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现状研究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mong Boarding Children in Border Areas of Guangxi
DOI: 10.12677/AP.2023.135257, PDF, HTML, XML, 下载: 141  浏览: 234 
作者: 龙庆莉, 禤彦如, 霍静静*: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崇左
关键词: 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现状对策Boarding Childre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摘要: 人际交往的状况在个体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寄宿制儿童而言,其意义更为重大。目前,寄宿制儿童在小学生群体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因此研究其人际交往现状和问题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合理性。本文运用访谈、问卷调查和追踪观察等研究方法,分析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的现状,总结出其交往类型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同伴关系、校园文化活动和亲子关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寄宿制儿童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建议与措施。
Abstract: The statu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adolescent boarding children. At present, the proportion of boarding children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so it is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i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uses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follow-up observation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oarding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type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boarding children’s good interpersonal skill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peer relationship,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文章引用:龙庆莉, 禤彦如, 霍静静 (2023).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现状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5), 2095-210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5257

1. 引言

由于边境地区资源匮乏、产业落后等原因,许多家长被迫外出务工,导致许多孩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即所谓的“留守儿童”。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由于村小的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乡村孩子的教育问题得不到保障。因此,国家出台了“撤点并校”的政策,让村小的孩子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然而,由于家校路途遥远,老人行动不便,接送困难等原因,学校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和教育,采取措施,让村小孩子寄宿在乡镇学校,这一群体即为“寄宿制儿童”。

寄宿制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亲情缺失,其性格发展尚未成熟,心智不健全,容易形成性格缺陷,而在学校生活中,其交往需求受到限制,人际交往能否正常进行,关系到学生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以广西崇左边境D小学为例,从师生、同学、亲子关系等方面对寄宿制儿童的人际交往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究和解决该群体人际交往问题,以提升其心理健康和教育质量,进而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儿童人际交往关系质量的重要性

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关系质量是影响其社交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质量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并促进其社交技能的提高。相反,负面的人际交往关系质量往往会导致孤独、退缩、情绪问题和社交困难等负面后果,甚至可能对儿童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重视儿童人际交往关系质量的培养和促进,对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当前日益普及的寄宿式教育模式下,寄宿制儿童的人际交往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通过系统综述和深入探讨,我们旨在深入探讨该问题,以期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 边境民族地区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

笔者以广西崇左市天等D小学的300名学生进行调查。此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60份,无效问卷40份,并对该校5名老师进行访谈。结合调研期间收集到的数据,笔者将从学生关于人际交往时所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

3.1. 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

图1可以看出,有51.92%的儿童会因为同伴关系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从图2这个图可以看出,有51.15%的儿童会与同伴参与一些不良行为;有30.38%的儿童则会劝阻同伴参与的不良行为;而仅有18.46%对于其同伴参与不良行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既不参与也不劝阻。

Figure 1. Whether the indifference of surrounding classmates affect sleep

图1. 周边同学的冷漠是否会影响睡眠情况

Figure 2. Attitudes toward peer participation in bad behavior

图2. 对于同伴参与不良行为的态度情况

阿诺德·赫塞尔(1943)在《儿童行为发展》里提到,情绪不稳定是儿童发展中一个存在的普遍现象,儿童在情绪调节方面的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依靠成年人的指导和帮助。本阶段的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正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和成长。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性格、价值观等方面都在逐渐形成和发展。然而,这些方面的形成并不是瞬间完成的,需要经过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同时,孩子们的身心发展非常具有可塑性,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会受到身边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3.2. 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沟通

图3图4来看,寄宿制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很少,父母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的情况也不太理想。这些数据表明寄宿制儿童与父母的交流非常有限。60%以上的寄宿生一周中没有与父母联系,这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家人沟通交流,无法分享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另外,只有13.84%的寄宿生能够经常与父母保持联系,这表明他们与家人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少的。这种缺乏交流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孩子感到孤独和失落,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关系。

Figure 3. The content of the chat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图3. 亲子之间聊天内容情况图

Figure 4. The frequency of weekly chat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图4. 亲子之间每周聊天频数情况图

