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缺位现象教育弥补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Strategies to Compensate for the Absence of Father’s Love in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4617, PDF, HTML, XML, 下载: 39  浏览: 81 
作者: 崔艺馨: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北京
关键词: 父爱缺位教育弥补有效措施Absence of Fatherly Love Educational Compensation Effective Measures
摘要: 父爱缺位现象在当今社会愈发凸显,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教育弥补策略至关重要,旨在为孩子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支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本文旨在探讨父爱缺位现象及其对子女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弥补策略。论文首先分析了父爱缺位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化以及父亲角色认知不足等。接着,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父爱缺位对子女心理、情感、学业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家长尤其是父亲提高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其次,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帮助父爱缺位的家庭改善教育环境,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此外,加强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也是弥补父爱缺位的关键措施。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强调了父爱在子女成长中的不可或缺性,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父爱缺位的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弥补策略,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父爱缺位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fatherly love vacanc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oday’s society,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ldren’s growth. Therefore, studying educational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s crucial, aiming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growth support for children and promot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fatherly love vacancy and its negative impact on children’s growth, and propose targeted educational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absence of fatherly love, including social changes, changes in family 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recognition of the father’s role. Subsequently,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fatherly love deficiency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emotional, academic,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ies were revealed.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calls on parents, especially fathers, to increase their attention to their children’s growth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process. Secondly, schools and society should provide more support and resources to help families with a lack of fatherly love improve their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ir children’s overall quality. In addition, strengthen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to help parents and children establish health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s also a key measure to fill the gap in fatherly lov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emphasizes the indispensable role of fatherly love in the growth of children, and calls on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work together to provide mor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for families with missing fatherly love. By implementing effective educational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we can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fatherly love deficiency on children’s growth and promote their health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崔艺馨. 父爱缺位现象教育弥补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4): 992-100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617

1. 引言

二胎三胎和多孩政策引发的社会现象诸多且凸显,尤其是在生育率严重负增长的趋势下,伴随着年轻人对于婚姻、子女等新时期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父母角色的教育冲突断层,导致“中国缺少的不是孩子,而是父亲!” [1] “父爱缺乏症正在腐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2] “生在完整家庭得到的却是丧偶式教育” [3] “中国孩子普遍缺乏男性应该具备的性格” [4] 等饱受争议的显示社会话题和教育尖峰,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社会性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父爱缺位现象

父爱缺位现象是指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父亲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参与、支持和教育孩子,导致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父爱或父爱的影响不足 [5] 。这种现象可能表现为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缺席、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视、对孩子教育责任的推卸,或者由于父亲自身的问题(如心理健康问题、行为问题等)而无法有效地履行父亲角色 [6] 。父爱缺位现象的产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现代社会中父亲往往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他们难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其次,一些父亲可能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从而忽视了自身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家庭关系不和、离异、父亲自身的问题等也可能导致父爱缺位现象的出现。父爱缺位现象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缺乏父爱的孩子可能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无助,导致他们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信任感。其次,父爱缺位可能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行为发展,特别是对于男孩子来说,他们可能难以获得男性亟需的性别归属感。此外,父爱缺位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因此,关注和解决父爱缺位现象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父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父亲角色,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全面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父爱缺位现象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1.2. 教育弥补

教育弥补是指针对某些教育缺失或不足的情况,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进行补偿或纠正,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父爱缺位现象的背景下,教育弥补显得尤为重要。在父爱缺位的情况下,孩子可能缺乏父亲的情感支持、引导和教育,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情感、学业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教育弥补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弥补这种父爱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弥补的策略可以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家庭内部需要努力重塑家庭教育角色,让父亲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提供情感支持和引导。同时,改善亲子关系也是关键,通过增加亲子互动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和力量。其次,学校和社会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学校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促进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社会可以开设相关教育课程或讲座,提高父亲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教授他们有效的教育方法。此外,对于已经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孩子,心理咨询和辅导也是重要的教育弥补手段。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孩子缓解情感困扰,建立健康的心态,同时也可以为家长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弥补是针对父爱缺位现象等教育缺失情况的重要策略,旨在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孩子提供全面的教育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儿童社会化理论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需要与社会群体、集体以及个人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逐渐成为有责任心、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7]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作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父亲作为家庭的重要一员,其角色缺位将影响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常发展。

