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on the Personality of Undergraduate
DOI: 10.12677/AE.2023.136560, PDF, HTML, XML, 下载: 200  浏览: 435 
作者: 杨萌婷: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关键词: 童年性格大学生家庭教育Childhood Character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Education
摘要: 童年作为人生最珍贵的阶段之一,有及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可导致大学生性格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性格会伴随人终生,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家庭因素、校园环境和社会角度为切入点来分析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与童年影响因素之间产生对比,提出相对应的建议,结合三个方面把控好童年的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内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stages of life, childhood has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which can lead to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haracter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will accompany a person’s whole life and penetrate into all aspects of lif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childhoo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amily factors, campus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By combining the three aspects of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guidance, college students can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the ability to explore and create, so as to better adapt 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head.
文章引用:杨萌婷. 童年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533-353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60

1. 引言

少年儿童是全中华民族的未来,更是全中华民族的未来。习总书记指出,人们想起童年都是美好的、最难忘的,童年也是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回忆的时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来要在你们手中实现 [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引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要从儿童开始。所以认识童年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大学生的性格影响,研究童年教育的困难及现状,有利于正确的培养儿童。

2. 童年的影响因素

童年在一个人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所经历的经历和受到的影响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的影响童年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涵盖内在和外在两种。外在环境是指对儿童成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物质环境;内在环境是指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精神层面的环境 [2] 。家庭环境对童年的影响很大,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家庭氛围、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养方式包括专制教养型、放纵教养性和民主教养型。专制型教养方式属于高控制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必须根据父母的要求和安排进行活动,无论孩子是否喜欢,都必须按照父母的话去做,没有太多的原因 [3] 。放纵教养型的教育意味着一些父母由于自身的性情,较少把自身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控制和要求,更倾向于顺其自然。还有一些父母表现为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尽力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全部 [4] 。民主教养型营造出的是民主平等的环境,主要表现为家长鼓励和尊重孩子,能给他们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5] 。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尽可能采取全面多样的教育方法,在关爱、管教和知识传授上进行有效地积淀与表达,给儿童创造一个让其个性化发展的成长环境 [6] 。

(二) 校园环境

学校环境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自然环境涵盖了教室、图书馆、操场、校园绿化措施等,在整洁干净的环境下学习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人际关系中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两种关系。师生关系,是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和交往活动中和孩子们建立的比较稳定的关系,在这种过程中老师们必须做到相互尊重和公平的看待每一位学生,耐心的倾听他们的问题,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7]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生的交往特点具有平等性、情感性、非一一对应性。平等性体现在与学生交往过程当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行为,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才能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 [8] 。情感性在师生关系中是指以情感交流作为主线,同时这也是理想状态下师生互动的一个最有效的模式。交往过程中教师凡事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用爱和充满包容的心呵护其成长,培养其勇敢、自信、不怕挫折的品质 [9] 。非一一对等性存在于每一个班级里,教师在于学生交往中很难做到一一对应,大都是面临着一对多的情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兼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情况,同时也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10] 。这样一来既能达到对所有学生的交流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效果。同伴关系在人际观念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一起学习、做游戏、探讨问题可以获得归属感与满足感,既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又促进自身个性化的发展,这使得幼儿的社交始终能保持一个乐观自信的状态。

(三)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可以对儿童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是直接的。环境污染、营养不良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儿童患上各种疾病。另外,社会经济因素也同样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贫困家庭的儿童可能面临食品不安全、住房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健康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1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当代社会呈现出一种高度媒介化,人们生活的真实情境与网络媒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社会环境的变化的影响使得儿童变得更加迷茫。面对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让本就缺乏自控力和判断力的儿童陷入了虚拟环境中难以自拔。高度的媒介化让人在虚拟性与真实性之间难以准确的做出判断,再加上网络搜索的便捷性让人产生思维惰性,给儿童造成诸多文化问题 [12] 。如未成年人可能会使用社交媒体或其它在线服务去欺凌他人,这可能导致受害人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死亡,还可能会从网络上获取犯罪的信息,并学习如何进行犯罪行为,这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道路并对社会造成危害。

3. 大学生性格特点

(一) 以自我为中心

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中的主要群体,由于他们从小到大都是被捧在手心上的存在,受到父母过度的保护,使得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上与人交往中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说话和做决定大都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决定,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涉和打扰 [13] 。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到大都是家里的“独苗”,在生活上会出现过度依赖家长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在新生开学时,大部分大学生来校时都会随同好几个家长,任由家长们为自己跑前跑后的排队办手续、缴费、铺床而自己抱着手机坐在一边熟视无睹 [14] 。由于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使得现在大学生在生活中会引起误会和矛盾,这样就容易与人发生矛盾的概率变高。

