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极大子群的迹的定理
One Theorem on Traces of Maximal Subgroups
DOI: 10.12677/AAM.2023.127336, PDF, HTML, XML, 下载: 204  浏览: 274 
作者: 朱丽羽: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四川 南充
关键词: 极大子群超可解性可解群Maximal Subgroup Trace Supersolvability Solvable Group
摘要: 众所周知,极大子群的性质与群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围绕一个迹的一个未解决问题,考虑了极大子群的迹的超可解性质对可解群的影响,得到了关于可解群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为推进上述问题的解决做了积极的尝试。
Abstract: The properties of maximal subgroup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ucture of groups. Focusing on an unsolved problem of a trace, the influence of the supersolvable property of the trace of a maximal subgroup on the solvable group is considered, and a necessity and sufficiency for the solvable group is obtained, which makes a positive attempt to promote the solution of the above problem.
文章引用:朱丽羽. 一个关于极大子群的迹的定理[J]. 应用数学进展, 2023, 12(7): 3378-3380.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3.127336

1. 引言

本文只考虑有限群,相关术语和符号参考文献 [1] [2] 。特别地,群的阶记为 | G | | G | 的全体素因子的集合记为 π ( G ) 。M是G的一个极大子群记为 M < G F = { M < G | M P } ,这里P是G的一个Sylow p-子群。称 F 的每个极大子群满足性质(*),若 M P ,则M的G-迹是p-幂零的。

Sylow子群、极大子群与群结构的相关课题受到国内外群论学者的广泛关注。例如,1937年,Hall [3] 证明了:G是可解群当且仅当每个Sylow子群可补。1954年,Huppert [4] 证明了:G是超可解群当且仅当每个极大子群具有素数指数。1982年,Arad和Ward [5] 证明了:G是可解群当且仅当每个Sylow2-子群和Sylow3-子群可补。1996年,王燕鸣 [6] 揭示了子群的c-正规性质与群结构的联系。2019年,高百俊等 [7] 揭示了Sylow5-子群和Sylow7-子群的弱M-可补性质对群的非交换主因子的影响。2020年,鲍宏伟等 [8] 考虑了准素子群的弱M-可补性质对群的非交换主因子的影响。2021年,何金旅等 [9] 利用了c-极大子群的幂零迹刻画了可解群。2014年,郭文彬等 [10] 得到了G是可解的当且仅当每个极大子群有幂零的迹(或次正规的迹)。同时,他们提出如下问题:

( [10] ,问题3.6) 若G的每个极大子群有超可解的迹,则G是可解的?

继续以上的研究,将考虑每个极大子群的迹的超可解性以及 F 中的每个极大子群满足性质(*),得到了关于可解群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2. 基本概念

定义1 [10] 设 A < G A G 是A在G中的柱心, H / A G 是G的任意主因子。称它是A的G-边界因子(或简称边界因子),也称子群 A H / A G 为A的一个G-迹(或简称迹)。

引理1 [11] 若G的每个极大子群是超可解的,则G是可解的。

引理2 [12] 设P是群G的一个Sylow p-子群, p 5 。如果 N G ( P ) / C G ( P ) 是一个p-群,那么 O p ( G ) < G

3. 主要定理

定理1 G是可解的充要条件G的每个极大子群有一个超可解的迹且 F 的每个元素满足性质(*)。

证明:必要性。因为可解群的每个主因子都是交换的,所以G的每个极大子群具有交换的迹。因此,每个极大子群满足:有一个超可解的迹且 F 的每个元素满足性质(*)。

充分性。假设定理不真且G是极小阶反例。

1) G是非单群。

假设G是一个单群。进而,每个极大子群M有唯一的G-边界因子 G / 1 = G / M G 。根据定理的假设条件, M G / M G M G = M 是超可解的。因此,G的每个极大子群是超可解的。根据引理1,G是可解的,

