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术抑或教学学术——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现象、原因及回归
Professional Academic or Teaching Academic—Phenomena, Causes and Regression of Academic Prefer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3.116235, PDF, HTML, XML, 下载: 158  浏览: 21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波*, 范运祥#: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专业学术教学学术高校体育教师偏好回归Professional Academic Teaching Academic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eference Regression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厘清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现象、原因、回归逻辑、以及回归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认为: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取向偏好专业学术;学术研究内容偏好专业学术;学术能力发展偏好专业学术三个方面。造成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原因在于对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本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偏差;学术资源的过度倾斜;学术能力培养的结构性失衡。因此,在遵循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可控平衡的回归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纠正学术认知偏差,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平衡学术资源分配,加大教学学术资源投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教学学术研究能力等回归路径。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academic and teaching academic, this paper deeply considers the phenomenon, causes, regression logic and regression path of academic prefer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cademic prefere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academic value preference, academic research content preference and academic ability development preference. The reasons for the academic prefer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e in the cognitive bias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academics and teaching academ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he excessive inclination of academic resources, and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academic ability training.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he regression logic of controllable balance of PE teachers’ academic prefer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gression paths, such as correcting the academic cognitive bias, improving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balancing the allocation of academic resources,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teaching academic resource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文章引用:刘波, 范运祥. 专业学术抑或教学学术——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现象、原因及回归[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6): 1549-155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6235

1. 引言

体育教师是从事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性人员 [1] ,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属性是体育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根本特征。但是长期以来,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与技能两种属性总是被有意或无意的剥离,形成了“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两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形态,把本为统一的“体育教师”分别冠以“学科教师”和“术科教师”两种称谓。不可否认,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在内容、涵义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差异,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也普遍表现出重视专业学术而轻视教学学术的学术偏好现象 [2] 。但是长期的学术偏好会严重影响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和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高校体育教师持续积累和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学术是推动体育学科体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教学学术是大学体育教学回归原生育人功能的本质要求,二者始终是伴随高校体育教师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因素 [3] ,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4] 。故此,本研究在厘清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现象、原因、回归逻辑以及回归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和思考,以期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及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2. 专业学术与教学学术的概念内涵

从知识学术性的外显形态视角和知识成果的生成逻辑与结果特征可以看出,专业学术与教学学术同属学术研究的范畴。在一定条件下,专业学术可以促进教学学术的发展 [5] ,而教学学术也可以反哺专业学术的创新 [6] ,使两种学术在哲学思辨的逻辑中呈现出对立统一的特性。但是从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实践的过程性来看,专业学术与教学学术又有着不同的概念内涵。

2.1. 专业学术的概念及其内涵

19世纪初,普鲁士王国(现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大败,战败的阴霾笼罩全国。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带动民族振兴,统治阶级将战略重心转向教育,意图靠教育来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背景下,德国洪堡等人在柏林大学开展了大刀阔斧的大学教育改革,首次提出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需要承担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双重重担,并强调大学对高深的专门知识的研讨和专业学术的发展与提高。受洪堡大学改革思想的影响,发展大学专业学术,促进知识的发现与创新逐渐成为日后大学改革的重点 [7] 。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积累与沉淀,专业学术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即专业学术是指在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促进学科领域的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其逻辑归旨在于借助真理的发现与探索来推动体育学科的进步与发展,落脚点是为了人类的繁荣与发展增进和积累知识 [8] 。其内涵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第一,专业学术的研究内容是以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为主,强调知识在学科领域中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以及知识积累和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第二,专业学术的知识边界和知识类型相对清晰,主要是依附专业学科领域本身而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第三,专业学术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这决定了专业学术必须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连续不断地延续下去,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第四,专业学术成果的表达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期刊论文、专利发明以及学术专著等等 [9] 。

