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P.2023.138387, PDF, HTML, XML, 下载: 248  浏览: 372 
作者: 周欣玫: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高校思政课运用Educational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
摘要: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对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和时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以及二者在互动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落实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main way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world outlook, life outlook and values.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deeply thought and discussed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timeli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psychological law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context and their intera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周欣玫 (2023).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进展, 13(8), 3110-311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8387

1. 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使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指导下,高校思政课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都是正面的。但是,如今的社会发展迅速,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思想价值观也在不断地融合,对于思想活跃,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社会阅历尚浅的大学生们来说,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他们很可能会在思想上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这就给高校思政课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具体来说,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的环境,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互交织,容易被巨量信息流所裹挟。另一方面,面对各种来源不明、杂乱无章、快速易变的信息,基于热点问题的多种立场和多种文化的解读,处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容易随波逐流、摇摆不定,在网络的裹挟下失去判断力,形成错误的认知(陈芳媛,2023)。而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为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把教育心理学作为切入点,从大学生的思维现实出发,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2. 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学生学习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型学科。思政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必然伴随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变化(李萍,2023)。目前,高校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但在诸多可借鉴的学科中,教育心理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已有百年的历史。其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等,它集中体现在了教学情境的教与学这两个主要互动的基本心理规律上。教学和学习的互动过程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个因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存在心理规律的。据此,可把教育心理学作如下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学习情境中的学生和教学情境中的教师以及他们互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冉苒,2003)。“教育界有很多人非常重视教育心理学,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教师只需要掌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就可以进行有效教学……在我看来,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育的核心。这是预备教师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如何被激励以及儿童和青少年如何发展(如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道德发展等)的一个途径。”(艾瑞克·安德曼,马淑风,姜怡,杨向东,2022)同时,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旨在通过了解人性,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高校思政课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不断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时代精神引领与正确价值导向(刘同舫,2021)。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高校思政课的宗旨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铸魂育人,以此提高大学生的使命感,使大学生能够系统地、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可信赖的接班人,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在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等,具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

2.3. 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

通过对两者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一个人成长、成才所受到的影响中,智力因素仅占25%,而非智力因素占75%之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因而将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

一方面,二者有相同的教育对象。高校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衷。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毫无疑问,从这点来看,二者是具有相同的研究对象的,在这一点上,他们之间是存在共识的。

另一方面,二者都有相同的目标。从思政课教学的角度而言,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明确,即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教育心理学则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如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条件、学习动机、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不同领域的学习等,并为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提供依据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论是教育心理学或是高校思政课,二者都旨在通过解决学生在认知、情感以及意志等多方面的问题,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培养党和国家所需的时代新人。因此,就为国育人的目标而言,二者从本质上来说一致的。

3.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学科,它的定义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宏观的理论框架、微观的实证分析、理论推理等。它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且还涉及到实际的教育行为(孟醒,2023)。目前,教育心理学已在高校教学中广泛运用,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高校多是从微观的角度入手的。教育心理学在高校的运用不仅能够协助教师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教学知识,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缪玉,2022)。尽管各我国各地高校已经逐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过程,但是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仍然有待加强。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表面的理论部分,对于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了解不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较为典型的是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教育的忽视,以及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等问题。

3.1. 教师忽视情感教育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高校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时,并不能充分地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仍然会选择以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不能有效地运用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方式上,部分高校依旧以传统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考核,一张试卷就可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和课程知识的考核方式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忽视了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从而影响到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俞国良,2018)。学生们更加在意期末试卷上的分数而非这种学习的过程,学生忽视了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对具体课程内容的理解,这种行为无疑是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3.2. 教师缺乏有效引导

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差是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无法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差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武文斌,2021)。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思政课程有效性的高低。但当前思政课程的教学仍存在填鸭式教学的现象,授课教师只按照自己的课程内容向学生讲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感觉到课程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韩茹,刘业鑫,吴伟伟,李日强,2023)。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仅并不能让学生理解并吸收教学内容,还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容易在课堂上出现玩手机、打瞌睡等情况。面对这种现象,许多教师并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没有起到引导学生的积极正向作用。

