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学者对语言动机进行了逐步探索,并取得了瞩目进展。动机理论发展进程中,较为突出的有社会教育学模型,该模型最初由Gardner和Lambert (1972)提出,随后由Gardner (1985)加以完善。该模型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动态等外部因素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此外,Dörnyei (2005)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强调个体自我感知和自我调节在形成语言学习动机中的关键作用。再者,Dörnyei等(2016)提出的定向动机流理论进一步强调学习者目标设定和追求过程对动机的影响。随着国内外学术研究不断深入,众多学者深入探讨了这些不同的动机理论,并进一步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实证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学习动机。
近二十年来,二语动机研究迅速增长,对其大量文献和发展轨迹进行系统性回顾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随着21世纪二语动机研究中更多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亟需研究对现有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回顾。本研究以2004年至2023年间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关于二语动机研究的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对发表国家(地区)和机构、被引期刊、作者、参考文献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随后,基于研究数据生成科学知识图谱,以便描摹二语动机研究前沿,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2. 文献综述
2.1. 二语动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学习者学习新语言的动机、学习的原因以及改进学习过程的方法。此类研究数量迅速增加的部分原因在于二语学习仍是许多国家学生的必修课程;尤其在亚洲国家,学生除了学习母语外,还需学习英语等外语。
语言动机是学习者态度、方法和成就的一大决定性因素。语言习得范畴内的动机研究起源于Gardner和Lambert 1959年发表的文章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uir, 2022)。该文中,他们将社会心理学方法引入二语习得研究,并提出动机关涉社会性因素,影响个体对二语学习的坚持以及努力程度。该研究启发了许多学者深入研究社会和情境因素与二语动机间的关系。
关于动机是否应该被视为一种特质、一种状态或是一个过程的讨论仍然存在于语言习得动机研究中(Dörnyei, 2020)。Lamb等(2021)引入了二语动机研究的不同视角,包括二语习得社会教育模型(Gardner, 2010)、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自我决定理论、复杂性理论、情感视角、个体差异和交际意愿视角等。此外,Dörnyei (2020)探讨了语言学习动机的历史发展,包括提高语言学习动机与教育研究相关性和兼容性的不同方法。Gardner和Lambert (1972)区分了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融入性动机是态度、目标导向和动机变量的综合体(Gardner, 2001)。具有融入性动机的二语学习者通常对二语社区及其文化有归属感,因而能发展较高的语言能力。随后,Dörnyei等(2014)提出了定向动机流概念,即在特定时间内,二语学习者为实现既定目标和愿景而产生的动机激增现象(Dörnyei et al., 2015)。根据定向动机流理论,个体可以通过增强反馈循环、发展积极情绪、提高获取新成就的可能性来维持其动机状态。
Gardner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为二语习得提出了新的应用问题。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心理社会现象的心理学分支。Gardner多次指出,将态度和动机作为二语习得的预测因子并不意味着排除个体自然能力因素的贡献(Horwitz, 2020)。除了双因素模型之外,Gardner的因素分析研究还考虑了影响二语习得的其他变量。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并为当今二语习得研究中社会文化影响的定性研究问题奠定了基础。
2.2. 文献计量研究
文献计量研究基于统计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数据描述或揭示文献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以达到一定研究目的的研究方法(邱均平,2007)。将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国际语言动机的描述中,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探索该领域的重要文献、研究热点等。
CiteSpace是由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基于Java应用的可视化分析软件,用于识别和统计文献。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路径查找算法等,对特定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探索该学科领域发展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揭示学科领域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和学科发展前沿(陈悦等,2015)。CiteSpace主要包括合作网络分析、共现网络分析和共被引分析等功能,是目前各研究领域最常用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之一。
从现有研究的角度出发,大量学者对二语动机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然而,文献计量学研究对二语动机的关注尚不足,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语领域的母语迁移、词汇习得和句法习得等方面(如,蔡武,郑通涛,2017;邓鹂鸣,周韵,2020;武和平,王晶,2021),少有学者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二语动机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围绕国际语言动机研究的六个问题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推动二语动机研究的深入发展。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探讨以下问题:
1. 二语动机学术发表的年代分布如何?
2. 二语动机学术发表的地域分布如何?
3. 二语动机学术发表的高被引期刊有哪些?
4. 二语动机学术发表的高被引作者有哪些?
5. 二语动机学术发表的高被引文章有哪些?
6. 二语动机学术发表的研究热点有哪些?
