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人格对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Proactive Personality on Knowledge Shar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DOI: 10.12677/ass.2024.13871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盛 蕊: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主动性人格知识共享思政课教师扎根理论研究法Proactive Personality Knowledge Sha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
摘要: 知识共享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知识能够发挥其价值的社会性途径。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深入探讨了主动性人格对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在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共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教师更倾向于积极探索、分享和创新知识,从而推动教学团队的整体进步。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包括注重选拔与培养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教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以及营造开放和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以激发教师的知识共享意愿,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Abstract: 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core and ke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 is a social way for knowledge to exert its value. This study uses 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 to deeply explor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proactive personality on knowledge shar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t is found that proactive person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nowledge shar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nd teachers with proactive personality are more inclined to actively explore, share and innovate knowledge,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the teaching team.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is study proposes targeted optimization paths, including focusing on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teachers with proactive personality,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constructing a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knowledge sharing platform, and creating an open and supportive working environment. These measures are expected to stimulate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share knowledge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quality.
文章引用:盛蕊. 主动性人格对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354-36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713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共享已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作为学校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知识共享是实现学校知识资源的累积、增值和创新,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所在”[2]。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共享意愿对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广阔视野的学生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不难发现思政课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并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在诸多影响教师知识共享的因素中,除了常见的教师动机、人际关系和组织环境等因素[3],教师的个性特征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4],它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心理感知和态度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主动性人格,这一稳定且跨情境的人格类型,在“个体行为中表现出显著的主动性”[5]。主动性人格是指个体在面对环境时表现出的积极、自主的行为倾向,它影响着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态度与选择[6]。拥有这种人格特质的教师,往往能够超越情境压力的限制,积极发挥个人主动性去影响和改变环境。同时,这些具有“高主动性人格的教师也通常具有高角色广度自我效能感,他们更可能展现出积极、人际互动和综合性的有利于组织的行为”[7],例如知识共享。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研究聚焦于主动性人格对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主动性人格可能激发其知识共享意愿,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教学研讨、分享教学心得,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然而,目前学界对于主动性人格与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之间关系的探讨尚显不足,二者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仍有待进一步明晰。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深入探讨主动性人格对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最初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和Barney Glaser两位学者共同提出。它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定性研究方法,强调“从经验资料中系统地发展和验证理论,适用于探索性的、解释性的研究”[8]。扎根理论研究法能够从实际教学现象中构建理论,灵活深入地探索主动性人格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复杂影响,同时保持高度的理论敏感性,通过不断的数据比较和验证来确保理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全面揭示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内在机制[9]。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明确研究问题;其次,进行数据收集,采用强调理论性抽样直到数据达到理论饱和;再次,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开放式编码、轴向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逐步提炼出理论框架;最后,构建并验证理论[10]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通过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获得。为保障访谈资料的丰富性和贴合性,研究设定了明确的抽样访谈对象标准。具体如下:第一,访谈对象必须是在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确保访谈对象对于思政课程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提供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信息;第二,访谈对象至少持续参与过一个学期的思政课教学并且目前仍在参与,或者之前积极参与过思政课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已放弃且目前不再参与,确保访谈对象涵盖不同教学经历和背景的教师,从而更全面地探讨主动性人格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第三,综合考虑了访谈对象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特征,以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研究的广泛适用性。根据上述抽样标准,研究依据“目的性抽样”原则进行原始抽样,并根据访谈资料的收集分析情况及时转换为以概念为驱动的“理论抽样”[11]

研究采用李文东等人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量表[12]。该量表共10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从1到5分别代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该量表的α信度系数达到0.91。通过将所有题目得分加总取均值来评价其主动性人格的水平,得分越高说明其主动性人格特质表现越明显。最终,本研究共选择了13名访谈对象,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变量

特征

人数()

变量

特征

人数()

性别

5

地区

东部

4

8

中部

6

教龄(年)

