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维谚语中动物名词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nimal Nouns in Han and Uyghur Proverbs
DOI: 10.12677/ml.2024.12111023, PDF, HTML, XML,   
作者: 张亚楠: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汉维吾尔语谚语动物名词对比分析Han-Uyghur Languages Proverbs Animal Nouns Comparative Analysis
摘要: 一种语言由于使用群体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居住地域以及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谚语中动物名词运用上存在相同性与差异性。本文主要通过谚语中动物名词的褒贬色彩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汉维吾尔语的褒贬色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为汉维语学习者提供参考。
Abstract: A language, due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ifestyle, customs, geographical habita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its user group, exhibi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nimal nouns in proverbs. This article primarily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notations of animal nouns in proverbs, elucidat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notations of Han and Uyghur language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Uyghur and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文章引用:张亚楠. 汉维谚语中动物名词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357-36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023

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每种语言中所表达出来的社会特征并非完全相同,也并非完全不同,可以表达出每个民族的传统风俗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特色。谚语在语言中是最能表达出特色的熟语,因此本文以谚语中动物名词为例,阐述汉维吾尔语的褒贬色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在两种不同语言背景下,很多词汇除了表层意义之外,还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即词汇中蕴含的联想义、象征义、比喻义以及褒贬色彩等。这些词汇往往通过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来表达特定含义,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现象。不同的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语言。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在汉维谚语中体现较大。

谚语[1]包含很多种,有植物谚语、动物谚语、情感谚语、习俗谚语等,而其中动物谚语占谚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动物谚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运用的现象,或在代表讲话中,或在大会表彰中,或在交际交谈中。

一是谚语属于非理性状态下的语言行为,这种语言行为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其民族的心理,谚语又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而谚语中动物名词则能提供一个对比研究的方式和角度。

二是动物谚语都是各个民族长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产物,也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对比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的动物谚语,理解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研究汉语维吾尔语交流、克服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障碍。

2. 动物名词色彩对比

每一种动物都有特定的习性,外貌,形体,人们根据这些动物的特点,用动物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并赋予它们赞美,贬斥等不同的感情色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论是在汉族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都与动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各个民族在其联系密切的动物形象上赋予褒贬色彩,有的动物形象在汉语谚语中和在维吾尔语谚语中褒贬色彩相同,比如:乌鸦、狐狸等,也有褒贬色彩不同的动物形象,比如:猫、狗等。因此动物形象象征的褒贬色彩经常出现于交际交谈中。

2.1. 汉维语言中褒贬色彩相同

2.1.1. 乌鸦

(1) 天下乌鸦一般黑。

不管是哪一个地方的强势者还是压迫者,同样都是坏的,令人厌恶的。

(2) 与其当一辈子乌鸦,不如当一次雄鹰。

与其一生平庸窝囊,不如一时高贵而轰轰烈烈。

(3) ɛdʒili pytkɛn qaʁa qartʃiʁa bilɛn ojnar.

找死的乌鸦跟猎鹰玩。

(4) bθrɛ tapsa tɛŋ ortaq،qaʁa tapsa dɛrɛχ beʃida.

狼找到食物与同类共享,乌鸦有了食物自己独吞。

(5) dostuŋ qaʁa bolsa،jejiʃiŋ poq.

你的朋友是乌鸦,你吃的就是粪便。

(6) qaʁa kɛklikniŋ meŋiʃini dorajmɛn dɛp،iθz meŋiʃini untup qaptu.

乌鸦学石鸡走路,忘了自己的走法。

以上六个谚语例(1)、(2)句,汉语谚语中“乌鸦”都是平庸窝囊、令人厌恶。例(3)句,维吾尔语谚语中“乌鸦”象征穷途末路自找死亡的人。例(4)句,维吾尔语谚语中“乌鸦”形容有的人只会分享别人的东西,而不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讽刺了自私自利的小人。例(5)句,维吾尔语谚语中“乌鸦”形容跟坏人一起,就会学成坏人的样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例(6)句,维吾尔语谚语中“乌鸦”形容盲目模仿效果不好,与“邯郸学步”同义,讽刺一味模仿别人的象征意义。