2.2.2. 社会角色理论

每个社会成员都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并需要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对于父亲这一角色来说,他们被期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提供关爱、支持和引导。然而,当父亲缺位时,他们将无法充分履行这些职责,导致孩子无法从父亲那里获得应有的关爱和支持,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 “假性父爱缺位”:现象剖析、影响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

从专业的观点和角度,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院校,对于父亲缺位导致的教育负象以及在生活和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和延申影响,都有了一致性的认同。孙云晓,中国青年发展中心的副主任,曾经说过:“缺乏父母的教养,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暗疾。” [8] 相关统计数据可以发现,60.7%的人认为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出现了“父亲缺位”的问题 [9] 。人民日报也在官媒上刊文,称“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10] 这种负象不是短暂的,也不是表象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逆的,对个体的影响会连带到社会以及文化、历史、科学的走向。网络和中国文学,都宣传“女子本弱,为母则强”,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道德绑架,喝了这碗“毒鸡汤”的妈妈们普遍生活得很累,难道男子本强,为父则弱吗?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乌卡时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却默认了一种病态的怪相,那就是将“丧偶式育儿”认为是常态 [11] 。显示生活中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家里或外面,和孩子在一起密切接触的绝大多数是妈妈或者家里的老人。小区花园里放眼望去,很多妈妈带孩子散步,陪孩子骑车,玩游戏;幼儿园门前妈妈接送孩子,参加家长会,跟老师沟通;给孩子买衣服,准备生活用品,带孩子看医生的也常常是妈妈。为什么在国内很难看到父亲单独陪伴孩子的场景呢?数据显示,无论是离异家庭还是完整家庭,父亲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时间,还有与孩子的交往,都普遍少于母亲。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子女,下班回家后却埋首游戏与手机,逃避自己身为父亲在家庭中要扮演的角色和该承担的责任 [12] 。而随着女性社会形态的崛起和角色的关键性,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经济压力,让大多数女性在当妈妈之后快速脱胎换骨,家庭事业两兼顾,在职场打拼一天回到家也要做大部分家务和照顾子女的任务,甚至在经济上提供更多资源的女性也不例外,不平衡的家庭和教育观念使得暴躁的母亲随之产生,“假性父爱缺位”也成为了社会普遍问题,甚至波及婚姻幸福和生育率。

4. 父亲缺位对儿童的深远影响

4.1. 认知完善方面

缺乏父爱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性常常会被束缚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多地呈现出害羞、胆小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也会相应地被削弱,遇事总是躲在角落里,自卑且易内心焦虑,情绪变化大,遇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既不喜欢也不知道该怎样与人相处,常常会陷入一种悲观、消极的负面情绪之中,这对他们的认知发展能力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习惯了过度依赖母亲的孩子,和父亲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情感维系也会淡薄,缺乏应该从父亲身上获得的果断、独立和处事格局以及坚毅德地性格,在生活和工作中缺乏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4.2. 儿童社会化方面

有研究表明,“父亲缺位”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两个家长共同教育导致的三倍。对家庭的和谐气氛和社会的稳定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角松子因为从小缺乏父亲疼爱,而极度缺乏安全感,渴望被爱,这导致她的一生,都像飞蛾扑火一般,寻求父爱的替代品,过得无比艰难。男孩成年后缺乏担当,缺少民族雄性气魄和性别格局优势;女孩则因为父爱缺位导致缺乏安全感或者异性交往能力,很容易遇到渣男。这种负象,如果不及时弥补或者有效纠正与预防,将会对新时期的新生代社会主体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延申负象,带来更深维度的社会问题。

5. 实践案例阐述与分析

5.1. 案例描述

刘晓杉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男生。他的性格自卑内向,懦弱胆小。通过对他的观察,发现他不敢直视他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似乎有障碍,虽然不敢反抗校园霸凌,但是在家里脾气暴躁,爱摔东西,还有过超市的盗窃的行为。这就直接和间接的造成了他存在很多心理发展和性格的问题,例如:没有朋友,不合群,怯懦胆小,成为“校园霸凌”的潜在对象,不敢反抗。

经过我与同学和其他教师的信息收集,发现该生是父母离异,跟奶奶与爸爸一起生活。爸爸是体力劳动者,上下班时间不确定,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不善言谈,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受到霸凌回家不敢讲出来,父亲发下后乱砸东西,喝酒宣泄。父子基本不沟通。所有的课后辅导,接送和起居生活料理都是奶奶负责。最重要的是母亲偶尔与晓杉见面,还都是说爸爸的“坏话”。

