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事分析与地方叙事
Narrative Analysis and Local Narrative of Museum Space Design
DOI: 10.12677/Design.2023.84373, PDF, HTML, XML, 下载: 129  浏览: 227 
作者: 王为丽: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博物馆空间空间叙事地方叙事Museum Space Space Narrative Local Narrative
摘要: 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不仅承担着意见交流的公告领域职能,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场所,博物馆空间的叙事有利于博物馆展陈主题的表达,甚至充当了一部分的叙事主体,在地方博物馆这样的专题博物馆中,出于主题性的统一,空间转换的设计对于叙事表达的服务性更强。本文以空间叙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地方博物馆的空间叙事表达,探索地方博物馆的地方文化表达与空间叙事之间的联系。
Abstract: As a public space, museum not only undertakes the function of public announcement for the exchange of views, but also serves as a place for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narrative of museum space is conducive to the expression of museum exhibition themes, and even acts as a part of the narrative subject. In thematic museums such as local museums, the design of space transformation is more service-oriented to narrative expression due to the unity of theme. This paper takes the spatial narra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cal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the spatial narrative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narrative expression of the local museum.
文章引用:王为丽. 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事分析与地方叙事[J]. 设计, 2023, 8(4): 3023-302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373

1. 前言

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活化历史场景,让人们更直观的享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认识、了解历史,技术与空间设计两者相结合,能够将叙事表达与地方文化更有效的融合,两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博物馆空间中所展示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的,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延展性,同时又兼具着历史的记录和表达。关于博物馆的空间叙事研究,主要兴起于叙事学的转向研究和博物馆研究中以观众体验为设计导向的研究兴起,促进了博物馆的空间叙事研究。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与编排并参与叙事,越来越多地被学者们认可。因此,分析其叙事内容和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既有利于探寻未来博物馆的策展与空间编排的互助,也有利于挖掘空间叙事的场景媒介与地方叙事的关系,探索两者间的良性互助。

2. 概念辨析

2.1. 空间叙事

在叙事学背景中,叙事是一项持续上千年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能,在最初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不限于各种文学、艺术、表演等多种创作或其他具有记录性的载体,二十世纪60年代在法国,受结构主义影响,结构主义叙事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早期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其研究领域主要局限于文学作品,后期的西方叙事学研究则突破或者说发现了前者的局限,在进行研究时不再局限于文学,而拓展至其他多学科领域。而对于空间叙事学的研究也则是从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转移的结果,因此产生了空间叙事学 [1] 。

龙迪勇的空间转向研究促使叙事学研究进入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叙事学不在局限于文学文本中的研究,开始进入空间艺术学科,而博物馆空间这种集收藏展示与空间艺术特色的场所,对其叙事性的研究理论也发展迅速。同时,从保藏、展示“人类环境见证物”,转变为关注“物”与“人”的关系,即观众与展出物品之间的关系,从“以收藏和教育为中心”转向“以体验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对博物馆的空间叙事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叙事转向和观众体验为中心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博物馆通过空间叙事机制把物质围合空间概念化为具有故事属性的场域,观众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导航、行动来解读故事,在体验中理解展示主题”、“空间是展示主题呈现的载体和媒介。展示主题的空间叙事,就是基于叙事的逻辑和法则来研究展示的意义是如何在展示空间中进行构造、组织、演绎和体验的” [2] 。

空间叙事研究总结起来,就是将叙事学原本用于文本的研究理论,以空间为叙事载体,利用空间的编排、结构与设计,使其达到叙事的作用,补充或参与展陈叙事,使展陈主题更为完整。一般情况下,在空间叙事的表达中,一般通过叙事主题的确定,叙事结构编排与空间顺序,叙事语法转换与空间组织,以及叙事修辞与空间序列等方面来进行空间的叙事要素构建与组成,达到叙事效果 [3] 。

2.2. 地方叙事

“地方叙事”一词多用于叙事性研究表达中,常见于人类学、民俗学、传播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但对于“地方叙事”的概念界定不多,这里主要引用人文学科研究中的相关界定。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地方叙事”体现在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因其所处的地域背景的不同,其文学创作中会出现明显差异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学也把“地方性”与“地域性文化”相联系。

