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研究——以《文心》为例
Research on Ye Shengtao’s Reading Teaching View —Taking “Wenxi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5691, PDF, HTML, XML, 下载: 35  浏览: 77 
作者: 杨艺星: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关键词: 叶圣陶《文心》阅读教学观启示Ye Shengtao “Wenxin” Reading Teaching View Enlightenment
摘要: 叶圣陶作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在批判继承传统阅读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拓展自己的阅读教学思想,而《文心》就是承载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载体之一。该书虽然讲的是三十年代的语文教学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有些根本的语文教学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对《文心》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以《文心》为例,研究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Abstract: Ye Shengtao, as a famous Chinese educator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criticizes his traditional reading teaching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onstantly expands his reading teaching thought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and “Wenxin” is one of the carriers of Ye Shengtao’s reading teaching thought. Although the book is about the Chinese teaching problems in the 1930s, but so far, some fundamental Chinese teaching problems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solved, so the study of “Wenxin” is still of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our current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will take “Wenxin” as an example to study Ye Shengtao’s view of reading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quality.
文章引用:杨艺星. 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研究——以《文心》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5): 282-28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691

1. 引言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他的阅读教学观更是独树一帜,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因此,本文旨在以《文心》为例,从中研究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为帮助当今语文教师实现叶圣陶“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目的提供有益的启示。

2. 叶圣陶《文心》中阅读教学观的形成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教育思想不断涌入,再加上国内的新文化运动,使得“民主主义”的科学思潮在全国范围内扎根,这些都为叶圣陶阅读教学观的形成创造了广泛的社会条件。在三十年代前期,正在编写《中学生》的叶圣陶和夏丐尊两人,发现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于是志趣相投的两人决定共同着手编写一本故事体裁形式的,专讲读和写的,符合教学规律的理想教材——《文心》,形成以生活故事线、多样人物群、读写教学法为主要特色的文章 [1] ,来为青少年们答疑解惑,满足青少年们的阅读和写作需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文心》全文以学生周乐华的视角讲述了一批青少年由初中入学到毕业的学习历程,仅用三十二篇,就使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逐步理解了阅读和写作的真谛,并启示广大学生和教育者,知识不应该局限在课堂里,而应该与生活接轨,将阅读知识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 [2] 。语文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大支柱,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叶圣陶在《文心》中体现的阅读教学观,对于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十分有益。

3. 叶圣陶《文心》中的阅读教学观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支柱,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因此,在《文心》中,叶圣陶强调,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以学生为本;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期让学生学会自能阅读,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3.1. 以学生为本

自五四运动以后,国内广大教育家在杜威“儿童本位论”思想的影响,纷纷意识到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崇“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叶圣陶形成了自己的儿童本位观。叶圣陶认为,儿童是受教育的主体,是自身成长的主体,自有适应其求知与创造的需求和本能,教师不应该“灌输式”的教授学生,而应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检验真理。基于此,叶圣陶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的“双心”思想,他反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字解释,提倡启发式的指导,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主张 [3] 。

在《文心》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主要在师生,生生,父子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得以体现。如在第一篇《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中( [2] , p. 1),乐华的父亲枚叔在辅导乐华和大文做功课时,面对乐华提出的疑问,枚叔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站在引导者的位置上,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学会站在古人的视角上获取经验、读懂文章。又如第二章《方块字》中( [2] , p. 9),王先生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方式讲解选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互相评价,自己只在需要补充的地方加以说明。这正是因为王先生明白当时时局动荡不安,学生无书可读,教师无地可教的现象随时会发生,因此急于教会学生们自学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仍然可以自主学习与阅读。再如第十二章《戏剧》中( [2] , p. 80),王先生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戏剧,他们在学习过《桃花扇·余韵》后,自主翻阅相关书籍了解戏剧知识,并将阅读所学的戏剧知识运用到剧目的编排与表演上。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使得教学更加灵活生动。综上所述“儿童本位”思想在《文心》中无处不在,而这恰恰是当今语文新课改所要追求的价值 [4] 。在教学中,枚叔和张先生等人都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循善诱的传授知识,以求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以读懂生活这本无字的书。

3.2. 以生活为源、以语文为器

《文心》虽然写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存在的语文教学问题,但其“阅读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谓“阅读生活化”是指,将语文阅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强调语文阅读并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叶圣陶也说:“文字的课本之外还有非文字的课本,非文字的课本罗列在我们周围,随时可以取来利用,利用得适当,比利用文字的课本更为有效。” [5]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以生活为源、以语文为器”教导学生不仅要读有字的书,更要读无字的书。

