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对文化建设以及国内外新闻舆论趋势也高度重视,只有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特质,不断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更多中国文化“走出去”。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国56个民族,56个民族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和独特魅力,铸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彝族作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支系众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彝族民间故事》是记录彝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史料,也是其他各族人民包括国际人民了解彝族的重要参考书目。笔者检索国内《彝族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情况,分别将知网、维普、万方、百度文库及其他语料库的研究情况做出对比。同时笔者利用CNKI语料库、维普、万方数据、百度百科等语料库查询《彝族民间故事》英译情况,检索结果却寥寥无几。研究情况对比见图1。

Figure 1. The number of related studies on Folk Stories of The Yi Nationnality
图1. 彝族民间故事相关研究数量
两种检索结果对比之下,笔者发现国内学者研究《彝族民间故事》不在少数,国外研究学者却并不多。为了更好地在国际上传播《彝族民间故事》包含的彝族独特的文化信息,本文将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对《彝族民间故事》英译进行研究,促进彝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2. 彝族文化以及文化传播学的国内外研究
2.1. 彝族文化的国内外研究
13世纪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已经到访过中国彝族地区。在其著作《东方见闻》中就提到了其到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县和云南地区的见闻。19世纪50年代以后,彝学研究逐渐增多,美、英、法、日等国的学者都有到访中国彝族地区进行彝族文化探析。21世纪以来,彝族文化研究热情日益高涨,其中,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是较早研究彝族文化的学者代表之一,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不仅对彝族民间文学进行了梳理与深入研究,还对彝族文化经典进行了翻译。在彝族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马克·本德尔深入研究彝族民间长诗《阿诗玛》和彝族史诗《梅葛》等,将毕生精力放到彝学研究上,让更多国外学者关注到中国彝族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发展和传入国际做出了重要贡献 [1] 。
而两千多年前,中国学者就以及对彝族文化进行研究。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所著的《史记》中提到“江水”,即今岷江一带,为古代羌人居住地。晋朝常壕所著《华阳国志》、唐朝樊绰所著《云南志》、元代李京所著《云南志略》、清代毛奇龄所著《蛮司合志》、师范所著《滇系》等提到了彝族先民文化与社会状况的各个方面,这些古代文献史料为今人彝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证 [2]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聚焦到彝族民间文学领域,现今,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对彝族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其极具优势的地域条件下,云贵川等地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功。截止2022年10月,仅基于CNKI语料库的彝族研究文献就高达1836篇。其中,关于彝族民间文学的文献多达293篇,关于彝族民间故事的研究文献有50篇。笔者将搜集整理结果整理见图2。

Figure 2. Results of CNKI corpus search of Yi research literature
图2. 彝族研究文献CNKI语料库检索结果
2.2. 文化传播学的国内外研究
在国外,文化传播理论最早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拉策尔(Fnedfich Ratzel, 1882)提出的文化移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衍生出不同学派,主要分为三个学派,分别是德语区的“莱比锡学派”;英国的传播学派;美国的历史学派。各派观点不一,但都共同认可文化是由内向外,超区流动而进行交流融合的。文化即传播,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文化被看作是一种象征符号和信息系统,将文化置于整个社会关系中,研究文化传播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受到的社会心理的制约 [3] 。
在国内,文化传播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在20世纪末期才被引入中国,周晓明教授把它定义为“它是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影视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结果”。传播学在引入初期,主要应用于翻译领域和介绍国外知名传播学作品。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频繁,传播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997年,传播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加入到大学学科目录,2001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相继开设了传播学院系,为后来学者研究文化传播学提供了有力支撑。至今,文化传播学已被应用到多个领域,如新闻、自媒体以及文学作品传播等。从文化传播视角来看民间文学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聚焦到彝族民间文学研究多还有很多可开发空间。
3. 从文化传播学看《彝族民间故事》英译分析
3.1. 《彝族民间故事》英译本简介
笔者选取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骨干教师汤茜所著,美国H. W. Lan学者审校的《彝族民间故事》英汉对照本。该英译本由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张立玉院长牵头,组织跨文化学科知识丰富的学者,将民族学与翻译学融会贯通,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典籍的内涵和艺术风格较好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该书收录了流传于横断山脉地区彝族的民间故事,选取其具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彝族民众的历史记忆、现实生活、情感表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神祇和英雄”;第二部分为“我们的大地”;第三部分为“灵魂与人生”。宣扬孝悌之情、兄弟之义、爱情之美,彰显了其民族道德价值观超越超时空的意义,通过该典籍的挖掘整理,有助于彝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3.2. 文化传播学下《彝族民间故事》英译策略
3.2.1. 归化策略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异化与归化翻译思想策略,他强调翻译应该和原作思想保持一致,还原原作思想和内容,将原文用更贴近译入语读者文化的表达来呈现给读者,向读者靠拢 [4] 。《彝族民间故事》译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特殊性,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理解和接受彝族的民间文化,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最大效果,该书整体英译采用的是归化策略。
3.2.2. 异化策略
异化翻译策略旨在保留原作中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译者避免打扰作者,来保持原作风姿。该书译者在翻译策略选取上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3.3. 文化传播学下《彝族民间故事》英译方法
3.3.1. 直译
直译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十分常见。直译法能够完整保留原作的内容,保持原文的完整度,最体现原文的风格。
例1:
原文:牛头马面( [5] , p. 56)。
译文:ox-head and horse-face ( [5] , p 212).