因此,“地方”也多与“文化”有联系,可以说“地方叙事”与“地方文化”两者间有着密切联系。在叙事性研究中,叙事目的就在于分析其内在联系,探索其表达的精神传统,即文化含义,并对其进行广义上的理解和解释,达到能够使人通过阅读分析能够理解其文化意义的目的;通过理解文化意义来提高文化认知与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认同,凝聚共识,是一种精神联系,而“地方叙事”在人类学中,也用作于对其地方文化进行解释、传播的一种叙事表达 [4] 。因此,笔者将地方叙事理解为,是通过将地方文化的历史、发展,通过文化符号和典型的地域特色进行展示,配合一定的文化背景,达到文化广义上的理解与表达,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帮助地方文化融入新时达并繁衍生存下去。

3. 地方博物馆的空间叙事

3.1. 叙事主题与空间命名

以贵州省博物馆三个主要展示空间的主题命名为参考。贵州省博物馆展馆的空间分布主要有三层,其中一层一号展厅命名为“多彩贵州·共同家园”,二层二号展厅命名为“服饰王国·纷彩民俗”,三层三号展厅命名为“古生物王国·历史贵州”。从文本角度来说,在进入空间之前,展厅主题的命名就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提前向观众透露了空间内聚焦的主题,因而进入该主题空间后,观众带有的普遍心理倾向于该空间内的主要内容是怎么样,具有强烈的预告性。

Figure 1. Guizhou Provincial Museum WeChat public account map Guide—2F

图1. 贵州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数字导览图——二楼

展厅内不同的空间领有小标题命名,将一个大主题进行“总–分–分”的划分,将具象化的物品、语言、服饰通过规则、不规则、大小变化的空间连贯起来,形成时空一体的空间叙事。一层展厅以“多彩贵州·共同家园”命名,展示空间从“多彩贵州”、“民族贵州”、“共同家园”、“百工技艺”四个小标题将空间依次连贯起来,共同服务于“多彩贵州·共同家园”这个大标题。展示空间内依次出现的民族迎宾语言、不同民族的节日民俗影像、房屋与生活场景、各民族的民间技术工艺等展示内容,将贵州的民族多样性,居住特色、生活场景展示出来,向观众展示了贵州民族多样、和平共处的同时,空间上宽窄变化的空间切割,观览动线的空间起伏变化,对应着贵州的山地地貌,土地利用率高和民族聚居等地域特征。

二层展厅以“服饰王国·纷彩民俗”命名,从主题上可以看出分为服饰和民俗两部分,空间上形似蝴蝶,五彩斑斓,不论观众是否按导览线进入,都会被色彩缤纷的民族特色“击中”二层展厅的两个出入口的过渡空间皆有色彩及其突出的民俗元素展示,前有民族服饰,后有巨幅民族影像,视觉冲击强烈。空间上被“服饰王国”、“纷彩民俗”两个标题划分为两个主要展示空间,前者展出元素皆为服饰,或单件或成套展出,空间整体被大小不一的展柜切割,动线流畅;后者展出元素更为多元,有多彩面具、丝竹民乐、以及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影像、文本记录,元素及其丰富,空间分割明确,视觉上更为宽敞,给观众一种“有容乃大”的包容感。二层展示空间其物理形状连续起来,形似蝴蝶(图1),两个主要展示空间各占半边翼翅,振翅缤纷。三层展厅命名为“古生物王国·历史贵州”,同样具有极强的预告性,但其空间的编排上更具有时间性,从远古时代至历史时期,在曲折、不规则的空间内将贵州的历史一一展示出来。

3.2. 叙事结构编排与空间组织

中国昆曲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古建筑全晋会馆的原址上进行设计和编排,以昆曲为展示专题,是全国唯一集昆曲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同时,因昆曲又被称为苏州的地方戏,是苏州地方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昆曲博物馆虽为国家级建制,但其展陈主题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