《文心》中的内容大部分选材于初中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书中的教学内容并不局限于课堂,而是涉及到了家庭指导、郊游、演讲和互通书信等形式。如在第一篇《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中( [2] , p. 1),乐华、大文两个学生正在预习鲁迅的《秋夜》时,由于自身的经验不足,在阅读时对于文章中的许多内容都觉得莫名其妙难以理解,于是指导他们的枚叔解释了阅读时的内外经验,外部经验就是景物的状态,内部经验就是作者对于景物的感想,正是由于乐华和大文两人阅历尚浅且在阅读时没有带入自己的“经验”所以难以读懂文章。这也说明,阅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不应脱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又如在第二篇《方块字》中( [2] , p. 9),乐华和大文在课堂中学习了很多关于方块字的知识,这让他们对方块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回家的路上,两人一边走一边讨论看到的字,无论是招牌、里巷名称、还是广告牌、标语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生活处处皆语文,乐华和大文将语文学习由课内扩展到课外,在生活中挖掘语文知识,这样生活化的阅读方式,不仅获取了语文知识,而且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再如第八篇《诗》中( [2] , p. 47),枚叔推荐乐华和大文读俄国的工厂诗,因为此时陶渊明的田园诗已不再适用,工厂诗和都市诗才是他们生活的写实。正是由于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因此阅读文章时必须考虑时代背景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时代的错误者。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当与生活相联系,应当“以生活为源”这是当前新课改的趋势,也是未来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只有让学生开展“活”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6] 。

3.3. 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 。所以,语文老师应基于课程标准,把重点放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获取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叶圣陶认为“教育之精髓在于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而要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 。他认为阅读教学不只是教师的逐句讲解,还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叶圣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一套阅读教学过程即“预习–讨论–练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谈预习。预习是个人阅读的首要阶段,一般在课前完成,学生在预习中一般通过查字典来解决字音、字形等问题,在预习结束后还需要接受教师的指导。如在第一章《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中( [2] , p. 1),着重叙述乐华、大文两人预习鲁迅《秋夜》和姚鼐《登泰山记》的情况,乐华和大文预习《秋夜》的步骤是先一行行地默读,遇到不会的生字生词,就用铅笔勾画出来,然后用《学生字典》逐字查阅,最后在全体通读一遍。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预习的过程与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认为,在阅读中最重要的阶段就是预习。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其次,谈讨论。“讨论”就是“对话”是集体阅读的中心环节,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过程。如在第九篇《文章病院》中( [2] , p. 64),王先生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自主交流与讨论中总结归纳出文字的毛病与种类,老师只对不完善的部分进行补充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使不同的思维之间产生了交流碰撞,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也会在这种交流碰撞中得以解决。语文教师也应该借鉴这样的阅读方法,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最后,谈练习。练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包括朗读、吟诵、做读书笔记等。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的过程就是要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如在第十四篇《书声》中( [2] , p. 93),乐华等人去拜访王先生,一进门就听见王先生琅琅的读书声,于是师生之间就“朗读”展开交流,原来“读”也是有讲究的,真正的朗读应该是富有感情和思想的,而不是像和尚念经般地有口无心。王先生向学生们解释了升降、缓急、强弱等阅读符号的用途,以期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有思想的朗读,将语言文字的知识转化成自己内在的东西,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4.《文心》中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在当今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文心》中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本文将探讨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在当今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4.1. 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读氛围淡、教师引导少、学生阅读少等问题 [9] ,整体的阅读呈现一种失控的状态,有的学生只读课本,除了课本以外基本不读其他的课外书;有的学生读了一些课外书,但也存在着追踪读流行和功利性读书等问题。因此,当代语文教师应从《文心》中汲取养料,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首先,语文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和教学方式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将阅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引导学生阅读与他们兴趣、爱好、经历等相关的书,将阅读内容中的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察觉阅读获得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使学生感觉到实用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会喜欢上阅读。其次,语文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分享会、朗诵比赛和文学社团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活动形式。例如教师在教学《雨巷》和《再别康桥》等具有文字美、意境美和节奏美的文章时,就可以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感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培养阅读兴趣。最后,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发现问题,如教师在讲评阅读理解时,不应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以上,都是《文心》给我们的教育启示。在《文心》中,阅读的场景是随处可见的,通过描写王先生在图书馆细致地指导学生挑选课外书籍和学生们积极参加读书交流会并主动交流读书心得等场景,都能使我们感受到学生和老师对于阅读的喜爱。于漪老师认为“激发兴趣是阅读教学入门的金钥匙” [10] 。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文心》中的阅读教学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语文能力。