0~5

3

西部

3

6~10

5

职称

教授

2

11~20

4

副教授

9

>20

1

讲师

2

2.3. 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过程如下:首先,明确数据收集的目的和需求。通过收集涵盖不同背景的思政课教师的数据,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旨在揭示主动性人格特质如何具体影响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和意愿,识别出促进或阻碍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以期找到提升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效果的方法和策略,进而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其次,根据研究目的,设置访谈提纲。访谈提纲详细设计了包括基本信息与背景、主动性人格特质、知识共享实践与态度、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及优化路径与建议五部分,从而为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再次,收集访谈资料。在正式启动访谈前,均获得了访谈对象的明确同意,并对访谈全程进行了录音,以保障数据的精确性和完备性;在访谈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线下面对面访谈和线上远程访谈两种方式,严格遵循预设的提纲进行提问,同时根据受访者的反馈灵活进行深入的追问,旨在获取更为详尽且高质量的数据资料。针对能够直接会面的思政课教师,优先选择了线下访谈,以便更直观地观测访谈对象的非言语信息,进而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其观点与情感。对于无法直接会面的教师,则借助线上平台实施远程访谈。两种访谈方式相辅相成,既确保了数据收集的广泛性,又实现了对访谈对象真实想法的深入挖掘。为平衡访谈的深度与广度,每次访谈的时长均被控制在30至60分钟之间。最后,整理访谈资料。在每次访谈结束后,将录音内容逐字转录成文字,不仅保留了访谈的原始数据,还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2.4. 信效度

为保障研究信效度,访谈资料编码一致性信度Kappa系数值 = 0.78 (>0.7),表示编码结果信度良好。除此之外,本研究随机选择10份访谈文本编码分析,进行理论构建,用剩余的3份数据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即检查是否有新的概念或范畴出现,从而验证理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研究过程

“三级编码方式是扎根理论研究的关键方法,用于从大量定性数据中逐步抽象和提炼理论”[13]。其包括三个层次的编码: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主轴式编码(二级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三级编码)。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指研究者以一种开放和归纳的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详细的编码分析,从数据中初步抽象出概念和范畴,为后续的理论构建提供基础。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仔细地检查原始数据,从中识别出反复出现的概念、想法、事件或行为,并将它们标记或编码。这些编码可以是单个词汇、短语或句子,用于表示数据中呈现出的特定主题、观念或现象。经过多次比较、合并,剔除出现频次低于2次的初始概念,最终,从中抽象出26个初始概念,形成了12个范畴,范畴及相应的初始概念举例如表2所示。

Table 2. Categorization of open coding

2.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编号

初始范畴

原始代表性语句(初始概念)

1

主动探索

“我经常阅读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以保持对教学趋势的了解。”(主动学习新知识)“我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我的课堂教学中。”(跨学科探索)

2

勇于挑战

“遇到教学难题的时候,我会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我敢于在思政课堂上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精神)“即使教学方法不适用,我依然会继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坚韧不拔)

3

知识分享

“我建立了一个教师交流群,群里的教师都会相互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资源共享)“我经常和其他老师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问题讨论)“我乐于在学术会议上分享我的教学实践和成果。”(学术交流)

4

学习意愿

“我定期参加学校的专业研讨会,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寻求学习机会)“我定期参加教师培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提升)“我喜欢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从中汲取教学灵感。”(观摩学习)

5

时间限制

“每天忙着备课、教学和管理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时间紧张)“虽然想参加更多的教育研讨会,但总是抽不出时间。”(时间管理困难)“与同事的交流往往只能在课间或午休时间匆忙进行。”(交流时间有限)

6

共享平台

“我们学校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教学资源共享库。”(资源共享需求)“目前我们使用的平台功能有限,无法满足复杂的共享需求。”(平台功能不足)“希望学校能提供一个便于教师之间交流和合作的在线平台。”(在线合作平台需求)

7

合作氛围

“我们专业教师经常一起备课,互相学习。”(备课合作)“当有教师遇到问题时,大家都会出谋划策。”(互助精神)“学校定期组织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研活动促进合作)

8

创新鼓励

“学校经常强调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并给予我们足够的支持。”(领导支持创新)“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以便我们进行教学创新。”(资源支持)

9

物质激励

“学校会进行年底考核,对于在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会给予额外的奖金。”(奖金激励)“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以支持我们的教学工作。”(资源激励)“优秀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机会。”(职业发展激励)

10

精神激励

“学生的进步和成功是我最大的精神激励。”(学生成功激励)“同事的认可和尊重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同事认可)

11

技术支持

“学校提供了教学软件和硬件支持。”(软硬件支持)“学校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网络教学平台,方便我们进行在线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支持)

12

技术需求

“希望学校能引进更多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和设备。”(智能化工具需求)“期待学校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技术支持。”(个性化技术支持需求)

