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及运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 of Liangshan Yi Torch Festival
DOI: 10.12677/ae.2024.145732,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48 
作者: 张 霞, 李艳玉: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凉山彝族火把节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资源运用Liangshan Yi Torch Festival Patriotic Educ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Resource Utilization
摘要: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中国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本文通过对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爱国主义涵育功能等方面内容,探讨了火把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方式和实践路径,为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丰富火把节在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以促进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Abstract: The Liangshan Yi Torch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the Yi area of China.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contains rich patriotic education resource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resources of the Liangshan Yi Torch Festival,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patriotism cultivation fun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Liangshan Yi Torch Festival,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the Torch Festival in patriotic educatio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patriotic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Liangshan Yi Torch Festival, enrich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Torch Festival in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triotic spirit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张霞, 李艳玉.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及运用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5): 547-5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32

1. 引言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第二十九条,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及其他重要节日,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纪念庆祝活动,增进家国情怀。在新时代背景下,各民族传统节假日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少数民族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浓郁的盛大节日。早在2006年,凉山彝族火把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凉山火把节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当天,彝族人民会穿上盛装,“高举着用松脂、山蒿捆扎成的火把,以本民族特有的形式狂欢游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为期三天的节日里,人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聚会村间。千里凉山纵情欢歌,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1] 。

凉山彝族火把节文化意蕴丰富,历史渊源悠久,影响力强。目前,学术界对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火把节历史起源、文化内涵进行研究;二是从火把节具有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的价值来进行研究;三是火把节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运用来进行研究。总体来看,虽然有不少文献对重大节日发挥爱国主义的涵育功能进行研究,但针对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研究数量颇少,关注度不高。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凉山彝族火把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并对增强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起源传说丰富,其中“火崇拜”说和“反抗”说占据主流地位,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有着紧密联系。据凉山彝族自治州志记载:“远古时候,人间丰衣足食,天王对此不满,于是派大力神下凡逞威,毁坏庄稼田园,打死牛马牲畜,英雄朵阿惹挺身与大力神摔跤搏斗,战胜了他,大力神恼羞成怒,撒下香炉灰,变成各种害虫,人们便点火来烧。这就是火把节摔跤、斗牛、点火把的由来。” [2] 可见,凉山火把节起源于对火的崇拜,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反映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与凉山彝族火把节联结的活动,如祭祀、舞蹈、歌唱等,展现了彝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彝族的精神世界,也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凉山彝族火把节作为中国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在新时代,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参与者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古老的节日在保留了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转化。由于多民族的参与,它又被赋予民族团结、国家认同的新内涵和意义。” [3] 参与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各民族人民在活动中,共同庆祝、共同祈福,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虽然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习俗和传统,但在共同庆祝火把节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展开了密切的交流和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跨民族的团结、融合与和谐。

凉山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共同参与的盛大节日,人们齐聚一堂,不分贵贱、不分老幼,身着传统服饰,纷纷燃烧火把,燃烧香火,载歌载舞。这种仪式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感谢,也是对自然的祝福,寄托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民俗节日的代表,传达着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珍爱万物的理念,这对于当代绿色发展观的进一步实施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4] 在节日活动中,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教育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火把的燃烧还象征着旧的结束和新的开始,寓意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彝族人民表演原生态的舞蹈、歌曲,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共同传承着文化,体现了彝族对自然、对生命、对宇宙的感悟和崇敬。

总而言之,凉山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祖先、自然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热爱,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丰富与多彩。

3.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爱国主义涵育功能

“中国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通过多种多样的仪式将其中的爱国主义内涵更加形象和具体地表达出来,从而强化人们的感知,有效促进节日爱国主义涵育功能的发挥。” [5] 火把节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庆祝活动和仪式中蕴含的团结精神、对先辈的敬仰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元素。

3.1. 强化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凉山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通过节日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彝族人民展现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与自豪,这种文化自信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体现。从祭祀仪式到舞蹈表演,民族服饰到传统习俗,彝族人民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在青年一代中培养了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对维护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尽管凉山彝族火把节承载着悠久的传统,但彝族人民并不止步于传统,他们不断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在火把节期间,人们会融入一些现代元素,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现代舞蹈、电子音乐等。这种创新不仅展示了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也增强了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此外,凉山彝族火把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前来参与,借助媒体的报道和社交平台的传播,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特色美食等得到了展示和销售,彝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宣传和推广。观众们在参与和观赏火把节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魅力,也对彝族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创造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增强了对彝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3.2. 传承历史记忆与爱国情感,赓续红色血脉

凉山火把节作为彝族的传统节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传承历史记忆与爱国情感的重要载体。首先,火把节的起源与传说紧密联系着彝族人民的历史斗争,这些传说中蕴含着对自由、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不公不义的反抗精神。通过节日的庆祝活动,彝族人民缅怀先辈们的英勇斗争,这种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先辈的敬仰,自然而然地激发了人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自豪。其次,火把节期间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如点燃火把、祭祀祖先等,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这些活动让彝族人民在共同的庆祝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对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情感。最后,火把节的庆祝活动往往伴随着对彝族历史英雄的纪念,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和精神成为激励当代彝族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重要力量。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和传唱,历史英雄的形象和精神得以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激发起他们对民族历史的兴趣和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

总之,凉山火把节之所以能够有效传承历史记忆与爱国情感,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彝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实践之中,通过节日庆典的多种形式,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精神和文化的价值传递给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从而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培养和强化了对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情感。

