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升降调与年龄段的关系——基于《日语日常对话语料库》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Japanese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and Age Group—Using Corpus of Everyday Japanese Conversation
DOI: 10.12677/ml.2024.12121148, PDF, HTML, XML,   
作者: 李海琪: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日语升降调年龄段语料库Japanese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Age Group Corpus
摘要: 升降调是日语中的一种语调,关于升降调在对话中的使用倾向还存在一些尚未定量证实的问题,关于升降调与语用因素的关系仍存在不同的见解。因此,本研究从说话人的年龄段切入,分析日语母语者在日常对话中使用升降调的倾向。本研究使用《日语日常对话语料库》所提供的针对核心数据标注的句末语调数据,通过卡方分析调查了119人的6个年龄段与升降调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升降调的使用率为“14岁及以下 < 20~29岁 < 50~59岁 < 30~39岁 ≈ 40~49岁 < 60岁及以上”,且不论是否用于以“けど”等助词结尾的较大的句法边界,总体而言说话人的年龄段越高则升降调的使用率越高。本研究调查了日语母语者在对话中使用升降调的实际情况,希望为中国日语学习者根据情况使用升降调提供启示。
Abstract: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is a notable feature of Japanese, yet its usage in conversation remains insufficiently explored through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ragmatic factors is still debated.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native Japanese speaker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employ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in daily conversations. Using phrase-final intonation annotations from the core data of the Corpus of Everyday Japanese Conversation, I conducted a chi-squar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and six age groups of 119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equency of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follows the pattern 0~14 < 20~29 < 50~59 < 30~39 ≈ 40~49 < 60 and older, indicating that elderly speakers use it more frequently. This tendency hold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intonation occurs at large syntactic boundaries, such as clauses ending with particles like kedo. By revealing how native speakers use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across different age groups,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Chinese learners of Japanese on the way to use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文章引用:李海琪. 日语升降调与年龄段的关系——基于《日语日常对话语料库》[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2): 285-29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21148

1. 引言

除了标准的朗读语调,外语学习者也有必要了解日常对话中使用的语音语调。母语者在进行日常对话时会自然而然地使用一些语调来辅助表达效果,而对于一部分外语学习者而言,仅凭借语感来自然习得这些语调并非易事,需要有意识地了解母语者关于语调的使用习惯,才更有利于掌握自然的日常口语。为此需要进一步地探明母语者在语调上的使用倾向。

语调被认为会受到说话人的属性和使用场合等背景因素的影响,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仍然有所欠缺。郡史郎[1]认为不同的语调的使用人群和使用场景有所不同,且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关系可能影响语调的使用,但关于语调如何体现对话双方的关系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前川喜久雄[2]指出,既有的日语语调研究往往从语义学的角度关注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根据个人的观察记录在句末的语气助词出现的语调在语用学上的功能,而很少有研究着眼于语调与场合的关系并展开定量分析。而本研究将从说话人的年龄段这个角度考察日语语调的使用倾向。

在日语的句末和短语末尾,如果将语调进行细分的话,除了升调与降调之外,还存在“升降调”。日语中的升降调(rising-falling Intonation,上昇下降調)是指在短语末尾的音高先上升后下降的语调。升降调在一百年前就已出现在近代日语口语中,而当今在现代日语口语中被广泛使用。根据郡史郎[3]的分析判断,升降调早在1900年的录音中就出现,而据伊福部達、清水康行[4]考证,该录音资料为现存的最古老的日语录音。在1929年,升降调分别在高田早苗的演讲和神保格的关于日语发音的解说中多次出现[5]。如今,升降调是位于降调和升调之后的日语口语中的第三大语调。升降调在《日语口语语料库》中短语末尾的所有语调中占比6.31%,居于降调和升调之后[6]。而在《日语日常对话语料库》中,升降调在短语末尾的所有语调中占比约为8.9% [7],可见升降调在日语母语者的口语中较为常见。

然而,国内的日语研究对于升降调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有三本在中国出版并主要以中文论述的日语语音教科书提及了升降调,但介绍得并不全面。2001年出版的《语音详解》在简要介绍升降调表达的意思之后,列举了“そうですよね”这一个例句,并将“所有停顿之前都读升降调,并且把时长拉长”的语调归类为“在非句尾出现的特殊语调”,并指出“这种语调多见于青年女性”[8]。然而,为了反映近年最新的变化,有必要更新升降调相关的论述。2007年出版的《日语语音语调》简要介绍了升降调的由来和人们对它的印象,但并没有给出例句[9]。2020年出版的《日语语音教程》介绍了升降调的语用功能、所表达的含义和情绪,但给出的大部分例句中的升降调都出现在句末语气词“ね”和“よ”上,并没有涉及出现在非句末的短语末尾的升降调[10]