这词出自该书第一章,描写的对象是天地万物之神更资的母亲蒲依。原文中蒲依有着奇特的外表,译者在处理这段话时,采取直译法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直观生动的感受到蒲依的形象。例如“牛头马面”一词,译者用连字符直译为“ox-head and horse-face”,直观形象的传达了蒲依的外貌特征。“牛头马面”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来源于《景德传灯录》《法华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勾魂使者,因其外貌奇特,一个头像牛一个头像马而得名。译者对于具有源语特色的名词采用直译法,让译入语读者更好理解原文蒲依的奇特形象,激发目的语读者兴趣,从而吸引译入语读者探索神秘的彝族文化。
例2:
原文:笑眯眯、亮闪闪、黄灿灿、银汪汪……( [5] , p. 72)
译文:smile, bright sparking, golden, slivery…( [5] , p. 248)
这些叠词在文中位置为更资妹妹想要一个宫殿的故事的段落,原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译者在翻译时采用直译,用1~2个简单词汇来保持译文的流畅和原文的内容。在这个例句中,译者以简明易懂为目的,但同时也出现了文化意境传递不到位的问题。中国人使用叠词来加强语气,以强调事物特性,使用叠词会加强节奏感,但译文却只用一两个简单词概括,虽明了却失了节律美。中华民族文化通过翻译传播到国外时,如何将中华文化的文化内涵在译出与译入之间得到准确完整的传播,也是作为译者应当关注的优化问题。
例3:
原文:蜜蜂不知晚,看见山崖就宿( [5] , p. 98)。
译文:Bees do not know the night, and they rest at the sight of the cliff ( [4] , p. 267).
《彝族民间故事》中不乏这样的小诗,译者在翻译时采取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格式,保持了原作风姿,使得译文和原文一样朗朗上口。译者在处理时极力保持原作风格,采用重复的修辞手法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诗歌的风格特征,为目标语读者构建了诗歌画境,增添了中华文化魅力。
3.3.2. 意译
该书译者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来辅助翻译,意译对原作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变化和调整。
例4:
原文:红艳艳[( [5] , p. 126)。
译文:gorgeous ( [5] , p. 302).
译者在处理这段文字的时候,把“红艳艳”一词意译为“gorgeous”。在译入语中“gorgeous”一词原意为繁荣的,“红艳艳”一词是形容花朵开的繁盛的样子,译者的处理是中肯的,兼顾信、达、雅。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及语言表达习惯,英汉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文化负载词空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译员们只得采用意译的方法达到中西语言的平衡,力求还原源语内涵。
例5:
原文:我想去喝水( [5] , p. 183)。
译文:I need it now. ( [5] , p. 349)
原文中“我想去喝水”第二次出现时,译者将其意译为“I need it now”。原文中采用了反复的手法来描写以加强语气,但英语国家除修辞外很少出现重复的用法,译者为避免重复采用了意译法,同样表现强调,在功能上保持了一致。译者在处理这段话时,回避了中西语言文化差异问题,便于读者理解彝族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为彝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提前。
例6:
原文:我还是把父亲找来,和你做一家( [5] , p. 190)。
译文:It’s better to be with him. ( [5] , p. 349)
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译者用简单的几个单词就表达了原文的含义,使译本结构紧凑。《彝族民间故事》是由彝族人民口述,学者整理编辑而成,在原文中有很多口语化的词语和通俗化的表达,译者在翻译时保持其原文的通俗性,整体风格达成了一致,体现了彝族民俗文化的特性,有利于彝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3.3.3. 省译
例7:
原文:加上我的心一半,给你造个玩伴,让他出来跟你玩( [5] , p. 272)。
译文:“I’ll cut off half of your heart together with that of mine to make one for you to play with.” Puyi agreed. ( [5] , p. 545)
译者根据读者语言习惯,省译了“让他出来跟你玩这句话”,省译后句意依旧保持完整,且句子不会重复冗长。汉语是意合型语言,注重表达其内涵,英语重形合,注重句间逻辑的连贯性,译者在处理时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
例8:
原文:她的嘴又嘟起来了,眉头又皱起来了( [5] , p. 251)。
译文:Wusimu pouted and frowned again. ( [5] , p. 523)
根据上下文语境,更资的妹妹之前就已经有过此情况,译者把妹妹嘴嘟起来,眉皱起来姿态用“again”一词就概括了,做了省译的处理。这样处理让句子更简洁且结构更清晰。
3.4. 文化传播现象在《彝族民间故事》英译的体现
