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中形式美法则的研究与应用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Law of Formal Beauty in the Grand View Garden
DOI: 10.12677/Design.2023.83105, PDF, HTML, XML, 下载: 182  浏览: 262 
作者: 魏银璐: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浙江 杭州;王建芳*: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大观园形式美法则丝巾设计Grand View Garden Rules of Formal Beauty Scarf Design
摘要: 形式法则是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红楼梦》中大观园所展示和体现的形式美法则以及在小说中的艺术表达极具研究价值。文章从分析大观园中体现的形式美法则出发,结合对红楼色彩的深入研究,提取大观园核心设计元素,将其创新应用于丝巾产品中,以传播大观园乃至红楼的美学思想,守正创新全面展现文化自信。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for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aesthetics, permeating all aspects of society, and the formal beauty principles displayed and reflected in the Grand View Garden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in the novel, have great research value.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l beauty principles reflected in the Grand View Garden, combined with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olors of the Red Mansions, the article extracts the core design elements of the Grand View Garden and innovatively applies them to scarf products, in order to spread the aesthetic ideas of the Grand View Garden and even the Red Mansions, and fully demonstrate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文章引用:魏银璐, 王建芳. 大观园中形式美法则的研究与应用[J]. 设计, 2023, 8(3): 858-86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3105

1. 引言

对于大观园的研究是红学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大观园是为了迎接元春回家探亲而拓展修建的私人园林,它的建筑工艺、建筑风格等都无限接近于当时的皇家园林。在元春探亲结束之后,怕其荒废,又按元春的意思将宝玉、黛玉、宝钗、迎春、探春、惜春等这些贾府的姐妹们安排进大观园居住,在此之后,大观园也成为了这些少男少女生活中的一部分,《红楼梦》中无数回环曲折的故事也在此演绎。正是因为如此在当我们读完《红楼梦》这本书时,印刻在我们心头的除了红楼梦中这些少男少女们发生的各种故事,还有他们所住的大观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从美学思想切入,探讨大观园中所体现的形式法则,并结合自身理解通过丝巾设计将大观园中的美学法则展现给大众。

2. 形式美法则在大观园空间布局中的应用与研究

多样统一即和谐,是形式美法则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所有艺术形式都需要遵循的规律。统一强调的是一致性不是完全的相同或者重复,而是画面中的各种内容组合在一起时能达到和谐,多样强调的是差异和个性,多样的存在可以使整个画面变得生动有趣,相辅相成。一般来说园林设计当中的各种元素,既多样又统一才能使整个园林看起来和谐统一。而在园林设计当中最为常见的方法有:一围二透三融合这三种形式,而这三种方式可以将整个园林进行有效的空间分割,又可以使得被分割的空间紧密的联系在起来,形成多样又统一的形式美感。

2.1. 运用围进行对空间的分隔

在西方园林建筑中的“围”通常会使用石头堆砌成一个大喷泉,水池等,或者用整齐繁茂的花卉堆砌成一个大的空间。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围”则是将一个原本很大的空间,运用一些尺度比例,将其分割成大小,形态不一的小型空间。而在进行空间分割时,东西方所运用的形式也有所区别。东方园林通常会因地制宜,运用一些天然形成的屏障,如天然形成的山石,小溪等等。除此之外还会运动人工开凿设计的河流、假山等等。

对于“围”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山,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写道:“只见一带翠障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1] 先由一翠障挡于人前,再由羊肠小径,彰显景物幽深之感,更为引人入胜,见图1。直到众人出了山洞,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之感袭来:“两边飞楼插空,雕绣榄。又如“蘅芜院”,在山林中掩映,慢慢走进步入园中,“忽迎面突出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的房屋悉皆遮住。除此之外还有青山(位于园前区和稻香区之间),背山(稻香区和花圃区之间),大主山(花圃区和天上区之间),高山(寒塘区和天上区之间),大山(葬花区和大门区之间),大观园中的这六座山是大观园分隔景区的重要手法。

Figure 1. “Sun wen’s full picture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Jia zheng you grand view ten

