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育心理学的中小学教材插画研究
A Study on the Illust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Based on Psycholog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摘要: 本文基于美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开展对中小学教材插画的研究。文章首先指出,从美育心理学角度切入,能更深刻的思考教材插图在学生教学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教材插图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形式来表现对象的,具有图解、装饰、审美等功能,是表达思想、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而可以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接着指出基于美育心理学的中小学教材插画对于青少年人格完满性的建构性作用,即以美感教育辅助道德教育,最后结合美育心理学指出其对教材插画的三种创作性启示,即教材插画要恰当合理,符合文章逻辑,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要内容丰富,古今结合。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sych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llust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First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we can think more deeply about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extbook illustrations play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he illust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is to express the object through visual form, 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illustration, decoration and aesthetics.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express the thought and convey the values, so it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by aesthetics, and then it points out the constructive function of the illust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based on aesthetic education psychology to teenagers’ personality perfection, that is, to supplement moral education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finally, combined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psycholog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ree creative inspirations to textbook illustration; that is, textbook illustration should be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conform to the article logic, conform to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tage of students, be lively and full of interest, should be rich in content, ancient and modern combination.
文章引用:刘治涛 (2023). 基于美育心理学的中小学教材插画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5), 1911-191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5233

1. 引言

中小学教材插画在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材插图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通过视觉接受的方式达到教化的目的,教材插图能够很好的配合文字,形成较强的互文效果,辅助中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其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其审美兴趣。笔者从美育心理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中小学教材插画现状的分析,研究中小学教材插画对于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提升作用和审美心理的健全作用,指出其对青少年完满人格的建构性作用。同时笔者也结合当下中小学教材插画现状,思考美育心理学对于中小学教材插画创作的启示意义。

2. 中小学教材插画中美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学生,也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任何一项教学工作的设计与施行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中小学学生处在教育培养的关键点,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喜欢新鲜明快的图画,易于被视觉精美的插图所吸引,因而教材插画在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主要是以人教版7年级语文教科书为例,以美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中小学教材插图对于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性作用。7年级是初级中学的开始阶段,也是初中学习阶段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没完全形成,对于事物的认识还是以感性感知为主,所以语文教科书中的插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经粗略统计自1979年至1992年,人教版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插图数量从0提升到了127,1992年以来插图数量呈现平稳状态且配置的插图精美、设计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彩色印刷(郭海蒙,2017)。从我国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插图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这些插图数量的稳步增长也为美育心理学教育的发展奠定深厚的教材基础。

