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现状与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DOI: 10.12677/AE.2023.134328, PDF, HTML, XML, 下载: 230  浏览: 649 
作者: 董安洋: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新公共服务理论“双减”政策校内课后延时服务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摘要: 为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家庭教育的压力,教育部门颁布了“双减”政策。校内的课后延时服务也朝着个性化素质教育转型。目前,我国各地各级学校大多在校内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以“双减”政策为研究背景,分析目前课后延时服务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首先,应当增加财政补贴,提供经费支持。其次,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管理机制。最后,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
Abstract: To reduce the academic burde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family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issued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in the school is also transforming towards personalized quality education. Most schools in China have carried out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s and achieved specific resul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and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suggestions. Firstly, increase financial subsidies and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Secondly, improve the 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inally, strengthen th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文章引用:董安洋.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现状与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4): 2091-209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4328

1. 引言

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是指中小学校为缓解家长在下午下班后接学生的压力,而为学生提供的辅导和托管等服务。在2020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的颁布目的是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缓解教育焦虑,促进教育公平。在2022年1月22日发布《关于做好中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下简称《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专项治理工作》主要明确了双减改革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为了响应“双减”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展开了大量工作,课后延时服务由课内知识辅导转变为文体艺术、社会实践等个性化素质教育培养。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提出了政策应当重视人的发展,而不仅仅重视生产效率的提高。课后延时服务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可以基于新公共服务这一理论,分析其在“双减”政策颁布后的现状,并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

2. 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2.1. 产生背景

自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以来,各种关于公共行政的理论蓬勃发展。但是,都没有起到长久的指导作用。企业家政府理论之所以不能解决问题,是因为西方政府并没有以公共服务为目标,而是把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作为目标。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更应该关注的是资源的分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因此,企业家行政管理理论就有可能和市场经济发生冲突。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膨胀问题以及公共部门存在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公共行政学者对政府职能的反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市场失灵或“滞胀”的问题,西方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便不能够简单地充当守夜人或“掌舵人”的角色 [1] 。20世纪末期,美国著名学者家罗伯特·登哈特和珍妮·登哈特对新公共管理理论(Public Service Theory)进行了深入思考,批判了企业家政府的理论缺陷,对公共服务理论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政府形态,以公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公民利益为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行为过程是以公共服务为手段实现社会目标 [2] 。

2.2. 基本内涵

首先,新公共服务理论否定了企业家政府提出的“掌舵而非划桨”这一政府角色理念。提出了政府的职能应当是服务公众,公共部门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帮助公众表达并满足大众利益需求。而不是控制社会的发展走向。公共部门要创造共享利益和承担共同责任,思想上要有战略眼光,行动上要注重民主。公共部门所追求的不是每个人的个人利益的聚合体而是大众的共同价值观追求,因此,公共部门的服务对象是为公民,而不是为每一位顾客服务。

其次,公共部门应当关注宪法法律、社区价值、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传统行政学中公共部门是保障政府运行、组织协调工作的被雇佣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动机除了获得工作报酬外还希望与大众的生活上的区别。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公共部门是社会服务的承担者,要接受各方面的约束与监督。

最后,更加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公共部门不仅是为公民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公民和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动机是同样能够得到承认、支持与回报的。政府的所有者是公民,而公共部门需要承担管理公共资源、监督公共组织、促进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催化社区参与以及基层领导等责任 [3] 。

2.3. 理论意义

新公共服务理论不仅关注于民主、价值,而且没有将管理、效率抛弃,使二者协调发展,配合着服务公众。教育管理是公共行政的重要部分,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如果只追求服务而没有监管措施,那教育发展将没有规则,更加不能抛开效率,所以在“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教育发展更趋向于公平化、多元化,校内课后延时服务需要适应于新时代教育,就必须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来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利益,注重公平,服务于公民的思想,对于教育管理具有指导性作用。

3. “双减”政策后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现状

校内课后延时服务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本质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4] 。在“双减”的政策背景之下,需要提升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且规定了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在原则上是不能早于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的。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的目的从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转变为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培养文体艺术等特长,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但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公共部门和学校都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有待纾解的现状问题。

3.1. 教师队伍的构建问题

一方面,部分学校教师人数有限,导致一部分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承担着沉重的教学工作任务。课后延时服务不仅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而且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而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导致职业倦怠 [5] 。为缓解教师工作压力,部分学校采取了弹性工作制,由教师轮流参与,并给予相应的绩效补贴。但是,教师队伍的构建问题仍需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从事特长教学的教师人数不足。目前,课后延时服务不仅针对基础的学科作业辅导,也开展了培养学生特长的文体艺术类的教学活动。大多数教师专攻于本学科教学教研工作,对文体艺术等领域的教学活动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而从事音乐、体育、美术的专职教师人员较少,导致课后延时服务的部分课程无法顺利展开。

3.2. 客体需求的满足问题

首先,“双减”政策是为了缓解教育焦虑,促进教育公平。基于此,课后延时服务从课内作业辅导转向为文体特长类培养,大多数家长担心孩子落后于他人,产生了新一轮的教育焦虑 [6] 。其次,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并没有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虽然课程的种类增多了,但是课程教学仍然存在着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最后,无形中增加了部分家庭的经济压力,部分家长认为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是“变相收费”,认为学校应当无偿为学生提供服务,引发了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是否应当收费的议题。综上所述,校内课后延时服务对于客体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并没有深入了解和满足。