图1.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贾政游大观园景十

2.2. 运用透形成空间层次感

在园林空间的处理上,如果不进行分割,整个园林就会显得十分单调,但如果完全的分割开来,就会显得沉闷乏味 [2] 。因此,在进行园林空间分割的时候,应特别注意空间之间的渗透和整合,使其更有层次感。而相对于围的流动性,透则更加柔和,让人在不知不绝中感受景物的流转。在园林中常采用借景,对景,空间渗透等方法来增加空间层次感。在第七十六回中史湘云说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凹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见图2,可是当日盖这园子,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 [1] 由这我们恍然知道,这就是这一风景小区的特色。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之中。不得不叹一句,妙啊!”曹雪芹在绘制大观园时,将这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凸碧堂与凹晶馆相结合,在特定的中秋节与赏月融合如一体,成为大观园一奇景,真可谓心思玲珑。大观园通过此增添了不少园中趣味,同时为不同高度的人去设置不一样的景致。有强化空间的艺术效果使景具有韵律之美。

2.3. 运用调和使空间更融合

调和则是指将分隔的小空间相互渗透协调统一,将园林设计回归到自然状态,即一个已经分隔的大空间。利用调和的技术手法,使其看起来又是一个大的整体,让它再次成为一个整体。就是当我们进入某一个空间时每一处景观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空间,但是当我们从远处望去时,这个小空间似乎如同不存在一般,与其他小空间一起再次变成了一个和谐融合的大空间,让园林整体的状态看起来有无数个,但是好像有只有一个,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而大观园整个以山为情,水为趣,以山相隔将整个大观园的景区分割开来,但在大观园中却利用园中的水,将整个大观园联系起来,将大观园围成了一座水之园林。曹雪芹还利用山石,石桥等将其空间再一次进行分割,运用起承转合带着我们从山石景到半敞开的水景,从小空间来看敞开的主景。可谓是园林设计的上乘之作,整个园林运用水,叠山,

Figure 2. “Sun wen’s full picture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concave crystal hall talks about poetry, sadness and loneliness

图2.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凹晶馆聊诗悲寂寞

借自然之物来增加整体布局的流动性,使其和谐统一。

如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写道:山间小径到潇湘馆可以看见“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的景色,而从稻香村到蘅芜院的路上,则可听见“水声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薛倒垂,下则落花浮荡”。在石洞之下还备有采莲船,坐船,可见其水势浩淼,除此之外还可由从山上盘道攀藤抚树而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加清溜,溶溶荡荡,曲折萦纡,池边两行垂柳,杂以桃杏遮天,无一些尘土。”见图3。而从大观园正殿经过一桥,站大桥前可见“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由此看出活水越沁芳闸后,经中央水池又没流回“天上区”,如洞口,出花溆,过“花圃区”流到“稻香区”,然后分为二支,经“园前区”,在“葬花区”汇合后流出墙外。先后穿越五个景区 [3] 。以山相隔,以水相联,使得整个大观园隔而不散,融合统一。

Figure 3. “Sun wen’s full picture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Jia zheng you grand view garden scene 6

图3.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贾政游大观园景六

3. 形式美法则在大观园园林艺术中的应用与研究

形式美法则人类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是美学的重要内容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讲究均衡,协调,统一。形式美法则在曹雪芹用笔所绘制的大观园设计中运用得也非常广泛。

3.1.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本来是音乐上的用语,用来指节奏起伏变化的规律。事实上,除在听觉层面之外人们也可以在视觉层面上感受到节奏和韵律。比如当图片中的相同元素进行重复时,可以产生视觉上的节奏感。韵律则是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在园林中节奏韵律的表现方式有很多方面,各种构成因素之间有规律的变化,有节奏的递增或者递减都可以产生韵律。而在大观园中则充分利用了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美感,随着四季有规律的变化,进而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的感觉。而形式美所讲到的节奏与韵律也正是在这四季更迭,美景流转中体现出来。春天,柳树垂下金线,桃开彩云,玫瑰含笑。突忽闻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灌木丛中飘来丁香花的香气。春天的景象在纸上描绘得栩栩如生。夏天,在炎炎烈日下,芭蕉带着强烈的喜感慢慢生长开花,花瓣在风中摇曳;迷人的石榴花与紫色茉莉的香气融为一体。秋天,树叶沙沙作响,地上开满了黄色的花朵,花园里飘来淡淡的桂花香。菊花也在栊翠庵后面的空地上绽放,如片片黄金一般;房间里的兰花也带来了淡淡的清香,更增添了一抹秋天的色彩。冬季的到来,使雪变得洁白,梅花在寒冷中绽放,大观园的白色雪景点缀着几种深浅的红色和淡黄色,减去一丝寒冷。可见《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大观园中,每个院落之间的景色传递出不同的韵味,每个院落都有其各自的独特之处,创造了一种和谐多样的美。同时在一年中拥有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四季更迭流转,表演着独特的韵律。