3.3. 激发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引领和谐社会风尚

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彝族人民会在同一片区域欢呼庆祝,或积聚在广场,或簇拥在规划场地内,人们燃起火把,手拉手围成圆圈,环绕在火堆外围,热情洋溢地载歌载舞,共同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集体性的庆祝方式,加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强化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了集体主义精神。火把节期间的竞技活动,如摔跤、斗牛、赛马等,不仅是彝族人民展示勇气和智慧的舞台,还是增进社区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方式。这些活动强调集体荣誉和团队合作,培育了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爱国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火把节的传说和起源故事中蕴含着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历史上对不公不义的反抗和斗争。这些故事传递了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激励着人们为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繁荣而共同努力,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传承。凉山彝族火把节同时也是一个全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它跨越了地域和族群的界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庆祝的时刻。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了多元一体的社会风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文化动力。

3.4. 激发爱国行动与责任感,培养时代新人

新时代背景下,凉山火把节作为中国彝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载体,更是传递“爱国”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火把节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有效激发了他们的爱国行动与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凉山彝族火把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的机会。在参与节日的筹备和庆祝过程中,青少年能够亲身感受到民族的历史与传统,这种文化体验能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进而转化为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中往往包含了对历史英雄和民族先辈的纪念,这些英雄事迹的传颂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和行动力。通过学习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奉献,青少年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积极的爱国行为。在节日中,青少年还可以参与志愿服务,如协助组织活动、帮助维护秩序等。这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行为,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个人层面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培养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行动力。

4.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运用策略

“重大节日体现着民族的共同情感和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符号,在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6] 凉山彝族火把节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民族节日,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于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运用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一系列策略,这些策略不仅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原真性,还要创新教育方法,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传承与应用。

4.1.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整合教育资源能够有效地将火把节活动转化为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场所,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还能够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开发特色教育课程。将火把节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等融入学校教育课程中,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例如,在历史课上讲述火把节的起源和彝族人民的抗争故事,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讨论火把节中的礼德教育意义,在艺术课上学习和创作与火把节相关的艺术作品。二是教育主体多元化。动员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参与到火把节的教育活动中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火把节的庆祝活动,家长可以在家中讲述火把节的传统故事,社区可以举办相关的文化讲座和体验活动等。三是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收集和整理与火把节相关的教育资源。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到所需的教学资料,同时也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4.2. 创新媒体宣传与网络互动,扩展教育空间

“网络的普及发展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空间,让爱国主义教育的场域从现实社会延伸至虚拟空间。” [7] 一是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广泛宣传火把节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价值。制作高质量的宣传片、纪录片和文章,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高火把节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搭建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开展互动交流和教育资源分享。可以定期发布火把节相关的教育资源、活动信息和故事,吸引网民关注和参与。三是开展网络互动活动,在网络平台上组织线上讨论、知识竞赛、文化体验等互动活动,鼓励网民参与到火把节的文化传播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来。例如,可以举办线上火把节摄影大赛、民族文化知识问答等,通过互动性强的活动形式,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媒体和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有效地利用媒体和网络的力量,扩大火把节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和深度,使其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桥梁,为培养新时代具有爱国情怀的公民提供有力支持。

4.3. 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实效

凉山彝族火把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借助创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便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确保凉山彝族火把节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激发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和行动。

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托多媒体、虚拟现实(VR)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例如,通过VR技术让学生“亲临”火把节现场,让学生在课堂上与火把节相关的虚拟元素互动,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二是引入互动教学模式。利用火把节相关的传说和历史故事,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重现故事中的场景。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加深对火把节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三是创设模拟情境,如搭建模拟的火把节场景、举办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和讨论火把节的历史、文化和意义。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教育主题中,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实效性。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4.4. 强化实践环节,促进知行合一

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相结合,促使参与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一是组织参与火把节庆典。鼓励学生和公众直接参与火把节的筹备和庆祝活动,如制作火把、参与民族舞蹈、体验传统祭祀等。通过亲身体验,参与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火把节背后的历史意义,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二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学校和社区组织以火把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调研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爱国主义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凉山彝族地区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举办火把节文化展览、讲座等,为学生和公众提供深入了解和学习彝族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平台。四是强化反思与总结。在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写作、演讲、研讨会等形式,加深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

通过强化实践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还能够有效地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个人行动结合起来,促进知行合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怀的新时代公民。这将有助于将火把节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积极力量。

5. 结语

凉山彝族火把节作为中国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涵育功能。凉山火把节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时代,要深入挖掘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资源,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萃取和提炼,最大限度地厚植爱国情怀、发挥节日爱国主义涵育功能。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坚定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应当继续探索和创新,将凉山火把节等民族文化活动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之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通过有效的策略运用,我们可以培养出新时代具有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公民,共同维护和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繁荣。

参考文献

[1] 罗凉昭. 凉山彝族火把节[J]. 寻根, 2005(1): 15-18.
[2] 凉山彝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 凉山彝族自治州志1991-2006 (下册) [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1.
[3] 钟梅燕. 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6): 57-63.
[4] 谢桥, 辛勇.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教育价值探析[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3): 98-101.
[5] 曲建武, 张慧敏. 论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爱国主义涵育功能[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2): 93-96.
[6] 郑士鹏, 万琦慧. 重大节日的爱国主义涵育功能及其发挥[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8): 139-143.
[7] 崔欣玉. 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10): 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