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阳声韵的文白异读,既有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共同特点,又有特殊之处。河津、韩城方言咸摄白读与宕摄合流读为[aŋ、iaŋ/ɑɣ̃、iɑɣ̃],深摄白读与曾摄合流读为[əŋ],反映早期咸摄与山摄、深摄与臻摄开口对立;梗摄白读二等与三四等分立,但今有合流的趋势。梗摄开口二等舒入合流;通摄白读存在两个层次:层次一为[u(ou)、uo],与遇、果摄字读音相同,层次二为[ən、uən、yn/ei、uei、yei],与深臻摄读音相同。从阳声韵的情况看,解州小片方言与宋代西北方言相似。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literal and colloquial reading of Yang rhyming in Xiezhou sub-cluster of the Fenhe cluster of Zhongyuan Mandarin not only shar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nhe cluster of Zhongyuan Mandarin, but also has unique features. As follows: The colloquial reading of Xian (咸) is pronounced as [aŋ, iaŋ/ɑɣ̃, iɑɣ̃], the same as the Dang (宕), in the Hejin and Hancheng dialects of Xiezhou sub-cluster, the colloquial reading of Shen (深) is pronounced as [əŋ], the same as the Zeng, reflecting the opposition between Xian (咸) and Shan (山), Shen (深) and Zhen; Geng (梗) thirdly and Geng (梗) fourthly have different vowels, the pronunciation preserves more relics of Northwest Dialect in Tang (唐) Song (宋) period; there are two levels of Tong (通) in Xiezhou sub-cluster, colloquial reading is called [u(ou), uo], colloquial reading two as [ən, uən, yn/ei, uei, yei].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it may be a legacy Northwest Dialect in Song (宋) period.
1. 引言
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本文研究范围指《中国语言地图集》 [1] (第二版,2012)的解州小片,包括12个市县,其中山西省8个,包括吉县、乡宁、河津、运城盐湖区、临猗、永济、芮城、平陆;陕西4个,包括宜川、韩城、合阳、大荔。其中,乡宁光华镇、河津清涧镇、运城盐湖区、临猗北景乡、平陆三门镇、永济城北街道、芮城永乐镇为田野调查所得,宜川、韩城、合阳材料来自邢向东、王临惠等(2012)《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其余材料来源参考注释。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韵母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集中在阳声韵咸山深臻宕江曾梗通九摄中,且白读类型复杂。本文以韵母中的阳声韵为主要研究对象,描写解州小片阳声韵文白异读的类型,比较各类型之间的异同,并分析阳声韵各音类的历史渊源。
2. 阳声韵的文读系统
2.1. 咸山摄

Table 1. Xian (咸) Shan (山) takes a group of type pronunciation
表1. 咸山摄一组型读音情况
中古咸山摄在解州小片的今读根据主要元音异同有一组型和两组之分,其中两组型仅分布于永济市,根据声调的不同咸山摄今读呈现出两类不同韵母:今读阴平21、阳平24、上声42的韵母为[æ̃、iæ̃、uæ̃、yæ̃],今读去声33的韵母为[ɑi、iɑi、uɑi、yɑi]。其余方言均为一组型。一组型又可以根据实际读音分为鼻化韵和纯元音韵两类,鼻化韵分布于河津、临猗、运城、平陆、芮城、韩城、大荔、宜川、合阳等地,主要元音为[ᴂ、ԑ、a];纯元音韵分布于吉县、乡宁等地,主要元音为[ᴂ]。具体情况见表1。
2.2. 深臻摄
中古深臻摄在解州小片的今读根据主要元音异同有一组型和两组之分,其中两组型仅分布于宜川等地,宜川根据今四呼的不同深臻摄今读呈现出两类不同韵母:今读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为[ən、iən],今读合口呼、撮口呼的韵母为[uei、yei]。其余方言均为一组型。一组型又可以根据实际读音分为鼻尾韵、鼻化韵和纯元音韵三类。具体情况见表2。