(二) 缺乏自控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自控能力会受到外在因素内在因素的相互影响。这里的外在因素是指外在环境的影响,外在环境主要是指宿舍环境,宿舍这种封闭的小环境是最容易让大学生受到影响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很容易受到宿舍中其他人的模仿,大学生需要发展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保持独立性,而不是盲目跟从室友。同时,他们也应该承担起个人责任,积极塑造宿舍文化氛围,并引导室友共同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15] 。大学生需要发展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保持独立性,而不是盲目跟从室友。同时,他们也应该承担起个人责任,积极塑造宿舍文化氛围,并引导室友共同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处在未成熟阶段,很难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于一个方面。求学是一个很枯燥且无趣的过程,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游戏的快乐和玩乐的轻松。很多大学生在因为自控能力差、吃苦意识差、不能坚持自己的初心而放弃了枯燥的学业,这种情况最集中表现在刚开学时,考试前后 [16] 。

(三) 注重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一词最初起源于古希腊语,其原意是行为、行动和实践。因此,又称为“实践哲学”“行动哲学”,并以此表明它是一种推崇人类经验,着眼于现实生活,注重效果的哲学 [17] 。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时间长了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迷茫的心理,觉得自己的未来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开始秉持读书无用论,学习时的状态也从积极变成消极,最终导致厌学、逃学 [13] 。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这就使他们的思想受到了市场经济和市场运行逻辑的影响,出现了诸如考虑、交换等思维,这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维 [18] 。在功利主义的叠加状态下,思考问题和做事都从自身利益出发,优先考虑自己的得失 [19] 。

4. 性格的影响

性格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在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 。童年时期个人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性格成为一个人日后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和交往方式的基础。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家庭氛围、外部环境的干扰、同学、朋友等同伴关系。

(一) 家庭氛围的差异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一同创设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氛围,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会随着时间的累计越来越深,直到其进入大学。在温馨、有爱的家庭中,孩子会因为有安全感而感到放松;与父母平等的交流中能感知到自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言谈举行中能体会到被爱与被尊重,对于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这对以后进入校园和社会起了铺点作用 [21] 。在冷漠缺乏交流的家庭中,由于父母双方不善于表达,平日里不注重家人间的交流,总是做各自的事情,长时间处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会使大学生从小就形成内向、不善言谈的性格,在心理存在交流障碍等。在争吵不断的家庭中,由于受到不和睦因素的影响,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在长大后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这也证实了不同的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大学生性格上确实存在影响。

(二) 教师的专业能力

学校作为现代人成长的必经之所,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的培养目的就是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系统的时间内掌握较为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22] 。学校除了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培养之外还要对学生的性格和能力进行引导,在班级内组织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度。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可以培养坚持、不气馁的习惯,小组任务需要和其他同学公共完成,这就需要沟通、合作的能力。这对以后在大学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会在职业生涯中与同事、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23] 。但因为学校中各个班级内的学生人数过多,教师的精力有限既要兼顾学生的课业成绩又要处理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学生在性格上有不同的差异,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直率,有的学生比较内向,每天在同一个教室中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相互攀比、嫉妒之情,这就造成同学间的小矛盾频率升高 [13] 。这就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过硬,在遇到各种学生问题时能够顺利的应对。

(三) 大众媒介的影响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与社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还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慢慢加深,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环境四指出了家庭、学校以外的外部社会条件,如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校外培训机构、娱乐场所以及各种风俗习惯等 [22] 。社会环境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大的整体,这些环境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由于个体在童年期所遭受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而学校以及社会大环境同样能够对儿童产生更广泛、更严重的不良影响 [24]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开始盛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途径接触到来自网络的消息,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值得去学习的,尤其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却还没有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观念和行为的指引 [22] 。有些大学生会刻意模仿电视剧中的情景,如最近爆火的《狂飙》,剧中的主人公因为性格懦弱总被人欺负,但却通过“借他人之手”的手段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就会给部分性格较内向的大学生营造一种可模仿性。大众媒介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使我们能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的内容,但也要学会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一点同样不可忽视。

5. 如何应对负面影响

(一) 妥善改善家庭氛围及时处理情绪问题

家庭氛围对儿童的童年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培养着我们的气质,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作为孩子,我们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快乐的也有难过的,当开心时要学会与家人分享,做一个决定之前也可以与父母商讨下征求父母的意见;而当自己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让同样也要学会与父母进行商量并请求他们的帮助 [21]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获得的成就、分享的喜悦时我们要替他自豪,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先疏导情绪,让他们知道家永远是避风的港湾 [21] 。其次,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多进行沟通,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尊重家人的感受也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增进互相理解,以爱为前提去呵护孩子成长。再次,相互尊重。家人之间相互尊重,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建立信任感。