3.2. 数据收集
我们使用“motivation”或“motivations”作为标题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的SSC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涵盖语言动机(language motivation)、学习者动机(learner motivation)、学生动机(student motivation)和任务动机(task motivation)等各种术语。初步搜索共获得29,847篇文献。随后,将时间限制在2004年至2023年期间,将文献类型限制为“article”、“early access”和“review article”,并指定学科类别为“linguistics”和“language linguistics”,将搜索结果精简至565篇文献。随后通过阅读摘要进一步筛选相关文献,排除了“教师动机”、“出版动机”等主题相关文献,最终确定与二语学习动机直接相关的文献421篇。
3.3. 分析工具和程序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描摹国际二语动机研究的知识图谱。本研究还利用EXCEL软件的图表工具绘制二语动机研究领域内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我们将数据导入CiteSpace,对国家(或地区)、机构、被引作者、被引期刊、被引文献和研究热点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生成知识图谱。在这些图谱中,每个节点的大小对应其相关的出版物数量,而节点周围同心圆的颜色表示出版时间。此外,节点的中心度(centrality)用以表示文献的重要性。
4. 结果与讨论
4.1. 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
如图1所示,从2004年到2023年,关于二语动机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04年到2011年,发表论文数量增长缓慢且总体数量较少,表明在此期间对二语动机研究的关注尚不足。然而,2017年发表论文数量显著增加至25篇,随后迅速增长,在2023年达到峰值77篇。这一激增可能归因于Zoltán Dörnyei及其同事发表的影响力著作The Motivational Foundation of Learning Languages Other than Global English: Theoret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Dörnyei & Al-Hoorie, 2017)。该著作为二语动机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指导并启发研究者深入探讨语言学习动机的复杂性。
2020年到2023年间,二语动机研究的兴起可归因于几个因素。首先,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了向在线学习的重大转变,凸显了动机对于促进学生参与虚拟环境的重要性。其次,这一时期技术的进步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创新的工具和平台,使其能对二语动机的复杂性进行更为详细的研究。这些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影响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并凸显了数字资源在增强语言学习体验方面的作用。最后,人们对个体差异和学习者自主性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日益认可,这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二语动机研究的兴趣。
Figure 1.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ublished papers on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图1. 二语动机领域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4.2. 主要出版国家(地区)和机构
二语言动机研究领域,各国的突出表现可通过论文数量和网络节点的中心度得到体现。图2展示了该研究领域内各国的知识图谱,而图3展示了二语动机相关研究的主要机构。表1列出了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中国(99篇)、美国(80篇)和英国(66篇)位列前三。而机构方面,香港中文大学(17篇)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系统(16篇)是图3中排名前两位的机构。
根据图2和表1可看出,中国以其较高的发文量位居第一,介数中心度最高(0.47),这也得益于图3中列出的四所中国机构的主要贡献: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美国以0.27的介数中心度位居第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系统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研究机构。著名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和二语习得及动机领域的研究者Zoltán Dörnyei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89年获得心理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 Psycholinguistic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他的研究对二语习得领域的个体差异、动机和态度产生了巨大影响。除了这些贡献之外,他还通过其经典的研究方法学著作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ologies (Dörnyei, 2007)和Questionnaire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and Processing (Dörnyei, 2010a)向一代又一代的应用语言学家传授研究方法论。
英国以0.49的介数中心度排名第三,伦敦大学是英国排名第一的研究机构。Robert C. Gardner和Peter McIntyre于1991年出版的A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in Language Study: Who Says It Isn’t Effective? 对理解语言学习动机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部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深入探讨了与动机相关的各种理论和概念,探究了如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态度和自我效能等因素如何影响语言学习效果。Gardner和McIntyre通过实证研究支撑他们的观点,强调动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Figure 2. Knowledge map of countries (region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图2. 二语动机领域主要出版国家(地区)图谱
Figure 3. Knowledge map of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图3. 二语动机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图谱
Table 1. Research countries/region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表1. 二语动机领域主要出版国家(地区)
排名 |
研究国家(地区) |
论文发表数量 |
中心度 |
1 |
中国大陆 |
99 |
0.47 |
2 |
美国 |
80 |
0.27 |
3 |
英国 |
66 |
0.49 |
4 |
日本 |
35 |
0.07 |
5 |
西班牙 |
28 |
0.06 |
6 |
澳大利亚 |
26 |
0.15 |
7 |
台湾地区 |
19 |
0 |
8 |
伊朗 |
16 |
0 |
8 |
匈牙利 |
16 |
0.03 |
10 |
加拿大 |
13 |
0.01 |
4.3. 高被引期刊
表2列出了该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10种期刊,而图4展示了二语动机研究领域主要期刊的知识图谱。这些期刊涵盖语言习得与发展、二语学习和教学方法、跨文化交流与语言使用以及影响语言学习与使用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各个学科。
被引次数排名第一的是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MLJ),其中心度为0.04。该期刊是致力于推进二
Figure 4. Knowledge map of cited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图4. 二语动机领域主要被引期刊图谱
