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源漫画中的生态迷失: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
Ecology Loss in Biomass Energy Comic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DOI: 10.12677/ML.2023.115297, PDF, HTML, XML, 下载: 190  浏览: 31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成, 何广惠: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批评分析隐喻场景生态迷失Multi-Modal Metaphor Critical Analysis Metaphor Scenarios Ecology Loss
摘要: 多模态隐喻的批评分析不仅注重对符号资源的隐喻分析,更要阐释符号的意义潜势。国外主流媒体生物质能源漫画以食物、植物、颜色、工具、拟人为主要的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通过不同的双域表征建构出抢夺、侵蚀、破坏等“非和谐”的隐喻场景。隐喻场景中包含漫画构成要素人、工具以及生物的隐喻链,通过人的行为与话语的异化、工具和生物形象的异化体现出“生态身份的定位迷失、生态哲学观的偏态迷失以及生态形象的异化迷失”。漫画反映了现实社会对生态迷失的批评态度,并进一步凸显人的“精神生态”对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性。
Abstract: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multi-modal metaphor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resources, but also explains the meaning potential of the symbol. Foreign mainstream media cartoons on biomass energy use food, plants, colors, tools and personification as the main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s, and construct “disharmonious” metaphorical scenarios such as looting, erosion and destruction through different dual-domain representations. The metaphor scenarios contain the metaphor and metonymy chain of people, tools and creatures.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behavior and discourse, the alienation of tools and biological images convey the “loss of ecological identity, the deviation of ecosophy and the alienation of ecological image”. Those cartoons reflect the critical attitude towards ecology loss in real life. And it furth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spiritual ecology” for solving ecological problems.
文章引用:李成, 何广惠. 生物质能源漫画中的生态迷失: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5): 2193-220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5297

1. 引言

生物质能源在实现“碳中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应对化石能源困境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在推动生物质能源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生态观的问题。无论是Halliday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说”,亦或者生态语言学家(如Alexander、Stibbe、黄国文等)所倡导的语言学家要唤醒人类社会的生态意识,批评和反思生态不和谐以及反生态的现象,这些论说皆表明对生物质能源相关话题的潜在研究意义。

话语分析的多模态取向促进了隐喻研究的多模态发展,特别是以Forceville、Urios-Aparisi等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学者开始多模态隐喻研究。近年来,国外媒体针对生物质能源所产生的问题展开了诸多评论,不乏漫画为之,借助隐喻手段,漫画中的图文互动可直观表达暗含的观点,且具有典型的多模态隐喻特征。本文选取的语料为国外主流媒体针对生物质能源话题所制作的漫画,共100幅。拟从批评多模态隐喻视角,在多模态隐喻分析的基础上揭示生物质能源漫画的多模态隐喻的叙事特点,并采用认知–功能分析法 [1] (p. 13)透析生物质能源漫画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其隐喻场景的生态不和谐以及生态迷失,探讨漫画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现实意义。

2. 理论背景

2.1. 多模态隐喻

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的认知转向,而且话语研究的多模态趋势也扩展到了隐喻领域。学界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构建类型以及认知理据 [2] [3] (p. 462)。二是探索多模态隐喻在不同语类中的具体运用。这些语类涉及广告 [4] (p. 55) [5] (p. 48)、漫画 [6] (p. 209)、电影 [7] (p. 17) [8] (p. 295)、海报 [9] (p. 98)等。三是多模态文本中特定含义的隐喻构建 [10] (p. 419) [11] (p. 54)、隐喻与身份构建 [12] (p. 11)。四是隐喻和转喻互动研究 [13] (p. 8) [14] (p. 79)。第五是隐喻场景 [15] (p. 25) [16] (p. 115)。

多模态隐喻的理论视角多样,除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以外,还包括视觉语法 [17] (p. 53)、概念整合理论 [18] (p. 86),近年涌现新的理论视角诸如认知诗学 [19] (p. 11)、认知叙事 [20] (p. 32)以及跨文化视角 [21] (p. 78)。

