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数字素养对英语在线学习的影响
The Eff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on English E-Learning
DOI: 10.12677/ae.2024.147132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雪晴, 惠良虹, 郭飞雪: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河北 秦皇岛
关键词: 数字素养英语学习在线学习Digital Literacy English Learning E-Learning
摘要: 随着数字时代互联网及通讯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在线学习应运而生,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此大背景下,国家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旨在强调要以数字素养框架推动数字化人才培养,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本文以英语学科为例,探讨数字素养对英语在线学习的影响,分析数字素养教育如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议,希望对数字时代在线学习提供启发。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in the digital age, e-learning based on modern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emerged and become one of the main ways for people to learn and work. In this context, the state issued the Action Plan for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Digital Talent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2024~2026), which aims to emphasize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digital talents with digital literacies framework and empow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English subject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digital literacy on English e-learning, analyze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today, and give suggestion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inspiration for online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
文章引用:赵雪晴, 惠良虹, 郭飞雪. 大学生数字素养对英语在线学习的影响[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405-14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321

1. 引言

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ies)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理念,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在当今信息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教育政策制定和课程开发领域,急需大力发展和不断完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数字素养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缺乏专业的师资,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以及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导致的数字能力差异。同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与学科相结合的数字素养能力亟待开发。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影响各大高校线下教学正常开展。随着“停课不停学”的口号打响,在线学习(E-learning)迅速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崛起。至今,在线学习热潮只增不减,在线教育平台也在不断完善。

在此背景下,将数字素养能力与高校在线学习结合成为研究趋势。但国内探讨数字素养与语言学科在线学习的研究尚不完善,涉及外语学习更为匮乏[1]。因此,本文将从数字素养的概念出发,探讨数字素养对大学生外语在线学习的影响,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数字时代大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有益参考。

2. 文献综述

2.1. 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作为数字时代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衡量学习者终身学习水平的关键因素。Gee将数字素养当作一种用于沟通的社会实践[2],强调数字素养的功能概念。即在网络环境中能够有效地沟通并建立社交网络;以及能够创造性、差异化分析评估得到的信息是数字素养的关键。此后,Gilster进一步对“数字素养”进行界定,将其定义为正确使用数字工具所需要的一系列素养的综合。从狭义上看,它指使用计算机等数字工具的技能[3];从广义上看,它涵盖了通过丰富的数字工具媒介,来有效地处理、交流信息的一系列认知能力。

研究发现,在教学环境中,学生数字素养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的数字素养受学生个体、家庭背景、学校教学、资源及地区教育政策等多因素的交织影响。学生个体是影响数字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学生对数字工具的使用技能、利用数字工具发现和解决创造性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对数字工具的态度[4]。家庭背景也在塑造学生数字素养时扮演着关键角色,包括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以及他们对数字工具的态度等。在学校教育方面,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最后,地区教育政策因素主要考虑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学生的数字素养。

如今,数字素养已经渗透于各个教育学科领域,广泛地涉及在数字环境中高效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5],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素质整体提升、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数字素养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在数字时代的应对能力,更能推动个人语言、逻辑等其他重要技能的学习和发展[6]。Mohammadyari S等发现,数字素养对在线学习的绩效和努力期望具有显著影响[7],这进一步证实了个人数字素养在促进在线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个体的数字素养水平越高,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学习绩效持有更高的信心,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在线学习工具的便捷性,从而提高学习水平。

因此,本文在结合数字素养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数字素养对在线学习的影响机制。

2.2. 在线学习

2.2.1. 在线学习研究概述

何克抗认为e-Learning,即借助计算机等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通过借助数字通讯技术,打造了拥有新颖交流方式和多元资源的学习场景,进而引领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8]。这种方式的涌现,将对线下以往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以及师生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此后,研究进一步将其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获取线上教学和学习资源”[9]

基于以往研究,在线学习以无时空限制和丰富学习资源而具备显著优势。在线学习环境中既强调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10];又强调互动交流,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社区,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实时交流和讨论,增强学习效果[11]

2.2.2. 在线学习教育学理论依据

江婷等人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在线学习充分展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个性化学习理论、移动学习理论以及混合式教学理论的核心原则[1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动者,教师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个性化学习理论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短板和目标,实施个性化定制化的英语学习。移动学习理论借助现代移动技术,实现了学习的时空弹性与便利性,突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的限制。混合式教学理论融合传统学习和在线学习的优点,正逐步成为教学趋势[13]

在线英语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资源,学生可以自主构建并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与其他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构建知识,有助于激发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英语在线课程常常设计各种真实或模拟的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英语,这与建构主义强调的自主学习和学习情境性相契合。同时,英语在线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喜好、技能和需求的指引下找到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此外,通过移动设备学习英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这种灵活性体现了移动学习的核心优势。并且,混合式教学兼收了以往线下教学和在线上灵活教学的亮点。英语在线学习允许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实践,是混合式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本文基于上述教育学理论支撑深入探讨英语在线学习现状,分析数字素养对在线英语学习的作用机制。