美育和心理学这个概念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以“美育心理学”这个概念来应用分析教育行业的做法却是一个新颖的方式。最早使用美育心理学进行教育研究的是教育心理学家刘兆吉教授,刘兆吉教授认为,虽然已有审美心理和美感心理的论述,只能说这些论著的内容中有些美育心理学的因素,还不能概括美育心理学的完整概念。这一概念始见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心理学分卷“美育心理”条目,本条目的定义为“美育心理是教育心理的一部,研究美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刘兆吉,2000)。而且刘兆吉教授还认为,目前国内外在研究教育和教育心理方面硕果累累,著作甚多,而美育心理的研究则处于萌芽状态。在“七五”期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对美育心理研究非常重视,把美育心理学列入高等学校教育类教材编选计划。美育心理学的研究作为“七五”规划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专家对此做出评审:美育心理是一个新的概念,是本课题申请人刘兆吉教授首先提出的,国内外尚无关于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刘兆吉,2000)。刘兆吉教授第一次使用美育心理学概念是在他的文章《试论美育心理学中的几个问题》中,此后又在《创建美育心理学刍议》一文中将美育心理学进行系统的探讨,最后等到《美育心理学》一书问世,美育心理学学科才得以创建。刘兆吉认为:“美育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研究美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美育心理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如何以音乐、美术、文学的艺术美和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感染学生,发展他们的美感和鉴赏美、创造美与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身体的健康发展。”(刘兆吉,1991)由此来看,美育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对此,席勒也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完满人格,使人性得以完整,正如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说:“只有美的观念才能使人成为整体,因为它要求人的两种本性与它协调一致。”(席勒,1984)正因为美育这种特殊的教化作用,才使得美育是其他德智体各类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席勒,1984)随着美育的发展,其内部的矛盾逐渐的暴露出来,即美学家对美本质的认识跳不出一个循环怪圈,直到心理学的介入,拓宽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推动美学由原来对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的关注转向了对审美经验、审美价值的研究上来。正如心理学家费希纳所提出的那样,美学要舍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采取“自下而上”的经验主义方法,甚至后来的像桑塔耶那、杜威这样原来信奉黑格尔的美学家也抛弃了对美的形而上学的讨论,转向了对审美经验的讨论。总的来说,对美育的探讨融入了心理学的要素才更能彰显艺术形式对人心灵的塑造作用,而本文正是基于教材插图这样一种艺术形式,从审美心理学角度切入,才能更深刻的思考教材插图在学生教学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教材插图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形式来表现对象的,具有图解、装饰、审美等功能,是表达思想,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而可以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3. 美育心理学指导下的中小学教材插画对青少年人格完满性的建构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2年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1987)中小学的教材插图线条优美、色彩明快,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绘画的艺术感知能力。线条是绘画艺术中最具灵动的画面符号,是创作者极为精炼的形象表达,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工具,是创作者的情感表现,以线条构造形状,以色彩填充形状,最后构成一幅插画作品,而精心构筑的插画作品必定是感人至深。经过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中小学教材插图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在教化学生,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上面起到重要作用。比如七年级人教版语文的封面插图,该插图以水墨的笔法,勾勒出嶙峋的石头和鲜艳的菊花,画面色彩有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富有生机活力,坚石中生出傲霜黄菊,寓意着不畏艰难,刻苦学习。插画在提升学生审美风格的同时,又不乏对学生道德品性的培养,即是说在进行美育教化的同时进行德育的培养。教育家孟相砥就曾分析过德育过程中的美育,他认为:在实施德育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应主动引入美育因素来提高德育的效应。一般来讲,美育对提高德育的效应,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以美引善”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审美感受中领悟出蕴含着的善;二是“以形悦目”的作用:以生动感人的美的形象,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喜爱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三是“以情感人”的作用;以其强烈的情感引人共鸣,激起人们的优美感、崇高感、幸福感和欢乐感,也激起对丑恶卑劣事物的憎恨感、厌恶感;四是“以美育人”的作用: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形象表现(孟湘砥,1986)。

中小学的教材插画具有文学性和绘画性的双重特点,插画在图解文章的同时,也能表达文章思想情感,进而达到对学生的意识、情感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插画艺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插画中描摹的中国的大好河山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强烈的自豪感,插图所描绘的诗词意象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意境之美,插图中所记录的历史古迹能让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更加感兴趣。比如七年级下册第10课《木兰诗》的插图,图中花木兰重装铠甲手持马的缰绳远眺前方,旁边的战马前脚抬起做出跳跃状,似乎在迎风嘶吼,插画运用流畅的线条描绘了花木兰替从军征战沙场的飒爽英姿,让人们深刻感受花木兰这个历史人物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还有七年级下册11课《邓稼先》插图,共有两幅插图,一幅展示原子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云,一幅展示的是人们欢呼雀跃的身影,从图中人物的动态身影都能切身感受到人们对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悦,两幅插图表达人们喜悦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国家的强大,并为之感到自豪。总之,这些插画以再现各种美感形式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思想教化的目的。这种由客观到主观,再由主观到对客观的美感和思想价值观形成的教化可以用美育心理学理论进行解释。美育心理学认为,美感是审美的需要与观念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而这种情感和人的社会观念以及价值系统分不开。美感既有愉悦、享受的特征,又带有意识倾向性的情感体验。它不仅由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社会现象和人的形体以及心灵所决定,而且还取决于审美者的审美定势和审美情趣的性质和水平,它既有认知的成分,也有意志的成分,使智、情、意融为一体,以此表现出美感。因而,美感体验既来自形象的直觉,不纯粹是明确的直觉和抽象思维的结果。这美感体验中,观者时常会因主观、客观的融合和外显而产生移情作用,这种移情有时也会从客观到主观,由物及我,从而产生一种内摹仿现象。比如,立普斯说:“审美欣赏的原因就在我自己,或自我,也就是‘看到’‘对立的’对象而感到欢乐或愉快的那个自我。”(马奇,1987)立普斯就把审美对象当作是融入了主体情感的一种存在,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审美主体从这种情感的审美对象中看到了自我情感的审美影像。因此,中学语文教材插图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从而达到思想教化的教育目的,进而培养思想健全的完满人格。

