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ainstream Media in New Media Age—A Study on the “People’s Daily” Weibo Account
DOI: 10.12677/ML.2023.116327, PDF, HTML, XML, 下载: 340  浏览: 688 
作者: 章乐华, 杨紫蕊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关键词: 语用身份主流媒体新媒体话语Pragmatic Identity Mainstream Media New Media Discourse
摘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主流媒体的话语呈现方式发生改变,进而使其语用身份有别于传统媒体。本文以“人民日报”官微为例,通过分析话语内容、言语行为和语体三种话语建构方式探讨主流媒体的语用身份建构情况。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官微具有信息传递者、群众服务者、舆论导向者、心灵陪伴者四种主要语用身份。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应认清其传播优势,在报道方式和话语系统方面进行革新,通过建构多样化的语用身份不断提高影响力,实现交际目标。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changes the way of discourse presentation of mainstream me-dia, and thus its pragmatic identity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media. Taking the official Weibo account of “People’s Daily” as an example, by analyzing its discourse content, speech behavior and language style, the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ainstream media can be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mainstream media has four main pragmatic identities: information carrier, mass service provider, public opinion guide and spiritual compan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mainstream media should recognize its communication advantages, innovate in reporting methods and discourse system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its influence by constructing diversified pragmatic identities to achieve communicative goals.
文章引用:章乐华, 杨紫蕊.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6): 2436-244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6327

1. 引言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主流媒体正在经历着新媒体时代带来的考验:纸媒作为消息终端的重要性正在快速衰落,媒体融合成为主流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在此大背景下,主流媒体的身份定位和舆论使命愈显重要。因此,考察当今主流媒体的语用身份问题,对于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语用身份构建,分析国内主流媒体的话语影响力及舆论导向力,进而提升其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身份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人文学科探讨的重要议题,学界对于身份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向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在国外研究方面,随着建构主义的兴起,身份研究由静态的工具转向动态的建构过程,语言学中的身份研究经历了“话语转向”,身份被认为是在话语中通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实施、执行、体现、虚构、解构的 [1] 。Antaki和Widdicombe关注真实对话中的身份,探讨了身份在谈话中的使用,认为身份是真实交际的产物,也是一种交际工具 [2] ;Tracy指出身份包括稳定的和动态的两个方面,并提出交际中的身份包括主要身份、交往身份和个体身份 [3] ,此身份概念得到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之上,国内学者陈新仁立足语用视角,关注语言交际者如何在动态语境中通过语用手段建构身份,提出语用身份是交际的动态语境中被激活的在线身份,是交际者可以加以利用的语用资源 [4] 。语用身份的相关理论随之在国家身份 [5] [6] 、民族身份 [7] 、文化身份 [8] 等宏观层面的话语建构和学术话语 [9] [10] 、医疗话语 [11] [12] 、教师话语 [13] [14] 、外交话语 [15] [16] 等诸多微观层面交际者的动态身份建构都得到了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身份研究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众多学者对其在话语权力变化、交际地位嬗变的条件下的“新身份”与“新构建模式”进行了广泛探讨。在政务话语方面,秦勃与袁周敏以政府公众号文章为基本语料,提出政务新媒体可以通过选择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建构适宜的语用身份 [17] ;在商务话语方面,何荷与陈新仁考察了淘宝店铺中店主称呼语的使用情况,得出店主通过称呼语的使用构建了默认、变异、复合三种关系身份 [18] ;在新闻话语方面,吴珏对“中印边界争端”微博进行了分析,发现新媒体叙事人在叙事过程中建构了故事讲述者等四种语用身份 [19] 。

已有研究对语用身份的考察较多,但针对微观层面上新兴网络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则关注不足。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声音、手势等多种建构方式,媒体的身份建构完全依赖于话语载体;不同于传统的纸媒话语,新媒体交际平台下所建构的身份随时可被广大网民浏览与感知,具有明显的交际性和互动性。因此,研究新媒体话语中交际者的语用身份能更好地体现新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的话语特征。

作为中央级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具有权威性,话语方式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延续性,且影响范围较广,截至2022年底,共有1.51亿粉丝。因此,其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导向和新闻传播上发挥着引领作用,在主流媒体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综上,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发布的微博为语料来源,采取分层抽样方法,按照时间标准将其分为上半年与下半年,抽取2022年6月1日至6月7日及2022年12月1日至7日共325篇微博组成封闭性语料。以“人民日报”为例,本文将探讨新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的话语建构方式及其主要语用身份,并与传统媒体对比,对主流媒体影响力提升提出建设性意见。

