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食物味道的味觉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也被广泛运用。味觉词不仅用于描述味觉,还可以用于表达人的其他感受。例如,汉语中的“肩膀酸”、“歌声甜”以及日语中的“甘い言葉”、“苦い経験”等都是味觉词通过隐喻的方式转移使用到味觉以外的其他领域的体现。古效婷(2016)指出,“酸甜苦辣”四种味觉词中,只有“苦”在佛教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汉语中的“苦行赎罪”,日语中的「四苦八苦」[1]。“苦”除了用于饮食以外,还经常用于生命、人生和宗教等哲学意义的探讨上。
在关于“苦”的中日对比研究中,张韶岩(1999)以汉日语基本味觉词酸っぱい/酸、甘い/甜、苦い/苦、辛い/辣为研究对象,对其引申义进行对比,并发现汉日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的异同与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有一定关系[2]。景海萍(2012)主要将中日两国共有的味觉词“甜、酸、咸、苦、辣、涩”进行含义上的对比,并总结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派生用法[3]。叶建婷(2020)基于汉日语语料库中的例句对“苦”与「苦い」、“甜”与「甘い」两组中日味觉词的差异以及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对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味觉词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教学上的建议[4]。古效婷(2016)主要以“苦”为研究对象,对中日两国语言中有关“苦”的语义进行考察,对它们的构词特征做出了分析,并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总结了中日味觉词“苦”的异同点[1]。
基于以上前人研究,本文将对汉日语料库中搜集出的例句进行分析,将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的含义进行对比,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阐明二者在语义扩张上形成差异的原因。除语义扩张外,本文还将从词类特征出发阐明“苦”和「苦い」的异同。在语料库的使用上,本文的汉语例句主要源于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开发的“CCL语料库”1,日语例句主要来自“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2,此外还有少量日语例句将从语料库“NINJAL-LWP for TWC”3中获取。
2. 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的语义特征
以下将从辞典中提取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的释义,明确其基本含义。随后根据语料库中检索出的例句,从五官、心理感受和知识域等方面对“苦”和「苦い」的引申义进行分类和比较。
2.1. “苦”和「苦い」的基本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苦”的基本含义是“像胆汁或黄莲的味道”。下面将举例说明“苦”的基本义用法:
(1) 黄连以根茎入药,性寒味苦,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 但咖啡也好,苦瓜也罢,均以苦味而入心,考虑到小洁的工作以策划为主,必思虑过多,易耗伤心气,故喜食苦性食物可补心气以养心。
(程凯《餐桌上的养生》)