5.2. 案例分析

晓杉属于比较复杂的“父亲缺位”案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梳理。

5.2.1. 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他是与父亲一起生活,但是照顾他的和接触时间最长的,是奶奶,这样的情况比母亲角色更加缺乏安全感和沟通。离异后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形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5.2.2. 父亲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父亲的学历、工作和性格原因,使得晓杉与父亲没有沟通的机会,或者说没有沟通的欲望。

5.2.3. 母亲方面存在的问题

然而母亲经常在看望晓杉(此时晓杉肯定是非常希望与母亲沟通获得关爱)的时候,却总是负面投诉父亲的形象,更加深了隔阂。

5.2.4. 正向纠正基础

父亲在发现晓杉有被同学欺负的迹象后,发了很大脾气,证明父亲是深爱着晓杉的,有利于父亲参与纠正;晓杉在家里的角色也比较成熟,照顾奶奶,勤于家务,本性和基础都是不错的,利于本身的纠正。

5.2.5. 目标制定

通过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差异化的关注于帮助,提升他在校园环境中的良好循环,并在不断的提升中,建树自己的信心与正向性格;利用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尤其是同学朋友和老师,给予其加人的心理感受,建立良好的社交技巧,锻炼主动沟通能力,优化心理素质,发掘潜力技能找到自信心的塑造亮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杜绝校园霸凌的环境滋生和自身的条件引导。除了学校和个人方面的目标,还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沟通家访,家校合作,与其父母共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且进行观察和数据统计,以根据反馈进行措施调整。同时,最好措施的预警方案,以应对突发情况。

5.3. 教育弥补实践指导

本文通过文献学习,结合相关知识,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虽然按照既定的目标,笔者很有信心进行负向纠正,但是也让笔者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笔者坚信,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真正阳光乐观起来,于是开始从多个层面针对性的寻找改变孩子的方法。

5.3.1. 积极沟通

与晓杉逐步增加一对一沟通谈心的次数,并且由浅入深的渐进,选择安静放松的环境进行个体化潜入式逐步展开主题,安排渐进任务,并且跟踪反馈,表扬和激励同时,关心在校的日常生活,走进晓杉的内心(基于治理他的敏感度和长期自卑的负面基础,此阶段用了较长时间,需要绝对的耐心和真心,并记录每一次谈心的关键点和刺激点,以及谈话时间的长短)。

5.3.2. 心理引导

引导晓杉正常渠道宣泄压抑的情绪能量,请体育老师带他课后打篮球,帮助孩子将心中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逐步发泄出来,学会有效正确的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沉默,乱摔东西。

5.3.3. 职责安排

在班级内,与班主任沟通,提拔晓杉作为卫生委员,负责卫生的检查和值日的安排,参与职责以提高晓杉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调整消极负面的自我认知,帮助他重新建立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我带晓杉看过不少短视频,在等他奶奶接送的过程中,送给晓杉几本关于小学生心里健康和社交的书籍和隐喻的童话书,并跟他讨论书中的细节和感想。这样可以填充他的课余生活,促使他主动获取知识,正确认知自己的间歇性暴躁冲动的原因并进行激发性改进。

5.3.4. 家校合作

外部原生家庭环境的优化,需要同步。我和班主任一起进行了多次家访,时间渐进。首先以孩子在校的亮点和自身的进步作为突破口,与其父亲沟通孩子教育措施的有效性,并引导父亲在教育和家庭角色中更多参与,加强父子的沟通和对孩子的期望。尤其是父亲的引导杜绝武力和负面语言的传导环境,将会通过双向反馈改善外部心理健康建设环境,使得孩子更大的进步和转变。同时给父亲建议了一些沟通语录(暗含心理暗示),也给了父亲视频课程,用手机可以方便班余时间学习,通俗易懂。我还布置了一些,让孩子与父亲协同完成的任务,并且提前与晓杉的父亲沟通,以免父亲不参与或者不了解,给孩子打击。

随后我沟通了他的母亲,跟她说明了对父亲的负面阐述和抱怨,会对孩子造成的父爱缺位副作用。除此之外,阐述了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晓杉是跟父亲以期生活,更加需要父亲的角色的正向与充分,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和措施的协同。