2.2. 批评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功能分析模式

Charteris-Black结合批评话语分析和概念隐喻理论首次提出批评隐喻分析,为政治话语的隐喻分析提供了框架和思路 [22] (p. 204),近年来该理论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在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中还很少见到批评隐喻分析方法。潘艳艳、郑志恒在其研究中提到要进行多模态话语的认知批评分析 [1] (p. 13);田海龙、潘艳艳则明确指明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是新的发展路径 [23] (p. 23)。而赵秀凤和戴馨洋以及马廷辉及高原进行了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的尝试 [24] (p. 788) [25] (p.26),对本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但是其研究尚未结合认知–功能模式。

作为多模态话语的主要分析模式,社会符号学分析和多模态隐喻分析可以相互借鉴。潘艳艳、郑志恒根据“描述–阐释–解释”的话语分析操作原则提出认知–功能分析法,该模式的分析重点为语类特征、隐转喻识别以及对比分析与批评 [1] (p. 14)。其分析模式整体适用于语料对比分析,对于单一语料的深入分析不能照搬其模式。而且该模式的第二步骤中的内容梗概也不适用于同一话题的多个语篇的研究。因此,在其模式基础上简化得出适用于本研究的模式,见图1。该模式首先阐述语篇产生的背景,以及所选语料的语类特征。其次描述语篇的符号表征特点,并对其中的隐喻进行归类,探讨隐喻的语篇功能。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识别隐喻双域构建的隐喻场景并分析其意义。最后结合语篇的背景,剖析其内部隐含的意识形态。

Figure 1. Cognitive-functional analysis model of critical multi-modal metaphor analysis

图1. 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的认知–功能分析模式

3. 生物质能源漫画的认知–功能分析

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面对化石能源供需危机,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选项。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一般取材于农牧业废弃物、生活垃圾以及林木等,通过多种形式转化为燃料。由于生物质能源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和碳中性等特点,迫于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全球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其推广范围日益广泛。但是在生物质能源推广过程中,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生物质能源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包括取材过程以及转化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粮食作物被用于生物质能源原材料,这或许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故可警醒全社会协调推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避免因生物质能源引发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3.1. 语类特征描述

Urios-Aparisi指出,多模态隐喻的分析需基于语类特征,有助于对隐喻的理解 [26] (p. 96)。作为典型的多模态语篇,漫画通常会借助隐喻手段,通过图文互动来揭露、批判、讽刺人物或事件的消极面,表达出仅靠文字无法进行精确阐释的或过于尖锐使文字难以直言的观点 [10] (p. 420)。漫画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表征手段,结合多种修辞手段,创建独特的情境,构建不同情境的特定事件。漫画的语类特点体现了图像对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的复制作用和重新建构作用,而这正是通过多模态隐喻来实现的 [12] (p. 14)。

3.2. 生物质能源漫画的多模态隐喻构建类型

本研究根据双域表征及语料特点,对100幅生物质能源漫画归类,得出以下4种多模态隐喻构建类型(见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

表1. 多模态隐喻分布

由此可见,生物质能源的漫画中使用了大量的食物隐喻,揭示了食物与能源的关系,占比54%,其次是颜色隐喻、植物和拟人/物隐喻。为了再现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映射过程,从而更清楚地了解其后的认知构建模式以及所体现的生态迷失,按照分类选取典型个案加以论述。

3.2.1. 食物隐喻

人们常常通过隐喻,用食物范畴里的具体概念来理解和表达各种抽象概念 [27] ,即用“食物”作为源域来理解一些抽象概念的情况,如图2。语料不仅借助食物的图片等视觉模态,也包括文字模态。如在一幅加油站的漫画中,对话“Burn the corn”意为燃烧玉米,传达出“玉米是能源”的隐喻。其中,目标域能源是通过加油工具的图像体现,玉米则是通过文字体现。在大量漫画中,源域玉米是通过玉米图案体现,而生物质能源则是由文字SUV (某品牌汽车)体现。另外在“玉米是食物”的隐喻中,目标域食物是通过餐具这一转喻体现。还有漫画通过文字–图像的结合,引发“玉米究竟是食物还是能源”的争论。另有漫画中的瘦弱孩子端着碗配文“You can’t eat this. This is to make ethanol, so I can power my SUV.”,此处暗含隐喻“瘦弱就是饥饿”。