乌鸦的大多数羽毛为黑色或黑白,嘴、腿及脚也都是黑色,为杂食性动物,大多数乌鸦也喜欢吃腐肉。在汉维民族普遍印象中乌鸦都是厄运、死亡的代名词,在日常生活中,乌鸦都是一类让人极其讨厌的鸟类[3]。他们不但样貌又黑又丑,而且乌鸦的声音还是非常难听犹如嘶哑一般。在汉语谚语中乌鸦经常被誉为没有组织纪律的形象以及代表不祥的预兆,大多为贬义词。维吾尔语谚语中,乌鸦则是大多为贬义,形象多为的形象。

2.1.2. 狐狸

(7) 狐狸说教,意在偷鸡。

不管坏人言辞如何动听,其根本用意总是干坏事。

(8) 狐狸的尾巴藏不住。

古代传说狐狸有化成人之貌以惑人之说,始终不改。

(9) bθriniŋ χiris qilʁinidin،tylkiniŋ hidʒajʁini jaman.

狐狸的奸笑比饿狼的龇牙更瘆人。

(10) tadan tylkɛ tumʃuqidin iilinar.

狐狸再狡猾,难躲捕猎夹。

(11) toʃqan iθlsɛ،tylkɛ haza tutuptu.

兔死狐吊丧。

(12) tylkini kθrɛŋlɛtkɛn،jolvasniŋ hɛjvisi.

狐狸气焰嚣张,靠的是老虎的威风。

以上六个谚语例(7)、(8)句,汉语谚语中“狐狸”都是狡猾之人心机重。例(9)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狐狸”形容暗中使用的阴谋比公开使用的诡计更为可怕,这里象征了暗中使用阴谋诡计的形象。例(10)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狐狸”形容再诡计多端,依然难逃猎人之手。这里象征再诡计多端的人依旧会受到惩罚。例(11)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狐狸”因为兔子死了,自己失去了食物而悲伤。与“兔死狐悲”含义不同,这里“狐狸”象征失去即将得到的利益而悲伤的含义。例(12)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狐狸”形容无名小卒目空一切是因为靠着有权势的大人物。与“狐假虎威”含义相同。

在汉维民族印象中,狐狸都一直是一个狡猾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主要是由于狐狸的智商很高,猎人很难发现狐狸的身影,并且很难捕捉到狐狸,因此狐狸就成了狡猾的象征。在汉语中用“狡猾的像狐狸一样”一句起初是为了夸赞别人机灵聪敏,经过意义的延伸,现在演变为全贬义的意思,形容别人难缠,狡猾[4]。在维吾尔语谚语中,狐狸更多的是象征狡猾诡计多端。

2.1.3. 鹰

(13)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雄鹰乘着东风直上天际,大鲲借着海浪顺势起。

(14) 与其当一辈子乌鸦,莫若当一回鹰。

其当一生乌鸦平庸窝囊,不如当一时雄鹰高贵而轰烈。

(15) byrkyt borandin qorqmas،batur iθlymdin qorqmas.

雄鹰不惧狂风,英雄不惧死亡。

(16) byrkyt qaniti talmas،iiʃtʃan ɑram ɑlmas.

雄鹰飞翔不知累,勤者劳作不知歇。

(17) tiriʃip utʃqan byrkyt tʃoqqiʁa qonaljdu.

坚持飞翔的雄鹰落峰顶。

以上五个谚语例(13)、(14)句,汉语谚语中“鹰”都有英雄气概、勇猛象征。例(15)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鹰”象征着勇猛与力量,具有英雄气概。例(16)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鹰”形容翱翔于天际不会觉得累,劳动的人不觉得苦,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形象[5]。例(17)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鹰”形容有远大抱负且努力坚持的人终会站在顶峰,象征着努力,有抱负的形象。

在汉维民族眼中,鹰一直代表的是自由、力量、勇猛和胜利。鹰从一出生就面临着各种的挑战,为了能学会飞翔,幼鹰从数百米高的巢中一跃而下,用生命学习飞翔。鹰在四十多岁会经历一次“重生”,由于年龄变大,鹰爪和鹰嘴不再像盛年时期强劲有力,而鹰会选择啄碎嘴磨碎爪,生长的期间只能依靠自己的意志生存,蜕变成功便又是一只翱翔于蓝天的雄鹰。在草原上一望无际的除了大草原,还有就是蓝天,辽阔的蓝天是雄鹰飞翔的空间,鹰随着风可以飞往任何地方,或悬崖,或森林等等,这便是雄鹰象征着自由。

