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口袋公园的研究与利用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Pocket Parks Based on Urban Renewal
DOI: 10.12677/Design.2023.84358, PDF, HTML, XML, 下载: 124  浏览: 353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谭芮鑫, 崔 琰*, 孙逸雯, 米凯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城市更新口袋公园公共空间Urban Renewal Pocket Park Public Space
摘要: 口袋公园的出现和兴起深受人们的青睐,随着城市更新的提出,国内也出现了建设口袋公园的热潮,但由于口袋公园建设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理论研究,导致口袋公园的建设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口袋公园的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口袋公园现状进行分析,分析我国口袋公园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和优化方案,以期对后续我国口袋公园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Abstract: The emergence and rise of pocket parks are favored by people, with the proposal of urban re-newal, there has also been a boo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cket parks in China, but because the speed of pocket park construction far exceeds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pocket parks lacks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making pocket parks have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cket park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newal, analyzes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pocket parks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ategies and optimization schemes,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pocket parks in China.
文章引用:谭芮鑫, 崔琰, 孙逸雯, 米凯强. 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口袋公园的研究与利用[J]. 设计, 2023, 8(4): 2914-2919.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358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的总体空间结构基本趋于稳定,但由于各种原因,城市中存在着许多未被充分利用的“失落空间”,如何发展和利用这些“失落空间”,激发城市新的活力,是当前城市更新建设的重点。口袋公园的建设和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口袋公园又被称作袖珍公园,是指对城市中散落的“失落空间”进行建设和更新改造,其主要特点为规模小,面积一般在10,000 m2以下,通常呈现为斑块状散落在城市中。口袋公园虽面积较小,但通过建设基础设施,进行植物种植,能满足附近居民和游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场地 [1] 。

“口袋公园”这个术语最初是在1960年代美国纽约出现的,当时美国面临城市扩张的问题,针对绿地空间日益减少的情况,提出了“微型绿地”这个概念,从而有效的缓解了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佩雷公园”的建立标志着口袋公园这个新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出现 [2] ,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口袋公园以开放绿地的形式见缝插绿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我国口袋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我国口袋公园发展现状

在理论层面,国内关于口袋公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随着我国开始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口袋公园的建设得到了重视,各个学者针对口袋公园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和完善。

1989年,张春阳与郭恩章针对袖珍公园的分类和规划建设等若干问题提出了建议,2007年,张文英通过对西方国家口袋公园发展历史的研究,阐释了口袋公园的意义。2009年,刘昱晓强调了口袋公园对于我国城市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强调了我国建设口袋公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2012年,葛舒眉总结了建设口袋公园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规划、设计、运作三个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2013年,李思博娜总结出了“三元论”,丰富了口袋公园的理论基础 [4] 。2014年,崔津津归纳了口袋公园在设计与应用上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适合于“口袋公园”的设计思路。2015年,王敏在五感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对口袋公园的调查,提出五感叙述的“口袋公园”的概念。

在建设层面上,口袋公园的建设通常由政府主导,因此虽然我国口袋公园数量不少但由于在建设过程中缺少科学的选址和设计,使得许多口袋公园在建好后利用率较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我国大多数口袋公园内容相似,缺乏新意和特征,基本以草坪、花岗石、大理石铺地为主,搭配植物进行设计,没有体现出地域特色,不能激发出市民游玩的活力。我们应该将视线聚焦到小型的公共活动空间中,提升口袋公园建设的品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真正的体现出整个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5] 。

3. 口袋公园特征及设计原则

3.1. 口袋公园特征

(1) 面积较小

口袋公园是由在城市中散落的“失落空间”发展起来的,往往处于高密度地区,因此其主要特征就是占地面积小,一般在400~8000 m2,在城市中口袋公园作为小的斑块,具有连通的作用,可以将其他绿地进行有效的串联,形成绿色廊道,为鸟类和其它动物创造生活环境,丰富物种,改善生态和小气候,使得人们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得以平衡发展。

(2) 选址灵活

城市的剩余用地或废弃地往往会被选择建设口袋公园,采用“见缝插绿”的方式,因此口袋公园不受场地的限制,形状也比较随意灵活,很少受到场地的制约。

(3) 功能较为单一

与公园、广场、社区公园等大型公园不同,口袋公园的功能相对单一,以服务周边的用户为主,通常为周边居民或商业区人群,为其提供简单的交流活动空间,满足日常人们休闲活动的需求,由于场地大小的限制,口袋公园也很难有大的娱乐和休闲功能。

(4) 服务范围较小

由于面积较小,口袋公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500 m左右,根据我国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要求,促进口袋公园的不断建设,完善城市的绿地系统,实现“300 m见绿、500 m见园”的目标。

