阳脸”是源域,挣扎是目标域,挣扎即尽力摆脱的遇事态度,形成一种情感状态或行为的语义元素。“阴阳脸”比喻一身而持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人,“阴阳”又暗含着两种既对立又互相消长的矛盾,“阴阳脸”和“挣扎”的意义元素有选择地投射到了合成空间,挣扎的情感元素嵌套到了“阴阳脸”的主体框架中,显示了敖丙内心的煎熬。

4.1.4. 光环是喜悦

在哪吒因为做了好事却被陈塘关百姓误会而闷闷不乐时,父母却说误会已经解开并且百姓要来给他庆祝三岁生辰,此时哪吒激动地从床上起来,身体周围出现了一圈明亮的光环,他露出牙齿开心地笑了,可以看出哪吒此刻内心的喜悦 [14] 。在“光环是喜悦”的隐喻中,光环是源域,喜悦是目标域,这种多模态隐喻属于简单型网络,其喜悦的情感元素和光环明亮颜色的框架通过简单的映射形成结构:哪吒因为得到百姓的认可而内心十分喜悦。

4.1.5. 莲花是浴火重生

哪吒在树林中的幻象中看到了父亲在虚空之门的祈愿,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幡然醒悟。于是在敖丙使用水阵水淹百姓时,哪吒回到陈塘关凭借一己之力与之对抗,最终幻化出一朵巨大的火莲花将水阵吞噬。这个多模态隐喻属于镜像型网络。“莲花”是佛教的吉祥宝物,有“不与恶俱,灭一切恶,生一切善”的意义且莲花在淤泥中生出而不被干扰,花根不死,来年又发。“浴火重生”是指经历烈火的考验和痛苦的煎熬后获得重生。输入空间1为莲花,输入空间2为浴火重生,共有框架即经历考验后获得重生。此概念映射到合成空间后构建出新的意义:哪吒在知道真相后由原来的冲动莽撞转变成现在的敢于担当,获得了重生。

4.2. 语言模态的多模态隐喻

4.2.1. 混元珠代表善恶

在影片刚开始时便交代了混元珠仙气和魔气缠绕不清,善恶不分。混元珠处于蓝红交织一体的状态,蓝色代表“灵珠”,是为善,而红色“魔丸”则与之相反。但“灵珠”敖丙却在申公豹和龙王的逼迫下差点水淹陈塘关,“魔丸”哪吒却在父母和师父的爱护感召下斩妖除魔,守护百姓。混元珠隐喻着人性的善恶,但善恶无绝对,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4.2.2. 哪吒是妖怪

妖怪这一文化形象经常出现在我国大众领域文化之中。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妖怪通常面目可憎,有震荡山河的强势力量,他们总是会随心所欲地打破社会秩序与规则,并给人类带来危害。而哪吒作为魔丸转世,生来就承受着人们的偏见,他在同龄小孩的疏远中长大。而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与愤怒,他也经常偷跑出家闯祸,这也让人们对他误解更深,更加认为他是妖怪。

在“哪吒是妖怪”中,哪吒是源域,妖怪是目标域。这个多模态隐喻属于一个双域型网络。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出的两个框架分别是“哪吒不同于正常孩童”和“妖怪是可怕的存在”,通过两个框架中提炼出的元素组合、完善、扩展后形成创新结构:在陈塘关百姓心中,哪吒会带来危害,是人人喊打的妖怪,这与最后哪吒拯救百姓,变成了他们心中的英雄形成了鲜明对比。

4.2.3. 龙宫是天牢

天牢是镇压妖兽之所。龙宫本应是龙族居所,却建立在了海底炼狱之上。究其根本,天庭视龙族为妖族对他们心存偏见,假借“看守”之名将龙族永远困于龙宫。在“龙宫是天牢”这个语言隐喻中,龙宫是目标域,天牢是源域,该隐喻为双域型网络,它传达了这样的意思:龙宫就像天牢一样困住了龙族,使他们永不见天日。也正因如此,龙王迫切地希望儿子敖丙能够肩负起家族的使命“封神登天”,敖丙因此险些误入歧途。

4.3. 声音模态的多模态隐喻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影片中,配乐占据了大量篇幅,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哪吒刚出生时魔性发作,向母亲胳膊咬去,然而当母亲把他抱在怀里安抚他时,他的神情慢慢柔和下来,由恶灵变成了婴孩。此时的配乐柔和而又满含爱意,丝丝入扣,百转千回。节奏缓慢悠扬,隐喻了母亲对孩子无私深沉的爱意,此后的配乐中,每当李靖、殷夫人夫妇二人,与哪吒舐犊情深,或家人连心的场景出现,类似的旋律就会以变奏形式响起,柔和、细腻的节奏隐喻着父母对孩子无私,深沉的爱。

2) 哪吒想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在小女孩被抓去时,哪吒奋力追赶,大战海夜叉,但也因此破坏了百姓的房屋。此时的配乐有些浮躁,展现了哪吒急切想要证明自己,却缺乏实战经验,不考虑后果,结果被村民误解而恼羞成怒的情形。在这个场景中,观众心理空间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框架,投射的元素包括冲动,莽撞,不计后果。

而在敖丙找回本心后决定和哪吒共同对抗天劫时,配乐节奏高昂,充满了战斗旋律,给人感觉更加自信稳健,气势磅礴的人生吟唱隐喻着敖丙和哪吒对抗命运的呐喊。魔丸和灵珠合为混元珠,吞噬这天地灵气,他们不向命运屈服,齐心协力共赴天劫。在这个场景中,观众心理空间建立起抗争的知识框架,投射的元素包括勇敢,不屈服,坚韧。两处的配乐对比,隐喻了哪吒的成长。

5. 结论

5.1. 总结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解读和分析了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多模态隐喻主要是通过图画模态、语言模态和声音模态呈现的。此外,《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多模态隐喻主要分为三种混合网络: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2) 概念整合理论为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是解释多模态隐喻的新途径。

5.2. 不足与建议

尽管本文得出了一些结论,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本文选取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动画电影。其次,本文只研究了以图画模态、语言模态和声音模态三种模态呈现的多模态隐喻且示例数量有限。希望未来的研究能扩大研究范围,关注更多的电影类型,并从多种模态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德正.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 外语研究, 2011(1): 24-29.
[2] 卢建兴.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北京冬奥会宣传片中的中国文化建构[J]. 北方传媒研究, 2022(6): 78-81.
[3] 李响.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音乐艺术魅力分析[J]. 喜剧世界(上半月), 2022(10): 88-90.
[4] 刘桂玲, 李跃. 多模态隐喻架构视角下《中国抗疫图鉴》中中国形象建构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 2022, 32(9): 39-44.
[5] 邓宝莹.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多模态隐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6] 张春蕾. 多模态隐喻视域电影《绿皮书》的主题表达[J]. 现代交际, 2021(19): 88-90.
[7] 袁征博, 蒲秋菊. 电影叙事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以《疯狂动物城》为例[J].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1): 78-80.
[8] 孙靓雯.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分析——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 汉字文化, 2022(18): 119-121.
[9] 刘庆娴. 国漫电影中的文化植入与文化重构——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 影剧新作, 2022(3): 93-102.
[10] 高永会.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15.
[11] 黄俊娟.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多模态隐喻语篇分析——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11): 274-275.
[12] 李颖.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绝望的主妇1》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5): 64-65.
[13] 龚彦艳. 浅析《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色彩隐喻[J]. 视听, 2020(10): 88-89.
[14] 袁璐青. 动画电影中情感表征的图像转喻和隐喻——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哪吒形象为例[J]. 武夷学院学报, 2021, 40(2):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