在大观园中不止依靠四季更迭的植物来体现形式美的节奏与韵律,还依靠树枝随风轻动,花瓣随水漂流,雨打芭蕉这虚虚实实又真真切切之声,达到一种协调的韵律之美,使人怦然心动。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写道:“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交相辉映,一阵微风徐徐吹来,便可听到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般的独特音律 [4] ,入口处的:“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宇石隙之下。”俯而视之,远处溪流如泻玉般的奔腾而来。环抱池沿,石桥有三个港口,皆兽吐玉泉,不同地方流水的潺湲声。

3.2. 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是形式美学的重要法则之一,对比就是将两个相反的东西放置在一起从而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如长和短,刚和柔,动和静,虚和实,快和慢之间的要素对比,一般来说对比能够更突出要素的特点从而产生视觉上的刺激,但当对比层面过多时,就需要进行调和达到整体的和谐,调和与对比看似一对相反范畴,但在园林设计中必须同时应用,既调和又对比,不能孤立地理解为调和原则和对比原则。园林设计中的调和对比,是指既强调园林要素配置的同质性,也强调异质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人感觉既浑然一体,宛若天成,又主景突出。例如山景和水景,本是一对相反范畴,山主刚,水主柔,但山水搭配一起,相得益彰,人人陶醉其间,不胜欢娱。倘若有山无水或有水无山,即便调和,也失趣味。因此有调和而无对比,便是呆板无生气,无调和而只注重对比,园林设计也是毫无美感的。调和是园林设计永恒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异质元素,园林作品才有情趣和神韵。

调和对比包括色彩调和对比、空间的调和对比、形状的调和对比等。园林空间有虚实、大小、疏密之分。园林空间隔而不断,离而不散,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小中见大,疏密有致,才是空间设计之精品。

色彩的调和对比,主要是冷色系和暖色系之间合理运用,在第十七回写道:“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墙周垂。”垂柳与碧桃之间对比呼应,符合中国传统的桃红绿柳的思想,除植物之间的调和外,植物元素与其它元素之间也可在色彩上形成调和对比的效果,如在第十七回合写道:“一带粉垣,里面有数楹修舍,有千百杆翠竹掩映。”白墙与翠竹之间的相互映;“忽见绿荫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 [1] 绿林中的红色桥;“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膳。”见图4。白雪中盛开的红梅等。形状的调和对比,是指园林设计中应用各种不同的形状来表现相同或类似的主题。如大观园中各种精致的门窗隔断,虽数量繁多,但形状材质都各不相同,如潇湘馆中最具特色的月见窗,贾政曾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通过月见窗,能够让月光洒落屋中,再添上一盏清茶一本书,不正如黛玉的淡妆浓抹总相宜。再比如宝玉怡红院的窗户都采用玻璃材质;而李纨的稻香村则采用纸窗和纱窗的结合。

Figure 4. “Sun wen’s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Jia zheng you grand view landscape II

