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个人慈善捐赠的启示
Implications of Social Subject Research Method for Individual Charitable Donations
DOI: 10.12677/ass.2024.135404, PDF, HTML, XML, 下载: 45  浏览: 90 
作者: 赵 红: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个人捐赠慈善Social Subject Research Method Individual Donation Charity
摘要: 为了促进个人慈善捐赠的发展,此研究以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探讨得出对个人慈善捐赠的启示。首先,此研究探讨了个人慈善捐赠的重要性。其次,就个人慈善捐赠不乐观的现状,分析出了个人慈善捐赠存在个人慈善捐赠意识不强,民众信任问题以及慈善组织单一难以吸引捐赠者这三个问题。然后,针对以上问题,此研究提出了三条建议,包括加强人民群众慈善意识,完善慈善法规与评估机制,发展慈善组织与丰富慈善内容。最后,此研究得出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有助于实现人人慈善,推动慈善事业的繁荣和长远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charitable donations, this study employs a social subject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explore insights into individual charitable giving. Firstly, the study delv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individual charitable donations. Subsequently, addressing the less optimistic current state of individual charitable giving, it analyzes three prominent issues: weak awareness of individual charitable giving, public trust issues, and the challenge of singularly-focuse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attracting donors. Following this, the study proposes three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enhancing public awareness of charitable giving, refining charitable regulation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diversifying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content. Lastly,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concerted efforts across societ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universal charitable giving, fostering the prospe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endeavors,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文章引用:赵红.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个人慈善捐赠的启示[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374-37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404

1. 引言

在实现共同富裕背景下,慈善事业作为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关键因素之一备受瞩目 [1] 。慈善作为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对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突显人民群众在历史演进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呼吁对慈善领域杰出个体所作贡献的关注。然而目前,尽管企业慈善捐赠逐渐崭露头角,社会大众的个人捐赠占比仍然相对较低,慈善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通过对个人慈善捐赠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深入分析,我们旨在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人人参与、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繁荣和长远发展。这一研究旨在为慈善领域的决策者、实践者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新的视角,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文献回顾

2.1. 个人慈善捐赠

“慈善”在英语中有两个对应的词语,分别为“Philanthropy”和“Charity”。“Philanthropy”来源于希腊语,意为“爱人类”;而Charity则来源于拉丁文,主要意思为救助或施舍困境人群 [2] 。慈善捐赠是指向自己家庭以外的他人提供无偿捐赠 [3] ,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和慈善性等特征。个人慈善捐赠则是指个体自愿出资或提供资源,以支持社会、文化或慈善事业,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他人生活的行为,包括直接捐赠现金、物品或时间,以及参与志愿者工作、慈善活动或支持慈善组织的活动。慈善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旨在减轻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慈善捐赠作为一种积极的行为,为贫困人群提供资金、资源和支持,有助于减轻贫困、改善社会福祉,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个人捐赠因其能够汇聚大量微小而广泛的力量,对于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大规模的个人捐赠可以快速响应灾害、卫生和教育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学者们对个人慈善捐赠进行了深入研究,经历了从单一理论碎片化研究到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理论综合研究的演进过程 [4]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慈善捐赠的影响因素和激励机制上。比如,心理学多利用行为实验和认知神经科学探讨个体的捐赠行为决策过程,己有研究发现该决策过程受到共情等人格特征、捐赠平台、情境因素、心理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5] [6] 。经济学大多从“理性人”的视角将慈善捐赠看作是一种交换,捐赠是为了获得一些回报,诸如声誉、资源和自我满足等 [7] 。然而,较少有学者从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视角来分析个人慈善捐赠的重要性,剖析个人慈善捐赠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的启示。

2.2.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共有七大方法论,代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之一,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揭露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客观真理,并通过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分析得出社会运行的一般规律、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 [8]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社会主义的人是“现实的人”,所谓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生存物,要想深刻感知社会,就必须从人出发,人的生活状态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历史过程也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人是历史进程中的活动主体,人所创造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基石 [8]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在于:一、人民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体;二、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主体 [9] 。但是,我们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同时,也而不能忽视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尤其是那些卓越的人物。

综上所述,尽管已有研究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角度探讨了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机制,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重要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采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的个人慈善捐赠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推理出相应的启示至关重要。这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为我们深刻理解个人慈善捐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3.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视域下个人捐赠的重要性

3.1. 人民群众是慈善捐赠的根本依靠力量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指出,人的生存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根据人们的生活状态来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看一个社会究竟有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还得看人有没有得到发展,这不仅包括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也需要关注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 [10] 。慈善事业对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慈善捐赠是慈善事业最主要的一个方面。从社会发展的综合视角来看,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和方法”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观点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体现 [9] 。所以慈善捐赠仍然是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力量来支撑和推动。

3.2. 重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有研究指出,目前中国的慈善捐赠领域正出现一个新趋势,企业家个人捐赠正成为社会慈善资金的重要来源。根据中国慈善榜公布的数据,从2014年(第十二届中国慈善榜)开始,企业家的慈善捐赠总额就持续超过企业的慈善捐赠总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有着巨大的力量,但是也不忽视个人在历史中的重要角色,尤其是那些卓越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他们可以促进、阻止、加快或减缓历史的发展 [9] 。所以我们要重视历史人物,要促进更多杰出历史人物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也要避免如郭美美这样的负面人物对慈善事业造成打击。

3.3. 个人慈善捐赠现状

虽然企业家个人捐赠正成为社会慈善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社会大众的慈善捐赠比例很小。并且目前我国慈善捐赠中,企业捐赠占据主流,个人捐赠不高。2020年我国的慈善捐赠有54.06%来自企业捐赠,个人捐赠仅占23.26%。而美国的慈善捐赠有68.75%来自个人捐赠,还有8.74%来自遗产捐赠,企业捐赠仅占捐赠总额的3.52%。我国慈善捐赠呈现出个人捐赠少,企业捐赠多的情况。根据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想要慈善事业得到持续的发展,必须得改变这一现状。

