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花束般的恋爱》的视听符号解读
Audio-Visual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of “We Made a Beautiful Bouquet”
DOI: 10.12677/JC.2023.114117, PDF, HTML, XML, 下载: 102  浏览: 203 
作者: 乔云韬: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关键词: 视听语言隐喻电影符号学 Audio-Visual Language Metaphor Film Semiotics
摘要: 符号学中,表述作为能指指向事物形象,而在电影中,声画、光影、色彩等各个元素作为能指指向我们表述自己,根据我们的阅历形成不同所指,构成每个人对电影独特的理解。在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色彩、物像等内涵丰富的能指参与表意,这些画面生成意义,引发观众的思考。本文从电影符号的角度对影片进行解读,力求了解影片通过画面内容所表达的意义。
Abstract: In semiotics, expression serves as a signifier pointing to the image of things, while in movies, various elements such as sound, picture, light and shadow, and color serve as indicators for us to express ourselves. Different signifiers are formed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forming everyone’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vie. In the film “We Made a Beautiful Bouquet”, rich signifiers such as colors and images participate in expressing meaning. These pictures generate meaning and arouse the audience’s thinking.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fil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lm symbols, and strive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expressed by the film through the content of the screen.
文章引用:乔云韬.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的视听符号解读[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4): 786-790.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4117

1. 电影符号学

克里斯蒂安·麦茨的著作《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于1964年出版,标志着第一电影符号学的问世,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索绪尔将“概念”命名为语言符号学的“所指”,将“音响形象”命名为“能指”。

这里,符号并不意味着其名称,也就是语言这一能指和其现实中的对照物相结合,而是能指与所指两者相结合 [1] 。能指和所指二者之间的关系构成符号,在能指和所指的基础上构成了影片的内涵和外延 [2] 。第一电影符号学由于过分依赖结构主义语言学,甚至照套语言学的一整套术语,暴露处严重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此后在70年代,对电影符号学的研究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将电影符号学结合电影叙事学研究,另一种则是与精神分析学结合,也就是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上建立的第二电影符号学 [3] 。

2. 想象的能指

当麦茨发展到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之后,这个阶段就是第二电影符号学,他的著作《想象的能指》标志着第二电影符号学的诞生。第二电影符号学从侧重对电影文本的分析转向了对观影时的认同机制,“窥视”机制的分析 [4] 。

从第一电影符号学到第二电影符号学是电影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转变,它使电影的本体研究真正进入电影的文化研究。比如,在杨德昌的《一一》中当奶奶去世之后,孙女做的梦里奶奶出现在很狭窄的空间中,单就这个画面,从电影第一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能指时这个画面是颜色,线条以及光影,其所指是奶奶仿佛在这个空间中活过来了,所指影像就是一个老人的形象电影第一符号学的到此就结束了。电影第二符号学则把上述的全部信息作为能指,它的所指指代的是这个画面其实是不真实的,奶奶已经去世了,只是导演的一个隐喻,这个隐喻背后所传达的他所有的从社会、人文、科学、经济、历史。无论是什么样的见解都是跟观者个人有关,依赖于观者的阅历。之所以叫想象的能指,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因为其引用了拉康的想象界、象征界,不管是看到这个画面还是看到这个画面之后产生的联想都是从人的精神想象出发的。因此,电影第一符号学是从电影本身出发,以电影作为文本去分析,将电影当作文学作品,用结构主义去分析影像。电影第二符号学就不仅仅是分析电影本身,而是分析影像和观众之间的建立起来的关系,其实就是观众内心对电影文本的一个理解。也就是说,如果语言符号系统中我们的表述叫能指,内容是所指,那么在第二电影符号学中就是由电影中的视听来进行表述,由这些道具,声音,光影进行言说,它们来讲话,我们作为观者脑海中的理解即它们的所指。

3. 《花束般的恋爱》符号解读

3.1. 色彩符号

色彩符号是电影里不可忽略的一种符号形式,也是电影符号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色彩在镜头的运用下,画面的不断切换,使得看似简单的一些动作和场景背后的寓意得到不断地拓展,观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也能够看到画面的“所指”,加深观众对于这一个场景或者整部剧的认知和理解,电影背后的内涵也就充分表现出来 [5] 。

在《花一般的恋爱》整个故事中,从男女主角在各个场景出现的画面色彩,如店里的灯光,房间里的灯光,大街的灯光,白天的太阳光等,画面最常出现的色调是暖色,它往往代表着温暖、柔和,搭配在情侣场合中会释放出情意绵绵的暧昧感,给影片打下了较为轻松、愉快的基调。另一个较常出现的色调是蓝色,蓝色作为冷调,往往代表着忧郁、悲伤,这部影片的设计常把蓝铺在昏暗的环境里,来暗示情感的降温与寂寞的氛围,它也与画面中的暖色时常切换来表现两人关系的动态变化。影片中的两个主调黄与蓝,在色彩上是对撞色,同时在光学中又是一对互补色,因此这两种颜色组合就代表着一种矛盾和协调。导演通过各种黄与蓝的色调组合设计,让人物和画面相映,就产生了化学反应。比如在影片中出现的一段唱卡拉OK的场景,前景铺的色调就是蓝色,画面中女主角阿绢对普通人聚会社交这种场合感到格格不入,此时画面黄色的灯光正好打在她脸上,表现出她无法融入集体的矛盾,给观众传递内心顾影自怜的情绪。

