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
Research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3.137684, PDF, HTML, XML, 下载: 241  浏览: 414 
作者: 梁飞银: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gital Techniqu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摘要: 数字技术是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新引擎。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证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可行性。数字技术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技术主义陷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失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滥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挑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明确数字技术定位;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加强数字技术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地提升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is a new engine that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coupling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oves the feasibility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hile digital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re are also some risks and challen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alls into the trap of technicalism; the imbalance of the subject relationship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buse of data resourc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risk and challeng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preventive measures: clarify the positioning of digital technology; strengthen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digital technology standard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elps to enhance its ideology, theory,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and better improve its teaching quality and education level.
文章引用:梁飞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339-434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684

1. 引言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指出:“要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强化数字赋能,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革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和方式,提升思政工作效能” [1] 。这为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引,同时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而产生的问题无法避免。本文分析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挑战和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2.1. 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重塑

结构是事物自身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数字技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数字技术,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变革,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将数字技术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进行结构重塑,通过交互运动实现有机融合。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而是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的互交运动,不断进行要素融合和能量传递,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实现结构重塑,即数字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 [2] 。数字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是改进和利用数字技术,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技术具有可塑性、发展性、自主性和扩张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并贯穿于数字技术研发过程,保证数字技术承载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是指将数字技术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 [3] 。

2.2. 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

功能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仅你是一个行为,还是一个过程 [2] 。依托数字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数字技术作为人的产物,具有政治化、权力化和社会化特征 [3] 。所以,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分析数字技术功能, 还要从特殊层面分析数字技术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实现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一是数字技术增强立德树人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大学生数字素养,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还要依托数字技术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数字技术提升意识形态引领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数字技术具有意识形态性,由谁掌握、服务于谁和为谁发声关系到数字技术能否发挥作用 [4] 。因此,我们要把数字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数字技术建立思政平台,筑牢意识形态的安全网。三是数字技术推动思政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全球政治活动和公共治理领域的基本趋势是技术治理 [5]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技术治理。因此,我们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使得技术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功能互补。

2.3. 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统一

数字技术作为人的产物,蕴含着人的价值追求 [6] 。数字技术承载着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其中内在价值是数字技术的自身价值,外在价值是数字技术的社会价值。数字技术不是简单的技术,它影响着我们的生存 [7] 。数字化转型是人类的生存趋势,表明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具有必然性,蕴含着正当价值和创造价值。一是数字技术具有正当价值。数字技术的内在价值是外部价值的基础。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伦理价值融入数字技术,将数字技术的道德规范前置化,创造和实现数字技术的价值。二是数字技术具有创造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追求,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数字技术价值存在正负之分,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不一定成正比。道德规范受设计者、技术和使用者等影响 [8] 。数字技术价值受到设计者、技术和使用者等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设计者设计和使用者道德规范,坚持数字技术价值和人的价值相统一,把握好数字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关系,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挑战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技术主义陷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复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能够适应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条件变化,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机会,但是限制了数字技术的融入空间,数字化转型过度容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技术主义陷阱。一是数字悬浮。数字技术悬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深度融合,存在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以数字技术作为宣传亮点,将数字技术简单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照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行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优化,导致数字化转型失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平台没有进行长期规划和更新,导致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二是数字依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赖数字技术,一旦离开数字技术,教育就会受到数字技术牵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边缘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陷入技术主义陷阱,淹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片面追求数字技术本身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侧重技术创新,资金等向数字技术创新过度倾斜。或者放大数字技术的功能和价值,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侧重教育理论、方法和模式等的创新,把立德树人的任务寄托在数字技术上,企图通过数字技术解决教育问题。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失调

