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Social Psychology Course of Normal University
DOI: 10.12677/ae.2024.145741, PDF, HTML, XML, 下载: 27  浏览: 5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吴 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课程思政社会心理学融合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ocial Psychology Fusion
摘要: 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立德树人成效成为了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标准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政治教育的问题就成了课程建设的重点。本文从教材和学情出发探讨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融合的问题,以期为同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uiding out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ffect of setting up the people has become the basic standard to test all the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standard requires that higher normal colleg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teachers. Social psychology is the core course of psychology major.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urs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learning condi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文章引用:吴芳. 师范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5): 617-62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41

1.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合为一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1] 。

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其培养的人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将对祖国未来的花朵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浪潮之下,各师范院校开始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寻求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无缝融合。社会心理学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选取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进心理学专业知识教学中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2. 基于马列工程教材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社会心理学课程采用的教材是2021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列工程教材,是教育部规划的哲学社会科学的96种重点教材之一,是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浪潮下编写的教材。教材的思政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心理观,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在了教材的各章节中,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无缝结合。打开了课程思政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视角。

2) 教材在保留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编写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下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国人的价值体现,树立了文化自信。打开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文化视角。

3) 教材在适当的章节内容中阐述了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打开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心育视角。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可确立四个课程思政教学目标:①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公民的基本义务;② 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其文化自信。③ 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培养积极心态,提升其人文素养;④ 培养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责任意识、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3. 基于学情分析构建立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理论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对社会热点和热词的关注度较高,因此课程教学组成了5~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了课前学习小组主题研讨,课中全班主题分享的教学活动。这些主题(见表1)均由学习小组自行选择,既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而且通过课前导学,督促引导学习小组深入理解相关主题,不仅发挥了小组同伴教育的作用,而且通过小组也将主题中的思政理念通过小组传递给了全班学生,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同时,在外部社会环境多元价值观盛行的今天,身处社会大染缸的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少了一些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和兴奋,多了一些对人生意义和专业的思考,于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问题也摆在了课程的面前,推动课程在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有必要设计开展具有一定特色的心理分析活动,如自画像分析、价值观拍卖等(见表1)。此外,受学生本身心理发展特点的制约,多数学生倾向感性直观的认识,反感枯燥的教条主义教学,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考虑设计更多偏向直观的体验式、感悟式教学,如学习通主题讨论、社会心理实验视频拍摄等。

因此,从学情出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融入专业知识教学的方式有五种:学习小组主题分享讨论、典型案例分享讨论、心理辅导活动和作品讨论、学习通主题讨论、学习小组视频制作(见表1)。

Table 1.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表1.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4.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1) 挖掘本土化社会心理学思政教学主题,与专业知识点教学相辅相成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探讨社会环境下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学科,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是课程绕不开的核心背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留下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汲取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思想加以探讨。如社会认知中关于孝道的十五个内涵,“知人、识人、鉴人”的文化传承探讨,自我意识中关于中西方文化下自我差异的讨论,社会态度中“一双筷子、梦骑士”等视频材料的展现,大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助人行为中由小悦悦事件的问题讨论等,这些探讨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学生都认为孝道是可取的,也是子女该做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赞成一味地盲从,而是希望父母给予自己更大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学生还强调了中国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以及中国文化下的自我修养对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学生也总结了生活中中国家庭所传承的做人的基本法则,古代汉语词汇通过学习通屏幕一帧一帧地闪烁。此外,对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讨论使得学生明了尽管今天存在多样的社会价值形态,但是中国传承千年的扶老爱幼传统不能丢,只是具体的扶助形式有所变化。教学中的每一个思政内容的插入都是顺应课程专业教学内容适时铺成,与专业知识点的教学相互映衬,并不显得突兀。

2) 课程教学主题案例选材典型,课程思政与时俱进

社会心理学所探讨的社会文化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繁荣前景,网络词汇的更新速度也是让人应接不暇,还有层出不穷的社会网络事件屡屡刷新着人的心理道德底线,因此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典型案例的选取就值得商榷了。课程采用的案例主要是由学生自行选取的社会热点主题案例,如“饭圈、同人、凡尔赛文学、打工人的梗、恋爱脑、PUA、孔乙己的长衫”等。这些案例既是学生的兴趣点,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迫切需要理清的思想底线问题。课程通过课前小组研讨,课中小组分享提问,教师适时引导的教学方式进行质疑和反思,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的。如“内卷”的讨论,学生列举了学生群体中的具体案例,提出精神内耗不可取,恶性竞争更不可取。通过引导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体弱请尽心尽力即可;如果身体康健,自身又上进,也没有疲劳感,那就尽最大努力去做。如果感到疲劳,感到不舒适,那就放下,换个方向。此外还要学会休闲,现在一部分年轻人丧失了闲暇的能力,出去玩一会也反思自己是否躺平了?时刻焦虑不安,无法学会真正的休闲。讨论的结论是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不要瞻前顾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闲暇时光放下过往,用心体验。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通反馈周末两天的行程,及时将教学内容用于指导生活实践。再如“孔乙己的长衫”的讨论,学生认为对于当下许多人来说,长衫可能是一种束缚,是社会期望、父母的希望,人们不得不在这条路上一路走下去,忘了初心,少了远离长衫的勇气和果断,想要长衫带来的身份地位,但是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最后陷入僵局。也有同学认为有了高学历也不一定适应社会,我们应该学会与自己和解,能够脱下自己的“长衫”,接受生活的多样性。在多样的视角中适时呼吁学生放下焦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清晰定位,脚踏实地,珍惜当下。

3) 课程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

社会心理学课程虽然不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但其仍旧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原则要求老师摒弃价值观的干扰,坚持价值中立,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操作层面绕不开价值引导,课程思政教学必然指导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可以说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做课程思政教学。如性别认同障碍、感恩教育、容貌焦虑、爱情观、萨提亚一致性沟通、自我画像分析、价值观拍卖、语言暴力等。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本身就是课程思政,既能让学生明了面对自身的心理状况,也能了解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反思自己将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责任。如容貌焦虑的讨论,学生不仅展示了容貌焦虑的现状,还提出了美是不能被定义的,美是多元化的,你的缺点就是你的特点,不被他人喜欢又如何呢等观点,再如价值观拍卖活动,学生发现快乐和健康才是大家的一致选择,拥有金钱的前提是健康的身体。还有学生特意强调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他愿意用金钱换信任。语言暴力的材料使得学生明白单纯地用于情绪宣泄的语言将会把一个孩子推入地狱般的深渊,谨慎用词,管理情绪是教师的必备技能。这些直观的来自于同伴同学的呼声直击同学内心,比教师的说教引导更有效。同时也激发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课堂也显得具体有趣而生动。

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长期的积累,目前仅从教材和学情出发构建了一个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只是新时代下教师建设新格局中一颗启动的螺丝,这个螺丝的长久发展还有赖于高校教师自身的思政修养。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点强调了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 [2] 。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思政教学模式、无论吸取怎样的思政教学资源,教师本人的言传身教就是一道思政教育的亮丽风景。高校教师应“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3] ,坚持身正为范,修身立德,才能成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政治引路人。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资助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HNJG-2022-121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2-05-19.
[2]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2022-05-19.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