此外,本片关于色彩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女主阿绢的指甲,它有时候会暗示观众她的情绪。在与小麦认识到交往的过程中,她的指甲只涂过三种颜色,分别是蓝色,黄色和红色。同画面色调的规则一样,蓝色代表着内心忧郁和悲伤,黄色代表着内心温暖和喜悦,而红色在影片中前半段和后半段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

当阿绢把手指甲涂成蓝色时,她的心情是由忧郁主导的,而涂成黄色时,则由喜悦主导。所以她会在她关注的爱情博主死去后,依然对爱情的思考走向乐观,那时的她是喜悦的,即便这个喜悦被悲伤所包围。

阿绢的手指甲的颜色会帮助我们判断她主导的情绪是忧还是喜,但在影片中其实有一半时间,她的手指甲是没有颜色的,这个时候和其它常规电影对人物情绪的暗示相同,我们也可以依据场景或衣物颜色来进行判断,她会和小麦一样,心情和状态有时候会跟着周边的环境色或者穿着的颜色走。

在一次圣诞节中,小麦被阿绢拉着去看电影,但是他对电影没有丝毫兴趣,两个人默默相坐,无言以对,这个时候阿绢的手指甲即便没有颜色,但电影院的椅子和荧幕上的影片都是蓝色调,来表现阿绢此刻的心情也是难受悲伤的。因此从电影院回来后,两人的衣服也都变成了纯蓝色,忧郁而悲伤,当晚两人的话题也出现了分歧。

除了贯穿全片的蓝黄设计,另一个重要的信息色,红色。红色出现在电影中通常代表着爱情、热情、危险,它在这部影片前半部分隐喻着美好的转变。在几个错过班车的人一起抱团取暖时,男主和女主同样的红色杯子暗示着之后两人关系的将会更进一步。在告白过后,两人并肩走上街头,画面中红色的交通信号灯光源,隐喻着美好的转变,两人就此接吻了。同样的红色,在两人第一次做爱的时候也再次出现。他们在同居中一起度过了新年,并在拜访神社的当晚,领养了一只遗弃在路边的小猫,这时画面中再次出现大片的红光。阿绢和小麦在领养小猫时出现的红光,实际上是影片最后一次对美好隐喻的作用。至此,故事将走向后半段,在影片的后半段红色则隐喻着悲剧性的转折,和前半段截然相反。在双方见小麦父亲时,小麦第一次穿上了红色的短袖,暗示悲剧性转折的来临。在断掉生活费后,开始感到压力的小麦去见了前辈一面,这也是前辈的最后一次出境,身穿着红色的短袖,也隐喻着他之后死亡的悲剧。同样的,阿绢在听到小麦拿到工作的那一刻,画面上布满红色,松了口气的阿绢万万没想到,这是他们情感悲剧的转折点。最终的他们是在别人的婚礼上决定提出分手,那一天的阿绢,手指甲第一次涂成了红色,同时也穿上了红色的衣服,他们望着红色的摩天轮,彼此都明白情感的悲剧已成落幕。

当知道色彩对故事的基调和人物情绪的把控有着细致入微的表现后,整个故事的感情旋律才能更完整地朝向我们跳动,一个个颜色就像舞动的音符编织出戏剧般的交响乐,剧情也会随着交响乐跌宕起伏。

3.2. 道具符号

在电影中,由于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是经过主创团队的精心设计,所以呈现在观众眼中的道具都具有自身的价值,都可以进行分析,而影片中的重要道具作为一种符号则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6] 。

影片中鞋子是二人关系的另一个隐喻,男女主相同的鞋子象征着关系的同步。一开始男女主不约而同地穿了一模一样的纯白色帆布鞋,不仅代表了两人的喜好、品味几乎相同,还意味着恋爱开始时他们的特性——正处于青春,单纯又简单、文艺气质。鞋子的意象随着两人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从一开始鞋子摆在公共鞋柜,也许可以看作陌生的两个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珍贵的彼此,开始靠近、了解的过程。而之后两人的鞋子都换成了黑色皮鞋则代表了两人步入社会后忙于工作而对感情的疏远。