而在与升降调相关的以往的研究当中,对不同年龄段的日语母语者使用升降调的情况缺乏足够的重视,且不同时期的研究和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日语母语者的升降调的使用频率与年龄段的关系,统计六个年龄段的日语母语者在对话中使用升降调的频率,进而探究升降调的使用频率是否因年龄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而为中国日语学习者提供启示。

2. 文献综述

2.1. 功能

井上史雄探讨了升降调的产生原因,评价了以往的几种观点,对于“升降调代替语气助词而使用”这种观点表示了赞同[11]。关于升降调在语法和语用上的功能,则认为升降调既不表示陈述,也不表示疑问或反问,而是积极地表示话语的中途停顿以及持续。郡史郎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认为即便不使用语气助词在沟通上也不会有困难,但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明确地划分意群、为组织语言而争取思考时间、表示希望对方仔细倾听的功能,而升降调同样有这三种功能。在短语末尾有语气助词时,升降调增强语气助词的功能;在没有语气助词时,升降调代替语气助词发挥作用[12]。综上,升降调是断句、犹豫、引起听者注意的手段之一,可以用于向对方解释说明的语境下,也可以表示话语持续。

2.2. 助词

小磯花絵对于升降调在不同助词上的分布进行了考察,使用《日语口语语料库》,以177个学会演讲和模拟演讲的录音为分析对象,将以不同助词结尾的句子分为三类,分别统计语调的比例。其中,以“けど”等助词结尾的从句的主语和时态等可以与主句不同,对主句的从属程度较低,相对于主句的独立性较高,可以视为较大的句法边界,这样的从句边界被称为“强边界”。在强边界的语调中,升降调占比35.3%,甚至超过了降调所占的比例。而其余许多句子的边界被称为“弱边界”,升降调在弱边界的语调中占比12.9% [6]。同样使用《日语口语语料库》调查“けど”类助词的语调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3] [14]。而对《日语日常对话语料库》的对话的统计结果显示,升降调在“けど”类上的使用频率高于25% [7]。由上述研究可得出,升降调在“けど”类助词上较为常用。

2.3. 年龄段

在给人的印象方面,升降调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被认为是年轻人多用的语调[15]-[17]。有研究对实际的录音中升降调的出现次数进行统计,发现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多用升降调[18]。然而,升降调又被认为是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广泛使用的语调[19]-[21]。此外,根据一项在2014年实施的听觉实验,升降调给人较为年长的印象[22]。综上所述,关于升降调的使用者的年龄段,不同的研究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自然发生的语料进行定量统计以进行验证。

3. 语料库介绍

3.1. 数据收集

《日语日常对话语料库》(Corpus of Everyday Japanese Conversation)是一个附有多种标注信息的音视频语料库,覆盖多个年龄段的日语母语者、多种对话场景,旨在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的真实情况[23]。在开始收集数据之前,语料库建设者调查了日常对话的分布情况。首先,招募了居住在东京及周边的243位成年人参与问卷调查,各年龄段和男女比例基本均衡。调查对象需要选取自己在任意两个工作日和一个休息日共三天所进行的对话,记录对话的大致内容,然后填写对话的形式、人数、对话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时长、场所等信息[24]。语料库建设者统计了各种对话形式、人数等各自的占比,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收集数据的计划,而最终收集的数据基本符合事前调查的比例。

2016~2020年,语料库建设者将摄像机和录音机借给40位调查对象(20~29、30~39、40~49、50~59、60岁以上男女各4人),由他们各自录制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经筛选后最终收集了185小时的视频和音频,语料库建设者选取其中的将近20小时作为核心数据,包括169人次。由于其中17人音质较差、使用方言或为店员,语料库建设者对剩余152人次的音频进行了详细的标注,包括语调等韵律信息(小磯等2023)。除185小时的对话之外,另外有15小时的对话来自特定场面,由语料库建设者主导录音,包括10小时的工作会议、5小时的初高中生的闲聊和课堂讨论[23]

本研究使用《日语日常对话语料库》核心数据中有语调标注的部分,共52个对话,录音总时长约为20小时。对话参与者共119人,而如果同一个人参加了两个对话则计为2人次,则共有152人次。在152人次当中,有67名男性和85名女性,有114人的出生地和居住地都在关东地区。