数字技术的本质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重组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数字技术具有控制和异化的特征,主体在使用技术的同时被技术创造,逐步偏离主体的初衷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数字技术的特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错综复杂,呈现人际关系失调。一是人的主体地位丧失。受教育者越来越习惯于利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过度依赖技术,人的大脑和身体机能因长期停滞而退化,导致人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疏远。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跨越人与人之间的时空限制,还可以取代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11] 。受教育者获得信息渠道的来源广泛,教学模式数字化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依靠技术联系,有效沟通减少,实际教学效果减弱。三是技术成为制约人的教育工具。数字技术带来跨时空、多元化的教育,打乱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使得技术成为制约人的教育工具,甚至使得受教育者情绪低落。四是人的社会价值丧失。人们生活在数字技术构造的元宇宙空间中,沉迷于虚拟世界而逃避现实世界,无法适应社会生存方式和找到社会价值。这背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滥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教育也越来越精细。然而,数据资源滥用会带来风险挑战。一是数据过载。大量的数据积累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增长,数据包括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无效信息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负担。二是隐私侵犯。数字技术可以分析受教育者学习情况、个人喜好和行为习惯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但是数字技术的采集方式是全景式、全程式、全方位的,主体被数字化、符号化,使得受教育者被全景监控。受教育者的数据信息被私自收集记录,甚至个人隐私也别私自获取。三是数据安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能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既有受教育者的个人隐私,又有国家数据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功能和价值决定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其数据泄露不仅影响个人,还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重视数据信息安全,严防资本、黑客和病毒软件等。三是削弱意识形态引领力。数字技术蕴含着主观意识,可能会被无限放大。数据资源滥用会影响干扰算法,影响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防范措施

4.1. 明确数字技术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一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力量,全员、全程、全方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数字技术的融入不仅要实现结构和功能的互补,还要实现价值的深入融合,通过理论、形式和实践的契合,发挥数字赋能的作用。二是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数字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双向的关系,数字技术是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目的,数字技术要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要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字技术,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避免陷入技术主义陷阱。三是提高政治站位。我们要通过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在数字中国和教育强国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把其作为一只项战略工程来抓,依托数字技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严格遵守国家政策,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

4.2.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类创造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又造福人类。数字技术是人的生命的衍生,需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避免人的关系失调。数字技术可能会导致人的关系失调,一种是没有找到价值定位,人、技术和教育的关系错误,技术成为制约人的教育工具,另一种是主体数字素质不高,适应数字化的生存环境。马克思认为人是解决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关键,要求人要在现实中可以通过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在数字中国背景下主体素质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提升人的数字素养,避免受到数字技术的牵制。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课程方案,把数字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开发数字素养教育课程,加强数字素养教育。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提升教育者数字化教学能力,激励教育者主动将数字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高校要加强受教育者数素养教育,增强责任伦理意识,理性运用数字技术,注意个人隐私安全保护,增强对数字信息敏感性和鉴别力,提升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稳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4.3. 加强数字技术规范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又能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数字技术的规范,确保教育资源能够安全共享,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提高设计者的责任伦理意识。设计者要融合数字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辨别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发挥数字赋能作用,通过设计伦理评估和改良技术程序,使数字技术算法更加科学,避免数据滥用等带俩的风险。使用者也需要规范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收集流程,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等转化数字技术,保护数据信息的安全。二是提高数字技术创造力。只有掌握关键技术,才能掌握技术应用的自主权,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政府、企业和高校要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促进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要加强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自主研发“芯片 + 算法 + 工具链”,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高吸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新传统技术设备和系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三是完善数字赋能相关制度。政府、企业和高校在还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注意数据收集运用、管理、监督,以及归责和惩罚等问题,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监管,及时反馈和调整运行问题,保证数字赋能的积极效应。

5.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数字中国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必然性,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教育的风险挑战和防范措施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数字素养较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应用水平较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政策供给不足。从数字技术角度来看,技术依赖削弱主体地位,技术应用不当带来伦理风险,数字权利扩张带来意识形态风险。从数字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角度来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碰撞等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更要保持冷静思考,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基金项目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WXSK20216,皖西学院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 冯瑞芝. 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及风险防范[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3): 37-45.
[2] 程莉莉.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基本原理和政策要素[J]. 电化教育研究, 2023, 44(4): 53-56, 71.
[3] 马琳.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J]. 中国科技论文, 2023, 18(3): 367.
[4] 王定祥, 胡建, 李伶俐, 等. 数字经济发展: 逻辑解构与机制构建[J]. 中国软科学, 2023(4): 43-53.
[5] 张铤. 技术治理何以失灵?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2, 38(11): 77-81.
[6] 徐怀科. 技术价值分界及其决策的伦理指向研究——以保罗的后果不确定技术价值分界理论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19): 29-36.
[7] 周露平. 数字化生存的批判与建设[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6): 96-106, 1311.
[8] 王小伟. “道德物化”与现代科技伦理治理[J]. 浙江社会科学, 2023(1): 119-124, 160.
[9] 王小伟. 有关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三种意见[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 37(11): 56-61.
[10] 李日容.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与化解技术危险的可能出路[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3(3): 74-81.
[11] 张家军, 陈苗. 回归育人价值: 数字全景敞视下教育规训隐忧的消解路径[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 33(4): 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