2.2. 教学学术的概念及其内涵

1957年苏联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此举给美国带来了极大震撼。为保持科技领先的地位,美国政府刻意将高校的科学研究与国家利益绑定在一起,导致许多高等学校出现“不发表就出局”的现象,促使专业学术研究的功利主义在欧美高等院校盛行,进而造成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显著下降。在此背景下,博耶在《学术反思——教授的工作重点》中首次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并于1990年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架构,将学术分为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以及教学学术四个方面 [10] ,由此奠定了教学学术的理论基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教学学术的内涵也得到了演变与扩充,目前学界对教学学术的内涵已经有了初步的共识,即认为教学学术是指专门研究知识传播和提升教学效率的学术性活动,其逻辑归旨在于提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效率,促进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1] 。其内涵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第一,教学学术是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术生成逻辑;第二,教学学术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不断进行探究、实践、反思并构建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一种过程性活动;第三,教学学术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知识和技能”传播的有效性,所以学科知识的边界相对宽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第四,教学学术的成果具有公开、交流、评价、构建、以及接受同行的评论与评价等特点,表达形式较为多元,除了论文和著作之外还包括课件和教案等等 [12] 。

3. 高校体育教师发展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大学体育实践与改革的主体,必须通过专业训练和终身学习等多种途径的实践手段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以及专业素养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 [13] ,从而满足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研究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价值(图1),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Figure 1. The promotion value of professional academic and teaching academic 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图1. 专业学术与教学学术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促进价值

专业学术是高校体育教师的重要表现形态和价值取向,是推动体育学科体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师从事专业学术活动通常是以体育科学的实际发展为基础,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手段,探寻包括体育基础科学、运动技术与人体科学、以及社会体育科学等诸多领域在内的体育科学知识的发现与创新,这对长期从事专业学术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构建系统化与逻辑化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以及体育学科专业研究的科学思维和行为范式。这是因为高校体育教师在面临体育学科领域中的问题时(如研究体育的起源与发展问题、运动损伤机制问题、体育产业与发展问题等等)往往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理论或工具对问题进行假设、分析、探讨,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知识争论和理性怀疑以及恒常积累的专业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的科学思维和行为范式都得到了相应的磨炼,从而显著推动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激励高校体育教师在知识信息日益更新换代的背景下不断强化和升级自己关于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信息储备。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的数字化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仅靠知识存量是很难维持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而开展专业学术活动必然会接触和探索体育学科发展最前沿与最纵深的知识与信息,从而不断强化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信息储备,以此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的发展。

教学学术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原生功能回归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师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其他教学性活动不同的是,体育教学活动是以学生身体直接参与并承受一定运动负荷为前提的,是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实践性活动,其教学过程不仅要求体育教师掌握知识与智力发展相统一的规律,而且也要遵循身体技能习得的客观规律。所以当高校体育教师沉浸在以提升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播效率为目标的教学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过程的学术化转变。从大学体育教学学术的本质和生成逻辑来看,并非所有的教学都属于教学学术,而是符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逻辑,能切实提高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播效率的教学活动才能称之为教学学术活动。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摒弃“水课”、“放羊”等消极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转向以学术实践的逻辑将体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对象来看待,深入研究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达到“教师有效教、学生有效学”的目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往只停留在经验和技艺层面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与时俱进的要求,而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教学水平来强化保障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总体质量和育人要求。经常从事教学学术实践活动能使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体育专门知识更加扎实、体育运动技能和教学管理技能更加娴熟、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更加优良,进一步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促使高校体育教师向优秀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化转变。

4. 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现象观察

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的融合统一、共同发展才是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的应然之意,但是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已经出现了显著的重视专业学术而轻视教学学术的偏好现象。这种偏好不仅体现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在纵向地位层面的不平等,而且还体现在横向学术体系层面的不平衡。