文化传播即文化扩散,指的是不同文化相互之间产生交流的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出现在另一个社会中的现象。文化传播的媒介有很多:书本、移民、战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及物都会产生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经过程,也是必要途径。
《彝族民间故事》作为彝族民间文学的主体,见证了几千年来彝族文明发展的过程。从天神创世到人生百态,是研究彝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中西间的语言差异,究其根本是文化差异,也正因这些差异,才使世界文化如此丰富。
笔者在此选取了如下例子来浅析《彝族民间故事》的文化传播现象。
例9:
原文:阿鲁举热听到鹅的议论,就对主人说:“你家不要杀鹅了,我是长翅膀的儿子,不吃长翅膀的肉( [5] , p. 267)”。
译文:Alujure heard their discussion and said, “Do not kill any goose. I’m a son of a hawk which has wings, so I do not eat anything that has wings.” ( [5] , p. 539)
选文这句话出自文中一家人要招待阿举热鲁想要杀掉家中仅有的三只鹅其中一只,三只鹅互相偏袒,勇于牺牲自己来维护家里人的感人故事。阿鲁举热听见了三只鹅的议论,对著人家说自己不吃长翅膀的肉来保护了三只鹅,让大鹅一家欢乐团聚的故事。这个小故事反映了彝族先祖的善良与悲悯之心。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孟子提出“性善论”,而在《彝族民间故事》中,从彝族的先祖阿鲁举热身上也体现出善良的美好品德。《彝族民间故事》英译,传播了彝族先祖善良的美好品质,也向目的语读者展现出中华民族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可贵精神。译者对该部分译文的处理很巧妙。用直译法来突出了中华文化内涵,使读者了解到中华文化中神奇而又富有魅力的一面,为该书传播到海外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0:
原文:听说獐子血可以补虚,你能找到吗( [5] , p. 192)?
译文:I hear that the blood of the river deer can boost health. Can you find it? ( [5] , p. 351)
这个句子选自阿鲁举热为医治母亲挖鹿心取熊胆的故事。阿鲁举热的妈妈被老妖婆关了十六年,阿鲁举热不畏艰险完成了考验并医治好了母亲,故事背后传递出中华民族忠孝的美德,以及坚毅勇敢的品质。译者在翻译时力求像作者靠拢,还原原作内涵,以求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孝悌美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该书译者在翻译中国特有文化内涵时采用归化策略,为读者了解中华特有文化提供了好的蓝图,有益于中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华少数民族。
例11:
原文:鸟要合群,人要齐心,只要大家心齐,那就好办了( [5] , p. 195)。
译文:Birds should be in groups, and people should be united.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sure success. ( [5] , p. 356)
这句话出自选文彝族阿细人的祖先阿真带领当地百姓去解救被奴隶关押着的弟兄们。在这个段落中,阿真英勇果敢,决策果断,成功的救出了自己的同胞。体现出了彝族人民齐心协力,不怕困难,团结奋进的美好品质。《彝族民间故事》收录了很多有关彝族先祖带领本族人民发展的历史故事,歌颂了彝族先祖的高贵品质以及伟大的领导谋略,带领彝族人民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赋予彝族文明伟大光辉。译文的处理恰到好处,用意译法来还原了原作意思,使读者理解起来更容易。该书译者在英译时分饰多角,把自己带入到源语环境中,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还原原作,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的坚韧品格,为世界展示了中华彝族好儿郎的英勇气概。
4. 总结
从文化传播视域浅析《彝族民间故事》英译意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彝族民间故事》是彝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体现的是彝族人民处事做人的态度,以及彝族文明的发展历程,对中外了解彝族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笔者秉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彝族民间故事》英译的文化传播价值,为增加文化自信贡献一份力量,也为让世界学者更多学习和了解中华少数民族彝族提供参考。该书作为传播彝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英译本不仅有利传播彝族传统文化,使彝族人民走进外国读者视野,更向世界展现了不一样的中华文明风貌,同时传递出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情谊,让更多外国读者了解到彝族文化和风采,了解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56个民族大团结的深刻感情,这对于中国在国际上舆论正向趋势也有极大的正向引导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国际传播学视域下《中国壮族谚语》英译研究”(编号:2023Y05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