2.1.4. 驴

(18) 驴叫难听,调子太高。

比喻喜好说空话的人,招人讨厌。

(19) 驴不知自丑,猴不嫌脸瘦。

比喻发现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20) 驴跟马跑折了腿。

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的人,硬要逞强,最后一定会失败。

(21) dymbisi qitʃiʃqan ieʃɛk tygmɛngɛ kelɛr.

毛驴脊背痒,自己到磨坊。

(22) ieʃɛk sɛmrisɛ oquriʁa tezɛklɛr.

毛驴肥了往槽里拉粪。

(23) ieʃɛkni otqa hɛjdisɛ،poqqa jygyrɛjdu.

赶毛驴去吃草,他却朝粪堆跑。

(24) ieʃɛk kyl tapsa ieʁinar.

驴见了灰就想打滚。

(25) ieʃikim obdan ieʃɛk،kθtyryʃi tθt tal kesɛk.

驴是金不换,能驮四块转。

以上八个谚语例(18)句,汉语谚语中“驴”象征着说空话的形象。例(19)、(20)句,汉语谚语中“驴”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象征。例(21)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驴”形容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之人。例(22)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驴”形容蠢人一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就胡作非为。这里讽刺了忘乎所以的蠢人形象。例(23)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驴”形容不懂得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好,这里“驴”的形象并讽刺了不懂好意之人,同汉语“不识抬举”一样。例(24)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驴”形容秉性难改。例(25)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驴”形容光有名声,却不中用,这里的形象讽刺了徒有虚名之人。

驴在日常生活是非常普遍的家畜之一,而且在多年以前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能够用到驴的地方只有在农村里,用来耕地或者拉磨等。但是,由于驴的体型和体力都不及马和骆驼,所以没办法托运较大数量、较大重量的物品,所以在家畜中驴的地位不如马和骆驼。汉语中对于驴的象征至多只有“笨”“蠢”和“无能”之意。而在维吾尔语中,“驴”用作人身攻击是非常过分的事情,并且在维吾尔谚语中有关驴的大部分都为贬义。有的形象为“顽劣”,有的形象为“自讨苦吃”等等。汉语谚语和维吾尔语谚语中“驴”的形象相比较,维吾尔语加重了驴的贬义。

2.2. 汉维语言中褒贬色彩不同

2.2.1. 猫

(26) 狗记三千里,猫记八百家。

狗无论跑到多远,都记得回家的路;猫无论在什么地方,都知道哪里是新家,哪里是老家。

(27) 得志猫儿雄似虎,败翎鹦鹉不如鸡。

得志走运的人神气十足,失意倒霉的人垂头丧气。

(28) 家内无猫,老鼠踩脚。家中没有了猫,老鼠成灾。

(29) myʃyk gθʃkɛ boji jɛtmisɛ،sesiqkɛn dɛr.

猫吃不到肉说肉臭。

(30) myʃykniŋ puli joq،gθʃkɛ ɑmraq.

猫儿没有钱,却爱吃肉。

(31) myʃykni harviʁa qatsaŋ،katniŋ ɑstiʁa sθrɛjdu.

给猫套上车,便往床底钻。

以上六个谚语例(26)句,汉语谚语中“猫”形容能清楚记得家的位置,象征了聪明。例(27)句,汉语谚语中“猫”形容得志、神气十足。例(28)句,汉语谚语中“猫”形容在家中十分重要,有很强的捕鼠能力。例(29)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猫”讽刺了办不成事,却硬说机会不对的人,同汉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含义相同。例(30)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猫”形容妄想获得难以得到的东西,讽刺了爱慕虚荣的形象。例(31)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猫”形容平时干什么习惯了,换了新的仍然按照老样子继续。讽刺了不想做事,只想躲藏偷懒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汉族非常喜欢猫。早在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就颇为喜爱猫,陆游曾给自己养过的猫起过名字,比如:“粉鼻”“雪儿”等。陆游也曾在诗词中提到自己养的猫,《赠粉鼻》中粉鼻便是陆游所养的猫[6]。在现代猫也深受很多家庭喜爱,不仅是因为猫的样貌可爱,还因为很多优点使得汉族十分喜爱猫,比如:缄默、爱干净、美学价值等等,诸多原因使得猫受喜爱程度高于同为宠物的狗。而在维吾尔语中,猫多数用来形容贪婪、喜好偷懒的形象,所以猫在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多含有贬义色彩。

