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汉英翻译中的动静态转换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A Study of Dynamic and Static Conversion in TV Documentary C-E Translation—Taking A Bite of China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4.124297, PDF, HTML, XML, 下载: 38  浏览: 71 
作者: 杨 芳, 张超雨, 李翠蓉: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动态静态翻译转换汉译英《舌尖上的中国》Dynamic Static Conversion in Translati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 Bite of China
摘要: 汉语是一种“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或者动词词组以多种形式融入句子的习惯和倾向。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英语有一种少用动词或者限定性动词而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习惯和倾向。本文试着从汉语动态和英语静态角度出发,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部分汉英字幕的翻译为例,分析其动静态转换特点,如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名词、介词、形容词及副词;汉语动词的省译;汉语动词译成非限定性动词或者译成并列谓语结构,旨在为电视纪录片的动静转换策略选择提供一点思路。
Abstract: Chinese is a “dynamic” languag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habit and tendency of using verbs or phrasal verbs into sentences in various forms, while English, a “static” language, is primarily reflected in the habit and tendency of using less verbs or determinative verbs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actions by other me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Chinese and static Englis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and dynamic conversion by taking some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of TV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as an example, such as the conversion of Chinese verbs into English nouns, preposition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the omission of Chinese verbs;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verbs into non-deterministic verb structures or parallel predicate structures, aiming to provide a little bit of ideas for selecting dynamic and static conversion strategies of TV documentaries.
文章引用:杨芳, 张超雨, 李翠蓉. 电视纪录片汉英翻译中的动静态转换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655-66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97

1. 引言

电视剧纪录片不同于虚构、模仿的新闻电视节目形式,它是通过艺术加工和展现社会现实素材,以体现真实为本质,是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1] 。近年播出了很多反映中国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优秀电视纪录片,但其于国外传播还存有一定局限。受文化思维差异影响之外,电视纪录片字幕存在的翻译特殊性和译界长时间主要关注进口纪录片的英汉翻译工作,使得目前国产的纪录片汉英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在跨文化交际中,美食是不可绕开又十分有趣的题材。《舌尖上的中国》挖掘的是地方特色资源。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美食与守护者、寻访者、制作者交织而构成一幅真实动人的中国小人物生活图景。它也陈说着关于自然、简朴、恭顺、友情,展现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独特魅力。其主题与框架地方特色鲜明,是世界了解和解读中国历史、现状的一面镜子。因此,研究该纪录片汉英语言动静转换特点,有助于总结动静态转换策略,进一步了解电视纪录片字幕语言背后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真正实现其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价值。

2. 英之静与汉之动

受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影响,整体上看英语语言偏静态,汉语语言则偏动态。西方注重理性,把客观世界看作宇宙认知主体,主张以理性的思维去探索客观世界本质,善借用名词来进行抽象的科学思考,目的是为以理服人。作为形态语,英语造句倾向于抛开时间顺序而注重空间结构,先构建主谓,再运用各种关系组织句子。这使动词使用严格受语法和句法限制,往往需通过构词法将其转化为其他词类。除了非限定性动词和借助动词以外的词类(包括动词的同源词,如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以及介词、副词等)外。汉语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在英语中也可通过省略动词来表达,其使用优点不仅降低了动词的使用频率,且了弱化动词的表达特征,因而其语言往往呈静态特征。

从理论上分析,英语语言以动词为中心,然实际上名词和介词占优势;而汉语理论上以名词为重点,实际动词却占优势 [2] 。受“人是万物之主体”的思想教育,中国语言文化习惯用动词来表达情感和态度,善借用动词进行形象思维。作为典型分析语,汉语无明显词类界限,且动词不需形态变化,也无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形式之分。同时汉语也无人称、时态、体态、数的变化,因而使用灵活。汉语的动态倾向特征主要体现动词在句子中的连用、重叠、重复,以及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汉语各种成分。

3. 电视纪录片字幕翻译特点

与传统“二元文本”的呈现和阅读方式不同,电视纪录片字幕翻译是保留影视剧原声状况下,然后将源语语言翻译为译语,并通过文字的形式将其叠加于屏幕底部的一种翻译 [3] 。其语篇由字幕和声音、配乐、画面等非语言类符号一同构建,译者必须充分借助“原文”和“译文”之外的“中间文本”来建构译文内涵意义。字幕在屏幕上的停留时间和所占空间有限,译入语观众对稍纵即逝的字幕印象不大深刻,因此每条字幕也都应该简练完整。并且译者须重视纪录片字幕中的书面和口语间不断出现的语域变化,以保证译语的准确可读性。纪录片翻译是翻译领域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存在综合、即时、浅显和聆听性等特征,这客观上也对译者在字幕翻译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央视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2012年开始制作,目前为止已播四季。它紧扣中国人对生活和美食的美好追求,通过展示食物制作过程,体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人情冷暖。慈祥的挂面爷爷、漂亮的豆腐少女、精致的城市主妇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叙述了中国各个地方的美食、生态和风土人情,展现出了浓浓的烟火味。其体现的生态思想,对自然、食物和劳动的敬畏既是传承着传统文化,也呼应着国际普遍认同的绿色环保主流价值观。《舌尖上的中国》中使用了许多动词,突出了汉语语言的动态特征,而对于其英语字幕的呈现,多使用表静态特征的词。这部纪录片一播出便迅速走红,播出期间收视率居高不下,国内外观众对之赞不绝口,兴趣浓厚,其原因离不开出色的译文质量,特别是其动静态的转换处理。