(5) 使用率高

为了方便居民的交通,口袋公园通常位于使用者的活动区域;虽然大公园的空间功能更加完备,但由于城市空间的扩展,远离公园的居民只能通过特定的交通方式到达。受到交通、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利用率。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日常使用的需求,口袋公园的建设就尤为重要,它可以让人们在步行、碎片化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6] 。

3.2. 口袋公园设计原则

(1) 生态性原则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生态问题是首要问题,生态问题是传统的大型公园和口袋公园都无法避免的,在口袋公园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问题运用生态学及其他有关理论,在保留原有生态资源、降低对原生态环境的损害、尊重自然、提升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栽植本土树种,在尊重地方习俗的前提下,利用低消耗、可持续雨水循环、太阳能发电等方式,创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意象,促进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城市成为一个生态良好、充满活力并具有可持续性的场所 [7] 。

(2) 整体性原则

口袋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由于其呈斑块状散布在城市之中,因此具有连接各个城市空间的作用,在设计口袋公园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口袋公园本身,而是应该注重在同一区域内的公园之间的连接性,在功能上起到补充的作用,使得整个区域内的绿地形成一个整体。

(3) 地域性原则

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观资源条件和人文风俗习惯,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性景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中国南北文化和环境的不同,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差异等。不同区域之间也会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设计层面,应更注重将本土的人文历史融入到场地之中,形成场地的历史符号和地域记忆,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空间,打造成为城市的名片,实现城市的发展与更新 [8] 。

(4) 以人为本原则

口袋公园的建设并不只是要美化城市的环境,更新城市绿色景观,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休闲娱乐场地的需求,人们渴望在城市中可以有绿色空间进行活动,在功能上,口袋公园应该是具有休憩、游玩、观赏、防震减灾、教育等多功能复合空间,是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公共绿地空间 [9] ,因此,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口袋公园在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出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比如,在口袋公园的空间布局和结构上要有一定的比例,太大、太小、太尖锐的物体都会给人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不舒服。其次,结合小区居民的居住习惯和生活习惯,将其纳入到口袋公园的设计之中,营造出一种充满人性化的居住和休闲空间。另外,也要注重在口袋公园中进行无障碍设计,确保残疾人能够正常使用,要让场地充满人性关怀。

(5) 针对性原则

由于口袋公园场地较小,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怎样吸引人们的到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设计时需要重点设计吸引人的景观,将行人引入到公园之中,从而提高公园的使用率,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问题,不采用过度形式或者夸张的设计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4. 口袋公园现存问题

(1) 地域性缺失

近几年我国进入建设口袋公园的热潮,但也忽视了其地域特征,使得场地建设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缺少地域性,在口袋公园中加入地域文化,也并不是指越多越好,而是要结合场地周边环境、人群的使用需求等对口袋公园的文化进行精准的定位,避免出现文化堆积的现象。通过对我国口袋公园的资料调查,发现部分口袋公园设计表达形式单一,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将一些地域符号直接生搬硬套到场地的小品和景观设施之中,虽然在视觉上体现了地域文化,但是在表达上陷入同质化 [10] ,缺乏特色和创新的表达,也有些口袋公园虽然具有地方特色,但缺少植物配置,导致植物空间混乱且没有层次,不善于后期的养护管理,也使得场地元素单调,造成场地缺乏活力。

(2) 场地设施不完善

由于口袋公园位置较为分散,面积较小,因此口袋公园虽有定期的后期维护,但仍存在健身设施和休憩设施缺乏修缮的状况,场地内还存在水池、喷泉干涸、植物患有病虫害等问题,口袋公园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休息活动空间,但有些公园的设计忽视了休息这一功能,导致休憩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要求 [11] 。

(3) 场地功能划分混乱

由于口袋公园的场地选址灵活,场地形状多样,设计时缺乏调研和深入的思考导致部分口袋公园场地的功能划分混乱,场地中对于游憩和健身区没有明确的划分动线和静线相互交叉,既无法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也没有给需要休憩的人群打造安静休闲的空间环境 [12] 。

在植物配置方面,设计时许多口袋公园为了提高自身绿化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出现盲目种植大量植物的现象,导致植物的堆积,没有透气空间,不仅不美观而且植物将人与绿化区域隔开,使得人们根本无法进入和观赏植物,造成了植物与人类的空间分配的不平等,场地整体的内部空间设计不合理,降低了公园整体的舒适度,导致人们不愿意在公园过多的停留和游憩。

5. 口袋公园优化与利用

针对目前我国口袋公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优化和更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期望日后口袋公园的建设可以更加的合理和完善。