3. 话语建构方式

3.1. 话语内容

在特定情境中,交际者的话语内容通常具有身份指向的意义,这些内容包括话题选择、信息内容、预设目的等 [20] 。可见话语内容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更是身份建构的必要手段。对涉及民众的信息进行解读,帮助大众理解国家政策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人民日报”发布的民生服务类信息指向群众服务身份,如例1中针对2022年12月初国家对新冠肺炎管控放开的大背景发布抗原自测教程,回应了民众关切,为大众提供了便利服务,体现了媒体平台的公共性;同时,官微推出夜读和早安系列,如同伴侣或者亲密好友一样劝勉与抚慰读者,并在重大考试与节日时与网友互动祝福,如例2采用个人视角淡化其官方身份,通过平等的互动发挥语言的移情与共情功能,积极建立身份认同,加强与网友的亲密联系,构建了朋友与心灵导师的身份。

例1:2分钟学会新冠病毒抗原自测……新冠抗原自测产品应该怎么操作?有哪些步骤需要特别注意?怎么判断测试结果?新冠抗原自测手把手教学。

例2:夜读:……高考是我们的人生一“战”,但不是最后一“站”,之后我们还会经历更多。……今天,你有没有想起当年你高考的情景?

微博话语内容的整体情况也是语用身份的重要表征。根据微博主题内容,本研究将全部325篇语料划分为四类,其中大众宣传类和新闻公告类占比最大,分别为34.5%和33.5%,互动祝福类与便民信息类分别占比17.8%和14.2%。这一整体结构说明“人民日报”官微发布的微博大多为旅游景点、好人好事、纪念日的宣传和新闻推送,主要定位于信息传递和舆论导向身份;同时也有少量微博用于节日与网友互动,表达祝福和民生相关信息的发布,兼顾群众服务与心灵陪伴身份。

3.2. 言语行为

身份构建是会话者在交际中选择一定的语言手段,不断地凭借自身视角选择来呈现自我概念的言语行为 [21] 。言语行为类型与身份具有交互关系,身份影响言语行为的实施,而作为通过话语表达交际意图的基本功能单位,一些言语行为在特定语境中也具有明确的身份指示功能。因此,分析言语行为的实施可以反映主流媒体的身份定位。塞尔将施事行为分为五类 [22] ,其中阐述类言语行为主要指对话题内容的介绍和描述,主要通过陈述句实施。陈述句是大众传播时代信息传递最典型的话语形式,在这一单向传播过程中,官方媒体处于支配地位,如例5中官微将各地防疫政策进行整理,汇总后直接发布,有官方保障的信息来源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保证了民众能够方便、准确地接收大量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建构了信息发布者的语用身份;表达类言语行为则指在表达特定内容的同时也表达感受和态度。“人民日报”官微在纪念日对先烈表达悼念、向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任务表示敬意,如例6中相比陈述句,发话主体选用了感染力更强的感叹句,通过对雪夜拾荒助学的老爷爷表达感激,赞颂了好人好事,宣扬了社会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对民众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建构了舆论导向的语用身份。

例5:#近期多地防疫措施优化调整汇总#近期,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多地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具体调整涉及核酸筛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医买药等诸多方面。

例6:#雪夜拾荒助学的老爷爷曾任教浙大#12月1日雪夜,浙江杭州,九旬高龄的王坤森再次出现在街头。……谢谢王爷爷!

从构成来看,言语行为的总体实施能够体现主流媒体语用身份的整体情况。本文将语料按照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划分进行归类,发现阐述类、表达类和指令类言语行为使用最多,分别占据语料库总体的52.6%、33.5%和13.2%;承诺类言语行为数量很少,只有0.61%,宣告类言语行为则没有体现。此构成反映了“人民日报”主要通过陈述句发布、转述和解读信息,注重信息的完整和准确,主要定位于信息传递者身份;通过表达类言语行为的实施宣传好人好事,宣扬社会美德,引导社会舆论,同时以温情暖人心,拉近了主流媒体与网友的心灵距离,建构了朋友和普通市民的身份;在实施指令类言语行为时,博文大多以专家身份提供建议,同时搭配“请”、“一起”、“共勉”等语气缓和的词语进行委婉的建议和劝说,在传递权威信息的同时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互动。