3.2. 语调标注

日语属于音高重音(pitch accent)语言,一部分词语存在声调核。声调核是指在某个音拍后面出现的音高下降,出现位置由词义决定。音高在短语的开头上升,向着短语末尾缓慢下降,并且最多出现一次由声调核引起的下降,这样的单位被称为“声调短语”(accentual phrase,简称AP)。在AP末尾出现的语调被称为“短语末语调”,其中包括升降调[25]

《日语日常对话语料库》付费版的核心数据含有韵律标注信息,基于简化版X-JToBI标注系统在简化版X-JToBI使用的短语末音调标签中,包括降调(L%)、升调1 (H%)、升调2 (LH%)、升降调(HL%)、升降升调(HLH%)、降升降调(LHL%)。此外,如果短语最末尾的音节延长,且延长部分的音高几乎保持不变时,就在短语末音调的标签后添加“>”,例如L%>和H%> [7]。由于HL%>、HLH%和LHL%等语调的频率较少,本研究仅限于L%、L%>、H%、H%>、HL%、LH%这六种短语末音调。本研究直接使用语料库提供的语调标注。

3.3. 汇总整理

《日语日常对话语料库》付费版还提供关系数据库(CEJC-RDB,SQLite版,发布于2023.4.3),由此能够将多种背景信息和标注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在数据库管理工具Navicat 16 for SQLite用SQL语言整合、提取数据后,用Excel的数据透视表分别统计了核心数据的三种对话形式中升降调的使用率。将填充停顿等不流畅现象从分析对象中去除后,将升降调以外的其他五种语调合并在一起视为“非升降调”。升降调使用率 = 升降调的频率÷短语末语调总数 × 100%。

4. 结果与分析

4.1. 整体趋势

各个年龄段的人数及使用升降调的频率如表1所示,升降调的使用率为14岁及以下 < 20~29岁 < 50~59岁 < 30~39岁 ≈ 40~49岁 < 60岁及以上。从图1可见,总体而言,越高的年龄段的升降调使用率越高。这个趋势与听觉实验的调查结果“升降调给人不年轻的印象”[22]并不矛盾。

以说话人的年龄段为自变量,以句末语调(是否为升降调)为因变量进行卡方分析,得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χ2 = 237.405, df = 5, p < 0.001)。残差分析的结果表明,30~39岁、40~4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的升降调使用率较高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而14岁及以下、20~29岁、50~59岁人群的升降调使用率较低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Table 1. The number of speakers and frequency of the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1. 不同年龄段的人数与升降调使用率

年龄段

人次(重复)

人数(不重复)

升降调次数

句末语调总数

升降调使用率

14岁及以下

7

7

85

2551

3.3%

20~29岁

29

23

771

12,655

6.1%

30~39岁

28

19

1367

15,706

8.7%

40~49岁

27

20

1930

21,808

8.8%

50~59岁

39

32

1576

20,321

7.8%

60岁及以上

22

18

1036

10,069

10.3%

合计

152

119

6765

83,110

8.1%

Figure 1. The frequency of the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1. 各个年龄段整体上的升降调使用率

4.2. 助词

Figure 2. The frequency of the rising-falling intonation in total, strong boundary and other boundaries

2. 全体、强境界、非强境界中的升降调的使用率

通过限定句末三个词语的词性和语素,提取了以“けど”等助词结尾的强境界(句法边界较强的从句末尾),其余统称为非强境界。如图2所示,总体而言,不论是在强境界还是在非强境界,都呈现了年龄段越高则升降调使用率更高的趋势,与整体趋势基本一致。此外,可以观察到出现在强境界的升降调使用率比整体更高。

以对话参与者的年龄段为自变量,以句末语调(是否为升降调)为因变量,对强境界和非强境界中的升降调出现次数分别进行卡方分析。结果显示,14岁及以下及20~29岁的说话人在强境界使用升降调的频率显著低于30~60岁以上的说话人(χ2 = 26.153, df = 1, p < 0.001),呈现了年长者的升降调使用率较高的趋势。而出现在非强境界的升降调的使用率为14岁及以下 < 20~29岁 < 50~59岁 < 30~49岁 < 60岁及以上(χ2 = 217.743, df = 4, p < 0.001),与整体趋势一致。