作为专题博物馆的昆曲博物馆,其叙事主题就是以昆曲的发展历程作为线索,对昆曲文化的发展进行线性展示。从叙事结构与空间顺序来看,该馆在典型的中轴对称建筑原址上,将昆曲的发展过程以时间顺序为叙事结构,通过对称的空间结构将其分别划分为史话、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间段。为了满足对称结构,增添了昆曲服饰与乐器展厅,将昆曲的发展历程通过不同时间节点的代表物品进行展陈。空间结构上,上下两层空间设置都大同小异,其展品皆为昆曲的发展这一个主题服务,并通过轴对称的空间关系进行展示,史话昆曲展区前,是古建筑的第二进空间,在第二进空间之上还设有一层呈倒“凹”字状的空间,铺设观戏桌椅,且与一楼空间布置相呼应。同时,该馆的建筑元素上引用了诸多戏曲元素,配合古建筑的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戏曲氛围,在不同空间之间插入露天的自然景观作为过渡空间,让空间节奏产生变化,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缓解较为严肃的纪实氛围。

3.3. 叙事顺序与空间组织

镇沅拉祜族(苦聪人)历史文化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题收藏、陈列、展示苦聪人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位于镇沅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苦聪新村的“八一”文化活动中心内,占地面积468.83平方米,展厅面积228平方米。

博物馆入口通过五米的长廊展示了苦聪人与茶的神话故事,以此来表示苦聪人的历史开始,在一楼展厅到二楼展厅的拐角正中央展示了一幅镇沅县千家寨2700年树龄的茶树王照片,展示了苦聪人的茶文化。第一个空间以苦聪人发现茶叶的神话传说为展陈设计的开始,连接一楼展厅和二楼展厅的楼梯为第二个空间,千年树龄的茶树展示了茶文化的时间长度,强调了茶文化的重要性;二楼的三个展厅则展示了苦聪人过去与现在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文化的传承,其空间组成是简单的上下空间结构,二楼分为“与大山相依的民族”和“跨越时代的民族”两个主题空间,在时间维度上通过过去与现在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环境的空间对比来展示苦聪人的历史文化,在空间维度上通过左右并列的关系来表达苦聪人的同一空间内不同时间线的生活状况与文化传承。通过空间并置式的线性叙事序列,通过一楼的长廊和二楼的展厅将苦聪人的茶祖文化,衣食住行、文化习俗以及生产生活的转变三条故事线同时陈列出来:一楼长廊的神话传说是文化起源,二楼的两个展厅则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通过对贵州省博物馆这类地方性博物馆为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空间的命名对叙事主题的补充与预告,引导观众进行有序的参观游览,有利于展陈空间内叙事主题的表达,和观众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空间结构与编排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叙事节奏,缓解一些观众参观游览的疲惫;而叙事顺序依托于空间组织的顺序,有利于空间叙事的流畅和观众的理解。

4. 地方叙事与文化表达

4.1. 贵州省博物馆

贵州省博物馆的地方叙事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两部分,其中少数民族文化部分包含了民族介绍,工艺技术,风俗节庆等内容,历史记录部分则主要包含了史前考古发现,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名人遗迹等内容。博物馆外部墙体以大面积的不同的色块进行装饰,契合“多彩贵州”这个名片,博物馆内部的参观主体主要有三层,分三个部分进行展示。一楼展厅通过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劳动器具等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来表现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文化发展,通过展品与图文影像资料、空间视觉的配合,来展示少数民族的工艺及技术;二楼展厅主要通过诸民族间服饰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服饰在不同岁时节庆中的穿戴场所来表达风俗人情,通过诸多造型各异的面具来表达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对环境的重视,表现了贵州诸民族发源自然,重视自然,回归自然的文化内涵,通过灯光渲染环境,配合实物展品和影像资料来介绍节庆活动;三楼展厅则主要针对历史记录部分,通过陈列贵州本地的相关考古发现的化石、出土文物和相关图文介绍记录贵州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重力感应、3D虚拟等技术帮助参观者进一步认识、接触和了解史前恐龙和历史遗迹遗址等内容。