Table 2. Cited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表2. 二语动机领域主要被引期刊
排名 |
被引次数 |
期刊 |
中心度 |
1 |
326 |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
0.04 |
2 |
309 |
Language Learning |
0.18 |
3 |
283 |
System |
0.11 |
4 |
240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0.05 |
5 |
202 |
TESOL Quarterly |
0.06 |
6 |
192 |
Applied Linguistics |
0.06 |
7 |
166 |
Psychol Language Learning |
0.03 |
8 |
160 |
Social Psychology 2 Languages |
0.09 |
9 |
136 |
American Psychology |
0.07 |
10 |
133 |
Foreign Language Announcements |
0.1 |
语习得与教学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涵盖了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相关的各类主题,包括语言教学、双语教育、语言评估和语言政策。特别是在二语动机方面,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较早强调动机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该期刊定期发表研究报告,探讨影响语言动机的各种因素,如学习者的信念、态度、情感和参与策略。这些研究揭示了语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机,以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
排名第二的是Language Learning,中心度为0.18,该期刊同样专注于二语习得研究,涵盖了与语言学习、教学方法、语言评估以及语言习得中的个体差异等相关的各种主题。与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相似之处在于Language Learning也通过发表关于影响语言学习者动机和参与因素的研究报告来深化二语动机研究。该期刊为揭示动机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动机的策略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
排名第三的是System,中心度为0.11。该期刊关注如何利用教育技术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来应对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的挑战。它涵盖了包括英语、汉语和阿拉伯语等多种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语言学习和教学。System期刊的动机研究通常深入了解影响语言学习者动机的各种因素,以及在语言学习环境中增强学习动机的创新方法。System通过发表前沿研究成果和提供语言动机的新观点,显著推动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并在语言教学实践讨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4. 高被引作者
表3列出了二语动机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作者,而图5展示了该领域主要被引作者的知识图谱。CiteSpace分析结果显示,Zoltán Dörnyei、Robert Gardner和Ema Ushioda等著名学者是二语动机研究领域的杰出人物。
Zoltán Dörnyei以286次被引和0.04的中心度排名第一。他是二语动机领域的权威学者,以其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Dörnyei, 2005)。Zoltán Dörnyei的研究(例如,Dörnyei, 2010b; Dörnyei & Chan, 2013; Dörnyei et al., 2016; Dörnyei, 2020)整合了自我(self)、动机和语言学习等概念,为学界理解语言学习动机提供了新框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认为,个体的二语学习动机受其语言能力相关的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概念的影响,而这两个自我概念又与一系列个体和社会性因素紧密相关。通过广泛研究,Zoltán Dörnyei揭示了这些与自我相关的信念如何影响语言学习动机、目标设定以及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毅力。
Robert C. Gardner以195次被引和0.1的中心度排名第二。Robert C. Gardner是二语动机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研究者,被誉为语言动机之父。Robert C. Gardner最为人知的是其二语习得社会教育模型,该模型强调社会和教育因素在塑造学习者动机和态度方面的重要性(Gardner, 2019)。通过强调外部因素(如教师支持、课堂氛围和社会态度)对语言学习者动机的重要影响,Gardner的研究为解释环境因素如何促进或阻碍语言学习提供了深入独到的见解。Gardner (2019)曾提到,融入文化生活对语言学习表现和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他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动机与外部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Ema Ushioda以157次被引和0.09的中心度排名第三。Ema Ushioda是语言学习动机领域的另一位杰出专家,尤其是在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和自我调节方面影响甚远。她强调赋予语言学习者掌控其学习过程的权力,并指出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维系长久语言学习动机的技能(例如,Ushioda, 1997, 2017)。
Figure 5. Knowledge map of cited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图5. 二语动机领域主要被引作者图谱
Table 3. Cited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表3. 二语动机领域主要被引作者
排名 |
被引次数 |
作者 |
中心度 |
1 |
286 |
Dörnyei Zoltán |
0.04 |
2 |
195 |
Gardner Robert C. |
0.1 |
3 |
157 |
Ushioda Ema |
0.09 |
4 |
107 |
Noels Kimberly A. |
0.09 |
5 |
99 |
MacIntyre Peter D. |
0.2 |
6 |
91 |
Csizér Katalin |
0.07 |
6 |
91 |
Lamb Michael |
0.03 |
7 |
87 |
Deci Edward L. |
0.07 |
8 |
85 |
Henry Anne |
0.08 |
9 |
82 |
Taguchi Taichi |
0.03 |
此外,Noels Kimberly A.和MacIntyre Peter D.等学者也是二语动机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
排名 |
中心度 |
被引次数 |
参考文献 |
作者及发表年份 |
1 |
0.05 |
28 |
“The Motivational Foundation of Learning Languages Other than Global English: Theoret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
Dörnyei & Al‐Hoorie, 2017
|
2 |
0.03 |
26 |
“L2 Motivation Research 2005-2014: Understanding a Publication Surge and a Changing Landscape” |
Boo et al., 2015
|
3 |
0.11 |
25 |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A Meta-Analysis” |
Al-Hoorie, 2018
|
4 |
0.02 |
20 |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2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Cinderella of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
Dörnyei, 2019