2.3. 数字素养与英语在线学习的关系

对于数字素养与外语学习交互影响的深入探讨,目前研究仍显薄弱。Dudeney等人敏锐地观察到,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日益加深的社会里,语言与技术的边界正日益模糊[14]。因此,他们强调,为了跟上这一时代潮流并培养出具备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外语教学的视野和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外语教学目标也应更加多样,涵盖对学生的数字素养的培育,点明数字素养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是大学生在线学习的重要方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若具有熟练的技术和操作技能,使用数字技术学习对所有的自我调节子过程在统计上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15]。可见数字素养对大学生英语在线学习具有深刻影响。

3. 数字素养对英语在线学习的实际影响

3.1. 资源:在线教学资源多元化

当前,外语教学资源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提供:首先是政府带领投资和建设的共享资源,如推进的数字图书馆;其次是学校根据自身需求研发的校本特色资源,例如校内的数字图书馆和学术数据库;再者是由企业开发的商业性质资源,诸如网络上的慕课等平台[16]。网络资源丰富,涵盖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虚拟现实等多元形式,其中不乏难以言喻的信息与知识[17]。具备数字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搜寻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从严谨的科研论文到易懂的教学视频,从资深专家授课到优秀学子的心得体会,进而有效打破信息差,显著提升外语学习的效率。同时,数字素养使同学们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精准选择学习材料与方法,针对个人薄弱环节加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全面深化外语知识的掌握,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3.2. 能力:在线语言技能提升

良好的“数字素养”能够使大学生更快速地接受和适应在线学习,甚至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改革。同处于在线学习的环境下,“数字素养”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由于对新一代数字工具有着超乎寻常的接受度,能够轻而易举地利用数字工具为学习过程服务。他们能够很快对相关操作技巧烂熟于心,通过多种方式检索所需信息,因此在线学习几乎毫无负担。他们可以针对英语学习中语法、听力等各薄弱环节寻找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维信息,进行强化训练[18]。因此,在数字工具的加持下,他们往往会有更出色的表现[19]

3.3. 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兴起

数字技术发展推动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成为教学趋势,其核心理念在于融合线下学习方式与数字化学习的各自优势。此模式强调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并实施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以确保教学质量。同时,该模式也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自主性以及创造性潜能。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法,力求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相比起传统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增添了线上学习的优点,更具其灵活性和便捷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时,线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例如缺乏教师的带领及反馈,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直接接触和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感到处于“信息茧房”,产生孤独和迷茫情绪。在这种背景下,数字素养的培育对于克服混合式学习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数字素养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如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在线课程等,从而实现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打破信息茧房,最大限度发挥网络信息优势。其次,数字素养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便捷性的优势,即使不能面对面沟通,但可以通过在网络与老师、同学等快速对接和无缝协作,避免缺乏互动与监管的问题,缓解学生孤独迷茫等情感问题。

3.4. 实践:在线英语沟通交际

在数字时代,人们不再青睐现实中稳定的地缘社群关系,而是倾向于以网络为桥梁,根据兴趣、喜好等聚集成各种群体[20],这些群体成员往往共享同一种身份,他们的交往崇尚快乐原则,善于天马行空、真实果敢地表达自己。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数字素养不仅仅停留在检索信息的能力,而是更加重视在这些特定群体组成的虚拟社交网络中能够沟通交流,协作分享。并且对共享信息进行批判性处理。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本质是利用数字素养推动语言交际,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数字化语境下,群体之间的交流和数字素养之间双向促进[21]

在英语在线学习中,以数字媒介为桥梁,学生根据兴趣、喜好形成跨学校、跨学科、跨国际的虚拟社区。这为学生提供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享学习资源和交流学习技巧的平台。学生能有机会与英语母语者、英语高级学者沟通交流,接触到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从而锻炼口语表达与沟通技巧,对于培养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具备重要意义。

4. 数字素养与英语在线学习融合困境

4.1. 校园数字化管理有待完善

部分高校“重建设,轻管理”。不同数字化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存在障碍,影响了管理效率和数据利用的深度。此外,一些学校虽然引入了数字化管理工具,但资源的分配、利用、管理并不均衡,部分学生和教师在登录可能无法充分接触到这些资源,或者在登录校园网等数字系统时常存在故障,从而制约了数字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在线学习开展。

4.2. 学生接触数字资源不平等

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在数字领域接触到的资源不同,在课堂上的参与方式便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在把英语当成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数字领域的不平等产生的数字鸿沟现象会加剧固有的社会不平等程度,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

4.3. 数字化教学师资水平差异

教师是技术在在线学习中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在线环境中,师生交流减少,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监管反馈。而当可以向外界进行求助和交流时,学习者更容易进行在线学习[22]。这表明教师在在线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数字素养培训和为学生及时提供指导的重要性,同时向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很多教师缺乏在线教学经验知识,只有少数教师做好了使用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指导教学的充分准备[23]。这无疑增大学生提高数字素养,投入在线学习的难度。大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在技术使用、信息评估等方面缺乏自主性和自我调控。首先,掌握数字技术是数字素养提高的基础,而大学生往往依赖于百度等单一搜索引擎,形成惰性,忽略利用不同科研系统等多方查证;其次,大学生使用数字技术主要目的多为休闲娱乐,在线学习过程中,一些娱乐信息等也会对大学生注意力造成干扰;最后,大学生容易轻信所获取信息,缺乏对信息来源真伪的查证和批判性思考。