(二) 参与学校管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活动

参与学校管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活动都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随着“去行政化”的呼声高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与就决策的机会逐渐增多,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教师们开始就学校管理提出自己的策略 [25] 。具体实施为学校定期举行专家讲座、个案探讨、线上线下互动等一系列活动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认识到自己作为学校的一份子要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教师的地位也得到了认证与肯定 [26] 。尽管教师的地位相比之前已经获得了提升,但教师的专业能力依旧是衡量个人综合能力及素养道德核心指标,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目标定位。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虽然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很多方面还不够系统化,常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训,邀请骨干教师来讲授经验,有了老教师的带领教师们才能更好更快地去适应教学工作 [27] 。成长 = 经验 + 反思。掌握系统的经验之后,教师还要懂得谦虚和换位思考,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会站在他们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不要居高临下地去处理,尝试去改变自己的不足、反思对待学生的方式,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28] 。

(三) 管控信息来源宣扬主流价值观的价值

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以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强的互动性和更加智能的优势蓬勃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网络空间所包围着 [29] 。但因为由于信息的来源广泛、真实性受到质疑,为了避免对学生造成过多地负面影响,对大众传媒的管理是很必要的。首先在社会层面,相关部门需要从传播的来源上入手,对不良媒体进行打击,以此来切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其次学校的层面,社会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根据大学生思想的特点来宣扬主流文化的价值,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 [19] 。最后学生层面,学生关注正规渠道发布的信息,端正思想实事求是,提高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提升思想高度。

6. 结论

本文主要讲述了童年时期对个体性格塑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大学生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过去,并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来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性格。童年时期的家庭氛围、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在大学教育中,了解个人的童年背景与性格,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心理调节。因此,家长、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需要认识到童年的重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使大学生们可以成为更加独立、坚定、自信的个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 美丽中国梦属于你们[J]. 儿童大世界, 2015(8): 11.
[2]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著. 童年的秘密[M]. 金晶, 孔伟, 译.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3] 孙嘉琦. 浅谈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 亚太教育, 2016(30): 20.
[4] 孙玉杰. 父母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J]. 亚太教育, 2022(20): 23-25.
[5] 程族桁, 王奕冉.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2, 27(6): 66-68.
[6] 陆美静. 童年的意蕴与人性的复归——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为例[J]. 学前教育研究, 2017(11): 14-24.
[7] 戴明月. 试论学校环境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性[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28(10): 113-114.
[8] 潘月娟. 试论师幼良好人际关系的特点和形成[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1(2): 61-64.
[9] 潘晶. 师幼关系对学前儿童的影响[J]. 现代交际, 2015(6): 256.
[10] 陈春艳.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四). 2022: 53-56.
[11] 杨红超. 留守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2(4): 64.
[12] 王欣怡. 新媒介环境下“儿童成人化”现象初探[J]. 东南传播, 2021(3): 119-124.
[13] 冯海龙. 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分析[J]. 统计与管理, 2015(1): 78-79.
[14] 陈健芷.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0(6): 90-92.
[15] 彭红涯. 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自控力[J]. 河南教育(高教), 2016(12): 36-38.
[16] 郑思严. “90后”大学生性格特点与教管模式的关系[J]. 经济师, 2018(2): 223+225.
[17] 孙梦霖. 浅谈实用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 改革与开放, 2018(8): 115-116.
[18] 毕强.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性格分析[J]. 商, 2015(36): 282.
[19] 任白剑, 朱宇航, 刘轩. 论实用主义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 现代交际, 2019(12): 143, 142.
[20] 王凤华. 性格与环境——《米德尔马契》主要人物形象分析[J]. 安阳大学学报, 2003(3): 108-109.
[21] 李佳, 谢静. 论家庭氛围对孩子童年的影响[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2(2): 70-72.
[22] 张全元. 浅论家庭、学校与社会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J]. 学周刊, 2020(23): 189-190.
[23] 李舒冬, 游怡. 好习惯好童年好人生[J]. 中国德育, 2018(23): 60-62.
[24] 洪文娟, 李密, 侯庆红, 罗明英, 胡承平, 刘卫青. 大学生童年期社会挫败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分析[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2, 49(6): 988-992+1004.
[25] 徐蕴琦. 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 33(4): 31-34.
[26] 张璐. 浅议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1): 43.
[27] 周霞.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亚太教育, 2016(32): 219.
[28] 郝坤. 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S1): 51-52+56.
[29] 李喜. 新媒体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策略探析[J]. 福建轻纺, 2022(11):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