3.2. 主轴式编码

Table 3. Category relationships formed by spindle coding

3. 主轴编码形成的范畴关系

主范畴

初始范畴

初始概念

专业成长与学习动力因素

主动探索

主动学习新知识、跨学科探索

勇于挑战

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精神、坚韧不拔

学习意愿

寻求学习机会、教学技能提升、观摩学习

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因素

知识分享

资源共享、问题讨论、学术交流

合作氛围

备课合作、互助精神、教研活动促进合作

教学资源与平台需求因素

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需求、平台功能不足、在线合作平台需求

技术支持

软硬件支持、网络教学平台支持

技术需求

智能化工具需求、个性化技术支持需求

工作环境与外部支持因素

时间限制

时间紧张、时间管理困难、交流时间有限

物质激励

奖金激励、资源激励、职业发展激励

精神激励

学生成功激励、同事认可

创新鼓励

创新支持、资源支持

主轴式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开放式编码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和总结,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在主轴式编码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开放式编码中得到的范畴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差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这些关系可以是范畴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范畴内部的维度或属性之间的关系。将开放式编码阶段得到的12个范畴进行主轴式编码,共得到4个主范畴,分别是专业成长与学习动力因素、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因素、教学资源与平台需求因素以及工作环境与外部支持因素。具体范畴关系如表3所示。

3.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指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选择一个核心类属概念,并通过不断分析,将与之相关的次要类属概念集中起来。选择式编码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说明和验证主要类属概念(核心类属)与次要类属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填充那些未来需要完善或进一步发展的类属概念。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是“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围绕核心范畴,深入分析主轴式编码所产生的12个范畴,可以发现专业成长与学习动力因素、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因素、教学资源与平台需求因素以及工作环境与外部支持因素是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直接影响因素,其他因素都与其相关联,共同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效果。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扎根理论研究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检验研究结果是否全面,并判断是否可以停止对原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具体而言,如果在资料分析过程中无法再发现新的范畴或概念,即认为达到了饱和状态,此时可以停止对原始资料的分析。本研究采用预留的三个样本数据进行了理论饱和度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理论模型中所包含的概念范畴已经充分。除了先前确定的四个主要范畴对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效果产生影响外,并未发现其他新的概念范畴。同时,在已有范畴内部也未挖掘出新的初始概念。因此,可以断定,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出的“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在理论上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Figure 1. Theoretical mod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1. 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3.5. 模型构建

本研究通过以上三级编码构建理论模型,在开放式编码初始概念提炼的基础上,由主轴式编码所得的12个范畴(主动探索、勇于挑战、知识分享、学习意愿、时间限制、共享平台、合作氛围、创新鼓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技术支持、技术需求)与选择编码所得的四大因素(专业成长与学习动力因素、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因素、教学资源与平台需求因素、工作环境与外部支持因素)以及范畴与因素之间、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为依据构建出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4. 影响因素模型阐述

在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中,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这些影响因素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学习动力,还涉及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共享平台的便捷性,以及工作环境与外部支持的力度。研究将从专业成长与学习动力、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教学资源与平台需求,以及工作环境与外部支持这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其如何共同影响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

4.1. 专业成长与学习动力因素

专业成长与学习动力因素,指的是思政课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行为表现。这一因素不仅体现了教师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追求,更彰显了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在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教师往往更强烈地展现出这一因素。他们通过主动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勇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保持持续的学习意愿,来推动自己的专业成长。这种成长动力不仅源于教师内部的职业追求,也受到外部环境如教育改革、学生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成长与学习动力因素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第一,具有强烈学习动力的教师更倾向于主动寻求和分享教学资源与经验。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心得通过知识共享的方式传递给同事,从而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水平。第二,这种动力还促使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拓宽知识共享的渠道和范围。第三,专业成长与学习动力因素还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教师会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和知识,这为其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这种创新能力又是推动知识共享的重要动力,因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往往需要通过共享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4.2. 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因素

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因素,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之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分享知识、经验和观点,以及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行为和态度。这一因素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个人和团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扎根理论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是紧密相连的。思政课教师通过积极的知识共享,能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有助于教师之间建立互信关系,提高沟通效率,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这一因素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共享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在知识共享方面,教师们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团队协作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以实现教学目标。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能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应对教学中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和合作精神。

4.3. 教学资源与平台需求因素

教学资源与平台需求因素,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和知识共享过程中对教学材料、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在线共享平台的需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这些资源和平台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不仅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还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结合扎根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这一因素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共享渠道,还通过降低共享门槛和提高共享效率,推动了教师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首先,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案例,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为他们之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内容。其次,高效的教学平台为教师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同时也能及时获取其他教师的分享,实现知识的快速流通和共享。这种平台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知识共享的门槛,提高了共享的效率。

4.4. 工作环境与外部支持因素

工作环境与外部支持因素,主要指的是思政课教师所处的工作条件、组织氛围以及获得的外部资源和激励。通过扎根理论的分析,能够发现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知识共享,进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外部支持也是推动教师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当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政府或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时,他们会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分享自己的知识。这种支持可以表现为提供专业培训、资金扶持或政策倾斜等多种形式,旨在鼓励教师进行知识创新和共享。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适当的激励措施能够显著增强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激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共享积极性。