4.4.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大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在技术使用、信息评估等方面缺乏自我调控。首先,掌握数字技术是数字素养提高的基础,而大学生往往依赖于百度等单一搜索引擎,形成惰性,忽略利用不同科研系统等多方查证;其次,大学生使用数字技术主要目的多为休闲娱乐,在线学习过程中,一些娱乐信息等也会对大学生注意力造成干扰;最后,大学生容易轻信所获取信息,缺乏对信息来源真伪的查证和批判性思考。

5.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中,数字素养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24]。掌握数字素养对推动大学生英语在线学习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利用数字素养促进英语在线学习的过程还受到校园数字化管理、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在线师资力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外界与自身因素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 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让数字素养赋能教与学,保证基于数字素养开发课程与教学内容、理念和传统教学方法等相结合,积极维护数字素养教学的健康发展秩序和生态;2)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处于“弱势群体”的数字素养,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数字交流能力;3) 学生应主动掌握在信息海洋中遨游与获取知识的舵轮,而非在纷繁复杂的碎片信息洪流迷失,自觉锻炼具评估、管理和处理数据信息的综合水平和素质底蕴,让数字技术最终服务于学习。

放眼21世纪,知识经济强势崛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数字素养赋能外语在线学习向着多样化、全面化、数字化、终身化发展。在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之下,高校必须加强对外语学习者“数字素养”培训的大力支持,依靠丰富多样的在线学习资源、创新有趣的数字学习模式,培养一批又一批新时代外语智慧人才,建设终身数字学习体系。

基金项目

2023年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外教社“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课题“数字一代大学生外语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影响机制及提升策略”(项目编号:WYZL2023IB0002)。

参考文献

[1] 华维芬. 数字素养与英语自主学习研究[J]. 外语教学, 2020, 41(5): 66-70
[2] Gee, J.P. (1990) Soci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cies: Ideology in Discourses. Falmer.
[3] Gilster, P. (1997) Digital Literacy. Wiley Computer Publications.
[4] 覃丽君.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以2013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国际测评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3): 56-62.
[5] Eshet-Alkalai, Y. (2004) Digital Literac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rviv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Er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3, 93-106.
[6] 王佑镁, 杨晓兰, 胡玮, 等. 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 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 31(3): 24-29.
[7] Mohammadyari, S. and Singh, H. (2015)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E-Learning on Individual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Digital Literacy. Computers & Education, 82, 11-25.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14.10.025
[8] 何克抗. 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上) [J]. 中国电化教育, 2002(2): 8-12.
[9] Arkorful, V. and Abaidoo, N. (2015) The Role of E-Learn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s Ado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 12, 29-42.
[10] Zimmerman, B.J. and Kitsantas, A. (2014) Comparing Students’ Self-Discipline and Self-Regulation Measures and Their Predic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9, 145-155.
https://doi.org/10.1016/j.cedpsych.2014.03.004
[11] 胡凡刚, 仇秀娟, 刘玮, 等. 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实证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 31(4): 52-59.
[12] 江婷, 余志娟. “互联网+”时代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 通讯世界, 2024, 31(2): 103-105.
[13]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3): 1-6.
[14] Dudeney, G., Hockly, N. and Pegrum, M. (2013) Digital Literacies: Research and Resources in Language Teaching.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5] Perera Muthupoltotage, U. and Gardner, L. (2018) Analys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gital Literacy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Undergraduates—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 Paspallis, N., Raspopoulos, M., Barry, C., Lang, M., Linger, H. and Schneider, C., Eds.,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1-16.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74817-7_1
[16] 杨宗凯, 王俊, 王美倩. 数字化转型推动外语教学创新发展[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5): 3-5, 105.
[17] 王竹立. 后疫情时代, 教育应如何转型?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4): 13-20.
[18] 赵志勇. 现代信息素养与远程英语学习[J]. 教书育人, 2009(11): 54-55.
[19] Ferro, E., Helbig, N.C. and Gil-Garcia, J.R. (2011) The Role of IT Literacy in Defining Digital Divide Policy Need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8, 3-10.
https://doi.org/10.1016/j.giq.2010.05.007
[20] Gee, J.P. (2004) Situated Language and Learning: A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Schooling. Routledge.
[21] Thorne, S. and Black, R.W. (2007)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s in Computer-Mediated Contexts and Communitie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7, 133-160.
[22] 李士平, 赵蔚, 刘红霞, 等. 数据表征元认知: 基于学习分析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 38(3): 41-47.
[23] 董丽丽, 金慧, 李卉萌, 等. 后疫情时代的数字教育新图景: 挑战、行动与思考——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解读[J]. 远程教育杂志, 2021, 39(1): 16-27.
[24] Pangrazio, L., Godhe, A. and Ledesma, A.G.L. (2020) What Is Digital Literacy?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Publications across Three Language Contexts. E-Learning and Digital Media, 17, 442-459.
https://doi.org/10.1177/204275302094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