4. 《舌尖上的中国》动静态转换策略分析

对于《舌尖上的中国》字幕语言处理,译者充分考虑到了汉英语言的动静差异,选取了合理贴切的翻译策略,将其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合乎情理地转换成目的语。本文具体的翻译策略包括将汉语动词转换为英语语言中常用的名词、介词、形容词以及副词;省译汉语动词;汉语动词转换为非限定性动词或者并列谓语的结构形式。

4.1. 动词转换为名词

相比较动词,名词更具概括性和陈述性。英语对名词的喜爱,不仅以前如此,现在更是相同。A Dictionary of English (Longman, 1974)由Bamhary主编。就其所述A字部分来说,有关新词条就有281项,而名词达到204项,占95%以上 [4] 。《舌尖上的中国》汉英翻译中,最常见的动静转换现象是动词转名词。这些名词通常有动词的同源名词,如抽象名词、动名词以及表示动作意义的名词。

例1:

原文:发酵后,叶酸被分解

译文:After the fermentation, oxalate acid is discomposed.

例2:

原文:只需,以免破坏纤维

译文:Rubbing and pressing are only be used in case the fiber is destroyed.

例3:

原文: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

译文:One yuan for each bun, no bargain.

例1主要介绍中国东北人制作酸菜的发酵过程。动词“发酵”是不断产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受时间、气温影响,而不是表达简单的“发酵”这一动作。将动词“发酵”译成英语中带有静态特点的抽象名词“fermentation”能更好地使英语表达出“发酵”的真正含义,也符合英语阅读习惯;例2讲述火腿的腌制。火腿的腌制方法简单方便,只需用白酒和自制的食盐等简单配料。接着只需要进行揉压,而不是用针扎,这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火腿的完整以及其腌制后的香味。通过将汉语动词“揉、压”转换为英语中的动名词作主语,体现出来英语静态特点,也是英语观众能够快速了解火腿腌制的重点,也能使语言结构更加连贯得体;例3将讲汉语动词“还价”,转换成为了带有动作意义的名词“bargain”,充分体现了英语的静态倾向。《舌尖上中国》不仅介绍美食的制作过程,也体现美食与人,人与社会的多元关系。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窑洞”中住着一对老人,一生都在为做“黄馍馍”而辛苦劳作。做好黄馍馍就拉去卖,物美价廉,一销而空,好评如潮。英语中用表达静态名词“bargain”表达了汉语中“从不还价”,体现出老人老实、干脆和讲诚信,并且深受消费者喜爱、信任与支持。这也最大程度实现了对原文的忠实和以目的语为依归,保障了英语国家观众的可理解性。

4.2. 动词转换为介词

就语法功能或者词汇意义的范围及变化来说,汉语的介词都没有英语介词那么活跃,因而其介词用得比较少 [5] 。作为形态语,英语介词较名词和形容词活泼,其使用多于动词。介词本身虽没有完整词汇意义,无法单独作为句子成分,但介词短语往往能用来表达动作、行为等进行的状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动词的作用。如表方法的“by, with, through”;表动作进行的“at, on, in”;表方位的“under, above, over”。因而在汉翻英时,因结构所需可将汉语动词转换为不受句子结构和形态变化阻碍的介词和介词短语,以表达英语的静态特征。

例4:

原文:西安人吃的白吉馍火烤制

译文:The buns that Xi'an people eat are baked on fire.

例5:

原文:细腻的米粉再配以火辣的肉汤,一日三餐都可以作为主食

译文:Refined rice noodles in the spicy broth can be served for any of the three meals daily.

例6:

原文: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译文: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food, the Chinese are always looking for an Inspiration for Transformation.

在西安,白吉馍是一种面食,与肉的制作方式不同,用火烤的过程中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其颜色、形状的改变,以及注意火力的大小。例4英译文使用介词“on”来表达汉语的“用”,更好地表现动作的进行,体现了英语静态特征;例5将英语中的“in”替代汉语“配以”动态倾向的词,也是一种重要且表达英语静态的手法;为了使行文更加体现出流畅、灵活、句式结构更加连贯,例6没有将汉语动词“怀着”直接翻译为英语的定式动词表达一种真切的情感,而是通过使用“with”来表达其静态含义。

4.3. 动词转换为形容词

英语中,部分形容词还有动词特征,比如“open”兼具动词和形容词性。另外动词的同源形容词与弱化动词(be动词、系动词等)和相应的介词连用也能够在句子中表达常规谓语才能表达的意义,如be fearful of… = fear…, be doubt about… = doubt about…表达动词含义还可使用与动词同词根的形容词,如词根为“familiarize”的形容词“familiar”。通过动词加上前缀和后缀所形成的形容词,典型前缀为“a-”的形容词,如“asleep”,典型后缀为“-ful”的形容词,如,“thankful”都能够在英语中表达动词含义,继而体现英语语言的静态特征。

例7:

原文: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稻米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

译文:No matter how things have changed, the leading status of rice remains unchanged.