如果说相同的鞋款代表着两人关系的同步,男女主在不同时间穿着的正装则指代了他们在生活上的步调并不一致。在女主第一次面试时,在男主的主观视角中女主衣着正装站在阴影处回头与他道别,随后走向充满阳光的地方,这里的镜头是男主笑着跟女主道别,随后又收起笑容,身着蓝色卫衣也显露出一种忧郁感也表现了男主内心是羡慕女主的,同时心中又有了焦虑的情绪,对找到工作,与女主同步的向往。但接二连三的打击,没有下文的面试让男主心中留下一个执念,而这些让男主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从第一次女主面试失败男主的台词可以看出,他一开始不愿为工作所奴役,觉得面试官不提问无厘头,女主却一心想着就业而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之后男女主的态度则完全转变,女主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所,相反,男主却被工作所奴役,以至说出自己愿意为客户为上司去死,完全抛弃了生活也失去了自我意识。

影片中“花”是一个很重要的符号。初次见面时男女主和两位路人因为错过末班车组成饭局,饭局中男女主志同道合,而与两位长辈的价值观不相符,于是后来又去了另一家店铺彻夜长谈。在这个深夜,这场恋爱的花蕾就悄悄从枝桠冒出。之后,两人数次相约,发现彼此就是“百分百合拍”的人,在第三次准备去赶末班车之前互相袒露心意,在深夜的路口亲吻,最后租下一间阳台房同居。至此,恋爱的花蕾悉数绽放。盛放的爱情最后都需要走向柴米油盐,两人同居后,女主的母亲认为爱情需要责任,男主的父亲撤去了男主的生活费。两位毕业大学生发现没有工作难以维持现在的生活需求,双双出去打工。女主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每天下班后还有时间做自己的事;而男主天天从早忙到晚,回到家也依然抱着电脑工作。这些裂缝慢慢拓展、愈演愈烈,最后引导两人在婚姻观念上走向不同方向,分崩离析。男女主之间但爱情,就像花一样,都避不了凋零的结局。不过在导演看来,虽然避免不了凋零的结局,但花束绽放得最灿烂的时刻是值得永存的,就像影片结尾里,Google街景地图拍下了小麦和小绢曾经相爱的照片,这个照片也承载了他们最美好的情感。

此外,与花需要一起提及的另一个符号是耳机。对于耳机问题,电影给出的最优解是:每个人都戴上自己的耳机,同时按下播放,这样两个人听到的曲子就是相同的。言外之意,爱情是保有自己,再向外拓展,去接纳和回馈对方的馈赠,而不是降低生活品质,一味的寻求满足双方,过睁只眼闭只眼的生活,也许这才是导演想要向观众传达的爱情观,彼此分享但又独立生活。

3.3. 动物符号

影片中出现的动物一般都有其特定隐喻,代表着某种精神象征,能够起到深化主题,设置悬念,推动情节等作用,是一种象征性符号 [7] 。

在《花束般的恋爱中》,男爵是一只黑色的猫,以前在西方黑猫是不吉之物,可在日本黑猫是福猫,同时猫也有好奇的特征。两人热恋时捡到了幼小的黑猫,这只小奶猫在盒子里走来走去,仿佛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就像他们的恋爱初期:彼此探索、获得崭新的体验。猫是男女主共同领养,作为他们感情的见证者和观察者融入他们的生活中,也随着他们一起成长。这只小猫在影片中也出现多次特写,和鞋子一样有隐喻两人关系变化的象征,但作为一个活物,它的动态特征还能折射出二人的情绪,比鞋子要更加写实。因此在一次吵架中,镜头给了猫一个哭泣的特写,除了暗示两人关系的降温,还同时反射出了二人低落的情绪。在之后的一个夜晚,最后一次接吻,才发现两个人的寂寞是无声的,爱情就是这样消逝的,没有吵闹,没有悲欢,有的只有沉默,卧在窝里的小猫,露出了面无表情的神色,一切都变得麻木不仁,毫无所谓了。

4. 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运用画面、声音和影片中的各种符号所指的意义来感染观众。从文本语言上来讲,一个电影的一切都可以作为一个“符号”,在能指的作用下,观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用自己的思考解读电影符号,探求“所指”。《花束般的恋爱》用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将影片中的情感与观众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通过符号的融入,让影片饱满立体,富含深意。除了色彩、道具、动物,影片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符号可以解读,但就像导演所传达的爱情观,注重过程,享受过程,百分百去解读电影的每一个符号并不是最终目的,去感受电影所带来的酸甜苦辣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电影艺术是通过声音与画面向我们表达一种态度,一种情绪,它不是简单的实物间的复制,而是透过镜头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马新国. 西方文论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35.
[2] 韩一新, 邵璐. 《江湖儿女》符号学分析[J]. 时代报告(奔流), 2022(3): 19-21.
[3] 彭吉象. 影视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88-98.
[4] 戴锦华. 电影理论与批评[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86-187.
[5] 蔡政彤. 论色彩符号在先锋电影中的表现[J]. 流行色, 2022(2): 120-122.
[6] 潘国琪. 影视艺术中的道具及其符号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7] 程亚军, 陈姊祎. 浅析电影中动物符号的隐喻[J]. 参花(上), 2022(2):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