3.3. 语体选择

语体选择可以提示自己与对方的身份关系。不同语境下交际者使用的语体各不相同,从交际形态的角度出发,语体可分为正式语体、中性语体和非正式语体 [23] 。正式语体的句子较长,语法规范,结构复杂,语气严肃;中性语体表现为用词准确,句法完整,语意表达充分;非正式语体则句子较短且结构自由,省略较多,语气亲昵。“人民日报”官微一般采用正式语体发布国家政务和重大新闻,单向传播信息,建构权威信息发布者身份,如例3中疫情通报选用正式语体,语篇极具程式化,书面化的语言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疏远了官微与受众的社交距离,从而增强了语言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中性语体大多用于介绍文旅信息,回应舆论问题,建构舆情导向与文化宣传身份;非正式语体则较多见于互动对话,加强了语言的娱乐性、口语性、趣味性及互动性。微博表情与非正式话语的搭配能够更直观地表达发话人的表情、情绪等非语言信息,减弱官方话语的权威性与指令性,使博文最大化接近日常语言。如例4的随意语体缩短了与网友的社交距离,增加话语的亲和力,让读者产生如话家常的感觉,以朋友的身份构建了平等、亲密的交际关系。

例3:X月X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X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X例……

例4:#大熊猫泡澡有多快乐#夏天怎能不泡澡,一熊享受刚刚好,你可别来抢地儿啊。

由此可见,话语内容、言语行为和语体的实施等因素均具有身份指向性,对主流媒体的身份建构意义重大。整体来说,“人民日报”官微并不只是一个单向的、将自身置于信息来源中心地位的新媒体平台,也是通过丰富内容、言语行为和语体的选择与网友双向互动的新媒体平台,具有多样化的语用身份。

4. 语用身份建构的主要类型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语用身份建构具有可选择性,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各类话语实践,构建特定的语用身份,以达到更有效传播信息、不断提升其影响力的目标。

4.1. 信息传递者

传播各种信息,准确、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是媒体的重要社会作用 [24] 。结合互联网将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受众,实现其新闻价值,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因此,“信息传递者”是主流媒体最主要、最基本的语用身份。作为党、政府等领导层面的喉舌,主流媒体大多具有官方主体地位,需要通过准确的信息发布与网友维持一定的权势关系,体现平台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满足社会要求和受众期待。此外,媒体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 [19] ,如何在竞争日渐激烈的新媒体环境下取得经济效益也是其关注的重点。因此,“人民日报”官微除去使用严肃话语直接或间接发布正式信息之外,也时常使用问句、网络流行语等语言形式吸引读者兴趣,同时也利用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超文本特征”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资源及吸引受众目光,有效传递信息,实现“信息传递者”这一默认身份。

4.2. 舆论导向者

媒体在参与公共话题时,需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这是新闻交际的又一需求 [2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原创内容模式逐渐兴起,网络舆论场发展迅速,舆论来源广、门槛低、隐匿性强的特征日益凸显,因此舆论导向工作更加成为主流媒体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带有政治属性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官微代表国家权威机构的观点与态度,在叙事时往往采取一定的视角呈现事实,常通过直接评论或转述将官方观点以显性或隐性形式传递给受众,完成舆论导向功能。除此之外,“人民日报”也将社会热点事件作为关注焦点,对于传播广泛的不实信息予以及时辟谣,针对热度较大的社会事件和具有较大观点分歧的公共事件开设锐评专栏,由专家站在人民角度对社会热点进行客观解读,与网友进行理性对话讨论,这对化解社会矛盾,凝聚民心,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4.3. 群众服务者

官方媒体既需要与网友维持较远的社交距离以保证话语的权威性,同时也要有选择地突破权势关系,注重民众关切,从贴合民众实际生活的需求出发,将涉及民生的信息进行详细解读。如“人民日报”官微提供交通信息、天气预报和季节性健康科普等民生服务信息,在评论区使用非正式话语与网民对话,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拉近与网友的距离,放下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身份,通过平等的交际体现对群众诉求的重视,显示出主流媒体的群众服务功能。

4.4. 心灵陪伴者

主流媒体也需要通过各类话语形式打破疏远的权势关系,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建构平等的交际身份,以避免受众对官方话语的排斥心理。“人民日报”官微推出夜读与早安系列,话语中使用肯定、赞美等激励策略,通过俏皮的网络用语,以朋友身份感谢网友的支持与陪伴,鼓励其一起奋力拼搏,彼此守望相助,彰显亲和力和人情味,以获得受众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将自己也归为受众中的一员,表达对年轻群体忙碌的体恤和焦虑的理解,对处于困境的网友进行安慰,充分发挥语言的移情和共情功能,建构心灵陪伴者的朋友身份。

5.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持续发展的启示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大背景下,主流媒体应充分认清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在报道方式和话语系统方面进行革新,通过建构多样化的语用身份吸引大众注意,不断增大影响力。