图4.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贾政游大观园景二

空间的调和对比,主要是空间虚实,大小,疏密的合理运用。而大观园的虚与实在曹雪芹所绘制的大观园中,一进场便安排了一场曲径通幽,在十七回中写道:“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于面前”门口这一翠障使得入园之人,在门口时,不能将园中景色一览。将园中无限风景藏于一块假山之后,这便是藏与露。这种艺术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常常见到,如狮子林中的问梅阁,当人们在桥上观赏梅花时,梅花后的梅阁中悄悄露出精致的屋檐,引诱着游客们前往。欲露先藏,犹抱琵琶半遮面,引人遐想连篇,更起一探究竟之心,见图5。在大观园中亦是如此,这与翠障的藏与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曹雪芹所绘制的大观园将藏与露这对矛盾用和谐的艺术手法精妙的描绘出来。此处虚带实、实带虚美、虚实结合也是中国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翠嶂之后又微露“羊肠小径”使翠嶂的实空间与羊肠小径的虚空间相互呼应。再如第十七回写道:“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一片翠竹环绕着潇湘馆是所谓的实空间,而隐着曲折游廊构成所构成的虚空间,竹子隐着曲栏,空间的虚实照应中产生清幽风雅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平和优雅的氛围,可以达到“望向苍茫,享远方情”的诗意境界 [5] 。

Figure 5. Lion lin wenmei pavilion

图5. 狮子林问梅阁

3.3. 联想与意境

联想与意境是八大形式美法则之一,画面以视觉形式传递从而产生联想,达到莫种意境。联想是思维的延伸,它将一件事与另一件事联系起来。比如说凤凰让人联想到贵族、涅槃重生等给人以神圣之感,那么绿色则会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给人以平和之感。不同的视觉形象元素会给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联想。将画面通过视觉传达而产生联想,达到莫种意境。而宝玉住的怡红院,黛玉住的潇湘馆,薛宝钗所住的蘅芜院,等等都与居住者之的性格、身份等相互呼应,让人产生不同的意境与联想。而这些更从侧面完美地衬托了人物的个性,景与人之间的结合,人与景之间的相协调,亦或者是景与景之间的相得益彰。

怡红院是宝玉的住所,在第十七回写道:“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贾政与众人进去,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1] 色调以红为主,这与宝玉的玉色相和,红院是个风流之地。室外游廊相接棠红蕉绿。而这芭蕉和海棠,同时也暗喻黛玉和宝钗这两位与宝玉纠缠一生的姑娘,且宝玉怡红院的芭蕉与黛玉潇湘馆的芭蕉呼应,暗示着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关系匪浅。而在怡红院后院的蔷薇架所栽种的这些植物以及室内精美的卧室布置,都神似女子香闺,以至后来刘姥姥误入宝玉房间时竟以为这是哪个姑娘的闺房 [3] 。宝玉的住所被称为怡红院,而古代女子爱涂“红色”胭脂或者口脂装扮自己,因为“红”字历来用来形容女性”,此处这个怡红二字将宝玉与书中女性角色巧妙归位一类,暗示着宝玉有着如同女儿般细腻微妙的情感和性格。潇湘馆是黛玉的住所,在第十七回写道:“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潇湘馆被摇曳的翠竹所包围,而翠竹密植所营造出来的悲凉之情似乎也暗示着黛玉的结局。其中我们由竹可以联想至三重含义:一、竹与远古神话中娥皇女英洒泪成斑相关联,述说着黛玉对情的执着,泪尽而逝的命运。二、竹子孤傲清高,正符合黛玉孤高自诩的性子。三、古时竹子以独特外形与美人所关联,如杜甫《佳人》中写道:“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竹子与美人相互映衬,心灵贞美的佳人,虽然命运坎坷,但是纤弱依靠,依旧不屈。同时竹子修长柔弱与黛玉的弱柳扶风的造型相呼应。文中还提到后院有大株梨花,梨花的梨谐音为“离”,暗喻离别。说明黛玉喜散不喜聚的性格,并且不断被离别的情感所笼罩。而阔叶芭蕉,更是可以联想雨打芭蕉的孤寂。