3.3. 教学质量的把控问题

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前,大多数学校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进行常规教学,或是作业辅导,教学总体目标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双减”政策的颁布使得学校开始思考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后延时服务中推行了文体艺术特长等个性化课程教学,包括音乐、体育、美术、书法、口才等各类课程。部分学校为解决校内教师短缺问题,引进了校外机构驻校开课,但是教学质量的把控有待加强。例如,某校引进了校外编程培训机构在学校教学,校外教师负责播放视频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练习的机会。一些特长类培训项目,在进入校园后开始举办各类比赛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进驻校园为机构引流,如小主持人、小模特等方面的培训。这类特长培训虽然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在举办过多的比赛或表演时,没有切实做到价值观的引领,引发了学生的攀比心理。

4.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课后延时服务发展策略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把公共服务看成一种社会产品,强调公民权利,尤其关注公民权利在社会发展中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公共部门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体。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将新公共服务理论运用到课后延时服务中,有助于纾解“双减”政策颁布后的课后延时服务出现的问题。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中理念的战略性思想与民主性行动相结合,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4.1. 明确公众需求,加强财政投入

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服务理念要求在实际的课后延时服务中要明确公共利益,这是公共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落实教育公平的前提。“双减”政策实施后的课后服务需求主要关注四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身需求,二是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需求,三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教育需求,四是以政策为主体的政策导向需求 [7] 。为满足这些公众需求,要提供更为优质的校内课后延时服务,应当加强经费的投入。在学校硬件,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资源布局,达成个性化发展目标。例如,在经费方面,应制定专项拨款计划,明确资金来源和使用途径,同时给予课后延时服务学校一定的自主权,规范专款专用制度,避免出现资金滥用、重复建设等情况。在学校设施方面,规划校园教学环境,适应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科教学需求。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加强师资力量。在教师补贴方面,应实行设立专门的绩效奖励金。

4.2. 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

对于课后延时教学必须加强重视,应当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在教育部门设置专门的公职人员负责相应的工作统筹,完善人员的配置,实行领导负责制。以“双减”政策为导向,制定合理的课后延时服务管理制度,做好教育评价与监督工作,以目标为导向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明确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的具体管理办法。同时,对教师教学的管理方面,学校应明确校内教师课后服务的评估标准和评估要求,将课后服务评估机制纳入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估体系 [8] 。例如,将教师从事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的课时计入总课时之中,设定课后延时服务的学业达标标准,将相应的数据指标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数据。为丰富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内容,可以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引进校外培训机构进驻校园,但是必须制定相应管理标准和课程评价标准,以同样严格的要求来管理校外培训教师,同时,要注重对校内师生的价值观引领。比如,引入校外编程课程、科技实验课程进入校内,校内教务部门应当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审核,选择适应于本校学生实际发展情况的课程。在课中应当有校内教师作为助教,对课堂进行辅助教学。不论校内校外教师教学都应当有公平合理的考勤制度、课程评价制度。

4.3. 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在过程管理中,注重学校特色建设,增强课后延时服务吸引力,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应从各方面保障学校各种资源的充足 [9] 。教育部门和教师要改变和提高教育观念,不仅要升级学校硬件,而且要提升办学品位和教育品质,对教育事业要倾注更多情感,做一个有温度、有灵魂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家长和学生双方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长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如,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一位学生自幼喜好美术,但其父母希望培养学生的篮球特长,希望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走班制,不同时间交替上课的方式,让学生有多门兴趣课可以参与。各学校要结合自身条件,勇于创新,突出学校亮点,关注学生需求,让家长满意,开展能够缓解学生学业压力,适合于学生发展,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后延时服务。

5. 结语

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是提升校内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双减”政策提出后,校内课后服务开始追求于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缓解教育压力,为其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基于公共服务理论,公共部门的职能应当是服务公众,工作重点应当是帮助公众表达并满足大众利益需求。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学校所提供的一项简单的托管服务,而是关乎学生的发展,家长的信任,所以应当重视课后延时服务的作用。在“双减”政策颁布后,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是在摸着石头走路,不断地深入探索一条更适合于实际情况的道路。在实际运行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师队伍构建问题,客体需求满足问题,教育质量把控问题等。为纾解这些问题并且促进课后延时服务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明确公众需求,加强财政投入;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邓念国.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民主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 江海学刊, 2008(3): 106-110+239.
[2] 罗伯特∙丹哈特, 著. 公共组织理论[M]. 扶松茂, 丁力,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 珍妮特.V.登哈特, 罗伯特.B.登哈特, 著. 新公共服务: 服务, 而不是掌舵[M]. 丁煌,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 孙小珍. 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的政策走向与实践审视[J]. 林区教学, 2022(5): 108-111.
[5] 章晨, 张文桂. “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2): 195-198.
[6] 曹洋. 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家长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7] 张帆.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路径探析[C]//2023年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 2023年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一), 2023: 327-329.
[8] 高若宇, 朱玉山. “双减”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之道——基于江苏省家长课后服务需求的质性分析[J]. 江苏教育研究, 2022(35): 3-9.
[9] 杨富裕, 方晓田.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22(32):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