4.2. 加强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还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把阅读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还是会出现读不懂、读不准、读不完的情况,其根源之一在于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即没有弄清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文心》旗帜鲜明的告诉我们:语文为生活服务。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适应生活。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回归教学观,树立起“生活即语文”的教学观念 [11] ,加强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消除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假大空”,使学生能够通过真实情境和生活经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以真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就是加强《文心》中枚叔所说的“内部经验”和“外部经验”之间的联系。首先,加强学生对“外部经验”的感受,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但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可以达到与作者相类似的程度。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所写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曲曲折折的荷塘”和“田田的叶子”等;而在《荷塘月色》中下文所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学生阅读到这里会感到难以理解,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还不能拥有作者此时的生活经历,所以难以理解作者的内部经验。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情景中,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心轻松、与世隔绝的情感。学生与作者的“内部经验”固然存在差异,但通过加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就可以增强学生的“间接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营养,从《文心》中获得启示,加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理解文章、学习知识,为生活化语文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12] 。

4.3. 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仅仅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在阅读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科学阅读方法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多比较、多归纳、多触发、多揣摩,使学生可以进行有效阅读,从而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让学生在离开教师以后,也能够自主阅读,从而达到叶圣陶期望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目的。

首先,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比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比法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比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两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的佳作,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语言特点,《荷塘月色》是一篇雅致的散文,文章语言多用叠词,书面语多有用典之处,如“蓊蓊郁郁”“凝碧的波痕”等,而《故都的秋》则是生活化的语言,显得平实朴素,如“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等,以此带领学生鉴赏不同散文写景文字的特点,打破单篇阅读精讲细读的藩篱,让学生学会在自主阅读中建构知识。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多归纳。例如在鲁迅的《孔乙己》中,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文章中描写孔乙己悲惨遭遇的细节,如“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糟糟的花白的胡子”和反映社会冷漠、残酷的细节,如“他们故意高声喊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等帮助学生揭示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个体在这样的社会中的无奈。以此指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并将这些信息合成为有意义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快速地检索和提取信息。最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多触发。学生的人生阅历是有限的,但是由一篇文章,一件事,领悟到别的文章或事,这就是触发。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初读“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可以感悟到作者对于父亲的爱和思念,再读时结合自己与亲人分别时的场景,可以触发学生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和亲情的珍贵。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感悟,正如第十三章《触发》中所谈论的一样,读书不能够孤立的读一本书,而要和自己读过的书、做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感之间相互联系、产生触发,以获得新的体验或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3] 。

叶圣陶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所创作的《文心》,历经八十余年,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辉,其中所体现的儿童本位观和读写生活化理念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精读与略读、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都可以从《文心》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从《文心》中探讨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但《文心》毕竟创作与上世纪三十年代,虽然面对的主要教学问题没有改变,但所处时代和所教授的人群还是有所不同。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当重读《文心》,把握其中的精神内核,结合实际生活,重塑新时代之《文心》,以期达到叶圣陶先生要求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拥有良好阅读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容侨. 前瞻与化用: 《文心》之“读写生活化理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2] 夏丐尊, 叶圣陶. 文心[M]. 上海: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2018.
[3] 侯俊青. “教, 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理念下的语文“双心”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 教师教育论坛, 2019, 32(8): 57-59.
[4] 王艳玲. 儿童本位: 中国课程发展的转型——钟启泉教授访谈[J]. 基础教育课程, 2010(Z1): 13-20.
[5]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14.
[6] 张晓霞. 推开生活阅读的大门[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8(10): 8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8] 任苏民. 一种“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和话语——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探析[J]. 教育史研究, 2021(3): 57-69.
[9] 路悦巍. 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 中学教学参考, 2013(28): 67.
[10] 于漪. 于漪语文教育观自述之三 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 语文学习, 1989(2): 87.
[11] 王林发, 车丽金. 指向生活实践的实用性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3, 24(5): 67-70.
[12] 王慧.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摆脱与生活脱离的困境[J]. 成功(教育), 2012(24): 136.
[13] 黄炳贵. 在名师教学中寻找阅读教学的诀窍——以特技教师王崧舟教学方法为例[J]. 名师在线, 2023(29):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