5.3.5. 幕后建设

在学校环境的措施,我挑选阳光健康,有一定威望和保护能力的同学与其成为朋友和互帮小组,搭建健康学习氛围,降低他的不安全体验,形成正循环。有必要的在其遭到校园霸凌的时候进行人身保护,增强他的内心强大建设。

5.3.6. 针对性措施失效的应急预案

根据相应的对策,本文做了一定的应急预案。例如,如果晓杉不愿意看书,可以组织读书会,大家一起阅读;如果晓杉的父亲不配合,可以动员晓杉的奶奶与起父亲沟通;同时还找了心理咨询师进行资源储备。

5.4. 教育弥补实践成果

5.4.1. 学习成绩方面

通过3个月的发展,晓杉的成绩从办理的倒数11名,提升到了正数17名(班级共计55人),尤其是语文成绩(可能是读书的帮助),作文等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由于坚持练球,已经被入选为“小树苗”校队进行专业培训,发觉了潜力和兴趣。他负责的班级卫生,获得了连续三次的流动红旗,在班级中树立了威信。

5.4.2. 教师侧面评价

各科教师,都评价晓杉在沟通上,积极性和课堂表现力上,突出且进步很大。

5.4.3. 同学评价

同学们已经接受了逐渐阳光的晓杉,喜欢跟他一起聊天,一起做手工,放些一起走,午间一起用餐,因为晓杉读书多,还经常说一些知识和笑话,同学们都喜欢征求他的意见。

5.4.4. 父母反馈

晓杉的父亲,在家里已经几乎不用“粗话”,也克制自己不用武力。跟孩子一起抽时间打篮球和跑步,拒绝喝酒。自己的身体逐渐健康,孩子的性格逐渐阳光。父亲发现晓杉居然很多家务都会做,从孩子获得的进步奖和篮球比赛的喜讯中,逐渐将孩子作为了自己的自豪,与工友的分享中也获得了尊重,提高了信心,整个家庭有序的正能量循环。父亲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每周四固定接晓杉放学,一起打篮球,吃小吃街。晓杉将比赛的奖金,带父亲一起取看电影。父亲还按照我的建议,看了两次心理医生(公益),主动进行了很多父亲教育的手册月度和视频学习。舒缓心结,有时候主动邀请母亲来给孩子过纪念日等。

6. 基于实践案例对如何弥补父亲缺位进行教育弥补的策略

6.1. 提高父亲在生活以及心中的“地位”

现代社会中,每个爸爸都应该在自己的孩子诞生之后,树立起一个正确的自我定位,提高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意识,使爸爸们乐于参加家庭教育,通过图书、网络等方式,提高对子女教育方式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在闲暇的时候,多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当他们有了进步的时候,就应该鼓励他们,当他们有了错误的时候,就应该纠正他们,并给予他们一些处罚,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发挥一个引导和引导的作用,和一个有感情和陪伴的妈妈一起,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双系抚育”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孩子更好的成长。

6.2. 树立父亲威信,感知敬与爱

母亲一定要在孩子和父亲中间起到一个沟通桥梁的作用,让他们彼此更爱对方。可以告诉孩子,爸爸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才辛苦在外面工作,而不是盲目的抱怨,通过背后语言塑造父亲的威信;父亲也不要盲目建立自己的权威,应每天与孩子沟通交流,介入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之中,爸爸们在表达对孩子的情感时要明显,尊重孩子,从而让孩子热爱这个世界。

6.3. 加强亲子活动拓展

可以尝试规定和爸爸有关的书需要爸爸来讲,改善亲子关系。书籍推荐:《我爸爸》《给爸爸的吻》《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多让父亲和孩子进行亲子游戏,从游戏中得到有效锻炼,有助于孩子的运动和智能发展,更能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专注。创办了Facebook的爱德华·扎克伯格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父亲爱玩、会玩的性格,给自己带来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名父亲,他才能保持积极的探索欲,取得如今的成绩;让父亲带孩子去运动,不需要特别抽出陪伴时间,让父亲在自己锻炼身体时带孩子一同去运动,既可以让孩子得到锻炼,又可以让父亲和孩子独处。