总的来讲,教材插画艺术作为艺术的门类之一,与艺术一样起源于人类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追索,并最终教化和规劝人类上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美育心理学的发展,其与教材插图培育完善人格的教育使命越来越密切相关,因而应当充分发掘两者内在的交融的潜质,使其在培育青少年健全完满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美育心理学对当下中小学教材插画创作的启示

近些年关于人教版教材插画人物被丑化一事被炒的沸沸扬扬,插画人物除了被丑化以外还有各种性、暴力的暗示,更有甚者有的人物被画上带有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的星条旗,有人认为这些丑化的插图会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审美,如果这一代学生每天面对这样的插画长大,非但不利于学生审美的培养,反而会造成其思想和价值观的偏斜,因而教材插画的设计需要慎重设计,而美育心理学的介入能够更好的帮助教材插画朝着培育完满人格这一目标前进。美育心理学认为,绘画这类艺术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美育人。插画人物应当健康活泼、积极向上,价值引导上应当弘扬中华文化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心理学分卷将“美育心理”定义为:“美育心理是教育心理的一部分,研究美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美育心理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如何以音乐、美术、文学的艺术美和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感染学生,发展他们的美感和鉴赏美、创造美与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身体的健康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1985)由此可见,教材插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实现对学生道德和心理的教化首先是要能创作出感染学生的美的插画作品,所以笔者基于美育心理学给当下的教材插画创作提供了一下三点思路:首先,插画要恰当合理,符合文章逻辑,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教材插画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帮助老师教育学生。教材插画的基本功能是图解文意,因此插画设计者应当根据文本文意来设计插画作品,所以这就要求插图要准确科学,经得起考验。比如教材插画中的人物比例、场景透视等都要符合一定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插画中的各种元素要符合实际情况,比如插画中人物的衣服颜色、款式,礼仪风俗,小配饰等等细节都要符合一定的历史风俗习惯。因此,教材插画要做的严谨细致,不能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否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于教科书权威的质疑,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材插画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比如水墨画中黑白颜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空间中的布白都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营造出中国绘画独有的意蕴。还可以运用水彩这种作画形式,赋予教材插画轻灵、通透的美感。总的来说,教材插画可以运用多种绘画形式使得画面活泼生动,趣味盎然。最后,教材插画要内容丰富,古今结合。内容丰富的教材插图不仅可以再现课文中的世界,而且也可以表现创作者个人情感,在传承古代优秀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弘扬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比如人教版最新出的教材插图就有反应中国速度的高铁。总的来说,教材插画的创作在美育心理学的指导下能够在教育学生方面更加合理。

5. 总结

自美育心理学学科创建以来,美育心理学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该学科在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关注中小学生心理方面有了些阶段性的成果,因而在其启示下的中小学教材插画也会越来越向善向好。基于美育心理学的中小学教材插画研究旨在培养性格完满、有思想有道德的青少年,使其在成长阶段能积极阳光,身心都能和谐发展。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所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李其龙,2002)因而中小学教材插图在承担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1987).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湖南教育出版社.
[2] 郭海蒙(2017). 人教版7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美育探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3] 李其龙(2002). 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第2卷. 浙江教育出版社.
[4] 刘兆吉(1991). 美育心理学. 西南师大出版社.
[5] 刘兆吉(2000). 七十年来文艺心理学与美育心理学创建与发展概况.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6(6), 90-98.
[6] 马奇(1987). 西方美学资料选编(下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7] 孟湘砥(1986). 美育教程. 湖南文艺出版社.
[8] 席勒(1984). 美育书简.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9]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1985).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