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同伴拒绝等消极的同伴关系则会给学生带来一些不良问题(孟雯娉等,2023;姜文斌,2020;宋若飞,2022;黄杰,彭君艳,2022)。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刘杰,孟会敏,2009),家庭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微观系统,对同伴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在家庭方面,家庭功能、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同伴关系(李曦等,2018;张文莉,金芳,2023;谢雅雅,2021)。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尤为重要,大部分研究指出积极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儿童的同伴接纳,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一般此类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更受欢迎(谢雅雅,2021;孔玉荣,2020)。相反,父母采用专制严厉、过分保护和冷漠等不当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对孩子社会性交往产生障碍,使其容易被同伴拒绝(张庆荣,肖兴政,2023)。
同时,家庭因素影响儿童在学校环境中的师生关系。有研究发现,学生的亲子关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师生关系(任春荣,2021)。父母对儿童的关怀关爱与自主性程度与师生关系成显著正相关(诸韵,2019)。相反,父母的冷漠拒绝、过度保护与师生关系成显著负相关(诸韵,2019)。负能量的家庭关系会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交往方式,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陈洁安,2019)。父母采用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抵触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拓宛吟,2020)。根据重要他人理论(史宏波,李文杰,2021),教师作为儿童在学校中的重要他人,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同伴关系。已有研究显示,教师期望较高的学生会减少问题行为从而有效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孔玉荣,2020)。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亲子关系对同伴关系的预测作用(张兴旭等,2019)。因此推测,师生关系可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同伴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刘杰,孟会敏,2009),即使家庭系统对个体成长极为重要,也不能忽视其他系统的作用。社区是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有学者发现,家庭和社区两个微系统之间会相互作用,家庭美德培育与邻里关系密切联系(水丽蓉,2019),而社区的邻里关系也会影响家庭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边玉芳等,2016)。邻里关系较好的家庭,孩子更多乐观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友好的邻里关系对孩子的各种社会交往有促进作用(张妗帆,2012)。因此推测,邻里关系可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同伴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虽然有研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但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父母教养方式和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直接联系,目前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同伴关系三者关系的研究还较少,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也未明。而关于邻里关系在家庭与儿童发展之间的作用的实证研究更少。随着年龄增长,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促进家校社联合教育,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根据影响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和重要他人理论,本研究提出假设,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和邻里关系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同伴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惠州市509名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四年级175人,五年级241人,六年级193人,男生263人,女生246人,独生子女63人,非独生子女446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杨丽珠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杨丽珠,杨春卿,1998),该问卷用于调查父亲或母亲的教养方式,一共40道题目,由父母自评。问卷分为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五个维度,溺爱型为7题(1~7),民主型为10题(8~17),放任型为9题(18~26),专制型为7题(27~34),不一致型为6题(35~40)。问卷采用五点计分,1代表“不出现”,5代表“总是出现”,得分越高表明父母某维度教养方式的表现越突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1。
2.2.2. 同伴关系量表
采用邹泓同伴关系量表修订版(邹泓等,1998),一共30道题目,由小学生自评。问卷包含同伴接受和交往恐惧与自卑维度两个维度,本研究选取同伴接受维度的题目(1~20),共20题。其中,2、5、6、8、9、10、12、13、14、15、16、18、19、20为反向计分。问卷采用四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4代表“完全符合”。同伴接受维度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4。
2.2.3. 师生关系问卷
采用自编题目“你认为自己在学校与老师的关系如何”,由小学生自评。问卷采用五级计分,1代表“非常差”,5代表“非常好”,分数越高代表师生关系越好。
2.2.4. 邻里关系问卷
采用自编题目“你认为你家与邻居的关系如何”“你在小区(邻里)中有几个好朋友”,由小学生自评,采用五级计分,各题目得分相加,分数越高代表学生的邻里关系越好。
2.3.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相关分析,采用SPSS Process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研究方法因采用自我报告法,可能会产生共同方法偏差,为减少此偏差对结果的影响,采用单因子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共15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是19.443%,小于40%的临界标准(周浩,龙立荣,2004),因此认为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表1结果显示民主型教养方式、师生关系以及邻里关系与同伴接受正相关显著;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以及不一致型教养方式与同伴接受负相关显著。
3.3. 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本研究拟讨论师生关系、邻里关系在教养方式(放任和民主)和同伴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SPSS Process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测,使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由表2,表3可知所有路径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
3.3.1. 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