Table 2. Shen (深) Zhen (臻) takes a group of type pronunciation
表2. 深臻摄一组型读音情况
2.3. 宕江曾梗通摄
中古宕江曾梗通摄在解州小片的今读可以分为宕江 = 曾梗通和宕江 ≠ 曾梗通两类,宕江 = 曾梗通分布于吉县等地,宕江曾梗通摄五摄合流为主要元音相同的韵,主要元音为[ʌ];宕江 ≠ 曾梗通分布于乡宁、河津、临猗、运城、平陆、芮城、永济、韩城、宜川、合阳、大荔等地,其中宕江两摄合流,主要元音为[a/ɑ],曾梗通摄三摄合流为主要元音相同的韵,主要元音为[ə]。具体情况见表3。

Table 3. The literal reading of Dang (宕) Jiang (江) Zeng (曾) Geng (梗) Tong (通)
表3. 宕江曾梗通摄文读音情况
3. 阳声韵的白读系统
3.1. 咸摄
中古咸摄开口部分常用字在河津、韩城方言还保留着白读,与宕摄文读音相同,读为主元音为低元音[a]的后鼻韵母。咸摄开口一二等、三等知系读开口呼,三四等(知系除外)读齐齿呼。具体情况见表4。
此现象还出现在合阳方言中,只残留在个别方言常用字如 [2] :南~瓜lɑŋ24、庵瓜~子ŋɑŋ31、三~个人sɑŋ31、鹐tɕhiɑŋ31。除此之外,解州小片临猗、永济、平陆方言仅保留在方言常用字“三”中,如临猗、永济、平陆方言分别白读为:三~个saŋ31、三~外sɑŋ42、三saŋ31,秋谷裕幸(2020)认为“这是原始汾河片*m尾和*n尾之间对立的残留 [3] ”。根据王力先生对中古深臻摄的拟音情况,我们认为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的河津、韩城、合阳方言咸山摄开口收-ŋ尾,这反映了早期咸摄、山摄之间的对立,这一特点是解州小片方言与汾河片其他小片方言重要的区别性特征。

Table 4. The colloquial reading of Xian (咸) Shan (山) in Hejing and Hancheng
表4. 河津、韩城方言咸山摄白读音情况
3.2. 深摄
中古深摄部分常用字在河津、韩城方言白读为[əŋ]韵母,读为主元音为央元音[ə]的后鼻韵母,与曾梗通摄文读合流为主要元音相同的韵母。深摄开口三等知系读开口呼,三等(知系除外)读齐齿呼。具体情况见表5 (“/”表示无白读音,下同)。

Table 5. The colloquial reading of Shen (深) Zhen (臻) in Hejing and Hancheng
表5. 河津、韩城方言深摄白读音情况
在韩城、河津等地,与咸、山摄情况一样,深摄同样与臻摄有别。根据王力先生对中古深臻摄的拟音情况,我们认为解州小片的河津及相邻的韩城等地深摄白读与曾梗通摄文读合流为主要元音相同的韵母,不同于臻摄读为鼻化韵,这是早期深、臻有别的反映,同样是解州小片与汾河片其他小片方言重要的区别性特征。
3.3. 宕江摄
中古宕江摄在解州小片有系统的白读音,根据主要元音异同(除宕合三见组外)分两类,一是临猗型,主要元音为展唇元音/央元音[ɤ/ə]。二是吉县型,主要元音为圆唇元音[o]。与同摄入声及果摄韵母读音相同。具体情况见表6。
中古宕摄合口三等见组字“王、旺”白读(除临猗外)主要元音为[ԑ、ᴇ],与其他声类及韵摄主要元音不同,前者白读仅保留在地名中,后者也只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临猗等地与宕摄开口三等读音相同,吉县、乡宁、河津、永济、运城、平陆等则与梗摄合口三四等主要元音相同。王洪君(1991)认为“晋南的一些点宕合三白读保留[y]介音,如:闻喜‘王白’yԑ (用于地名),万荣‘王白’yᴇ (用于地名)、‘旺白’yᴇ等,这些白读不与当地宕摄合口或开口同韵,因而山西白读层还应该增设宕(江)撮口呼这一小类 [4] ”。王洪君(1992)进一步指出“山西方言中各点宕合三见系字(‘王、旺’等)虽然都不是独立的韵类,但各点派入不同的韵类且没有声母的条件。派入的韵类既有宕摄合口一等(洪洞和吕梁各点),也有宕摄开口三等(新绛),还有梗合三白读(万荣、闻喜、运城、永济)。这样宕合三见系字就形成了独立的最小对应组,而且是在零声母的条件下独立的对应组,根据历史比较法的原则,它们在山西方言原始语中应该是独立的一类,其原始音值应是与开合一等相配的*yɑ [5] ”。因此,对于解州小片方言而言,中古宕摄合口三等见系字白读为撮口呼,且与宕摄其他字主要元音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解州小片早期宕摄合口三等应该是独立的一类。