学术价值取向偏好专业学术。学术价值取向是指高校体育教师在面对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这一对学术范畴时在基本价值态度与价值立场上的主观倾向。从理论层面来讲,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其具有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的双重属性 [8] ,所以两种学术价值取向都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等同具备的态度和立场。但是时下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术价值取向方面普遍存在偏好专业学术的现象,并且这种偏好现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14] 。2018年第三次国际学术职业调查的数据表明,相比于2007年,我国大学教师在专业学术与教学学术价值取向偏好的比例由2007年的6:4变成了2018年的8:2。从事专业学术与教学学术的工作时长由2007年的21.7小时/周与16.8小时/周变成了2018年的31.3小时/周和12.8小时/周 [15] 。不可否认,高校体育教师偏好专业学术对于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以及体育学科专业的发展与进步均具有深远的正向意义。但是从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视角来看,高校体育教师长期偏好专业学术会使自己无心从事体育教学,不仅会损害和弱化了大学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学术研究内容偏好专业学术。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在研究内容和学科知识的载体上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重叠性,物理学层面称之为“耦合效应” [16]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学术实践活动中融入专业学术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和视野,而且还能提升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校体育教师通过教学学术活动的实践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专业学术知识的感悟和体会,而且还能从教学过程中获得专业学术研究所需的灵感和启发,从而促进专业学术活动的开展。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术研究内容层面主要是以专业学术作为研究的主旨方向,对教学学术的研究和探讨相对不足。程志理等人通过对2014~2018年间体育学16种北大核心期刊刊发的13,413篇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随着体育学专业学术的规范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术研究的领域与成果数量得到丰富与拓展,5年中涌现出体育管理、冬奥会、群众体育、体育经济、体育产业、智慧体育和体育旅游等一大批专业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等教学学术相关研究成果却在不断萎缩 [17] 。当然,专业学术丰硕的研究成果是体育学学术多元化发展的结果,既满足了体育学专业学术发展的理论需要,也符合政府、社会及人民等多方利益的现实诉求。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学术研究内容偏好专业学术容易造成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术研究活动脱离教学实践的基础而出现“科研漂移”的异化现象 [18] ,不利于大学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学术能力发展偏好专业学术。在高校体育教师高学历化的背景趋势下,大学体育教学岗位更青睐于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使得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才成为了大学体育教学的主力军。但是拥有博士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常常表现出专业学术发展能力普遍优于教学学术发展能力的现象,这与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前经历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专业学术训练、缺乏教学学术相关实践经验关系密切。使得入职后的高校体育教师更适合或者更擅长从事专业学术研究活动,学术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也向专业学术研究能力倾斜。许丹东等人对全国273所博士生培养单位的16,380名博士毕业生进行调查后发现 [19] ,在我国博士毕业生学术能力发展的7个维度中(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自主开展研究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学术交流和表达能力、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得分最低为3.53分(总分为5分)。同时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有过助教经历的仅占39.4%,表明我国博士生教育对博士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导致入职后的高校体育教师因教学学术能力不足而造成的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

5. 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原因分析

长远来看,高校体育教师重视专业学术而轻视教学学术的学术偏好势必会降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但是这种学术偏好与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良心并无关系,而是在某种制度力量作用下作出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

对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本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偏差。体育教师职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属种,本质上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是对立统一且不可分割的关联关系,但是现实中由于部分高校教研管理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对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的认识偏差和局限,使得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被人为的割裂,忽视了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的整体性 [20] 。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偏差直接投射到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层面,造成评价机制的功利性弊病。如某些高校明确规定,高校体育教师申报教授职称必须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副教授为1项)省级以上课题,并要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发表4篇及以上(副教授为2篇)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等等。在这种功利性评价机制的驱使下,大学和高校体育教师都表现出显著的专业学术偏好,从而引发大学的“重研轻教”以及高校体育教师沦为狭隘的“专业学术人”的怪象。

学术资源的过度倾斜。众所周知,学术资源是支持学术研究活动所必要的人财物的集合,是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基本前提,而在“唯论文、重成果”的背景下 [21] ,有限的学术资源更愿意向专业学术倾斜和集中,使得教学学术因学术资源的限制而发展缓慢。只因教学学术研究活动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以及在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反复运动实践的创新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学学术研究活动的周期普遍较长,如我国田径短跑“单步技术动作”的训练前后共耗费了35年(1983年~2018年)才成就了黄种人苏炳添9.83秒的亚洲百米跑记录 [22] 。另外,教学学术研究的开展也离不开大量学术资源的投入和支持,如2020年12月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划拨专门预算60余万元搭建体育智慧教学技能训练室录播系统用于体育教学,使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遗憾的是,许多大学并未为教学学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学术资源投入和支持。

学术能力培养的结构性失衡。基于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参与国际高校的竞争、以及大学对自身综合排名与社会声誉等方面的考虑,使得高校体育教师岗位更向拥有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倾斜,使得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才成为了大学体育教学的主力军。但是受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之前的博士在读阶段,普遍接受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专业学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较为完备,而教学学术能力却未得到相应的历练。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笔者通过访谈调查发现该校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学术能力的培养直接相关,没有与教学学术直接相关的课程。以致于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后对体育教学的技艺和方法乃至整个教学过程都缺乏专门性的认知。再加上入职后大学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机制,基本靠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不断实践和积累来进阶教学学术的能力和水平。这种学术能力培养的结构性失衡不仅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师偏好专业学术,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6. 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回归逻辑