蘅芜院是宝钗的住所,在第十七回写道:“步入门时,忽迎突出大玲珑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1] 院中有山石,没有一株花木却爬满了香草异蔓,一刚一柔搭配协调。而蘅芜院中的香花香草,虽其貌不扬,但别有韵味,,就如同宝钗待人接物一般,不过分瞩目,不过分显露自己,若有似无,却能用人格芬芳无形感染。同时在第四十回写道:“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1] 因蘅芜苑中的香草多出自《离骚》,《文选》等书上的异草,文中所描述的异香不单单指香草所散发的幽香,更是指由根到叶整个植物散发出来的庞大的生命力,文中所说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更是将这些香花香草与高大的松树比肩,而累垂可爱的果子更是像我们描绘了一副:在秋冬萧瑟之下,依旧散发清香般的生命力,愈冷苍翠,居然还结出果实,这不屈的顽强的生命力,让香花香草与古代被君子所赞美的桃李红梨一样值得被人尊重。同时也在诉说宝钗如此这般的生命意志。并且按照明清时期所记载的香草,香草并不会在秋冬结果,文中为了强调薛宝钗,运动作者的权限去虚构。灵活的道德。

除此花草植物之外,大观园的动物,匾额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与周边景物存在着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有机联系。可想而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将景色与建筑与人相互交融在一起,创造着大观园的故事。一般来说人不能代表环境,环境也不能代表人,但人却可以选择和创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反映人,影响人,制约人从这点来说人和自然(环境)又是相互和谐统一的。

4. 基于大观园形式美法则理解下的设计实践

现代丝巾作为一种时尚单品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四季皆可使用,深受大众的爱戴。而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发展,现如今丝巾除了实用性之外,还兼具象征和纪念意义,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一种新途径。且在进行丝巾图案设计时,如果丝巾图案需要以组合的形式进行排列时,往往会运用形式美法则来达到和谐统一整体效果。因而作者选择会合适的呈现方式,将大观园美学原则与丝巾设计的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丝巾的文化的附加值—向世人展示了蕴藏在《红楼梦》中美学理念,同时也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楼梦”的传承与多样化,探索了新的传承路径,为现代设计带来了崭新的氛围。

4.1. 元素提取

作者基于上述对于大观园形式美法则的个人理解,提取红楼梦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建筑,植物,花卉,动物作为元素化符号来进行设计,见表1

4.2. 色彩提取

融合流行配色以及红楼梦色彩体系运用于丝巾产品当中,见表2

4.3. 设计成品

设计作品紧紧围绕作者心中的大观园,将园林艺术融汇于丝巾之中,通过水、建筑、植物穿插映射满含节奏韵律。如运用随风摆动的柳树、被风吹而微动的芭蕉、一泻而下的清泉来表达这种协调的韵律之美;运用山的坚毅来体现水的柔和两者相得益彰来体现对比调和之美;运用前方的塔楼与远处的景色协调,一大一小一虚一实尽显趣味。丝巾周边还运用了红楼梦出现中出现的代表花卉,由此联想金陵十二钗。画面整体以水流相互链接,与大观园设计理念如出一辙,丝巾中清澈泉水接连天边又从桥中落下,流入世俗当中,寓意大观园虽是女儿家的乐园,却不得不与世俗皇权相依存,见图6图7

Table 1.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ment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表1. 《红楼梦》中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Table 2. Extraction of colors from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表2. 《红楼梦》中色彩的提取

Figure 6. Display of silk scarf artwork

图6. 丝巾设计图展示

Figure 7. Silk scarf rendering display

图7. 丝巾效果图展示

5. 结语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曹雪芹为我们所创造的纸上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而其中所蕴含的形式美法则更是对设计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时尚的更新迭代,流行趋势的瞬息万变,从古书中寻找灵感,在大观园形式美法则中进行思考,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设计作品。

注释

①图片1来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第53页——贾政游大观园景十

②图片2来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第146页——凹晶馆聊诗悲寂寞

③图片3来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第49页——贾政游大观园景六

④图片4来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第45页——贾政游大观园景二

⑤图片5来源:百度百科图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7%AE%E6%A2%85%E9%98%81?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⑥图片6来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作者自绘

⑦图片7来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作者用样机自制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 红楼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144-146.
[2] 彭文华. 形式美法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16: 17.
[3] 汪洋.《红楼梦》中的古典园林艺术[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29-30.
[4] 陈旦妮, 顾翠花, 季梦成, 张松, 陆瑾翊. 基于植物分布统计的大观园主要院落植物造景[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33): 149-152.
[5] 周莲, 黄学源, 蒲天村.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虚景”营造探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协会2019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