“苦”的基本义主要用于修饰人们对药物和食物的味觉感受,且多用于修饰像“黄连”这种让人产生不适的味道。然而如例(2)所示,咖啡和苦瓜的味道虽苦,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却是美味,并不会引起不适。此外,像茶、啤酒和巧克力等同样也是受人喜爱的特殊的苦味。
根据《広辞苑》,日语中「苦い」的基本义为“让舌头感到不舒服的味道”,以下是具体实例:
(3) 一方、生命拾いをした勾践は、苦い胆を絶えず食べ、会稽山の恥を忘れず復讐を誓った。
(黒岩重吾『中大兄皇子伝』)
(4) 近くの喫茶店に入って、苦いコーヒーを一口だけ飲んでわきへ押しやってから、真弓は訊いた。
(赤川次郎『盗みに追いつく泥棒なし』)
日语中的「苦い」和汉语中的“苦”一样,不仅可以用于修饰一些令人不悦的味道。也可以用于形容咖啡、巧克力等虽“味道稍苦”,却让人喜爱的味道。
2.2. “苦”和「苦い」的引申义
前文通过辞典和语料库中的例句,分析了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的基本释义。接下来将以隐喻为基础,从感知义和非感知义两个角度,考察“苦”和「苦い」从味觉域运用到其他领域的情况。
2.2.1. 感知义
1) 五官域
表示味觉的“苦”和「苦い」可以实现向嗅觉、视觉以及听觉域的转移使用,叶建婷(2020)指出,因为人类的基本味觉是相似的,所以身体感受上也存在认知的普遍性,味觉“苦”从最初的味觉源域投射到视觉、听觉和嗅觉目标域,体现了不同感官之间进行的移位,这在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式隐喻”[4]。如:
① 嗅觉域
(5) 一霎眼的工夫,药罐咕噜咕噜地响了,冒出蒸汽,一股浓烈的苦味飘荡在客堂间,飘进余大妈的卧房。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 便所の中でかくれて喫んだ、あの苦い煙草の味。
(寺山修司『ポケットに名言を』)
例(5) (6)中的“苦”和「苦い」被用于形容药、烟草等让人闻着不舒服的气味。正如吴玉洁,柯移顺(2022)所述,“苦”一直是人们比较排斥的一种味道,因此在表达不好的事物时很有表现力[5]。徐莉莉(2013)指出,当人们去闻药、烟草等物品的气味时,鼻子受到的刺激和“苦”在味觉中呈现出的刺激感相似。因此在隐喻的作用下,“苦”和「苦い」实现了从味觉向嗅觉的转移[6]。
② 视觉域
(7) 那时候岸上到处是鱼腥气,人来人往的,一会靠岸了一条船,一会又靠岸了一条船,有人愁眉苦脸,有人兴高采烈,鱼贩子都跟着熬红了双眼。
(迟子建《岸上的美奴》)
(8) カイルロッドは苦い顔で、《影》の去っていった方向を見つめていた。
(冴木忍『面影は幻の彼方』)
例(7) (8)中的“愁眉苦脸”和「苦い顔」均表示“不愉快、不高兴的样子”。这里的“苦”和「苦い」均被用于修饰人的表情,是人们在视觉体验的基础上,对所体验到的视觉感受的概念化。而这种视觉感受与人吃到发苦的食物后不愉快的感受相似,从而使得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通过“通感式隐喻”实现了从味觉向视觉的语义扩张。
③ 听觉域
(9) 夜深纵闻琴音苦,不解情意只听音。
(殷志俊译《源氏物语》)
(10) 「タール・ヴァロンまで行き着くには体力をつけないと」マットは低く苦い笑い声を漏らした。
(ロバート・ジョーダン(著)/斉藤伯好(訳)『竜王伝説』)
例(9) (10)中的“苦”和「苦い」基于隐喻实现了向听觉域的转移,两者皆用于修饰声音的苦涩、深沉,进而引起对方的哀怜之心。例(9)中的发音主体是乐器,而例(10)中的发音主体是人。无论是乐器还是人,都体现了味觉词“苦”和「苦い」对声音的修饰,由此可见,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在向听觉域的转移使用上存在着共性。
2) 身体域
汉语中的“苦”可用来形容身体上的感觉,而日语中的「苦い」不存在这一用法。例句如下:
(1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常在夜间,为减轻痛苦,患者常需服用安眠药,肺气肿病人服用催眠药时,应慎之又慎。
(《养生与健美方法100例》)
(12) 我们抱着胶鞋回到坑道里生火,反正大米有的是,这样还免去了皮肉之苦。
(余华《活着》)