Table 6. The colloquial reading of Dang (宕) Jiang (江)
表6. 宕江摄白读音情况
3.4. 曾摄

Table 7. The colloquial reading of Zeng (曾)
表7. 曾摄白读音情况
中古曾摄在解州小片有系统的白读音,根据曾摄有无及一三等是否合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吉县型,分布于吉县、乡宁等地,这种类型曾摄开口一三等不合流,曾摄开口一等读为读为[ei/ən]类,与深臻摄文读音相同;曾摄开口三等读为读为[ᴇ、ԑ]类韵母,与梗摄开口三四等白读相同;二是临猗型,分布于临猗、河津、平陆等地,这种类型曾摄开口一三等合流为[ẽ]类韵母,与深臻摄文读音相同;三是运城型,分布于运城、芮城、永济、韩城、合阳、大荔、宜川等地,这种类型曾摄开口一三等基本没有白读。具体情况见表7 (“—”表示不与此韵摄合流,下同)。
中古曾摄开口三等“扔”字,在解州小片方言中均为ɿ/ʅ音类,与止摄读音相同。王临惠(2001)认为“中原官话区的霍州、稷山、河津等点‘扔’白读为zɿ,与中原官话曾开三白读收[-n]尾或变为鼻化韵不同而与晋语变[ɿ]韵母一致,显然受到晋语的影响 [6] ”。我们参考晋语并州片平遥(侯精一,1982)、文水(胡双宝,1988)、清徐(潘耀武,1990)等地,具体情况见表8。

Table 8. The colloquial reading and rhyme classification of Zeng (曾) thirdly in the Jin dialect
表8. 晋语曾开三读音其及韵类分合情况
中古曾摄开口三等主要元音在晋语并州片多数读为高元音或舌尖元音[i/ɿ/ʅ],与梗摄开口三四等主要元音相同,而在解州小片普遍为收[-n]尾、鼻化韵或主要元音为前中元音[iᴇ、iԑ]等,而只有白读个别字“扔”等主要元音读为舌尖元音“ɿ/ʅ”,也不见于汾河片其他方言,却与晋语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认为可能是与晋语接触的影响。
3.5. 梗摄
中古梗摄在解州小片有系统的白读音,根据梗摄开口二等与梗摄开口三四等的主要元音异同,可分为吉县型和永济型,吉县型梗开口二等与三四等不合流,二等主要元音为低元音[a、ɑ],三四等主要元音为偏高元音,读[ᴇ、ԑ、ə、ɤ];永济型梗开口二等与三四等合流,主要元音均为偏高元音,读[ᴇ、ԑ、ɤ、ᴈ、ə]。具体情况见表9。

Table 9. The colloquial reading of Geng (梗)
表9. 梗摄白读音情况
我们发现,吉县型中古梗摄开口二等与三四等分立的方言,出现开口二等与三四等合流的迹象。如梗摄开口二等“硬”字,平陆、吉县等地“杏、耕”,主要元音为偏高元音,与梗开三四等主要元音相同。此现象也存在于汾河片其他小片的梗摄开二与三四等分立的方言。如翼城、襄汾、霍州等地。具体情况见表10。