美国学者纳尔夫(Narf)认为 [23] 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作为大学教师职业角色和职业成长的两个重要因素,理应共同发展,但是共同发展不能等同于同步发展。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师偏好专业学术是一种普遍和正常的现象,只是这种倾向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否则过于偏好专业学术而忽视教学学术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体及大学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找到学术偏好的平衡点才能发挥高校体育教师两种学术能力的最大功效。这种观点为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回归路径提供了解题思路层面的可行性。

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作为学术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两者在内涵张力与外延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是二者的终极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在于促进体育专门性人才的培养。而随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得大学原有“重专业学术轻教学学术”的偏好现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必须通过对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的内部张力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构来适应外部社会需求的变更,以适应社会对大学和高校体育教师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所以遏制高校体育教师发展过程中偏好专业学术的扩大势头,促使高校体育教师的学术偏好回归到平衡点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因此,保持对现有专业学术地位认同与资源投入的同时加大对教学学术的重视与投入力度,使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是促使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回归的底层逻辑。一方面,对专业学术的重视和投入使得我国体育科研和体育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这样的成绩我们来之不易应当继续保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偏好专业学术的现象已经危及了大学人才培养的根基,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大对大学体育教学学术的重视与投入来扭转这种倾向与失衡的走向。这也是基于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两种学术关系的重新审视和考量。

7. 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回归路径

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的问题由来已久,所以仅从理论上呼吁确立教学学术的思想和观念是不够的,必须同时从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资源配给、人才培养结构等多方面着手,确立保障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的相关制度,落实教学学术的责任担当,才是提高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选择。

纠正学术认知偏差,完善学术评价体系。首先,树立对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内涵关系的正确认知。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处理的事物关系,既不能只追求专业学术也不能只追求教学学术,对二者共存融合发展才是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的本质追求。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持续健全完善大学评价管理的制度和体系。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大学体制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疾 [24] 。据此政府要继续出台并压实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持续调控和监督不合理的学术评价管理制度,从宏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层面来扭转与缓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价值取向失衡的趋势。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相关机构摈弃重专业学术轻教学学术的理念与做法,不断优化对大学排名评估的指标体系。再次,持续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制度。2020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25] 中明确指出,要不断改革完善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评价标准上要克服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要以课堂教学质量为标准导向,注重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的同时要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所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学要以该文件为“风向标”,严格落实对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改革精神和改革要求,着重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在职称评定标准中所占的比重,来引导高校体育教师归复对教学学术研究的重视与关注。最后,将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研究成果纳入考核评价的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师日常工作的“指挥棒”,对其学术价值取向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师评优评先与年终考核等评价考核方面注入教学学术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要素,构建系统和全面的评价考核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唤醒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学术的重视意识。