例(11) (12)中的“苦”用于形容身体上的痛苦。身体疼痛带来的不适感与味觉的苦涩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实现了味觉域向身体感官域的转移。
3) 心理情感域
汉语中的“苦”可以表达人们“悲伤、不愉快”的心情。例如:
(13) 然后,她就慢慢闭上眼睛,把所有的痛苦都埋在她那小小的心里。
(老舍《四世同堂》)
(14) 较之鲁宾孙之寂处孤岛,精神上之苦痛,突过百倍。
(许指严《十叶野闻》)
(15) 受逼迫的、欠债的、心里苦恼的都从全国四面八方来找大卫,要跟随他。
(李麟玉《圣经故事》)
(16) 在他苦闷的时候,你如果能使他清醒,给他力量,他能不爱你吗?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苦”在例(13) (14)中被用于表示“难过、悲伤”之意,而例(15) (16)中的“苦”则代表了一种“郁闷、烦恼”的心情。虽然这几种情感略有不同,但都可以认为是味觉词“苦”通过隐喻实现向心理情感域的转移。苦味处于带给人不舒适味觉体验的极端,人们对苦味的敏感度最高,承受能力最低,故人们在尝到味觉上的“苦”时往往会联想到使人痛苦的事物,进而在心理上产生“苦”的感觉(赵珂,2022) [7]。因此,人们经常用“苦”来形容遭遇困难、挫折和失败等逆境后的悲伤与愁苦。古效婷(2016)指出,这种隐喻形成的基础在于心里的苦涩与味觉域的苦味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1]。她表示,这种用法上的转移符合人们从具体到抽象、从生理到心理的认知过程。
正如杨帆(2016)所指出的,日语中的「苦い」也可以用于表达心情,但其表达的意义取决于所修饰名词的性质[8]。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苦い」会出现与正面、中性或负面三种意义的词共现的情况。下面来看几个例句:
(17) 甘い痛みと苦い喜びにおののく藤壺。
(京都芸術劇場 春秋座)
(18) 誰しも楽しい子育てを望みつつ、現実には苦い思いや腹立たしい思いをかみしめることが多いものです。
(渡辺久子『子どもを伸ばすお母さんのふしぎな力』)
(19) 経験を積んだことで、世間に対して苦い心を抱くようになっている。
(ジェイムズ・ジョイス(著)/結城英雄(訳)『ダブリンの市民』)
(20) ここまで心配させるつもりではなかったという苦い後悔すら、今の成湫には許されないだろう。
(竹内照菜『ずっと、夢を見ている。』)
(21) 希望の高校受験に失敗した十五歳の春、その苦い挫折感の中から少年・前原幸夫が志したのが、税理士の道であった。
(清水英雄『「ありがとう」戦略』)
(22) しかし、二十数年の長い努力の後、溢れるような期待は苦い失望へと変わっていった。
(文藝春秋『教育の論点』)
例(17)中,当形容词「苦い」与表积极意义的词「喜び」共现时,它巧妙地表达了一个人本应感到快乐却满怀痛苦的矛盾心理。然而实际上,「苦い」用于修饰正面意义词的例子相对较少,只有类似于「苦い喜び」这样的表达。例(18)和例(19)中,「苦い」与「思い」、「心」等表示中性情感色彩的词共现,总体上表达了“苦涩、不愉快”之感。从语料库中检索到的结果来看,「苦い」与中性词搭配的例句要比「苦い」与褒义词搭配的例子丰富得多,并且常与「気分」、「幻想」、「気持ち」等中性词搭配。从例(20)~(22)可以看出,「苦い」也可以用于修饰带有负面意义的词。当「苦い」与「嫉妬心」、「挫折感」、「後悔」、「失望」等本身具有负面意义的词搭配时,会进一步加深句子整体的消极程度。
2.2.2. 非感知义
1) 知识和见解域
这一领域的转用只见于日语中的「苦い」,汉语中的“苦”并不存在该种用法。以下是具体实例:
(23) そういう苦い批評を加えるテューターは歓迎されるわけがなかった。
(西川富雄『哲学教師の五十年』)
(24) 今できることは、ニホンカワウソの苦い教訓を無駄にせず、世界のカワウソの保護に役立てることである。
(辻誠一『カワウソとともに』)
(25) 彼女の記憶の中でもっとも苦い経験は、女の子のお相撲大会に出場させられたこと。
(海原純子『「ひとこと」を変えれば子どもはのびる』)
(26) 東京にあった地質調査所や東京大学などは,いずれの災難をも被むり,貴重資料を次々と失った苦い歴史を有する.