例8:

原文:绥德盛产糜子

译文:Suide is rich in the glutinous millet resources.

例9:

原文:我们应该感谢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译文:We should be grateful to the people who use their hands and brain to make so many delicious food.

例7中将汉语中的宾语转换为英语中的主句,而将汉语的动词“动摇”转换成作表语加前缀的形容词“unchanged”,增加其静态感。例8和例9分别将英语语言中形容词“rich”与动词同源形容词“grateful”位于弱化动词“be”和相应的介词搭配,以此替代汉语中的动词含义。

4.4. 动词转换为副词

英语中,副词有时也可以表达动词含义,如英语中大量与介词同态的副词可以直接翻译成动词,如“up, down, in, out”。

例10:

原文: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译文:Nowadays, when we have the power to be far away from nature and enjoy delicious food, we should be grateful to the people who use their hands and brain to make so many delicious food.

例10译文的副词短语“far away from”中使用了副词“away”来表示汉语动词“远离”,有效表现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的状态,体现其静态特征。

4.5. 动词省译

静态特征在英语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动词的省译。

例11:

原文:一颗豆腐,一粒玉米

译文:One corn for one piece of tofu.

例12:

原文:中国人用豆腐表达了自己柔软变通的适应性。所有的这些,让一粒黄豆得到了升华,这些乳白色的浆液令人浮想联翩

译文:The Chinese people are showing their adaptability through tofu, and thus, soybean has been sublimated. The milky juice arouses many thoughts in our mind.

例11译文省略了动词“吃”、“投”,使语言的静态感增强。而例12则直接使用静态名词短语“many thoughts in our mind”来取代带有修辞意义的动态汉语四字格成语“浮想联翩”。汉语中,有的四字词语所属于动词性联合词组。其整个词组的句意功能与组成部分的功能是相同的,且传达的信息也相重复。因此英译时可只译一部分。

4.6. 动词转换为非限定性动词

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等非限定性结构在英语中较为常见。虽不做句子谓语,但可做句子其他成分来表达汉语动词的概念。

例13:

原文:住着自己的窑洞,吃着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译文:Living in his cave house and eating the food he plants, Huang feels satisfied.

例14:

原文:妈妈要抓紧时间赶制酸奶豆腐

译文:The mother must hurry to make the milk curd.

例15:

原文:在酱油里翻滚过的任何食物都被赋予了浓重的酱香味

译文:Food rolled in soy sauce gives us a special aroma.

例13译文使用现在分词“living”和“eating”来表达原因状语;例14译文使用不定式“to make”来表达目的状语;例15中将过去分词“rolled”来表达后置定语。这些词都由动词转换而来,能够表达动态意义,但同时又具有静态倾向。

4.7. 动词转换为并列谓语

汉语动词也可转换为英语的并列谓语。在英译汉语连动句式时,译者首要考虑汉语各动词的逻辑和时间排序,以便判断它们之间所处关系及性质,确定源语文本中的动词是否都该属于目标语文本中的谓语动词。若都是,则应将其译成并列谓语。如果在多个动词中有某几个中心动词可作谓语动词,而其它的为次要动词,则能将这些中心动词作并列谓语处理,再把次要动词进行词性转换,也可译成动词的非限定形式、根据句子的中心主干再进行空间搭配。

例16:

原文: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

译文:To get the gift of nature, people collect, pick, dig, and catch all year round.

例16译文将多个汉语动词译成并列谓语,而将不定式动词短语“to get…”作为目的状语来使用。这种比较特殊的句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英语所呈现的静态特征并不是当用英语而全然弃之。

5. 结论

本文对《舌尖上的中国》汉英翻译过程中的动静态转换现象进行探讨,并尝试分析总结其汉英转换策略。《舌尖上的中国》汉语动词的使用频率高,并且在其英译文中很明显使用含有静态特征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来表达汉语动态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英语静态语言的处理,并没有过度将动词进行转换,这避免了因英译文本的绝对静态化而丧失语言应该有的生气。在动静态转换的讨论背景下,电视纪录片汉英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将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阅读感受等充分考虑在内的一个对等再现过程,即最大限度的让译入语观众与原语言观众获得相对对等的感受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转换分析过程中,译者需将汉英动静态转换特点纳入考虑因素,并不断总结,以期电视纪录片的翻译质量更高、更具文化传播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建民, 张珊珊. 纪录片《人文永昌·行走古驿道》字幕汉英翻译实践研究[J]. 保山学报, 2019, 38(3): 87-91.
[2]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3] 易威伟, 张祖瑞, 王林海. 文本类型视域下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 17(5): 88-91.
[4] 王文华. 动静之间[J]. 中国翻译, 2001(2): 44-47.
[5] 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