2.2.2. 狗

(32)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子不嫌弃母亲难看,家犬也不嫌弃家贫。

(33) 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

英雄好汉都会保护村里人的利益,帮助左邻右舍,保一方平安。

(34) tasma jegɛn iit iθlgytʃɛ χujini taʃlimas.

狗吃皮条,至死不改秉性。

(35) tuz jaliʁan iit،qoparʁu ɑstida iθlɛr.

狗舔土面,死在棒下。

(36) on iitqa jegyzgɛndin،bir bθrigɛ jegyzgɛn χop.

宁养一只狼,不养十条狗。

(37) iit sɛmrisɛ iigisini tʃiʃlɛr.

狗肥咬主人。

以上六个谚语例(32)句,汉语谚语中“狗”是对主人的忠诚,是忠诚的象征。例(33)句,汉语谚语中“狗”象征着的是英雄好汉。例(34)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狗”形容长期形成的恶习难以发生改变。例(35)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狗”形容因贪婪而获得不好的下场,讽刺了贪图小便宜的形象。例(36)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狗”形容养活十个不顶用的人,不如养活一个有用的人,这里将“狗”象征成不顶用的人。例(37)句,维吾尔语谚语中“狗”形容小人得志后便翻脸,讽刺不报恩的小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家中养宠物,而在诸多宠物中很大一部分家庭更愿意选择养宠物狗,所以人们赋予“陪伴”的含义。除此之外,在社会生活当中狗也担当着很重要的责任,比如:导盲犬、搜救犬等等。在汉语中,狗都以忠诚的形象出现,“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其中就说的狗对主人的忠诚。同样,在汉语中也有一部分谚语来形容狗的恶习,比如“狗眼看人低”等。在维吾尔族生活当中也会选择狗来看家护院,也有很多人喜爱狗,而在维吾尔语谚语当中,狗更多的是用以形容恶习、憨痴、粗心大意等。

2.2.3. 鸡

(38) 犬守夜,鸡司晨。

晚上狗替人守着家,鸡则每天凌晨天刚亮便报晓。

(39)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天没黑就找旅店投宿,天明鸡叫了就要抓紧时间赶路。

(40) toχu byrkyt bollmas.

鸡成不了雄鹰。

(41) toχu qondaqqa tʃiqqanda hɛmmini untar.

鸡上了鸡架,就忘了一切。

(42) toχu utʃsa tamʁa qonar،ltʃin utʃsa taʁqa.

鸡飞落到墙头上,鹰飞落到山顶上。

以上五个谚语例(38)、(39)句,汉语谚语中“鸡”都是形容各安其职,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例(40)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鸡”形容胆子小、害怕事的人成不了英雄好汉。这里“鸡”的形象是讽刺了胆小怕事的人。例(41)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鸡”形容有些人获得了一些成就或者一官半职,就忘记了所有,扭头不认人。这里的形象是讽刺忘恩负义之人。例(42)句,维吾尔语谚语中“鸡”形容没有远大抱负,成果就不会高,有远大理想就可以高瞻远瞩。这里“鸡”和鹰形成对比,以鹰有远大抱负的形象对比“鸡”没有抱负的形象,即讽刺了没有抱负之人,成果不会高。