5.1. 宏观层面

“见缝插绿”的建设模式确实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绿量,但是由于盲目选址所带来的问题也有很多,有些口袋公园建设后因为位置原因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逐渐破败,有些甚至已经荒废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确定口袋公园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的确定是以口袋公园为圆心,半径为300~500 m画圆来确定具体范围,但在城市中,由于道路、河流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人们到口袋公园的直线距离并不是500 m以内,实际步行距离往往会大于500 m,在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这点,分析口袋公园的周边环境和交通状况,确定人们是否可以方便快捷的到达公园,而不是简单的进行范围的划定。同时城市中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不同,需求也不同 [13] ,如:设计范围内居住区较多,多为老人和儿童,使用需求高就可以在此区域增加设计口袋公园的数量,若在设计范围内已经存在大型的公园绿地,就可以适当的减少或者不设置口袋公园。

5.2. 微观层面

针对地域性缺失,在进行设计时要深入挖掘其周围的文化特征,如传统建筑、民俗习惯、美食方言等等,凝练为口袋公园的主题,每一个口袋公园所侧重的文化点有所不同,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展示城市的文化,也避免了千篇一律,创造出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存的特色空间。可以从材质、颜色、空间等进行文化的提炼和表达。

有研究表示色彩也具有地域性和时代特征,城市的色彩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他们共同创建了城市的风貌,在口袋公园的建设中要注重在颜色上的呼应,要符合城市环境的整体氛围。材料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常用的景观材料有:石材、砖瓦、玻璃、大理石、混凝土、花岗岩等等,通过对材料进行处理和加工也能很好的体现场地的文化,如郑州“西郊记忆”口袋公园位于郑州工业时代的核心地段,因此方案提炼了红砖元素进行设计,隐喻了工业时代那个红砖绿树的日子。对于空间的设计,可以采用叙事主题,城市的历史和记忆作为叙事的主题,通过空间的连接来向人们展示,如香港百子里公园就是以叙事空间来串联场地的活动空间,公园以“孙中山史迹径”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革命起源展示区、历史展览回廊区、革命历史探知园,让人们可以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园林植物的地域特色也很明显,因为气候、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植物的多样性,而口袋公园的植物则是以当地的树木为主,植物空间则能很好的反映出城市的面貌。如美国佩雷公园种植了十二棵皂荚树。

对于口袋公园设施不完善和功能划分混乱的问题,在设计层面就应该尽可能的降低该问题的出现,在口袋公园中不宜设置大型的景观设施,不仅占用了本就不大的空间面积,还增加了后期的维护成本,针对口袋公园中的景观设施,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形式,将单独的个体进行组合,可以得到不同功能的新设施,不仅降低了维护的成本,也更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提升了场地的吸引力 [14] 。也可以将小品设施与植物进行结合,使得自然与人类活动场地很好的交融在一起,在座椅、廊架等景观小品上种植攀缘植物,提升公园绿化率的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小气候。

6. 结语

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方法与技术,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口袋公园作为一种城市功能单元的空间类型,它对构建现代美丽宜居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口袋公园是面向城市居民的公共空间,可以满足人们基础的休闲活动,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小气候,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口袋公园的发展和建设是必然的,将会有更多的学者对口袋公园进行研究,逐渐完善口袋公园的理论,使之更加的系统化,为建设具有文人气息,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3ME19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504709240044);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46408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芃序, 王天扬. 城市街边微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口袋公园为例[J]. 城市建筑, 2021, 18(25): 69-71.
[2] 张文英. 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J]. 中国园林, 2007(4): 47-53.
[3]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 李思博娜. 基于“三元论”的寒地城市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5] 张春阳, 郭恩章. 袖珍绿地的规划建设[J]. 城市规划, 1989(4): 49-51.
[6] 侯晓蕾. 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J]. 风景园林, 2019, 26(6): 4-5.
[7] Harnik, P. (2000) Inside City Parks. ULI—The Urban Institute, Washington.
[8] 汤素素, 吴晓华, 陶一舟, 王雅君. 基于Kano模型的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研究[J]. 中国园林, 2022, 38(5): 104-109.
[9] Nordh, H. and Stby, K. (2013) Pocket Parks for People—A Study of Park Design and Use.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12, 12-17.
[10] 廉正莹.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研究[J]. 现代园艺, 2022, 45(9): 160-163.
[11] Tate, A. (2001) Great City Parks. Spon Press, London and New York.
[12] 潘剑峰. 上海老城厢里的口袋公园实践[J]. 中国园林, 2019, 35(S2): 46-50.
[13] 黄娅萍, 梁挚呈, 李宜斌. 广州市主城区口袋公园使用概况与优化策略[J]. 广东园林, 2021, 43(4): 7-11.
[14] 崔柳, 赵宇婷, 李东宸. 城市微空间更新与城市触媒效应关联性设计实验研究——奉贤南桥镇口袋公园更新设计国际竞赛实录[J]. 中国园林, 2020, 36(8): 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