4.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伟大的瑞士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在人的一生中要在他固有的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江晓晖,2017)高校思政课正是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教育心理学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够增强说服力,让学生由内而外真正地理解并领悟,因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是势在必行的。

4.1. 注重运用首因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卢钦斯的记忆实验证明,位于文章头和尾的字词相较于中间部分的字词更容易记忆,这个实验结果后来被运用于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交际双方第一次交际时各自对交际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即大家常说的“第一印象”,也叫首伦效应(崔媛媛,2017)。在人的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程度。这个最开始的印象会强烈影响该人的社会知觉,并会在头脑中产生并占据着主导地位,会引起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偏差(董云飞,2022)。教师在首次接触学生时,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形象,在心里产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不仅关系到学生日后对老师的态度,更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实现更加有效地思政课教学,教师必须注重首因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接受思政课教学。当然,教师要在善于利用首因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的同时,也要辩证地运用这个效应,对待学生时也不能够仅仅被第一印象所蒙蔽,要做到客观、全面地看待学生。克服其的消极影响,利用首因效应的积极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好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4.2. 注重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而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教师寄予期望的学生与没有寄予期望的学生相比,在对知识的渴求、适应社会能力和对别人的感情方面都普遍做得比较好(于晓明,2022)。通过这个效应我们可以发现,教育者只要诚心诚意寄希望于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将会按教育者的期望去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有如催化剂、加热剂。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就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因而,对于高校思政课老师而言,要注重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期望,让学生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3. 注重运用需要理论,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事实上,无论如何划分,人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需要逐渐向最高层次发展的。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就什么也不能做。”(陈强,2020)在学习中,对学习的需要则是学习动机的源泉,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的思政课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会有一些重理论轻实际的问题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需求理论,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教学。比如,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他们可能更加需要安全和生理性的教育,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侧重于对他们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而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对归属与爱的需要,教师在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则要更加注重他们的人际关系教育,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于大四的学生而言,面临着分离和毕业的压力以及对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他们分析未来发展方向,明晰自己的定位。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不仅要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们必须要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独特意义和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学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思政课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提升教学效果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统一,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教育无疑是一个社会文化建构过程,但教育更本质的关切不是它的社会工具意义或功利目标,而是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人如何与世界(人、事、物、信息)相连接并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建构自己的生命意义。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人生终究是一场一个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便是成长”。教育心理学最终是为了理解这场旅行,并为这场旅行保驾护航(戴耘,2022)。

参考文献

[1] 艾瑞克•安德曼, 马淑风, 姜怡, 杨向东(2022). 教育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艾瑞克•安德曼教授的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0(11), 123-134.
[2] 陈芳媛(2023).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及其实现路径. 铜仁学院学报, 25(3), 47-52.
[3] 陈强(2020). 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理论创新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4] 崔媛媛(2017). 巧用心理效应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改革与开放, (13), 141-143.
[5] 戴耘(2022). 教育心理学的危机: 挑战和定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0(11), 4-24.
[6] 董云飞(2022). 高校学生心理因素对教学评价的影响研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 147-149.
[7] 韩茹, 刘业鑫, 吴伟伟, 李日强(2023). 思政课程有效性提升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44(16), 231-233.
[8] 江晓晖(2017).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探讨.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5(5), 135-137.
[9] 李萍(2023).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政教育课程化.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5), 108.
[10] 刘同舫(20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2), 84-90.
[11] 孟醒(2023).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4), 33-36.
[12] 缪玉(2022).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5), 160-163.
[13] 冉苒(2003). 教育心理学对象的准确定位.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5(3), 31-34.
[14] 武文斌(2021). 情感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4(4), 91-92+95.
[15] 于晓明(2022). “罗森塔尔效应”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41(4), 48-50.
[16] 俞国良(20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