不论在维吾尔族生活还是在汉族生活中,鸡都是很普遍的家禽。在早些年间,农民为了能够务农,很多家庭都养公鸡,用公鸡打鸣的声音来判断何时起床劳作。除此之外,鸡肉可以做出多种美食,而且鸡蛋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在十二生肖中,鸡也是其中的一种生肖,鸡在汉族心中代表着准时、守信;因为在生活中,公鸡一打鸣天就亮了,所以对鸡的象征意义引申出光明到来的寓意。而在维吾尔语谚语中,鸡的象征意义多为贬义,有的形象为“小人”,有的形象为“没有抱负之人”等等。

3. 一种语言独有的动物词汇及象征意义

3.1. 龙

龙是中国特有的臆想的神话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其是卵生,需要雄雌交配繁衍,并且龙本身即具有多种动物形象,比如蛇身、鹰爪、鱼鳞等,所以龙也是属于动物一类[7]。龙象征着权贵和成功,这种独特的象征意义深深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潜在意识中,更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龙文化。在古时很多朝代都以龙文化为最尊贵的形象,古代皇帝为龙体,皇帝所穿衣服为龙袍,皇帝坐的椅子为龙椅等等,凡是同皇权相关联的皆以龙做象征。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龙的象征意义的出现,比如端午赛龙舟、元宵节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例: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形容英雄失去势力被小人所欺。

例:龙凭大海虎凭山,人凭志气排万难。

形容人要克服困难必须要有豪迈的志气。

例:龙生九子,各有所好。

形容同一夫妻所生的几个孩子里,兴趣喜好各有不同。

在汉语谚语中有很多都凸显了龙的象征意义。维吾尔族对于龙则没有那么多象征描述,而且在维吾尔语谚语中有关龙的谚语极其少。

3.2. 猪

猪在古代是财富和生育的代表,商代猪被视为贵重,吉祥的礼物。而驯化猪也早在古代就已形成,我国驯化猪已有八九千年之久。汉族提及猪的第一印象便是“懒惰”,在汉语谚语中也提及“懒惰”的象征意义。对猪的第二印象便是贪吃。

例:猪困长肉,人困卖房。

形容人懒惰会导致倾家荡产的后果。

例:狼行千里吃肉,猪行千里装糠。

描述自己秉性难改。

由于维吾尔族习俗习惯,在维吾尔语谚语中并未收集到有关猪的谚语,所以未能找到相关的象征意义。

4. 结语

在基于语料对比研究过程中,褒贬色彩角度上对“乌鸦、狐狸、鹰和驴”在汉语谚语中与维吾尔语谚语中的褒贬色彩相同,也存在部分谚语中褒贬色彩有差异,其中“驴”在维吾尔语谚语中贬义色彩加重[8]。“猫、狗和鸡”在汉语言与维吾尔语谚语中的褒贬色彩不同,其中“狗”在两种语言谚语中是双重色彩,既是忠诚的也是卑鄙的。由于维吾尔族特定的习俗习惯和文化内涵,汉语谚语中的“龙和猪”在维吾尔语谚语中没有找到相应的谚语。

谚语中动物名词的褒贬色彩和象征意义揭示了汉维谚语中的共性及差异性,同时也揭示了汉族和维吾尔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共性和差异性。人类的社会发展促进了动物名词衍生出更多的内涵意义,社会生活的演变使其民族有了新的动物名词象征意义,所处生活背景不同,对动物特性认知不同,产生的内涵意义不同。谚语中动物名词的共性和差异性反映出文化样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丰富,造就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刻影响人类精神世界与人类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 包苏日娜, 李慧贤.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蒙汉动物谚语对比分析[J]. 语文学刊, 2023, 43(6): 37-44.
[2] 王颖意, 柳慧. 试论汉维谚语对比[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18): 37-40.
[3] 黄佳宁, 周晶, 孙莹. 汉俄谚语文化对比翻译研究[J]. 今古文创, 2022(15): 104-107.
[4] 张红雨. 汉维谚语对比[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5] 张小英. 汉维语中动物隐喻认知对比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20.
[6] 张娜. 认知视角下的维、汉动物词汇隐喻对比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8): 138-139.
[7] 邱宇. 浅谈维吾尔谚语中的动物形象[J]. 理论观察, 2019(9): 173-176.
[8] 马晓玲, 阿依努儿·艾合买提. 维吾尔语与英语中动物谚语的对比分析[J]. 昌吉学院学报, 2012(4): 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