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层面的地理教科书分析——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
Analysis of Geography Textbooks Based on Micro Level—Taking the People’s Edition Optional Compulsory Version 1 “The Development of River Landform”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5744, PDF, HTML, XML, 下载: 34  浏览: 98 
作者: 刘 爽, 张卫青: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地理教材微观分析Geography Teaching Materials Micro Analysis
摘要: 教材微观分析是分析教材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是对教材的局部章节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从深层系统和表层系统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
Abstract: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analyze teaching materials. It mainly analyzes the partial chapters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detail, which can help teachers better grasp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optional compulsory geograph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Chapter 2 Shaping of Surface morphology Section 3 Development of river landform for example, from the deep system and surface system two aspects for analysis.
文章引用:刘爽, 张卫青. 基于微观层面的地理教科书分析——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5): 635-64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44

1. 引言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需要依靠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对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度掌握进行教学目标,更好地开展教学。对于教材分析的方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方法,如刁传芳先生、徐宝芳先生和陈澄老师将教材分析方法分为宏观分析方法和微观分析方法 [1] [2] [3] ;王树声先生则是分为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 [4] 。以上对于教材分析方法的分类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针对于方法内的具体步骤又存在差异。如刁传芳先生的微观分析方法是由划分教学因子、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分析知识教育功能、分析培养能力的功能、分析思想教育功能六个步骤组成 [1] 。而陈澄老师的则是由教材的教学单元结构分析、地理教材的知识、智能、思想教育结构分析、地理教材课文、图像、练习表述结构的分析四个步骤组成 [3] 。徐宝芳先生则是从表层系统和深层系统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微观分析还是局部分析,都是对教材某一章节的内容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揭示其内外联系和各种教育功能的方法 [2] 。本文采取徐宝芳老师的微观教材分析方法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从深层系统和表层系统分别入手进行分析。

2. 深层系统分析

教材的深层系统分析也叫功能系统分析,是对教材的育人功能进行分析,包括划分知识组成、分析内部联系、分析外部联系、分析“能力培养”的功能和分析“人体协调观”的教育功能五个步骤 [2] 。

2.1. 划分知识组成

本节内容的知识组成较为清晰,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教学因子,六大知识点。见图1所示。

Figure 1. Knowledge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textbook “The Development of River Landform”

图1.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知识结构图

2.2. 分析内部联系

教材的内部联系由其知识逻辑关系决定,分析各教学因子和知识点之间关系,有助于理清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并凸显重点难点内容。本节内容的内部联系图见图2。第二章学习的是“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讲解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与外力作用,本节教材则是以河流地貌为例,举出实际的例子例证河流作为一种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本节课主要围绕河流地貌展开,重点内容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每个角度都分为不同的发育阶段,学习完基础知识,教材设计了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内容,即能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河谷的发育过程相对来说较为抽象,需要学生调动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rnal connections in the textbook “The Development of River Landform”

图2.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内部联系示意图

2.3. 分析外部联系

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是指地理教材与外部知识经验的关系。高中地理教材的联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科内联系(与高中地理其他章节的联系、与初中地理的联系)、与相关学科(跨学科联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分析教材与学科内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回忆、知识整合,便于前后更好的进行衔接;分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构建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起综合思维能力;分析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同时能够实现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目标。

1) 学科内的联系

① 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联系

· 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与本节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与这教学因子联系密切,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讲解了聚落的基本知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聚落的概念以及选址等比较简单的知识,本节知识结合河流地貌的具体实例是对初中知识的完善和细化。

·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三节专门讲解到了我国的两条大河长江和黄河,均从上中下游来分段介绍,从空间的角度介绍了不同河段的不同水文特征,空间角度以及河流基础的学习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

· 八年级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属于河口三角洲地区,与本节冲积平原的形成以及河流对聚落的选址这两大教学因子有关联,是具体的实例。

② 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

· 必修一将河流地貌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貌类型进行学习,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

· 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主要是将河流作为一种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来进行学习,因此与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 实际上河流地貌的发育还受到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与选择性必须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是学习这部分知识一个很好的例子。

· 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流域内的协调发展专门讲到了黄河的调沙减淤,黄河上中下游的特殊水文特征是河流在塑造地表形态过程中形成的。了解背后的形成原因后,有助于对症下药,便于理解。

· 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聚落的选址既要考虑有利因素,同时也要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要避开自然灾害,因此自然灾害的学习也为后文奠定了基础。

2) 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河谷的演变涉及到V形河谷和槽形河谷,以及冲积平原的冲积扇等均是根据形状得来。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几何形状敏感,因此与数学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

与语文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常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描述的是江心洲的形成过程。语文的古诗词为地理现象创设了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聚落的选址首先要考虑地形、水源等基本自然地理要素,同时在选址过程中也不能大肆开发利用,需要合理适度。同时要避免收到自然灾害的威胁。聚落的选址要注意因地制宜。

2.4. 分析教材能力培养功能

分析各教学因子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及能力培养策略。能力培养主要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5] 。

地理教材的地理能力主要由认知能力和核心能力构成,认知能力包括地理感知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图运用能力,核心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能力、解决地理问题能力 [6] 。本节教材的能力培养功能分析见表1

2.5. 分析教材人地关系的教育功能

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本节教材主要是以河流地貌为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人地关系有更加正确的认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德智并育的学科价值。

聚落的选址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地表形态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的,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邻近水源,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又会对周围的河流和地貌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要让学生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同时要学会因地制宜,以求得人类和自然的和平共处,实现可可持续发展。要将人地协调观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Table 1.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ability cultivation fun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iver Landform”

表1.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能力培养功能分析

3. 表层系统分析

教材的表层系统主要是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练习系统三者构成。文字系统是主要的表述形式,构成教材的骨架,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图像系统在较为直观地展示某些地理事物的同时,能够训练学生使用地图、阅读地图的能力,是对文字系统的补充;练习系统一般是以练思考和活动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进入深度思考,进行知识巩固 [2] 。教材的表层系统由三者共同构成,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节教材的表述系统结构见表2

Table 2.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extbook expre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iver Landform”

表2.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表述系统分析

4. 结语

通过对教材的微观分析,分析教材的教学因子以及各教学因子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能够帮助教师理清各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便于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外部联系分析,进行综合的、跨学科的联系,让教材与整节课更具有整体性,总而言之只有对教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才能充分挖掘核心素养目标,使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才能实现真正用教材教,灵活运用教材,从而上出一节精彩的地理课。

参考文献

[1] 刁传芳, 高如珊. 中学地理教学法[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2] 徐宝芳.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22.
[3] 陈澄. 地理教学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 刁传芳, 王树声.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5] 张卫青, 徐宝芳, 朝鲁门格日乐, 等. 中学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方法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4(10): 117-122.
[6] 张玉凤, 刘道辰. 高中地理教材的微观分析——以人教版“能源资源的开发”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10): 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