(日本地質学会『宮澤賢治の知的背景を示す地質学史資料』)
例(23)中的「苦い」有“严厉、犀利”之意,修饰「批評」表达了一种负面消极的评价。味觉词「苦い」还常与「評価」、「考え」和「総括」等表示观点的词搭配,同样也是对见解、知识的修饰。「苦い」的含义也因其修饰的名词及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且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知识和经验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如例(24)(25)所示,「苦い」可以修饰「教訓」、「経験」、等名词。此外,「歴史」也与知识的积累过程有关,因此在例(26)中,「苦い」修饰「歴史」的用法实则也是由味觉域向知识和见解域的转移使用。
2) 状态和程度域
古效婷(2016)指出,苦味的食物给人带来的不愉悦与人在社会生活中遭遇的苦难和贫困所带来的痛苦有着相似的感觉,进而实现了从味觉向状态和程度域的转移[1]。
(27) 只要这个人活着,别人就得受苦,受暴力欺凌,那么杀他就是件有意义的事。
(古龙《天涯明月刀》)
(28) 食堂散伙以后,村里人家都没了家底,日子越过越苦,我想着把家里最后的积蓄拿出来,去买一头羊羔。
(余华《活着》)
(29) 咱娘儿俩都是苦命人,你从小孤身一人,我也是年轻轻就守上了寡,从今以后,我们就都有个亲人儿了。
(孙犁《风云初记》)
(30) 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终于有人来敲我们的门了。
(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31) 汤阿英气愤愤地站了起来,指着徐义德说:“你好狠心,害得我们工人好苦,还想赖账吗?”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27)中的“苦”主要用于修饰人,不仅描述了人的生活状态,更描写了一个人给他人带来的身心伤害。因此这里的“苦”可被理解为“苦痛”的意思。例(28)中的“苦”修饰“日子”,指的是人处于“贫苦、贫穷”的生活状态。例(29)中的“苦”修饰的是人的属性,表示命运悲惨下的人生状态。例(30) (31)则是“苦”用于修饰程度的例句。例(30)中的“苦”用于描写雨下的程度,形容雨势很大。例(31)中,“苦”表示劳动者受到压迫的程度很深。
日语中的「苦い」被用来形容生活条件恶劣的情况较少,常用于修饰时间、成就和事物类的名词,描述人极度忍耐痛苦或精神上遭受打击的状态,例如:
(32) それまでは青春の苦い毎日が忙しく過ぎていくだけだから、若い頃は「時」というのはそれほどの意味を持っていないからでもある。
(武田邦彦『時間の過ぎ方』)
(33) 男性は恋で苦い失敗をすると、何遍もそれを頭の中でやり直すはず。
(『因果の無い世界』)
(34) 幻想は行動することによって、そして経験を積むことによって消え失せ、その後に苦い現実が残ります。
(『甘口辛口 番外・幸福への道』)
(35) 私のところに来ていたら、娘さんを傷ものにしたくずどもはいまごろ苦い涙を流しているだろう。
(常盤新平『マフィアの噺』)
例(32) (33)中的「苦い」表示忍耐痛苦的状态。常与「毎日」、「過去」等表示时间的词汇以及「勝利」、「失敗」、「结果」等表示成果类的词汇搭配。而例(34) (35)中的「苦い」修饰的是「現実」、「涙」等事物性的名词,表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精神痛苦或遭受打击的状态。这种状态基于与苦的味觉感受之间的相似性,通过隐喻实现了用法上的转移。
3) 佛教域
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均有在佛教域中使用的情况,例如:
(36) 世间人皆是喜乐厌苦,那么,欲出三界,了脱分段生死轮回之苦果,离苦得乐,证得寂灭之乐果,就必须发心修行三十七道品,修戒定慧。
(元音老人《佛法修正心要》)
(37) 在佛教看来,当时就有以六师为首的九十六种外道,制定了许多修习苦行,来延误众生。
(明旸《佛法概要》)
(38) 在这期间,全真道士亦仿佛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
(卿希泰《中国道教》)
(39) より現実的な実用的原理として、六つの因、三つの健全で甘い因と三つの不健全で苦い因が導かれます。
(デイビッド・ブレイジャー『禅セラピー』)
例(36) (37)中的“苦”是佛教中的专业术语。“苦果”在佛教中指的是人一生所经受的痛苦。“苦行”是指僧侣为学习更高深的佛法而进行的修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与佛教的互动中吸收了一些佛教术语。如例(38)所示,“苦行”一词也被用在了道教修行中。例(39)中的「苦い因」也是佛教用语,杨帆(2016)指出,所谓「因」是我们在心中播下的一粒“种子”、一种念头,这种念头会影响人的言行。而「苦い因」是指人们的恶念和恶行,最终“苦因”会招致“苦果”,给人带来痛苦[8]。