注:图片均来自国外新闻网站,下同。

Figure 2. Food metaphor

图2. 食物隐喻

3.2.2. 植物隐喻

将源域“植物”的各方面特征投射到某一靶域上,使人们得以通过感知植物的形态特点或体验它的生长机制来识解或再识解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如经济),就会产生植物隐喻 [28] (p. 45)。在植物隐喻中,大多借助图像–图像的映射构建隐喻,即源域植物为图片,如树木、草、树干以及树叶等,如图3。而目标域则是通过汽车加油的过程或者加油工具投射能源,整体传递出“植物是能源”的隐喻。

Figure 3. Plant metaphor

图3. 植物隐喻

3.2.3. 颜色隐喻

人们把对颜色的认识和感知映射到其他认知域上,如心智、人的情感等范畴时,颜色与这些抽象范畴之间产生了某种相似性,引起人们相似的联想,颜色隐喻就得以形成 [29] (p. 66)。在生物质能源漫画中,颜色隐喻通常借助某一载体出现,如衣服、液体等,如图4。一般认为绿色为环保色,生物质能源也被称为绿色能源。因此,基于常识并结合具体语境,可以判断绿色投射生物质能源。在所选语料中,漫画中的人物穿着绿色服装在给汽车加油,并结合其话语,可推断出其为生物质能源。此外,还包括黑色代表石油能源的颜色隐喻。

Figure 4. Color metaphor

图4. 颜色隐喻

3.2.4. 拟人/物隐喻

拟人隐喻是本体隐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其源域(喻体)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考能力的具体人 [30] (p. 2)。拟人隐喻是指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源域或目标域被赋予人格或其他生命格,即原本非生命体或其他物体出现生命体的特征。在生物质能源漫画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为汽车工具的拟人化,即将汽车需要加油的过程拟人化为“汽车人”吃玉米或者其他食物(如图5),玉米被“汽车昆虫”蚕食等场景。此外,玉米也被拟人化,赋予人的行为,如驾车逃离人的怀抱、玉米可以说话等场景。拟人隐喻应用虽然较少,但其批判程度最强。通过拟人化的手段隐含人类社会,传递出“玉米或其他植物既是食物又是能源”的隐喻。

Figure 5. Anthropomorphic/object metaphor

图5. 拟人/物隐喻

3.3. 生物质能源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场景批评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该类漫画中普遍使用“玉米/树木是一种生物质能源”以及“玉米是食物”等隐喻,也出现尸骨/十字架代表死亡、绿色代表环保和刀叉、碗代表食物等转喻。不同的符号资源通过隐喻组成有机叙事模式,转喻则是赋予隐喻更丰富的内涵 [1] (p. 18)。不同的双域表征构建的隐转喻共同建构叙事场景也不同,其所内含的情感取向和批评态度强弱也不同。结合语料,总结出生物质能源漫画的多模态隐喻双域表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生物质能源漫画的隐喻场景,见表2

Table 2. Dual-domain repres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energy comics

表2. 生物质能源漫画双域表征特点

结合生物质能源漫画的双域表征特点并结合语料,发现其所架构的隐喻场景主要包括以下6种类型:一号隐喻场景——汽车与人抢夺作为食物的玉米(如图6)、二号隐喻场景——人从他人的餐盘中抢夺食物供给汽车(如图7)、三号隐喻场景——人给车投喂玉米(如图8)、四号隐喻场景——汽车对玉米的侵蚀(如图9)、五号隐喻场景——人砍伐树木作为生物质能源来源(如图10)、六号隐喻场景——饥饿的人向正在给汽车加油(玉米制成)的人乞讨食物(如图11)。其中,抢夺、侵蚀、投喂、破坏、乞讨隐喻场景反复出现。这些漫画借助不同的符码,同时通过源域–目标域的跨域映射架构出不同的隐喻场景。多模态隐喻还具有明显的叙事性,通过不同的参与者构建具体事件,从而传达意义;通过大量的破坏性的、非和谐场景的呈现,传达了创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这些“破坏”以及“非和谐”画面体现了创作者的情感取向和批评态度。