5. 讨论与总结

5.1. 结果讨论

本研究聚焦于主动性人格对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有以下发现:首先,主动性人格在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教师,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倾向于更加积极地探索、分享和创新知识。这种主动性不仅驱动他们持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而且还促使他们成为教学团队中的知识引领者,推动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地,主动性人格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习动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教师,他们对自我提升有着更高的追求,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学习和专业发展。这种持续的学习动力,不仅使他们在专业知识上保持领先地位,还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在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方面,主动性人格同样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教师更加注重团队合作,他们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此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进步。这种积极的共享态度,极大地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效能和创新能力,使得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深度。同时,主动性人格还影响着教师对教学资源与平台的需求和利用。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教师,他们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新技术、新平台带来的教学机遇,能够迅速适应并利用这些资源和平台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这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互动的学习体验。除此之外,主动性人格对工作环境与外部支持的感知和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教师,他们更加主动地寻求外部资源和支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来优化自己的教学环境,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这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不仅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还为他们在教学改革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主动性人格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它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习动力,还促进了教学团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优化了教学环境。因此,应充分认识到主动性人格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价值,鼓励和培养更多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教师,以此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5.2. 提升路径

5.2.1. 注重选拔与培养主动性人格的思政课教师

在招聘思政课教师时,应特别关注候选人的主动性人格特质。这种特质表现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对于知识共享有天然的热情。选拔这样的教师,能够从源头上提升教师团队的共享意愿和能力。同时,对于在职教师,应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探索,主动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5.2.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持续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共享热情,必须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这包括设立专门的知识共享奖励,将共享行为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学习他人的平台。这样的机制能够促使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知识共享,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氛围。

5.2.3. 构建便捷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线上知识共享平台成为促进教师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平台应具备易操作、互动性强、资源丰富等特点,能够满足教师随时随地学习和分享的需求。通过平台,教师可以上传自己的教学课件、案例、心得体会等,也可以浏览和下载他人的分享,实现知识的快速流通和共享。此外,平台还应提供实时交流功能,方便教师之间及时沟通和讨论。

5.2.4. 营造开放和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一个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的知识共享至关重要。学校应致力于打破部门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管理层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能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从而更加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团建活动、文化交流等,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知识共享的深入发展。

5.3. 小结

研究结果显示,主动性人格在推动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教师更倾向于积极探索、分享和创新知识,从而带动教学团队的整体进步。基于这一发现,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旨在通过选拔与培养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教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以及营造开放和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来激发教师的知识共享意愿,进而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情境下主动性人格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差异,以及更多元化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推动教育创新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基金项目

本文系武汉工程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主动性人格对思政课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202346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Hew, K.F. and Hara, N. (2007) Empirical Study of Motivators and Barriers of Teacher Online Knowledge Shar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5, 573-595.
https://doi.org/10.1007/s11423-007-9049-2
[2] 崔宇, 王凡一.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教师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学报, 2020, 16(4): 64-71.
[3] 傅建明, 苏洁. 高校教师群体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一种社会资本的视角[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8(5): 100-104.
[4] Bateman, T.S. and Crant, J.M. (1993) 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Measure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 103-118.
https://doi.org/10.1002/job.4030140202
[5] 林颐宣. 主动性人格对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1): 103-112.
[6] Haynie, J., Flynn, C.B. and Herda, D. (2020) Linking Career Adaptability to Supervisor-Rated Task Performance: A Serial Mediation Model.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25, 429-442.
https://doi.org/10.1108/cdi-08-2019-0207
[7] Jiang, F., Lu, S., Wang, H., Zhu, X. and Lin, W. (2020) The Roles of Leader Empowering Behaviour and Employee Proactivity in Daily Job Crafting: A Compensatory 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30, 58-69.
https://doi.org/10.1080/1359432x.2020.1813110
[8] 张敬伟, 马东俊. 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9(2): 115-117.
[9] 陈向明. 教师为什么要作“质的研究” [J]. 广东教育, 2002(Z2): 42-43.
[10] 李卉萌, 张立国, 林攀登, 等. 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4, 36(3): 87-94.
[11] 何木叶, 刘电芝. 扎根理论的运用: 误区与策略[J]. 心理科学, 2022, 45(5): 1273-1279.
[12] Li, W., Fay, D., Frese, M., Harms, P.D. and Gao, X.Y. (2014)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Work Characteristics: A Latent Change Score Approac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9, 948-965.
https://doi.org/10.1037/a0036169
[13] 毛智辉, 眭依凡. 高校教师韧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J]. 江苏高教, 2018(8): 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