2.3. 小结
本文通过辞典和语料库例句分析了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
① 汉语中的“苦”和日语中的「苦い」都是基于隐喻,从味觉域转移使用到了其他域。
② 从味觉这一基本义向其他语义的扩张可分为“感知义”和“非感知义”两大类。
③ 身体域的转用只见于汉语中的“苦”。与此相反,只有日语中的「苦い」才有向知识和见解域的转移使用。
中日味觉词“苦”与「苦い」向其他域转移使用的情况详见于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semantic expan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aste words “Ku” and “Nigai”
表1. 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的语义扩张对比
目标域 |
汉语“苦” |
日语「苦い」 |
感知义 |
五官域 |
味觉域 |
基本域 |
基本域 |
嗅觉域 |
〇 |
〇 |
视觉域 |
〇 |
〇 |
听觉域 |
〇 |
〇 |
身体域 |
〇 |
× |
心理感情域 |
〇 |
〇 |
非感知义 |
知识和见解域 |
× |
〇 |
状态和程度域 |
〇 |
〇 |
佛教域 |
〇 |
〇 |
3. 文化视角下“苦”和「苦い」的语义扩张差异形成的原因
黄宝珍(2006)指出,由于世界自然属性的客观性,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对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相似的认知体验,进而联系到它们的某些特征,产生共同的联想[9]。因此,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在语义扩张上存在完全或基本对应的情况,这一点也不足为奇。
从总体来看,“苦”和「苦い」在语义扩张上存在着诸多相似性,但从语料库中引用的例句来看,二者在具体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少差异。本文认为这与两国不同的饮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丛琳(2023)指出,不同民族通过味觉“苦”所获得的信息及体验大体相同,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客体隐喻意义的拓展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因此产生了不同的隐喻投射[10]。由于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和习惯不同,长期以来,两国人民在品尝本国食物时也慢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味觉感受。因此,对“苦”味的理解和隐喻投射也不尽相同。
从宗教信仰对中日语言文化的影响来看,夏婷婷(2018)认为,中日两国对宗教思想的理解也是造成两国人民对味觉词“苦”的理解形成差异的原因[11]。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儒家思想,人应该不断完善自己,以提高思想水平。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留下警世箴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通过这句话告诫世人,成功并不容易获得,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真正的成功在于能吃苦。
除了儒家思想,佛教也对中国和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生即苦”和“一切皆苦”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而“一切皆苦”是指超越相对苦乐的绝对安乐境界。这种永恒的幸福世界是佛教的理想。日语中也有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表达,例如:当人们遭受重大挫折时,就会说自己经历了“四苦八苦”。这实际上是一个佛教用语,用来形容生活中的各种不幸。而大多数中国人对“苦”的理解是相对积极的,相信“苦尽甘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以及儒释道思想对中日语言文化的影响,“苦”字也由其基本语义演变、派生出了许多其他的含义和用法。