Table 2.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n the laissez-faerie upbringing and peer relationship
表2. 师生关系在放任型教养和同伴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以小学生同伴关系为因变量,以放任型教养为自变量,以师生关系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作用分析。
表2结果显示,中介效应显著:放任型教养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小学生同伴关系(t = −5.56, p < 0.001);放任型教养方式可以负向预测师生关系(t = −2.50, p < 0.05);在加入师生关系后,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t = −4.94, p < 0.001)。因此,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师生关系在放任型教养和小学生同伴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β = −0.11, SE = 0.05, 95% CI = [−0.20, −0.03]),见图1。

Figure 1. The mediator model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图1. 师生关系中介模型
放任型教养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总效应为−0.24,师生关系的中介效应为−0.1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0.11/(−0.24) = 47.21%。
3.3.2. 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邻里关系的中介作用

Table 3.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tic upbringing and peer relationship
表3. 师生关系和邻里关系在民主型教养与同伴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以小学生同伴关系为因变量,以民主型教养为自变量,以师生关系和邻里关系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作用分析。
表3结果显示,中介效应显著:民主型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同伴关系(t = 5.35, p < 0.001);民主型教养方式可以正向预测师生关系(t = 3.47, p < 0.001);民主型教养可以正向预测邻里关系(t = 2.29, p < 0.05);在加入师生关系和邻里关系后,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正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t = 4.08, p < 0.001),师生关系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同伴关系(t = 7.92, p < 0.001),邻里关系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同伴关系(t = 6.77, p < 0.001)因此,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师生关系在民主型教养和小学生同伴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β = 0.10, SE = 0.03, 95% CI = [0.05, 0.16]),邻里关系在民主型教养和小学生同伴关系之间也起着部分中介作用(β = 0.06, SE = 0.03, 95% CI = [0.00, 0.12]),见图2。

Figure 2. The mediator model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图2. 师生关系、邻里关系中介模型
民主型教养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总效应为0.23,师生关系的中介效应为0.1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是0.10/0.23 = 44.33%,邻里关系的中介效应为0.0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0.06/0.23 = 24.94%。
4. 讨论
4.1. 师生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同伴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在放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放任型教养方式及民主型教养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通过具体的行为举止和言语,对孩子的立场,态度和观念进行持久而有力的塑造和引导(朱钇冉等,2023)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江雪,2011),孩子在同伴交往时会下意识地模仿父母的态度。放任型的父母经常对孩子采用拒绝、否认等不良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心理,不主动亲近同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民主型的父母则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更容易表现民主、尊重的态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胡春光,2023)。
另一方面,教养方式还可以通过师生关系间接影响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与依恋理论(任伟,2020),个体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方式会影响其他人际交往。具体来看,放任型的父母与孩子间的积极沟通较少,使得孩子个性冷漠、缺乏沟通技巧,限制孩子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不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相反,民主型下的家庭氛围民主、温暖,给予孩子安全感,孩子会以同样积极的方式与人相处,在校更容易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卢春丽,2022)。社会参照理论(钟佑洁等,2024)指出,儿童会将教师看作其回应的根据,即教师接纳会对学生起到情感偏见的作用从而影响同伴接纳程度。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社交态度柔和,与教师相处和谐,当学生与教师关系较好时往往会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继而获得更多同伴信任,同伴接纳度更高(张兴旭等,2019),此类学生能在学校感受到更高的支持和自主性,从而形成积极的学校态度,促进亲社会行为产生(綦彩莉,202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相反,放任型民主则负向影响师生关系,导致同伴接纳较低。因此,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形成。
4.2. 邻里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同伴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邻里关系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之间也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民主型教养方式既能直接影响同伴关系,也能通过影响邻里关系间接影响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家长民主积极的处事风格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氛围,构建和谐家庭(綦彩莉,2022),这有助于拉近家庭与家庭间的距离,促进邻里和睦。和睦的邻里关系能够给小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这对锻炼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张妗帆,2012;鲁娅蕊,2020),学生在邻里关系中获得的社交技巧可以应用在学校的同伴交往中,进而促进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同时,邻里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家长的态度、行为以及自信(郁菁,黄晓燕,2016),进而影响家长对社区环境的认同度。良好的邻里关系可以提高家长对社区环境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儿童的独立活动(雷诗雅,朱宁,2024),较高的独立活动性可以提高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GD22CJY12)和惠州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20231057709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