|
4 |
0.27 |
20 |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 |
Dörnyei & Ushioda, 2013
|
6 |
0.07 |
17 |
“Rethinking L2 Motivation Research: The 2 × 2 Model of L2 Self-Guides” |
Papi et al., 2019
|
7 |
0.07 |
16 |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among Japanese, Chinese and Iranian Learners of English: A Comparative Study” |
Taguchi et al., 2009
|
8 |
0.03 |
15 |
Innov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
Dörnyei, 2020
|
9 |
0.01 |
14 |
“Self and Identity in L2 Motivation in Japan: The Ideal L2 Self and Japa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
Ryan, 2009
|
4.6.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作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论文核心研究主题的概括性词语。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研究者对其关注度就越高,表明它可能成为研究热点。本节将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二语动机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以更直观、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该领域的热点主题,并结合相关文献内容对各热点进行详细分析。
节点类型选择为“keyword”,利用CiteSpace软件的聚类功能提取关键词聚类,并应用LLR算法(对数似然比算法)。运行软件后,生成了2004年至2023年间关于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如图7所示。然后提取摘要为每个聚类命名,如表5所示。基于图7的聚类图,前三个二语动机研究聚类重点关注自我效能感和中国学生,突出了当前该领域的主要兴趣点。由于“知识”是一个宽泛而笼统的术语,以下分析将其排除。
“自我效能感”是排名第二的聚类,聚类规模为34,轮廓系数为0.541,是指个体对成功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和实现语言学习目标的能力信念。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学习者的积极投入,并随之促进知识能力的发展(张鼎昆等,1999)。该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 (Bandura, 1977)提出。自我效能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态度、行为和结果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当学习者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时,他们更有可能设定更高目标,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地应对挑战。教育者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提供积极反馈、设定可实现的目标以及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来提升自我效能感。通过培养学习者对自身语言学习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可以成为推动二语学习者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
Figure 7. Knowledge map of clusters of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图7. 二语动机领域研究热点聚类图谱
Figure 8. Timeline view of clusters of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图8. 二语动机领域研究热点聚类时间轴
Table 5. Clusters of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表5. 二语动机领域研究热点聚类
排名 |
名称 |
聚类规模 |
轮廓系数 |
0 |
Knowledge (知识) |
37 |
0.671 |
2 |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 |
34 |
0.541 |
1 |
Chinese students (中国学生) |
34 |
0.76 |
4 |
Fit index (拟合指数) |
33 |
0.618 |
3 |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语言学习动机) |
33 |
0.678 |
6 |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交际意愿) |
25 |
0.808 |
5 |
Ideal multilingual self (理想多语自我) |
25 |
0.792 |
7 |
English proficiency (英语水平) |
12 |
0.869 |
与“自我效能感”并列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学生”,聚类规模为34,轮廓系数为0.76,它作为二语动机研究中最大聚类之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研究人员可能更为关注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第二语言的具体动机、挑战和策略。
如图8所示,“理想多语自我”虽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Dörnyei等(2006)在匈牙利进行一项研究中发现,积极性很高的学生总体上对所有外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国际化态度有助于发展更具体且重要的理想二语自我。同样,Gardner的融入性动机中也包含“对外语的兴趣”这一要素,强调的是与任何特定语言无关的总体倾向。基于这些发现,Henry (2017)提出了“理想多语自我”概念,即学习者对成为多语者的渴求。Busse (2017)和Ushioda (2017)也进一步探讨了“多语理想自我”对于二语学习的重要性。
二语“交际意愿”(WTC)也日益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聚类规模为25,与“理想多语自我”并列。WTC直接影响语言使用和互动,对于语言学习和技能发展至关重要。理解WTC可以为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例如,MacIntyre et al., 2020)。此外,WTC还与动机、焦虑、自我效能感和身份认同等多种心理构念紧密相关。通过研究WTC,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语言学习过程。
5. 结语
本研究对2004年至2023年间二语动机研究的知识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二语动机研究的时间分布、被引国家、期刊、作者、参考文献和研究热点。通过从不同角度为学者提供数据,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二语动机领域的当前趋势和方向。热点的聚类分析提供了对关键研究重点和未来轨迹的见解,使研究人员能够拓展其研究视野,并在二语习得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尽管本研究的具有一定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本研究完全依赖SSCI数据库,未关注国内CSSCI期刊的同类文献。未来研究可整合来自不同学术数据库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更为精准、全面地描摹二语动机研究的知识图谱。
基金项目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22HB001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0806121030540);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Q030);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110765813410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