4. 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的词类特征
汉语中的“苦”和日语中的「苦い」在含义上基本相同,但在词类特征上却存在着较大差异,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下文将从词类特征出发对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进行对比分析。
4.1. 汉语“苦”的词类分析
汉语“苦”一词可用作形容词、名词、动词和副词。以下例句是“苦”做形容词的用法:
(40) 监狱的生活其实可以说有一百种,有的人可以过得很舒服,有的人则过得很苦,要看你个人用怎样的态度去过。
(李敖《李敖对话录》)
(41) 偏是这一阵咱们过的挺苦,哥哥混到行伍里去,不能补贴家里,给他们养伤养病,拿什么养呀?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郭锐(2002)指出,形容词的典型特点是用副词修饰,如“很、极、非常”等副词[12]。例(40) (41)中,味觉形容词“苦”被程度副词“很、挺”修饰,这符合形容词的典型特征。
关于“苦”的名词用法,可见以下三个例句:
(42) 小赵,苦与甜是推动人生前进的两个车轮,一个车轮是不好前进的。
(《作家文摘》)
(43) 我对那次皮肉之苦毫无印象,只记得夜里醒来,很久不能入睡,满怀对那一吻的甜蜜回忆和对于北蓓的深深眷恋。
(王朔《动物凶猛》)
(44) 她身上看不到什么洋气,很能吃苦,只是有点不切实际的幻想。
(汪曾祺《迷路》)
上述例子表明,名词化后的“苦”已经脱离了味觉这一基本义,而是被用于表达人的痛苦经历或艰难的体验。例(42)中,“苦”用作主语,其含义是“苦”在知识和见解域的延用,表示人生中经历的挫折和困顿。例(43)中的“苦”作宾语,构成了“之/的 + 苦”的名词性结构。例(44)中,“苦”构成了“V + 苦”的名词性结构,“V + 苦”中的V指动词,常见于“吃、叫、喊、诉、受”等。
其次是“苦”做动词的用法,以下是具体实例:
(45) 这些干部把青春献给了雪山草地,苦了自己,苦了他们的妻子儿女。
(《人民日报》)
(46) 人哪,人的一生总是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
(张炜《柏慧》)
如例(45) (46)所示,“苦”在做动词时,常以“苦 + 着/了/于”的结构出现。例(45)中的“苦 + (了) + N”是使役句的用法,“苦了自己”表示的意思是“使自己受苦”。例(46)的“苦 + 于”,介词“于”在这里相当于日语中「~に対して」的用法,“苦”则表示的是“烦恼、忧愁”,整个结构的意思是“对~感到烦恼、忧愁”。
最后是“苦”做副词的用法,实例如下:
(47) 修甫父女面对孤灯,苦思无计,相抱垂泪。
(范若丁《玛瑙江记异》)
(48) 你师父七十余年的勤修苦练,岂同寻常?
(金庸《天龙八部》)
杨帆(2016)指出,“苦”做副词的用法与“苦”的词义有很大关系[6]。如例(47)(48)所示,当“苦”作副词使用时,可以描述行动的状态和程度,表示“认真、全力以赴”的意思,这符合“苦”从味觉域向状态和程度域的隐喻转用。
4.2. 日语「苦い」的词类分析
如前所述,日语「苦い」以味觉中的“苦味”为基本义,并主要用作形容词。叶建婷(2020)指出,日语中的「苦い」与汉语中的“苦”一样,在做形容词使用时也常与表示程度的副词搭配使用[4]。但是在表示否定时,「苦い」需要在其词尾加上否定词缀。以下是「苦い」做形容词的用法:
(49) 南部アフリカでの、空中撮影であったからとても苦い経験となってしまった。
(吉野信『復活レンジファインダーカメラ』)
(50) やはり口当りのいいようにと甘草で味付けがしてあるらしかったが、義理にも苦くないとは云えるものではなかった。
(有吉佐和子『華岡青洲の妻』)
如例(49)所示,「苦い」可以用程度副词「とても」来修饰,这与汉语“苦”的用法基本一致。例(50)中,形容词「苦い」需要通过添加词缀「ない」将词形改为「苦くない」才能表达否定的含义,这一点是与汉语形容词“苦”的区别所在。
在日语中,形容词可通过其词尾的变形实现词性的转变。如「苦い」去掉词尾「い」再加上后缀词「さ」或「み」后,可变成该形容词的名词形式:
(51) 青木のガリは、塩が薄く、酢は甘すぎず、ほのかな苦みが身上である。
(嵐山光三郎『江戸前寿司一の一の店を行く』)
(52) 春の野菜の苦みは、自然が生み出す若い味です。
(野崎洋光『名人板前日本料理の秘伝』)
(53) 氷が溶けても粉薬の苦さを感じなくなるのは、そういうわけだからなのです。
(実著者不明『伊東家の食卓裏ワザ大全集』)
(54) そこでは、一切の現実的価値への断念の苦さと、神の愛への憧れの充実感とがドラマティックな葛藤状態のままに共存している。
(谷沢永一『これだけは聞いてほしい話』)