平衡学术资源分配,加大教学学术资源投入。首先,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研究的投入力度。改变对大学教育经费以学生数量而非体育教学质量的划拨依据,建立相应的教学奖励经费去奖励教学成效和教学研究成果较好的大学,来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研究教学学术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对体育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包括维修翻新大学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场地器材实施,以及购买与运动研究相关的研究设备与仪器如高速运动摄像机、力量分析仪器等等。其次,打造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展示交流平台。教育管理部门应联合大学协同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等四级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发表与展示平台,并对标专业学术科技期刊平台运用网络、空间、文化等多元展示途径对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发表与展示平台进行推广。将体育教师优质的教案、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论文等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在平台上进行展示交流并开设成果讨论专区来接受同行评议,为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价值认同体系层面的支持,以此来辐射和带动高校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学术研究活动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教学学术研究氛围。最后,延长对高校体育教师评价考核的周期。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往往具有研究周期较长,研究成绩显现慢等特点,所以在拉长对高校体育教师考核周期的同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将高水平成果作为评价高校体育教师的代表性成果,防止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倾向,促使高校体育教师回归教学的本源。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教学学术研究能力。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中增加教学学术相关的课程与内容。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岗位更向拥有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倾斜,但是在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普遍缺乏教学学术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与课程,导致入职大学后的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远远落后于专业学术能力,故在体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针对性开设教学学术相关课程并为其提供教学实践和实习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建立体育教师教学学术实践的“师徒结对”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研究能力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得到积累提升,而通过“师徒结对”制度可以帮助高校体育教师(特别是新手型体育教师)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学术能力。再次,将教学学术团队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对教研室的考核范围。以大学体育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强化体育教师之间的观摩、交流与合作,共同协商和研究在体育教学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在拓展高校体育教师视野的同时提升其教学学术能力和教学质量。为了避免教学团队研讨活动“走过场”等形式化和表面化等问题,大学教学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教学团队的研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并纳入对教研室的考核范围。最后,树立高校体育教师教科研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教科研是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研究内容相融合为一体的学术研究活动,大学应当鼓励体育教师树立教科研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既可以以专业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新成果来推动教学学术实践活动的发展,又可以用教学学术来检验专业学术研究内容的效果,使学术研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 结语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其具有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的双重属性,两种学术共同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但是受评价机制的功利性弊病、学术资源的过度倾斜、以及学术能力培养的结构性失衡等因素的影响,使高校体育教师存在严重的偏好专业学术的异化现象。因此,在相关政策的导向下,通过纠正学术认知偏差、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平衡学术资源分配、加大教学学术资源投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教学学术研究能力等手段促使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层面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与缓解,以此来推动实现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偏好回归到新的平衡点,让专业学术和教学学术成为促进大学和高校体育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基金项目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8B037)。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斌, 葛存兵. 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及其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J]. 体育学刊, 2017, 24(5): 106-110.
[2] 赵炬明. 失衡的天平: 大学教师评价中“重研究轻教学”问题的制度研究——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八[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6): 6-27+44.
[3] 蔡怡. 论大学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学术与教学学术[J]. 教师教育研究, 2018, 30(2): 27-31.
[4] 刘霄. “谁”左右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选择——基于“能力”的认知而非“功利”的取向[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3): 57-64.
[5] 肖纯凌, 李荣梅, 李舒音, 吴静怡, 赵宇丹. “以科研促教学”教育模式研究——以沈阳医学院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15(3): 60-62.
[6] 谭珠珠, 沈红. 教研相长还是教研相抵——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时间分配对科研发表的影响[J]. 中国高校科技, 2022(4): 61-66.
[7] 杨旭辉. 洪堡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启示[J].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 2002(4): 28-31.
[8] 杨超. “专业学术人”抑或“教学学术人”——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的选择取向及重构[J]. 江苏高教, 2018(6): 45-49.
[9] 刘刚, 蔡辰梅, 庞玲. 教学学术: 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J]. 高教探索, 2018(11): 46-51.
[10] Boyer, E.L. (1990)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 Jossey-Bass, San Franciso, 15.
[11] 罗小芳.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12] Shulman, L. (2000) From Minsk to Pinsk: Why a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1, 48-52.
[13] 王霖. 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 22(5): 182-184.
[14] 叶信治. 大学教学提升科研: 意义、表现和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11): 59-65.
[15] 郭卉, 姚源. 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关系十年变迁——基于CAP和APIKS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2): 77-84.
[16] 李艳, 李宝斌. 教学与学术的“耦合”与“分离”: 教学学术辩证论[J]. 中国农业教育, 2021, 22(4): 68-74.
[17] 程志理, 闫士展. 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研究报告(2014~2018)——学术热点与演进规律的可视化分析[J]. 体育与科学, 2019, 40(6): 14-25.
[18] 刘健婷, 刘云. 教学与科研由统一走向分离: 从洪堡到伯顿∙R∙克拉克[J]. 江苏高教, 2020(9): 56-61.
[19] 许丹东, 沈文钦, 翟月, 陈洪捷. 中国博士生的培养现状与问题——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反馈调查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5): 73-80.
[20] 黄爱峰, 王健. 一个真实的假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探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4): 92-95.
[21] 吴璐晗. 高校科研评价“五唯”的“破”与“立” [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1, 11(6): 106-115.
[22] 茅鹏, 程志理. 论苏炳添的单步技术[J]. 体育与科学, 2018, 39(4): 15-17.
[23] Locke, W. (2005) Integrat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nd in the United Kingdom.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63, 101-120.
https://doi.org/10.1787/hemp-v16-art25-en
[24] 白宛松.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新华社. https://www.gov.cn/govweb/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018-09-10.
[2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30):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