这与G是极小阶反例矛盾。

2) G / L 是可解的,L是非可解的,G的极小正规子群L唯一。

由(1),可考虑商群 G / L ,对于G的任意一个极小正规子群L。若 M / L G / L 的一个极大子群,则M也是G的极大子群。令 H / M G H M / M G 分别是M的一个G-边界因子和迹。因为 ( H M ) / L / ( M / L ) G / L H M / M G ,所以 H / L / ( M / L ) G / L M / L 一个 G / L -边界因子, ( H M ) / L / ( M / L ) G / L M / L 的一个迹。根据假设条件, ( H M ) / L / ( M / L ) G / L 是超可解的。

P / L G / L 的一个Sylow p-子群。若 T / L P / L ,则 T P ,P是G的一个Sylow p-子群。根据假设条件, T / L 有p-幂零的迹 ( H T ) / L / ( T / L ) G / L 。因此, G / L 满足定理的条件。由G的选择知 G / L 是可解的。根据扩张闭的性质, L Φ ( G ) ,L非可解,L是G的唯一极小正规子群。

3) 最后矛盾。

由(2), | π ( L ) | 3 。令q是 π ( L ) 的最大者, L q 是L的一个Sylow q-子群,Q是G的一个Sylow q-子群,M是G的一个极大子群满足 Q N G ( L q ) M 。根据Frattini论断, G = L N G ( L q ) = L M 。显然, M G = 1 L M < M L M _ M 。由假设条件,M的迹 L M 满足性质(*),即它是q-幂零的。由引理2, O q ( L ) < L ,矛盾。

综上所述,定理1得证。

4. 定理推论

推论1 G是可解的充要条件G的每个极大子群有一个超可解的迹且 F 的每个元素有一个幂零的迹。

推论2 G是可解的充要条件G的每个极大子群有一个超可解的迹且 F 的每个元素有一个交换的迹。

推论3 G是可解的充要条件G的每个极大子群有一个幂零的迹。

推论4 G是可解的充要条件G的每个c-极大子群有一个幂零的迹。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考虑了每个极大子群有一个超可解的迹且 F 的每个元素满足性质(*)对可解群的影响,得到了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也为推进文献 [10] 中问题3.6的解决做了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徐明曜. 有限群导引(上)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2] Guo, W. (2000) The Theory of Classes of Groups. Science Pres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eijing-New York-Dordrecht-Boston-London.
[3] Hall, P. (1937) A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of Soluble Groups. Journal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12, 198-200.
https://doi.org/10.1112/jlms/s1-12.2.198
[4] Huppert, B. (1954) Normalteiler und maximale Untergruppen end-licher Gruppen. Mathematische Zeitschrift, 60, 409-434.
https://doi.org/10.1007/BF01187387
[5] Arad, Z. and Ward, M.B. (1982) New Criteria for the Solvability of Finite Groups. Journal of Algebra, 77, 234-246.
https://doi.org/10.1016/0021-8693(82)90288-5
[6] Wang, Y. (1996) C-Normality of Groups and Its Properties. Journal of Algebra, 180, 954-965.
https://doi.org/10.1006/jabr.1996.0103
[7] 高百俊, 张佳, 朱振扬. 弱M-可补子群对合成因子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9, 46(5): 526-528.
[8] 鲍宏伟, 高百俊, 张佳. 有限群的非交换主因子[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0, 58(5): 1079-1084.
[9] 何金旅, 吴金莲, 张佳. 关于可解群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4): 17-20.
[10] Guo, W., Skiba, A.N. and Tang, X. (2014) On Boundary Factors and Traces of Subgroups of Finite Groups.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2, 349-361.
https://doi.org/10.1007/s40304-015-0043-4
[11] Robinson, D.J.S. (1982) A Course in the Theory of Groups. Springer, New York.
https://doi.org/10.1007/978-1-4684-0128-8
[12] Huppert, B. and Blackburn, N. (1982) Finite Groups III. Spring-Verlag, Berlin-New York.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67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