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P.2023.1311632, PDF, HTML, XML, 下载: 154  浏览: 229 
作者: 盛梦雅: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高校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摘要: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思想和价值观极易形成又极具不稳定性,因此促进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学科,心理疏导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法,应当明确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厘清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期引导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Abstract: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heir lives, and their thoughts and values are very easy to form and very unstable, so it is crucial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s and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fundamental discipline for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an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clarify the status and role of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guida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elaborated, and the practical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put forward, which is expected to guid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ultivate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盛梦雅 (2023). 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11), 5021-502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32

1. 引言

作为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疏导已经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并多次出现在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中。结合新形势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管高校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情感的误区,这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心理疏导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心理疏导的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进行创新,从而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马日凤,2022)。

2. 心理疏导的内涵

心理疏导最早是发源于心理学,它是对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深刻理解,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心理疏导可以被划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心理疏导指的是心理治疗领域的心理疏导疗法,它最开始被应用于临床医学与心理学之中。该治疗方法是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医院院长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办的一套治疗方法。广义的心理疏导在教育领域和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指疏导者通过遵循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础技巧,期望能够达到解决心理问题、培养良好心理状态、提高适应能力的目的,促使他们的人格向着健康、有序、理性的方向发展,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石晶辉,2019)。其主要目的在于“疏通”和“引导”,意在通过心理引导或心理疏导等形式,帮助教育对象疏通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目前学界主要有两大流派对心理疏导概念进行界定,一种则是广义心理疏导,其中“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心理疏导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指的就是这种广义的心理疏导。主要代表人物是邱伟光教授、王仕民教授等。另一种流派则认为心理疏导方法会运用到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学的知识技巧,是交叉学科的一种教育方法。主要代表人物有杨芷英教授等。尽管学界对心理疏导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心理学方法和目的上都达成了近乎一致的共识,心理疏导即通过心理上的疏通和引导来帮助教育对象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健康心理,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参与性和社会理解力(李天娇,2021)。

3.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

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完备的理论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的心理疏导,除了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之外,还应该积极地融入和吸纳其它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罗佳,2016)。

3.1.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心理疏导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心理疏导主体应当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具体地进行分析,反映真实情况,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直至上升为理论,再运用于心理疏导,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完善理论,使理论与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逐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

3.2.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重要理论基础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心理疏导进行研究,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就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教育对象特点和行为的分析,不能将心理与思想、行为、价值观的之间的紧密关系割裂开来,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载体的特殊性进行淡化。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和实施心理疏导,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法展开积极的互补和融合,要在掌握教育对象实际状态的基础上展开疏导和教育。

3.3. 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直接理论来源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首先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深化,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早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被运用,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也收到了明显的实效。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了解人的思想产生及其变化规律的钥匙,提供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心理学方法。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技术、理论、方法和技巧,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的最直接的方法。

4. 心理疏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二者在学科关系上既有相近之处,又学科思维和方法上的差异性。因此,为了将心理疏导更好的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承认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才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真正发挥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价值,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4.1. 心理疏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

4.1.1. 高校心理疏导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这些网络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难以辨别,对大学生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还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升学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有助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他们树立起面临复杂问题和情形的自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能实现培育一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目的。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达成了一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二者的受教育者都是大学生,教育主体是教育工作者,其目的都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1.2. 高校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原则的一致性

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原则。心理疏导是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要坚持一切实际出发的原则,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将心理疏导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分析并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类问题,达到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的目的(于美亚,20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同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因此二者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相同的指导原则,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4.2. 高校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区别

4.2.1. 高校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引导学生的思想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心理疏导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疏导者希望保持一个价值中立的态度,所以两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导向。

4.2.2. 高校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不同

心理疏导是利用心理学的有关方法,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展开疏导和干预,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心理工作者能够针对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采取各种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例如谈心沟通法,讨论沟通法。相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涵盖范围广,既能直接地也能间接地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因此二者对大学生的教育方法不同。

4.2.3. 高校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不同

在心理疏导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较强专业性的心理辅导人员来展开工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既要具备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只有将这两方面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在工作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对思想内容的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工作人员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立场等方面。因此,教师要对国家的政治形式和精神立场保持高度的关注,以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3. 高校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功能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通常采用课堂讲授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采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渗透交流谈心法、网络咨询法等心理疏导方式(刘喆,张秋君,2016)。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交流谈心法为例,它使心理辅导者与高校学生展开直接的交流和沟通,用这样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倾听学生的烦恼,打开学生的心扉,持续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帮助,让他们可以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如鲁龙光在《心理疏导疗法精讲》中所说的:“心理疏导疗法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反对有意无意地把病人当成‘一架损坏了的机器’去进行‘修理’,强调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都要尽可能充分调动病人的治疗能动性,树立自信心,引导其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鲁龙光,2012)。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育人和提升人,使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的实践活动(杨芷英,2009),其中,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既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关注,发挥出心理疏导的作用,也能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对推动大学生思想价值提升、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建设、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

4.3.2. 心理疏导具有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一个单向的价值灌输过程,它应该以疏通受教育者心理困惑为前提,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运用心理学的专业方法来推动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利用心理疏导的理念和方法,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实效性(王丽荣,刘晓明,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在运用灌输教育法时会出现只注重传授思政知识从而忽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情况,而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这就弥补了教育工作者单一地使用灌输教育法的缺陷。例如,心理疏导者将自己设身处地的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可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困惑和迷茫,有效疏导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情感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心。