4.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视域下个人慈善捐赠的问题

4.1. 慈善传播度不够导致个人慈善捐赠意识不强

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观察到慈善领域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慈善传播度不足可能会导致个体慈善捐赠意识不强。慈善捐赠的决策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是捐赠者对慈善事业的了解程度。如果慈善事业的传播度不够,个体将面临信息获取的困难,对慈善存在模糊认知。他们不清楚什么是现代慈善,不知道应该向哪里捐赠,也不了解税收优惠,更别提了解一个慈善机构的使命、项目、需求和成就。慈善事业似乎离人民群众还有一段距离。

4.2. 透明度差导致信任问题

慈善领域时常发生失范现象,许多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不足,透明度不高。多头募捐、欺诈募捐以及募捐资金和物资的“跑、冒、滴、漏”等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出现强行摊派募捐的情况。每当出现这类问题,慈善事业的公信力都会受到严重冲击。慈善本来是一个对道德要求极高的行业,公信力是慈善事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旦失去公信力,人们将很难信任慈善,那么慈善捐赠也无从谈起。

4.3. 慈善组织单一难以吸引捐赠者

在我国社会组织中,被认定为慈善组织的比例极低,而且发展进程缓慢。社会组织转型为慈善组织的积极性不高,新慈善组织的数量逐年递减。一方面慈善组织少不利于群众积极参与慈善捐赠,另一方面慈善组织的内容相对单一,难以吸引捐赠者的兴趣。此外,当前的慈善捐赠主要采用慈善组织发布项目,公众参与捐赠的方式。通常公众在某种方式上获知项目后进行捐赠,就不会对项目进行后续的关注了,不清楚善款的去向,也不知道帮助到了谁,这种捐赠方式缺乏参与感。有些人可能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式的捐赠,根本不了解支持的具体项目。这种单一的项目内容和被动的捐赠方式很难激发公众的积极性,难以真正实现人人参与慈善,使慈善事业深入人心。

5.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视域下对个人慈善捐赠发展的启示

5.1. 加强人民群众慈善意识

想要促进个人慈善捐赠的发展,需要加强人民群众慈善意识。当前,个人捐赠比例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民群众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了解不足以及信任度不高。慈善组织要连接上慈善最后一公里,进入到社区里面去,真实做到联系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进行儒家、道教、佛教思想的宣传,以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活动加强对慈善事业的重视。同时,要通过切实有效的为人们谋福利来增强慈善的公信力,改变人们认为慈善是伪善的刻板印象。只有人们对慈善的看法得到比较深刻的改变,慈善的发展才能有好的群众基础。

5.2. 完善慈善法规与评估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慈善法律法规,以促进我国慈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强慈善组织立法,包括明确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核心指标与公开标准,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其次,也应该建立评估慈善组织的机构,这些机构可以根据一系列硬性指标和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评价来对慈善组织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机制将有助于建立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鼓励他们向评价良好的组织捐款。同时,不经评估或评估结果较差的慈善组织也将受到生存压力,迫使它们进行改革和创新。

5.3. 发展慈善组织,丰富慈善内容

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慈善登记注册制度,优化准入机制,并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以推动慈善组织的健康成长,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还应该制定一些慈善法配套的政策,确保政策能够顺利实施,而不会阻碍有志于从事慈善工作的人们的热情。

其次,慈善组织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持续关注社会问题,并不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慈善组织应该致力于设计有吸引力且具有参与感的项目和活动,以激发捐赠者的兴趣,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这样,慈善理念和价值观将更深刻地扎根于捐赠者心中,为慈善事业的长期成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6. 结论

此研究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指出了慈善事业在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个人慈善捐赠是慈善事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力量,同时也强调了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关注。然而,中国的慈善捐赠现状显示出企业捐赠占主导地位,个人捐赠占比相对不高的情况。针对个人捐赠不乐观的现状,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指导下,此研究建议慈善组织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慈善意识培养,以提高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信任度。同时,慈善组织还应该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吸引公众参与慈善捐赠。此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慈善法规,优化慈善组织准入机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慈善组织发展。同时,建立监督机制,提升慈善组织透明度,从而提高其公信力。

总之,发展个人慈善捐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政府、慈善组织和社会大众的合作,可以实现人人慈善,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繁荣和长远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世南. 绿色慈善助力共同富裕研究[J]. 学术探索, 2022(2): 13-19.
[2] 陈杰, 吴义东. 租购同权过程中住房权与公共服务获取权的可能冲突——为“住”租房还是为“权”租房[J]. 学术月刊, 2019, 51(2): 44-56.
[3] Bekkers, R. and Wiepking, P. (2011) A Literature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of Philanthropy: Eight Mechanisms that Drive Charitable Giving.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0, 924-973.
https://doi.org/10.1177/0899764010380927
[4] 石浩. 从善念到善举: 个人慈善捐赠“助推”机制全景实验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21.
[5] 樊亚凤, 蒋晶, 崔稳权. 网络公益平台默认选项设置对个人捐赠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 心理学报, 2019, 51(4): 415-427.
[6] 谢晔, 周军. 情绪和框架效应对个体捐赠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12, 35(4): 951-956.
[7] 邓国胜. 慈善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思考[J]. 社会科学研究, 2006(5): 119-123.
[8] 徐双.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视域下对教育法治的启示[J]. 法制博览, 2020(29): 158-159.
[9]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10] 陈美丽.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建设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指导意义[J]. 中国商论, 2022(11): 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