Table 10. The colloquial reading of Geng (梗) second in Fenhe cluster
表10. 汾河片梗摄开口二等白读音情况
至于梗开二与梗开三四合流,王洪君(1987)在谈闻喜方言的梗摄时,认为“闻喜方言的梗摄开口二等与三四等舒声白读同为[iԑ]韵,这可能是后来的归并。首先,由于音系内的不平衡现象,梗摄开口二等与三四等舒声对声母的影响有不同。三四等[iԑ]韵前的见系声母全都腭化了,而二等前的见系声母大多未腭化。其次,通过对比地域差异,邻近方言的梗摄开口二等与梗摄开口三四等也都是分立的 [7] ”。对于解州小片而言,梗摄二等与三四等分立的方言,在之后的发展演变中,梗摄开口二等与三四等舒声白读会逐渐合流。
3.5.1. 梗摄二等
中古梗摄开口二等在解州小片有系统的白读音,根据梗摄开口二等主要元音异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永济型,与梗摄开口三四等白读、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假开三文读合流;二是吉县型,主要元音为低元音[a],与同摄的入声韵、假摄开口二等、假摄开口三等白读合流;三是韩城型,与假摄开口二等合流,与吉县型不同的是,韩城型梗摄二等不与同摄入声合流,舒入分立。具体情况见表11。
中古梗摄合口二等字“横”白读仅保留在特定的词汇环境中,如芮城“横~~子睡ɕya2”、永济“横~着放ɕyɑ2”、平陆“横南~涧:地名ɕya2”。且两种类型中的梗合二“横”白读相同,主要元音均为低元音[a]。上文提到早期的梗摄开口二等与三四等舒声白读是处于分立的状态,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梗摄开口二等与三四等舒声白读逐渐合流。我们认为吉县型可能是永济型的早期阶段,早期永济型梗摄二等开合口平行发展为一套韵[a、ia、ya],之后方言梗摄开口二等与梗摄开口三四等合流,主要元音变为中元音[ᴇ、ɤ],而梗摄合口二等字并没有一起发展,主要元音仍保留低元音为[a]。

Table 11. The colloquial reading and rhyme classification of Geng (梗) second
表11. 梗摄开口二等白读音情况及韵类分合关系
3.5.2. 梗摄三四等
中古梗摄开口三四等在解州小片有系统的白读音,片内具有一致性。梗摄开口三四等白读主要元音为偏高元音[ᴇ、ԑ、ə、ɤ、ᴈ],与同摄部分入声字、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字、假开三文读合流。具体情况见表12。

Table 12. The colloquial reading and rhyme classification of Geng (梗) thirdly and Geng (梗) fourthly
表12. 梗摄开口三四等白读及韵类分合关系
龚煌城(1989)研究《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对音材料,“梗摄开口二等与蟹摄开口二等同注西夏音,梗摄开口三四等与假摄开口三等同注西夏音 [8] ”。王洪君(1987)根据黄振华研究《文海》收集的材料,“梗摄二等舒声与同摄二等入声及蟹摄二等字同注西夏同韵字;梗摄三四等字舒声字与假开三、咸山摄三四等(舒入)、蟹开四、止摄、梗摄三四等入声同注西夏同韵字。可看出宋西北方音时期,梗摄舒声字明确地区分二等、三四等 [7] ”。可见,解州小片的梗摄白读梗摄开口二等与开口三四等分立的情况,与宋西北方音相似。
3.6. 通摄
中古通摄在解州小片的乡宁、吉县等地有系统的白读音,乡宁白读为鼻音韵,读[ən、uən、yn];吉县白读为纯元音韵,读[ei、uei、yei]。两地通摄白读均与深臻摄文读及曾摄开口一等白读相同。此外吉县还与蟹摄合口三四等读音相同。具体情况见表13。