Figure 6. Metaphor Scenario 1

图6. 隐喻场景一

Figure 7. Metaphor Scenario 2

图7. 隐喻场景二

Figure 8. Metaphor Scenario 3

图8. 隐喻场景三

Figure 9. Metaphor Scenario 4

图9. 隐喻场景四

Figure 10. Metaphor Scenario 5

图10. 隐喻场景五

Figure 11. Metaphor Scenario 6

图11. 隐喻场景六

4. 生物质能源漫画中的生态迷失

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将隐含在文本中意识形态明朗化 [31] (p. 325)。当文字文本转化为多模态文本,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可通过不同模态“符号资源”的分析,揭示创作者的意图。分析隐喻的映射过程、双域表征特点以及隐喻场景类型后发现,所显现的生态迷失主要体现在生态身份、生态形象以及生态哲学观三方面。

4.1. 生态身份的定位迷失

生态身份是指人们从行为与自我意识等方面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方式 [32] (p. 1)。人的生态身份首先是环保行为者,主要表现在行为和言语上与环保行为者相悖的生态迷失。行为的生态迷失主要通过“抢夺、乞讨、投喂、破坏”四种隐喻场景体现。在抢夺隐喻场景中,玉米成为主体,其隐喻构建叙事场景即玉米是食物,也是能源,作为人类食物的玉米被抢夺为汽车的“食物”,画面中汽车拥有者直接从餐盘中抢夺玉米投喂给汽车。这正是利用生物质能源过程中导致的社会不公,不利于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而乞讨场景的主体是一个瘦小人物,画面中向旁人乞讨食物但被拒绝,这一场景无不凸显生物质能源使用者的生态迷失。在投喂场景中,画面中人把食物投喂给汽车,彰显其行为的怪异以及迷失。在破坏场景中,生物质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与破坏环境以获取原料的行为相悖,人类行为的生态迷失更为明显。

4.2. 生态哲学观的偏态迷失

生态哲学观的迷失是从漫画中人物间的对话体现的。在加油站画面中,一名加油者对一名身材矮小瘦弱的乞讨者说“Hey I’m sorry you’re starving. But I’ve got this hungry mouth to feed.”发话人表情冷漠,其显而易见的拒绝态度通过冰冷的话语传递,表达了人物内心生态和谐观的不完整,对于实现真正的生态和谐是非常不利的。再如一幅砍树的漫画中,一名手持工具锯树者对一名督察工作人员说:“It’s okay. The chainsaw runs on bio-fuel.”这无疑是掩盖破坏环境的举动,而且该行为有悖环保理念。这种荒诞的话语传达了内心的生态观迷失。结合现实,一些环保者秉持环保理念,其行为却与环保行为者的生态身份相悖。

漫画中描述的人的行为和话语是以人类自身利益和需要作为尺度去衡量自然物的存在价值,将人类存在的价值置于“绝对中心”地位,而且仅仅考虑部分人的利益,未顾及整个人类的利益,这种生态迷失不仅使自然环境系统遭受破坏,使人类与自然失衡,也会导致人类社会内部生态的失衡。

4.3. 生态形象的异化迷失

生态形象的迷失主要通过工具以及生物体现。工具的生态迷失又是其异化的形象表现。在漫画中,汽车的形象都被刻画成负面的、消极的。汽车冲向玉米地疯狂碾压,汽车的形象宛如瞠目獠牙的野兽——汽车的异化。此外,汽车被刻画成猪的形象,汽车正前方的容器如猪槽,以玉米为食。值得一提的是,画面强化了汽车排放的尾气,从而引发生物质能源是否产生污染气体的争论。工具的异化是表面现象,挖掘其深层含义,更是表达人类社会所表现的生态迷失,工具已失去其该有的属性:本该为人类服务,却与人类争夺食物。人与工具之间的不和谐表现出整体的生态迷失。