6.4. 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父亲形象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一辈子的老师,无形中,孩子会以家长作为榜样。身为父亲,我们教育孩子除了要“言传”之外,更要“身教”,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优质榜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变得更优秀。李玫瑾教授是一位教育方面的权威,她曾说过一句话:“女孩子如果有一个出色的爸爸,那他绝对不会早恋。父亲的爱,让她有一种安全感,让她很难被人体贴和温柔所迷惑。所以,父亲要做好表率,不能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意愿强行灌输到子女身上,要给予子女充分的安全感,言传身教的教育孩子。

6.5. 科学途径弥补父亲的被动缺位

科学途径在弥补父亲被动缺位方面,可以综合多种方法和策略,以系统地应对这一复杂的家庭问题。首先,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父亲缺位对孩子成长的具体影响,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教育和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广泛传播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可以提高社会对父亲角色的认知,进而推动更多父亲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此外,提供育儿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父亲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增强他们参与孩子成长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心理支持和家庭咨询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帮助家庭解决在父亲缺位问题上可能出现的情感和心理困扰。在制度层面,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儿童权益,为父亲提供更为灵活的工作和休假制度,也是促进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最后,建立社区和家庭支持网络,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有助于为那些面临父亲缺位问题的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综上所述,科学途径弥补父亲的被动缺位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从多个层面入手,以形成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

6.6. 改善母亲强势导致的“假性”父爱缺位

改善由母亲强势导致的“假性”父爱缺位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动态、亲子关系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强势的母亲可能因各种原因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有意忽视或剥夺父亲的角色。因此,改善这一状况的第一步是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理解。母亲应努力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促进父亲的积极参与。这包括给予父亲更多的决策权和育儿机会,鼓励他们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以及尊重和支持父亲的教育方式。同时,父亲也应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展现父爱的一面。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和价值观,明确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这有助于平衡家庭权力结构,减少母亲强势对父爱缺位的影响。同时,寻求专业的家庭咨询或心理辅导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改善“假性”父爱缺位需要时间和耐心。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动态和挑战,因此没有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真诚沟通、相互理解和持续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家庭的和谐与平衡,让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滋养下健康成长。

7. 结论与展望

总之,中国大部分家庭的教育理念,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作生活压力,导致了“父亲缺位”现象的出现。父亲对子女养育教育的投入不足,以及对子女的参与度不足,这不但会导致子女自身的成长发展存在不足,还会对家庭氛围的温馨和睦、家庭关系的友善和社会的平安稳定构成了挑战。一个父亲,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了解自己的角色内涵和职责并从中不断提高和专业化,当成一项事业去成就和成长,从细节和基础工作做起,提升自己的教育占比和角色功能,为了下一代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健康心理性格的塑造,拾起自己本应肩负的职责和使命。而作为母亲,也应该给予父亲合理的资源支持和展示父亲复位的条件,并非一味的背负和隐忍。同时也要认识到,及时是被动缺失的父亲角色,在科学合理的策略下,也能充分地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进行纠正,弥补父亲缺位带来的负象,做好教育弥补。

参考文献

[1] 高闰青. 父爱不能缺位[J]. 中华家教, 2017(12): 20-21.
[2] 枫林晚. 红楼呆霸王薛蟠, 缺失父爱难成器——《红楼梦》之“薛蟠的成长” [J]. 快乐作文, 2022(24): 28-31.
[3] 张玲.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与回归[J]. 中小学德育, 2021(4): 31-33.
[4] 王瑞娟. 问题学生教育策略个案研究[J]. 新智慧, 2021(31): 102-104.
[5] 王德军, 王霞. 父爱缺位, 集体应对[J]. 班主任, 2018(7): 42-43.
[6] 刘园. 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教养问题探析[J]. 西部学刊, 2021(19): 113-115.
https://doi.org/10.16721/j.cnki.cn61-1487/c.2021.19.034
[7] 尚玲武. 中小学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的影响及对策[J]. 新课程, 2021(2): 6-7.
[8] 高波. 揭开父爱缺位的假象——浅谈小学道法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的拓展[J].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1, 59(3): 44-45.
[9] 蒋杪. “爸”气归来: 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与归位[J]. 中小学班主任, 2023(19): 48-50.
[10] 王莉. 家庭教育, 父亲应“有所为” [J]. 家长, 2020(28): 1.
[11] 俊汀州. 父亲是家教平衡的“定盘星” [J]. 家长, 2020(28): 18-19.
[12] 郭贵珍. “丧偶式育儿”的危害及解决策略[J]. 家教世界, 2020(Z3):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