3.3. 不善交流,性格孤僻

图5来看,26%的儿童选择自我消化来应对烦恼,而14%的儿童会和老师或同伴沟通。部分寄宿制儿童性格孤僻,不善于交流。在课余时间,他们不太愿意与小伙伴互动、玩耍,而是选择独自坐着吃零食、发呆,即使遇到烦恼也不愿意与人诉说。孩子们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烦恼和情感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积累和逐渐加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处理烦恼,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Figure 5. Boarding children’s coping styles when encountering troubles

图5. 寄宿儿童遇到烦恼的应对方式

4. 影响边境民族地区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4.1. 同伴关系

李静(2016)指出同伴关系是为个体与同龄人之间积极或消极的互动过程。寄宿制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与同伴相处的时间最长。因此,他们对同伴关系表现得比较在意,容易受同伴的影响。同伴关系的好坏能够反映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的情况。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寄宿制儿童在学校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增强独立和抗压的品质。例如,当一位儿童向同伴打招呼时,如果同伴没有注意到他,这可能会让儿童感到不良情绪,并且会产生各种负面的想法,例如“为什么他不理我”“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因此,同伴关系的浅浅变化可能会对这个阶段的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

4.2.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寄宿制儿童对校园生活的兴趣,并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李丹(2021)指出在寄宿制儿童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代替型父母”的师生关系,其中教师扮演了父母的角色,提供给学生亲子关系的满足。然而,教师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可能会使得寄宿制儿童在遇到问题时不敢与教师进行正面交谈,但他们又希望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可能采取写小纸条的方式向教师表达内心烦恼。徐娜(2017)指出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寄宿制儿童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产生厌倦情绪,导致该学科的成绩下滑。这些发现强调了师生关系对于寄宿制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4.3. 亲子关系

寄宿制儿童由于长期在家庭环境和父母陪伴的缺失下,往往面临着多重困境。首先,他们缺乏父母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的指导和支持,以及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这导致寄宿制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法获得关键的家庭情感支持和情感调节,从而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其次,他们往往面临着缺乏亲密关系和支持网络的问题。在家庭外,寄宿制儿童与长辈或其他亲戚往往缺乏紧密的关系,难以获得适当的情感支持和指导,从而容易出现学习、行为和心理问题。同时,寄宿制儿童的家庭成员往往缺乏对他们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了解,这也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难以获得家庭支持和指导。这些因素导致了寄宿制儿童在心理、行为和学习方面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父母和家庭长辈的不当教育方式和对孩子的忽视加剧了这些问题。具体来说,寄宿制儿童的父母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在交流中主要关注学业、生活和健康方面的问题,而忽视了孩子的社交、情感和心理状态,导致孩子在情感上缺乏支持和安全感。同时,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缺乏亲密的亲子关系,这可能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另外,即使家里有长辈存在,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可能不合适,可能表现为过度放任或者过度严厉,进一步加剧了寄宿制儿童的困境。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关注和改善寄宿制儿童的家庭和社交环境,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5. 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策略与建议

为了改善边境民族地区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不良状况,我们从学校、亲子、师生、同学等几方面来分析介入提出解决措施。

5.1. 学校方面

5.1.1. 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课程

在学校中,人际交往是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寄宿制学生来说,学校几乎是他们的全部生活。良好的沟通和交往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将心理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重视心理咨询服务的使用和心理课程的教授。不能以文化知识和团体辅导活动为重,而忽略心理课程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问题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心理咨询室为寄宿制学生提供了一个舒缓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场所。寄宿制学生在学校中面临人际交往问题时,无法及时与父母沟通交流,可能导致情绪长期被压抑,进而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学习和逃学。心理咨询室的存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敞开心扉,倾诉内心,从而改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难题。

5.1.2. 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该学校位于边境民族地区,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但由于边境地区资源匮乏、经济欠发达,娱乐活动相对匮乏。作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相对单调。因此,学校应定期为寄宿制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

在调研活动中,我们了解到寄宿生和走读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民族特色运动会,如背篓绣球、竹竿舞等民族特色项目,既包括单人项目又包括小组项目。王鹏程,王文勤(2021)谈到活动可以鼓励寄宿生和走读生共同参加,增强他们的体质,同时也通过密切的互动和配合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在这些愉快的运动中,学生们能够找到对班级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5.1.3. 丰富校园文化及班级建设文化