5. 心理疏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信息网络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多元化与思想观念的深层变化,心理疏导理念的提出与落实,表明了新时代党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向与新要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导,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与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机统一,以此有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刘洋,2019)。

5.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十八到二十三四岁之间的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学上的成年初显期,这一阶段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观念、价值观念逐渐成熟、定型。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若能呈现多样性、富有亲和力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特性,极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内在心理的影响。大学生身处于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外在的思想灌输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因此,想要贴近大学生的心理,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运用专业化的心理疏导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心理疏导是以心理学和思政教育相关的专业理论为基础,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作为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心理疏导通过所选择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可以对高校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进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反应与行为模式,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在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谈心,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大学生不良心理和价值观扭曲等问题的根源,从而准确地了解造成大学生思想困惑,精神低迷,价值观歪曲的真实心理原因,便于心理疏导主体对客体的进一步疏通,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李天娇,2021)。

5.2.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青年学生处于一个极易塑造又极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对教师的正确关怀和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度注重对思政知识的传授以及大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作用和心理素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此导致了原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下降。心理疏导的实质是人文关怀,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或机械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况,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大学生,充分关注他们的心理效应,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借鉴并运用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关心关怀大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大学生的个体需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在帮助大学生舒缓情绪的前提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5.3.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知识储备,还需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与人相关的学科知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信息的传播者,更要成为理论的实践者和精神的引领者。思政教师要在熟练掌握心理疏导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娴熟运用各种心理疏导方法,进行有效地干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心理辅导的分类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另一种是对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无论采用哪一种分类方式,教育者都要根据心理辅导的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来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吴杰,2019)。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建立起全方位、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疏导体系。这不仅扩大了教育的内容,还将思想和心理两个层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6. 心理疏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下,将心理疏导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将心理疏导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使“心理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王丽荣,刘晓明,2021)。

6.1.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要持续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优化,既要对现有方法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继承,同时也要与新时代新背景相结合,对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的旧方法,要用新方法来取代。以说服教育法为例,说服教育法是开展心理疏导的常用方法,强调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疏导。心理疏导的目的在于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通和引导,进而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为依据,采用不同的说理方法,由浅入深、春风化雨地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大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接受这种疏导方法。面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运用更深入、更抽象的理论,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对于那些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多运用一些较微观的理论和具体的道理,通过自己身边的具体案例,引导他们领悟出其中的道理。传统的说服教育法通常只关注教育知识本身,忽略了学生的情绪状态。首先,心理疏导工作者应当营造一种安全的、舒适的、彼此信任的对话氛围,有效地促进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做到尊重、信任学生,从而可以主动地寻找自身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与思想认识水平。其次,当学生谈及自身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情绪上的表达,对于这些情绪反应,心理疏导工作者应当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在宣泄不良情绪的同时,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实现情绪宣泄和把握不良情绪的目的。最后,当学生暴露其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同时,心理疏导工作者应当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认知进行提升,从而增强疏通的效果,帮助学生认清其思想道德真实水平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之间应有的差距,这对于解决教育对象的期望与教育者所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有益的,并努力达到双方的相互谅解。

6.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及主管部门要对心理疏导工作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要对心理疏导工作者的从业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并对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进行强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心理疏导教师的专业化训练,提高专业素质。高校需建立健全系统专业的培训体系,在大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落实对心理疏导人才的培养,在工作之中要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培训机会,力求在入职前和在职中都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二是要提高心理疏导教师的心理疏导能力。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样化、复杂化的现状,教师不仅要强化心理疏导理论研究,夯实自身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关注科研动态,与时俱进,将理论运用于解决实际,关注学生最新动态,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能力。三是要对心理疏导教师进行动态化管理。以教师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为依据,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展开全面的评估,避免出现一刀切和粗暴的管理,并对每一位教师的资格认证、绩效考核、专业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政策,从而达到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6.3.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机制

科学的心理疏导机制是心理疏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将心理疏导的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这不能只依靠心理学的技巧,也不能只依靠政治理念的灌输,而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体系,将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和生理学等相关内容相结合,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背景,了解大学生内心的确切需求,与大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增进彼此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宋珺,2019)。首先,应构建完善的心理预防机制。高校要积极地关注大学生的动态,及时收集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信息,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判断,并强化对其心理状况的评估和监测,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提早预防,尽早解决。其次,构建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并对其心理状况进行持续的关注。高校应当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专业技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教育,尤其是要针对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组织心理讲座或心理辅导活动。最后,建立师生有效沟通机制。高校在开展心理疏导时应当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诚待人,使大学生感受来自学校的温暖。在师生交流沟通过程中应当避免纯粹说教式的理论灌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交流,从而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教育。

7. 结束语

总之,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心理疏导在党的会议报告中被反复提及,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培养人指明了方向,也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心理疏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有效融合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天娇(20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2] 刘洋(2019).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心理疏导存在的误区及途径探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7), 127-128.
[3] 刘喆, 张秋君(2016).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 理论观察, (1), 142-144.
[4] 鲁龙光(2012). 心理疏导疗法精讲. 东南大学出版社.
[5] 罗佳(2016).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6] 马日凤(20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运用研究. 教育观察, 11(5), 85-87.
[7] 石晶辉(201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工业大学.
[8] 宋珺(2019). 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教育现代化, 6(31), 208-209.
[9] 王丽荣, 刘晓明(2021). 心理疏导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互动. 黑龙江高教研究, (2), 139-142.
[10] 吴杰(2019). 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教育现代化, 6(98), 276-278.
[11] 杨芷英(2009). 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4), 104-108.
[12] 于美亚(2022). 心理疏导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