Table 13. The colloquial reading of Tong (通)
表13. 通摄白读音情况
除此之外,山西解州小片通摄其他方言点还有不成系统的白读为元音韵u(ou)、uo的层次。如:吉县“风顺~岭:地名”读为“fu11”、“筒烟~”读为“thuo33”;临猗“弄”读为“luo44”;河津“笼灯~”读为“ləu213”等。白读为u(ou)音类,与遇摄字读音相同;白读为uo音类,与果摄字读音相同。据张惠叶、于银如(2013)调查通摄白读与遇摄合流,如“临猗、运城、永济、河津等方言常用字‘蠓、熥’分别读为蠓绳~子mu3、熥thu1。此外,临猗方言的拱ku3、农务~庄lou0、咙喉~lou0、嵩张~:地名ɕiou4;永济方言的农lou0、咙喉~lou0、筒烟~thou;运城方言的拱ku3、农lou0。通摄白读与果摄合流,如:临猗、运城方言的筒烟~thuo、空架~khuo、总tsuo2 [9] ”。中原官话汾河片其他方言点也存在通摄白读,秋谷裕幸、徐朋彪(2016)“韩城方言通摄里比较特殊的读音,来母笼灯~lɤu0,读同流摄,实际上等同于遇摄,因为韩城方言遇摄合口一等母字端母、来母读同流摄 [10] ”;邢向东、蔡文婷(2010)合阳方言不成系统的白读中通摄字“熥~馍”白读为“thuo31 [2] ”。平阳小片的霍州“洞thu53、虫tʂhu35、葱tshu213、缝一条~fu53 [11] ”(刘丹丹,2020);平阳小片的翼城“公程~村:地名”读为“ku44”等。
丁治民(2002)考察金末晋南籍道士侯善渊诗词用韵,“通摄字押入臻摄有七例,韵字分别为:‘通同动中功宫穷送慵东钟钟’,臻摄字押通摄有13例,韵字有‘人真身认真春谆闻分群文近尽殷尊侖坤魂’等。并将两摄合为东真部。两摄通叶各举二例,如:杂古《尽》354叶‘运牝近寸动分’;杂古《重》351叶‘尽共云动缝近用’;《沁园春》542叶‘真春慵身神尘轮云尊’;《西江月》534叶‘容空认风穷分’在金代万泉(今闻喜)道士刘志渊的词中,发现通摄与臻摄混押两例,即:《行香子》576叶‘蕴中匆宫空宗空空空融’;《江神子》577叶‘奔雄融坤空弘穷踪通风’。除此之外,《益寿美金花》中‘回头省悟,识破浮生如一梦。弃物搜真。忘想忘形出六尘。天清地静。上下冲虚光日莹。宝灿元神。游奕黄都紫府春’,有‘悟’与‘梦’互叶例,可见,在金末元初晋南方言中,通摄与臻摄合流,但仍保留了通摄与模韵合流的痕迹 [12] ”。黄振华(1983)研究《文海》收集的材料,“宋西北方音中,通摄舒声与深臻摄舒声可为西夏同音字注音。如:第九十六韵2宗通-冬尊臻-魂 [13] ”。可见,中古通摄在宋代西北方音中已经脱落了鼻音韵尾,与深臻摄、曾摄合流,同时并存与模韵或果摄合流的局面,这种现象至今仍保留在解州小片方言。
4.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解州小片阳声韵的文白系统,看出其既有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共同特点,又有特殊之处。与中原官话汾河片共有的特点:1) 宕江摄白读为o(ɤ、ə)、uo(uɤ、uə)、iə(iɤ)、yo元音韵,读同果摄;2) 梗摄开口三四等白读为主元音为[ԑ、ᴇ、ə、ᴈ]等,与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假开三文读合流。3) 通摄保留着白读音为u,读同遇摄合口一等。解州小片独有的特点:1) 河津、韩城等地咸、深摄白读分别与宕江摄、曾摄合流。2) 曾摄开口一三等不分立,曾摄白读与深臻摄合流。3) 梗摄开口二等与开口三四等分立,梗摄二等白读多读为低元音ia类,与同摄入声合流。通过历史材料可以看出,解州小片阳声韵反映的特点,与宋西北方音相似。
基金项目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22Y470)。
NOTES
1大荔材料来自白静华(2003)《大荔方言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