漫画中主要参与者玉米以及植物的形象也出现不同类型的异化,同时体现一定程度的生态迷失。在不同的隐喻类型以及场景中,玉米展现不同的形象。在抢夺场景中,玉米形象“逃离”的场景,表明玉米作为食物的属性已经被异化为能源属性;在侵蚀场景中,玉米的完整性被不同的参与者侵蚀;在破坏场景中,玉米的形象直接异化为加油工具。还有些植物的形象是通过其本体以及能源相结合的形象出现。这些都是生物本身生态形象的迷失。

总的来说,生物质能源漫画以参与者人、工具以及生物(玉米、树木)为载体,通过多模态隐喻的跨模态映射构建出人或汽车抢夺人的食物作为能源,饥饿者向加油(生物质能源)的人乞讨食物却被拒绝,玉米被汽车侵蚀等多种隐喻场景。这些漫画表面上呈现一个个虚构的故事情景,实质上通过对参与元素的隐转喻的构建和故事场景的刻画,进而传递创作者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评价。创作者通过漫画参与者的生态迷失反射出生物质能源在推广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不公以及道德伦理问题。漫画中工具以及生物的迷失也都通过拟人的手段体现,更是凸显“人”的生态迷失。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保护观不是和谐的、完整的生态观。生物质能源的推广本是缓解化石能源危机、改善气候变化的行为,但其过程中体现的生态迷失才是问题出现的真正“祸根”。正如鲁枢元所说:“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或许是人的精神危机,环境的污染源于人的内在心性发生了病变,自然生态治理的关键在改变人类自己的精神状态” [33] (p. 6)。人类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自然属性亦或生态属性,以自身行为的反思为出发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万物多元和谐的生态观。

5. 结语

本文通过生物质能源漫画的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从多模态隐喻的类型到隐喻场景的分析,研究发现:生物质能源漫画正是通过不同的映射过程,把不同的参与者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整合创建不同的叙事场景,如抢夺、冲突等,把意义置于立体语境之中,强化源域以及目标域载体的异化,传递出漫画创作者对于这类社会话题特定的态度。同时,认知–功能分析增强了受众对于漫画隐喻的识解。因此,在识解同类型隐喻时,将社会维度纳入考量就是必为之事。除了分析不同模态隐喻所体现的具体意义,隐喻场景的整体意义也值得深入探讨。这对于洞悉隐喻背后的意义十分重要。在讨论一些社会话题时,文字–图像隐喻的使用频率仍然最高,其中缘由在于这种类型的隐喻批评效果和激起的情感变化最为强烈。同时,暗示冲突的隐喻场景在表达批评态度的力度上持续加大。此外,对国外生物能源漫画中生态迷失的剖析能有效推动全球生物质能源发展,并综合考量社会问题,考虑人的生态属性,能够真正地和谐推进清洁能源。

基金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生物质能源漫画中的生态迷失: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CX2021391)。