许庆新(2020)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中小学要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加大校园文化思考与建设的力度,使中小学校园成为艺术乐园、学生乐学向上的学园、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摇篮;成为弘扬正气、向上向善、活泼有趣、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校园文化和班级建设文化便成为他们耳濡目染的思想文化。在校园文化和班级建设文化中,加入关于如何建设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容与策略,解决寄宿制儿童人际交往困惑。基于此环境氛围的渲染下,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进一步的改善。

5.1.4. 提供良好宿舍的生活环境

本次调研,我们深入走访D小学的宿舍,发现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并无太大改变。然而时代在进步,而宿舍的环境却没有随之提高,床架老化、卫生条件达不到标准、光线暗淡等问题层出不穷,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作为寄宿制儿童的重要生活场所,宿舍环境的恶劣会影响寄宿生的归属感,使他们产生对家的思念,进而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改善宿舍的生活环境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之间的社交互动。

5.1.5. 安装宿舍公共电话

寄宿生长时间离开家人,大多时候缺乏与家人交流,过少的交谈会影响亲子关系。我们走访发现学校并没有公共电话,没有公共电话就难以与亲人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设置公共电话,鼓励寄宿制儿童多与父母交流,拉近亲子关系,改善寄宿生人际交往状况。

5.2. 家庭方面

5.2.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和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寄宿制儿童长期离开家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因此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感到无助。刘晓慧等(2012)指出如果父母忽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就会导致缺乏共情,增加孩子的抑郁水平,降低幸福感、自信心和人际交往意愿。因此,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长期固定的联系,每周至少一次,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鼓励孩子勇敢地与同学交流,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或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时,及时沟通解决。父母可以尝试与孩子成为朋友,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认真对待孩子说的每一个小事情,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对于学校的家长会,父母应该重视并积极参与,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多交流,了解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人际交往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学校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2.2. 发挥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父母双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角色。但现在的很多家庭里,父亲忙于工作,和孩子沟通少,对孩子的了解是微乎甚微,母亲一个人负责孩子生活起居、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对孩子性格方面的培养还是比较吃力。孟育群(1994)的研究表明,我国父亲对孩子社会化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比母亲相对更大些。父爱和母爱不同,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找到发展自己的应付能力和价值体系。有父亲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会更活泼、自信和聪明,人际交往方面更加有优势。因此,父亲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孩子的成长和生活,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也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关心他们的情感状态。父亲可以通过陪伴孩子一起做家务、做运动、旅游等方式,增强亲子关系和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父亲还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和应对困难的能力,鼓励他们勇敢尝试新事物。

5.2.3. 重视隔代教育理念

寄宿制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务工,周末回家大多是与祖辈一起生活。然而时代的相差,隔代教育容易出现溺爱、只管养不管教、或者是蛮横管教,打骂式教育等现象。祖辈们对孙孩的管教往往是无力的,更谈不上去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等问题。当孩子的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祖辈没有意识去帮助孩子,孩子容易因不良的人际交往状况而产生心理压力,陷入自我怀疑。作为寄宿制儿童的父母,需要引导祖辈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交流,以及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例如,可以在闲暇时期让祖辈多关注电视上的科学育儿节目,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理念。

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例如,可以利用手机等工具与孩子保持联系,或者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多回家陪伴孩子。

5.3. 教师方面

教师在寄宿制儿童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从而帮助他们成长。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辅导。

2)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3) 在寄宿生活中,关注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认识更多的人,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5) 在校园内举办各种比赛、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总之,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人际关系发展,帮助他们成长为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6. 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解决边境地区寄宿制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提高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深入了解边境地区学校的教育现状和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通过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联合家庭教育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主要支持和保护,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丹(2021). 寄宿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2301&filename=1022708565.nh
[2] 李静(2016).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情绪智力、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1602&filename=1016112884.nh
[3] 刘晓慧, 王晓娟, 杨玉岩, 哈丽娜, 李秋丽, 戴秀英(2012). 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13), 1507-1510.
[4] 孟育群(1994). 少年期的亲子矛盾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教育科学, (4), 15-20.
[5] 王鹏程, 王文勤(2021). 农村学校寄宿生管理策略的实践研究. 考试周刊, (12), 15-16.
[6] 徐娜(2017).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改理念的实施. 吉林教育, (6), 14.
[7] 许庆新(2020). 小学校园文化育人策略研究——朱子文化建设与小学生品德形成的思考. 学苑教育, (19),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