4.2.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因是在古建筑全晋会馆的原址上进行编排设计,其展陈内容在原会址的基础上,划分为昆曲史话、新中国昆曲、晚清民国昆曲、昆曲服饰乐器等展陈空间,分别展示昆曲的发展脉络、服饰、乐器等内容,其展出展品以江浙一带民间古建筑中的戏文木雕、石刻,剧作家画像,以及昆曲史话文字介绍、不同时期内戏曲名伶的相关用品、昆曲传习文字介绍以及昆曲相关的图文影像资料、服装、唱片等展品。此外,由于旧时会馆的使用者身份不低,因此博物馆门厅的建筑元素非富即贵,寓意吉祥,其中墙檐、额枋等建筑装饰部位的雕刻皆出自戏曲之中,既契合昆曲展馆主题,又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加之庭院内的园林造景、古戏台,观看桌椅等设置,戏曲氛围极为浓重 [5] 。但同时空间的编排受原会址的空间设计限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4.3. 镇沅拉祜族(苦聪人)历史文化博物馆

镇沅拉祜族(苦聪人)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外观建筑通过引用拉祜族和苦聪人的神话图腾来表达其文化历史,博物馆的外观建筑柱形墙体,设计来源于苦聪人储粮仓“土锅仓”,寓意着过去的历史如同粮食一样重要需要被储存;建筑外墙绘有拉祜族图腾金葫芦,且博物馆大门开在葫芦肚子上,与拉祜族“人从葫芦里走出来”的神话相对于,门头绘有猫和鱼,是苦聪人的图腾,体现了苦聪人归入拉祜族的亲密关系 [6] 。一楼和二楼的展陈设计中反复出现了茶这一元素,强调了茶在苦聪人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契合当地主打茶祖文化的策略,二楼展厅通过衣食住行以及文化习俗相关的器具、图文资料,以及房屋、生活场景的复原来表现苦聪人过去的生活环境、生产状况和文化习俗,展示了苦聪人在脱贫扶贫政策和国家政府的帮助下生产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变。

以上参考的博物馆地方叙事,其从博物馆建筑空间上与当地地域特色相结合是最为常见的地方文化表达,也是最直接的地方文化表达,此外,地方叙事更多地依托于数字影像技术、图文资料、场景还原等手段与方法,将地方文化表现出来。但相比之下可以发现,贵州省博物馆不论是在空间面积上、空间设计上以及地方文化的表达上相较另外两个博物馆都更具优势,对于地方文化的表达也更具优势。

5. 结语

博物馆的空间叙事有利于增强参观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通过场景还原,使参观者更直观了解、认识特定文化的产生、发展。空间结构和空间组织的变换,使得展品与展品之间的重点突出、位置和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产生故事性和情节变化,从而使得其文化内涵的叙事表达更能为参观者接收,实现地方文化的表达与传播。

地方博物馆针对其定位及具体地域文化要素,在进行地方叙事时会充分考虑到展示内容与空间安排的关系,在本文所举的三个具体博物馆实例中,贵州省博物馆与以云南拉祜族苦聪人生活变迁史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及以昆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在定位上是不同的,贵州省博物馆展陈内容包括了地方文化特色和时空背景下城市的历史发展,是兼具了记录保存历史和地方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既有地方文化的专题针对性,也有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性和纪念性。云南镇沅拉祜族(苦聪人)历史文化博物馆虽也记录了拉枯人的文化与历史,但贵州省博物馆的民族多样性使得其异于该博物馆。

本文通过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性博物馆为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通过空间的编排设计,能更好地配合展品展示和信息传达,尽管都能达到空间叙事服务展陈主题的作用,但相比之下,空间叙事与地方文化之间的配合,能够更大化发挥空间的叙事作用与载体作用,空间既是媒介载体,同时也是叙事主体,良好的空间叙事也需要优秀的地方文化叙事,如此对于地方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才是更为有效。

注释

图1来源:贵州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数字导览图

参考文献

[1] 龙迪勇. 空间叙事学[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 何修传, 夏敏燕. 空间叙事: 博物馆展示主题的意义建构与话语体验[J]. 艺术百家, 2022, 38(1): 178-184.
[3] 曲楚宏, 付军. 基于叙事学理论的红色纪念性景观空间组织表达策略研究[J]. 现代园艺, 2021, 44(7): 77-80.
[4] 朱丽丽. 学术的环流: 叙事、地方知识与主体性——对一场学术讨论的学理反思[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 24(4): 25-40+126-127.
[5] 陈磊. 专题博物馆地方文化叙事感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9.
[6] 李瑜, 黄龙光. 拉祜族苦聪人历史文化博物馆空间叙事与历史记忆研究[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6(4): 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