参考文献

[1] 潘艳艳, 郑志恒. 国防话语的多模态认知批评视角——以中美征兵宣传片的对比分析为例[J]. 外语研究, 2017, 34(6): 11-18.
[2] Forceville, C. (1996)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Routledge, London.
[3] Forceville, C. (2008) Metaphors in Pictures and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s. In: Gibbs Jr., W.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462-482.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6802.028
[4] Forceville, C. (2013) The Strategic Use of the Visual Mode in Advertising Metaphors. In: Djonov, E. and Zhao, S., Eds., Critical Multimodal Studies of Popular Culture, Routledge, New York, 55-70.
[5] 王小平, 王军. 广告话语中动态多模态隐喻的形式表征研究——聚焦模态调用特征及理据[J]. 外语学刊, 2018(5): 47-52.
[6] Bounegru, L. and Forceville, C. (2011) Metaphors in Editorial Cartoons Represent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Visual Communication, 10, 209-229.
https://doi.org/10.1177/1470357211398446
[7] Forceville, C. (2016) Visu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Film: Charting the Field. In: Fahlenbrach, K., Ed., Embodied Metaphors in Film, Television and Video Games: Cognitive Approaches, Routledge, London, 17-32.
[8] Poppi, F.I.M. and Urios-Aparisi, E. (2018) De Corporibus Humanis: Metaphor and Ideology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Human Body in Cinema. Metaphor and Symbol, 33, 295-314.
https://doi.org/10.1080/10926488.2018.1549838
[9] Tay, D. (2017) Metaphor Construction in Online Motivational Posters. Journal of Pragmatics, 112, 97-112.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7.03.006
[10] 刘熠, 刘平. 新闻漫画中“贫困”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21(4): 419-427.
[11] Abdel-Raheem, A. (2021)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Im)politeness in Political Cartoons: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Pragmatics, 185, 54-72.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21.08.006
[12] 潘艳艳. 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 外语研究, 2011(1): 11-15.
[13] 冯德正, 赵秀凤. 多模态转喻与图像语篇意义建构[J]. 外语学刊, 2017(6): 8-13.
[14] Kashanizadeh, Z. and Forceville, C. (2020) Visual and Multimodal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A Study of Iranian and Dutch Print Advertisements.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7, 78-110.
https://doi.org/10.1075/cogls.00050.kas
[15] Musolff, A. (2006) Metaphor Scenarios in Public Discourse. Metaphor and Symbol, 21, 23-38.
https://doi.org/10.1207/s15327868ms2101_2
[16] Nerlich, B. (2011) The Role of Metaphor Scenarios in Disease Management Discourses: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Avian Influenza. In: Handl, S. and Schmid, H.-J., Eds., Windows to the Mind: Metaphor, Metonymy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115-142.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238198.115
[17] 滕达, 苗兴伟.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J]. 外语学刊, 2018(5): 53-59.
[18] 谢琴, 匡芳涛. 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新冠病毒”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J]. 外语语文, 2021, 37(3): 86-96.
[19] 赵秀凤, 李晓巍. 叙事绘本中“愤怒”情绪的多模态转—隐喻表征——认知诗学视角[J]. 外语教学, 2016, 37(1): 10-14.
[20] 程瑾涛, 刘世生. 广告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认知叙事研究视角[J]. 中国外语, 2021, 18(4): 32-39.
[21] Yang, Y. (202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Representation Type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ement Discours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7, 77-81.
[22] Charteris-Black, J. (2004)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Palgrave, New York.
https://doi.org/10.1057/9780230000612
[23] 田海龙, 潘艳艳. 从意义到意图——多模态话语分析到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发展[J]. 山东外语教学, 2018, 39(1): 23-33.
[24] 赵秀凤, 戴馨洋. 政治漫画中的隐喻场景——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2(5): 8-13.
[25] 马廷辉, 高原. 美国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与批评分析——以中美贸易冲突为例[J]. 外语研究, 2020, 37(1): 25-32.
[26] Urios-Aparisi, E. (2010) Interac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TV Commercials: Four Case Studies. In: Forceville, C. and Urios-Aparisi, E., Eds., Multimodal Metaphor,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95-118.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215366.2.95
[27] 黄兰堞. 英汉语食物隐喻比较[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8(3): 106-109.
[28] 胡春雨, 徐玉婷. 基于汉英经济媒体语料库的植物隐喻研究[J]. 外语教学, 2019, 40(6): 44-49.
[29] 黄海军, 马克云. 隐喻认识关照下的颜色隐喻及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 2009(5): 66-71.
[30] 文秋芳. 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评析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J]. 外语学刊, 2017(3): 1-6.
[31] Machin, D. (2016) The Need for a Social and Affor-dance-Driven Multimodal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Discourse & Society, 27, 322-344.
https://doi.org/10.1177/0957926516630903
[32] 苗兴伟, 李珂. 再语境化视角下企业生态身份的话语建构[J]. 外语教学, 2021, 42(2): 1-6.
[33] 鲁枢元. 我与“精神生态”研究三十年——后现代视域中的天人和解[J]. 当代文坛, 2021(1):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