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DOI: 10.12677/ass.2024.133253, PDF, HTML, XML, 下载: 39  浏览: 5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甄 翌:湖南工商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of Education
摘要: 从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3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为例,将旅游管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总结出课程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以培养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bjectives,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Taking the cours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ont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cours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so as to cultivate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with political identity, feelings for home and country, cultural literacy,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moral cultiv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文章引用:甄翌.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3): 552-55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3253

1.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已经逐渐成为高等院校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突破思政课“孤岛化”困境、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打造“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所倡导的就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融合渗透,不仅使专业课程的课堂更加生动更加鲜活,也实现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内在统一,达到了“形成课程育人的合力效应”的目标。对于旅游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工作也日益成为旅游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学者从各自课程的角度,以各个院校的实践经验为依托,对于旅游专业课程思政的概念、意义、目标、模式、思政元素挖掘及融合策略等多个方面均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如王丹、曲秀梅通过调查得出旅游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具体含义不够熟悉;认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必要,但必要性程度的认知上存在差异 [1] ;程晓丽,查晓莉等提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健全育人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师资队伍和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等方面进行 [2] 。雷彩霞,周学军认为高校可以从增强学校归属感、提升生活满意度、提高课程思政感知方面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3] 。严荣、祁成凤认为将成果、目标和需求理念融入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中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优化课程思政效果 [4] 。

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的推进,是教师对教的再思考,是学生对学的再认识 [5] ,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既要立足专业,实施思政育人,更要跳出专业,聚焦产业发展新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思政新方向 [6] 。本文从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3个方面,对旅游目的地课程思政进行研究,以期达到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契合,知识要点与思政要点融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融合。

2. 课程思政目标

2018年国家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4门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围绕旅游目的地管理,学习旅游目的地概念,旅游目的地地方理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旅游目的地开发、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节事活动管理、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的影响和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等等,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旅游新业态目的地管理与运营人才。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较为丰富,在课程知识点的教学基础上将思政元素与之结合,可以加深教学目的的深度和广度。思政教育和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将原本专业性强、知识体系健全的课程努力拓展新的教育方式,增加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积极性与认识;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思政教育环境,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课堂,是教学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我们设计课程思政目标如下:引大道,引导价值追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启大智,培育人文精神,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视野、勤奋、专注、毅力、进取心、学术思维与批判思维等;育大能,培养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3.1. 旅游目的地管理基础理论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管理基础理论包含旅游目的地课程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对学生的培养,是从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目标出发,打开学生认知视野,以视频分享的形式展示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目的地大好河山及丰富的目的地文化,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家国情怀的使命,激励学生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对旅游目的地地方理论融入思政元素

地方理论认为每个地方都是充满意义的空间,地方感包含两个层次,一方面是指一个地方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等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指游客从情感、心理等角度来认识任何地方的关系,是主观感受。地方性是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形成的基础,教师在讲解地方性理论的过程中,以学校所在地或附近地域的旅游发展为例,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借助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以我国政府的旅游扶贫项目为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政府脱贫工作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从事旅游事业的职业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文化自信。

3.3. 运营管理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运营管理是对旅游目的地各要素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对旅游活动过程的综合协调管理,包含旅游目的地开发、营销、节事活动管理、安全和危机管理等等。这部分的德育培养以培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为主。一是开发管理中,通过讨论各类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引导学生的全局观、生态观;选择红色旅游目的地规划案例要突出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选择古村落规划案例,领会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的伟大意义。

二是营销管理中,营销管理者向潜在群体和目标群体进行营销,将当地的红色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有效途径传播出去。在教学旅游目的地产品营销时,可以让同学进行线上和线下营销的优缺对比进行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同时可以通过了解营销渠道的多样化和便捷化,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迅速,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是节事活动管理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启发思考节事活动对旅游目的的具体影响,如何借助目的地的资源禀赋,通过节事活动营销城市。实地参观旅游目的地现状结合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把一些地方的活动和文化作为课程的导入,让同学对这些活动和文化进行讨论,例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潍坊风筝节、大连国际服装节、贵州火把节等活动的展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弘扬。非洲乌干达有个叫卡拉莫贾的原始部落以童贞为耻并认为衣服是不吉利的,部落中男女老少坚决不穿衣服,穿衣服的人会受到排挤和霸凌。面对这种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人类最精彩之处就是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文化,文化之间互鉴互融,培养学生世界情怀和世界眼界。

四是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中,结合疫情,通过突发性疫情风险对文旅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响应机制研究,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目的地业态创新等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4. 发展战略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是目的地对其旅游发展所作的长期谋划和指导原则,内容包括战略目标的指定,实现战略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措施。从时空演变视角分析旅游目的地的演变规律可以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目的地发展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能力。教学中,思政映射点可以从“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旅游目的地管理要维持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平衡。例如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创意城市塑造的核心要素讨论,引导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技观和时代感,在湖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案例分析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导入一些“蓝色星球”“地球脉动”“家园”等生态文明的纪录片,增加学生对自然生态中生物作用以及现状的了解,意识到人为破坏的危害性,提高保护生态的意识,还可以学习视频中城市中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城市规划自然化的趋势,为后续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建立生态保护意识,树立“两山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做文明旅游使者。

4.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方法

《旅游目的地管理》所有专题均涵盖不同的专业实践技能,且对应的实践任务要求不断提高。在教学相长、互融互通和产教协同上强化课程的育德功能,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政府、社会、学校、行业、企业等育人主体的主体性,把握好教室、实践基地、互联网三个“教学课堂”,全方位、立体的教学场景体系,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系统育人功能。创立开放性的课程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参与中深刻领悟,提升思想素质,提高各项技能水平。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思政内容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如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法等等,Flash,微课,网络资源,手机APP等等,使课堂学校、实践教学的思政教学与课程内容呼应配合。

总的说来,所谓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需要不断地研究找到思政和课程的融合时机和融合方式。要求教师要熟悉思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实施思政教育元素和专业课程两者的融合。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执行主体是教师,作为专业教师,需要努力做到政治强与情怀深、专业思维和视野新、广、认真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用好专业教材,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目的地管理专业课程中。在实践中找到思政融合的育人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和思想高度,做到课程学习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学方法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教学方式显性和隐性相统一,让学生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

基金项目

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旅游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供需对接及其实现路径研究”(HNJG-2020-0650)。

参考文献

[1] 王丹, 曲秀梅. 高校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认知差异研究——基于966名在校生的问卷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4): 206-208.
[2] 程晓丽, 查晓丽, 杨静凤.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 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J]. 蚌埠学院学报, 2024, 13(1): 85-90.
[3] 雷彩霞, 周学军.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课程思政效果的影响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2(12): 19-29.
[4] 严荣, 祁成凤, 胡珊娜. OBE理念下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22, 13(3): 20-24.
[5] 张朝枝, 陈钢华. 旅游目的地管理[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1-7.
[6] 廖钟迪. 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12):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