(55) きっかけであったらしい。表向きたおやかな美女に見えるが、若くても人生の苦さを糧に生きてきたみすずである。
(辻真先『デッド・ディテクティブ』)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苦さ」和「苦み」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例(51) (52)中,「苦み」被用来描述“蔬菜、姜片”等食物的苦味,句子的主语是具体事物。例(53)~(55)中的「苦さ」不仅能用于表示具体事物的味道,如“药粉”的苦味,在描述“人生、绝念”等抽象事物时也同样适用。可见,「苦さ」既可以和「苦み」一样修饰具体事物,也可以用于抽象事物的描写,表达人痛苦、悲伤的心理感受。
日语味觉词「苦い」还可以通过词尾的变形,在句中充当副词:
(56) いたくないのに言わせてしまったと、カイは苦く思う。
(野梨原花南『スノウ王女の秘密の鳥籠』)
(57) 磯野は、苦く笑って、パイプ煙草に火をつけた。
(井上雅彦『秘神』)
「苦い」经过词形变化,变成副词「苦く」,用于修饰「思う」、「笑う」等动词。例(56)中的「苦く」在修饰主体的动作和行为时也表现出了主体痛苦的精神状态。例(57)中的「苦く」修饰人的面部表情,句中的“苦笑”常用于表示某人处于困窘或不如意的心理状态。
4.3. 小结
Table 2. Comparison of lexical featur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aste words “Ku” and “Nigai”
表2. 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的词类特征对比
词类 |
句中成分 |
“苦” |
「苦い」 |
形容词 |
连体修饰语 |
〇 |
〇 (苦い) |
名词 |
主语、宾语 |
〇 |
〇 (苦さ/苦み) |
动词 |
谓语 |
〇 |
× |
副词 |
连用修饰语 |
〇 |
〇 (苦く) |
就词类特征而言,汉语中的“苦”和日语中的「苦い」之间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汉语中的“苦”有形容词、名词、动词和副词的用法,而日语中的「苦い」不存在动词的用法。在名词用法上,“苦”和「苦い」既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汉语中,由“苦”构成的常见结构有“之/的 + 苦”或“V + 苦”等。日语「苦い」主要通过词缀「~さ」和「~み」达到形容词名词化的效果。「苦み」常用于形容食物等具体事物的味道,「苦さ」则通常形容人痛苦、悲伤的心理感受。
汉语中的“苦”在做动词时,常以“苦 + (了) + N”或“苦 + 于”等句型结构出现。日语中的「苦い」不存在动词化的用法。在做副词使用时,汉语的“苦”常与“练、思”等动作结合,描述动作的状态或程度。相比之下,日语中的「苦い」需要通过词形变化变成副词「苦く」,且只能用于描述动作的状态。
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的词类特征如表2所示。
5. 结语
本文以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其语义扩张为焦点,根据语料库的用例分别对“苦”和「苦い」进行语义分析,详细地对比了“苦”和「苦い」的异同。两个词除了都可以表达人的“味觉”以外,还可以基于隐喻,实现向“嗅觉域”、“视觉域”、“听觉域”、“身体域”、“心理情感域”、“知识和见解域”、“状态和程度域”、“佛教域”共八个引申域的转移使用。其中,“身体域”的转用只见于汉语中的“苦”,而“知识和见解域”的转用也只存在于日语中的「苦い」。
其次,本文以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和宗教信仰为关注点,从文化视角考察了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在语义扩张上形成差异的原因。最后分析了“苦”和「苦い」的词类特征,明确了汉语中的“苦”有形容词、名词、动词以及副词的用法,而日语中的「苦い」只有形容词、名词以及副词的用法。
就研究对象而言,本文只从单纯词的角度对中日味觉词“苦”和「苦い」做了分析,尚未涉及“苦”和「苦い」的复合词。“苦”和「苦い」的复合词用法将成为今后的一个研究课题。
NOTES
1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
2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 https://shonagon.ninjal.ac.jp/
3NINJAL-LWP for TWC: https://tsukubawebcorpus.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