5. 结论

本研究着眼于日语的升降调与说话人的年龄段,以《日语日常对话语料库》的长达20小时的52个对话为语料,利用该语料库提供的句末语调标注,对来自6个不同年龄段的119名日语母语者使用升降调的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整体而言20~29岁的年轻人的升降调使用率较低,而60岁及以上的年长者的升降调使用率较高,且不论升降调是否出现在以“けど”等助词结尾的较大的句法边界上,都能观察到这个趋势。有实验结果表明升降调给人不年轻的印象[22],本研究通过实际的录音中的频率统计支持了这种印象。由此给中国日语学习者带来的启示是,在日语母语者的日常对话中,年长的人更多地使用升降调,需要根据场合适度地使用语调以促进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 郡史郎. イントネーション[M]//上野善道, 北原保雄. 朝倉日本語講座音声∙音韻. 東京: 朝倉書店, 2003: 111.
[2] 前川喜久雄. コーパスを利用した自発音声の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東京: 東京工業大学, 2011.
[3] 郡史郎. 間投助詞の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と間投助詞的イントネーション: 使用例の検討と, 尻上がりイントネーション, 半疑問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の考察[J]. 言語文化研究, 2018(44): 283-306.
[4] 伊福部達, 清水康行. 日本語・アイヌ語を録音した100年前の蝋管の修復∙保存及び音声再生[J]. 日本音響学会誌, 2004, 60(7): 392-398.
[5] 郡史郎. 間投助詞の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と間投助詞的イントネーション: 型の使い分けについて[J]. 言語文化研究, 2016(42): 61-84.
[6] 小磯花絵. 日本語自発音声における複合境界音調と統語構造との関係[J]. 音声研究, 2014, 18(1): 57-69.
[7] 小磯花絵, 菊池英明, 山田高明. 『日本語日常会話コーパス』への韻律ラベリング: ラベリングの設計と日常会話の韻律の特徴[J]. 人工知能学会研究会資料言語∙音声理解と対話処理研究会, 2020(88): 34-39.
[8] 朱春跃. 语音详解[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9] 杨诎人. 日语语音语调[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10] 凌蓉. 日语语音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0.
[11] 井上史雄. 社会方言学論考: 新方言の基盤[M]. 東京: 明治書院, 2008.
[12] 郡史郎. 日本語のイントネーション: しくみと音読・朗読への応用[M]. 東京: 大修館書店, 2020.
[13] 田頭未希. コーパスを用いた接続助詞「けど」の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に関する分析: 逆接∙対比の用法を例に[J]. 大阪大学言語文化学, 2015(24): 59-69.
[14] 田昊. 日本語教育文法における「言いさし」の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東京: 一橋大学, 2016.
[15] 上村幸雄. 日本語(現代 音韻)[M]//亀井孝, 河野六郎, 千野栄一, 等. 言語学大辞典第2巻. 東京: 三省堂, 1989: 1714-1716.
[16] 柴田武. 現代イントネーション[J]. 言語生活, 1977(304): 16.
[17] 林大. 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について[J]. 実践国語教育情報, 1985, 3(5): 6-7.
[18] 原香織. 日本語の中止イントネーション: ピッチパターンによる類型化の試行[M]//窪田富男教授退官記念論文集編集世話人. 日本語の研究と教育: 窪田富男教授退官記念論文集. 東京: 専門教育出版, 1995: 551-564.
[19] 石野博史. 急速に変化する会話体[M]//月刊オーパス編集部. 日本語漂流記: 未来の日本語を考える. 東京: 創現社, 1991: 104-111.
[20] 定延利之. 文節の文法[M]. 東京: 大修館書店, 2019.
[21] 川上蓁. イントネーション[M]//金田一春彦, 林大, 柴田武. 日本語百科大事典. 東京: 大修館書店, 1988: 284.
[22] 郡史郎. 日本語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についてのいくつかの聴取実験[J]. 言語文化研究, 2017(43): 249-272.
[23] 小磯花絵, 天谷晴香, 居關友里子, 等. 『日本語日常会話コーパス』設計と構築[J]. 国立国語研究所論集, 2023(24): 153-168.
[24] 小磯花絵, 土屋智行, 渡部涼子等. 均衡会話コーパス設計のための一日の会話行動に関する基礎調査[J]. 国立国語研究所論集, 2016(10): 85-106.
[25] 五十嵐陽介. 韻律情報[M]//小磯花絵. 話し言葉コーパス: 設計と構築. 東京: 朝倉書店, 2015: 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