相对于传统纸媒语言基调严肃,报道权威性强,人文关怀稍有缺乏的特点,微博话语则可采用多种话语形式,适当使用网络个性化语言,使其契合年轻受众群体喜好,改变信息的硬性灌输,以活泼明快的言语氛围塑造同龄人身份,更好地向年轻群体传递信息。传统媒体以官方的单向输出为主,通常采用直接发布的话语形式体现其官方权威,如今的新型主流媒体则需要适当改变其居高临下的形象,采取屈尊策略,通过内容的多元化展现亲和力,如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官方政策,设置生活服务、趣味科普等内容,同时与网友进行双向对话,真正倾听民意,构建平等、互动的传受关系,通过服务者的身份贴近网友、服务群众。相比传统纸媒内容详实,但发文数量、时效性较为受限的特征,新媒体则能更好适应当今碎片化、浅显化的阅读特征,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其快节奏和篇幅短小的特点,对社会事件进行细节的大量追踪报道,并对热点事件进行客观评论和解读,同时及时对不实信息进行辟谣,通过大量碎片化信息呈现话语的多维视角和客观立场,做好舆论引导。相较于传统媒体大多以纯文字报道为主,新媒体应更好利用数字化手段,采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模态等相结合的资源传递信息,充分调动网友的感官接收信息,以便吸引更多网友了解其观点态度,成功传递信息,扩大其影响力。

6.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语用身份的建构直接关系到交际目的与需求的达成,因此,为满足不同的交际需求,媒体话语要建构多元的语用身份。以“人民日报”官微为例,本文考察了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语用身份建构。根据话语内容、言语行为和语体三种话语建构方式,结合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本文探讨了其建构的信息传递者、群众服务者、舆论导向者、心灵陪伴者四种语用身份,发现其所建构的各种语用身份都有自己独特的交际价值,是可供调用的语用资源。立足于新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建构适宜的语用身份,塑造良好形象,使其融权威的官方话语、客观的公共话语和充满人情味的民生话语于一体,实现交际目的,提升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新仁. 身份工作与礼貌评价[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3(2): 1-10+159.
[2] Antaki, C. and Widdi-combe, S. (1998) Identity as an Achievement and as a Tool. In: Antaki, C. and Widdicombe, S., Eds., Identities in Talk, SAGE, London, 15-33.
[3] Tracy, K. and Robles, J. (2013) Everyday Talk: 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4] 陈新仁. 语用身份: 动态选择与话语构建[J]. 外语研究, 2013(4): 27-32.
[5] 陈佳璇, 崔蓬克, 胡范铸. 言者身份与修辞力量: 国家形象修辞分析中的一个问题[J]. 当代修辞学, 2011(2): 70-76.
[6] 刘红伟. 中国国家身份的话语建构——基于语料库的中国领导人“中国-东盟”峰会讲话的话语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商业大学, 2013.
[7] 刘承宇, 吴玲丽. 语码转换与民族身份的建构——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视角[J]. 外语学刊, 2011(5): 101-105.
[8] 田海龙, 曹青等. 当代中国身份重建中的语言运用[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 13-14.
[9] 任育新. 学术建议中专家个人身份建构的顺应性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6): 6-10.
[10] 钟家宝. 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用身份建构研究[J]. 中国外语, 2018, 15(5): 62-66.
[11] 袁周敏, 陈新仁.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 45(4): 518-530+640.
[12] 刘畅, 潘海英. 语用身份的顺应性研究——以遗传咨询互动过程中医生语用身份为例[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 125-129.
[13] 张润晗. 网络课堂语境下高校英语教师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J]. 外语学刊, 2022(2): 22-27.
[14] 郭奕彤, 江颖. 英语教师语用身份的话语构建: 一项个案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 3(1): 68-76+89.
[15] 翁青青. 气候外交话语中的隐喻和身份构建——以英国、加拿大、中国在历次气候大会上的发言为例[J]. 当代亚太, 2013(5): 139-156+160.
[16] 柴改英, 韩骅. 政府商务外宣话语中关系身份的人际语用研究[J]. 外语教学, 2017, 38(1): 49-54.
[17] 秦勃, 袁周敏. 政务新媒体语用身份构建研究——以“中国政府网”政务微信为例[J]. 语言学研究, 2020(2): 197-208.
[18] 何荷, 陈新仁. 网店店主关系身份建构的语用研究[J]. 现代外语, 2015, 38(3): 347-356+438.
[19] 吴珏. 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以“中印边界争端事件”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1): 13-18+30+108
[20] 黄菁菁, 杨家勤. 城市形象塑造中政务公众号的语用身份选择与顺应[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2, 43(5): 93-100.
[21] 李成团. 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J]. 外语教学, 2010, 31(5): 15-19.
[22] Searle, J. (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32.
[23] 陈新仁. 语用身份论: 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4] 郑德梅. 新媒体时代的生存[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 32-34.
[25] 何纯. 新闻叙事人的叙事态度与叙事功能略论——从“湖南槟榔报道”说起[J]. 新闻界, 2005(6): 68-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