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际中文教育学界对中文移动学习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强调所有移动终端上发生的中文学习,狭义特指基于APP的中文学习[1]。本文结合实际研究情况,将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的移动学习资源研究界定为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移动汉语学习APP,另一类是非典型移动汉语学习平台和工具。典型移动汉语学习APP通常是基于移动智能终端且专为汉语学习者提升语言能力的应用程序。非典型类移动汉语学习平台与工具指的是对外汉语学习网站、教学平台、社交媒体等资源。
在过去十年里,汉语移动学习资源的普及和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移动学习资源现状调查及其资源建设等方面,对于移动汉语学习资源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实际成效、研究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性论述比较少。为全面了解当前中文移动学习资源的整体发展现状,本文选取近十年(2013~2023)间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移动学习资源的相关文献,从研究概况、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力求揭示当前发展趋势以及不足,并对未来移动学习资源应用于汉语二语研究的发展趋势展开一定思考,旨在促进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移动学习资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2. 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移动学习资源文献概况
从文献类型、文献趋势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对汉语作为二语移动学习资源领域的文献有总体的认识。
(一) 文献类型分布
选择知网作为文献检索数据库,分别以“移动学习、资源、新媒体、软件、平台、APP、对外汉语教学、二语习得”为主题进行交叉检索,时间限制在2013~2023年,共获得文献1448篇,经去重和删除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文献93篇。对所选出的93篇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可见,学位论文、学术期刊以及会议论文三大类的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期刊论文10篇,占比10.75%;硕士论文81篇,占比87.1%,国际会议和中国会议论文各1篇,分别占比1.08%。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知,硕士论文占比高而期刊、会议论文很少,说明该领域研究虽活跃但研究深度和系统性尚待加强,未来可能需要更多跨学科合作、深入的实证研究以及高质量的期刊发表,以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学术影响力提升。
(二) 文献发表趋势
对2013~2023年发表的93篇文献进行数量统计,可见该领域研究成果产出量的基本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Figure 1. Analysis of documentary text types
图1. 文献类型分析
Figure 2. Trends in mobile learning literature volume in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图2. 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移动学习文献数量趋势图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2013~2018年是移动学习资源研究的起步阶段,发文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间出现短暂的低迷期,但在2020年发文量达到最大值,这与疫情背景下转向线上教学的学习方式有关;自2020年至今发文量不平稳,整体呈下降趋势。总的来说,在这10年间,发文量起伏波动较小,移动学习资源在汉语作为二语的应用研究文献总量历年增加,这说明学界对此领域秉承持续关注态度。
3. 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移动学习资源研究对象与范围分析
(一) 研究对象
在93篇文献中,除去以移动汉语学习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其他的70篇文献则通过问卷或教学实验的方式调研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用户群体。通过梳理统计,发现调研对象群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对象:一是来华留学生、二是对外汉语教师、三是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其中共有52%的文献主要以各大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为主体,年龄集中分布在18~30岁之间。仅有15%的文献将调研对象扩大到多种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如留学生、在华工作的社会人士等多种背景的汉语学习者。
综上,文献中以来华成年学习者为调研对象的占比较大,占比高达52%,仅局限于某一范围群体的调查对象,无法得到较为真实客观的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整体使用情况。针对低龄化汉语学习者的研究文献数量明显不足,仅占3.2%,这与汉语教育逐渐向低年龄段儿童发展的趋势不符,未来可在这一领域继续开拓,让处于语言习得黄金期的儿童可通过移动汉语学习资源更好地学习汉语。
(二) 研究范围
经统计,88%的文献都是从局部出发针对某一具体资源进行细化分析。其中关于移动汉语学习APP的应用研究最多,占比达78.5%。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研究集中在对汉语学习APP进行研究,因而就移动汉语学习APP类型进行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领域研究热点。
移动汉语学习APP类型中,专项类APP研究数量最多,语言技能类APP次之,语言要素类APP数量最少。专项类APP研究数量为18篇,主要有HSK类、趣味游戏类、专门用途类(科技汉语、商务汉语、旅游汉语)、文化类和工具类APP的研究,这说明研究者逐渐关注学习者特定学习需求或职业要求,注重APP的实用功能。其中工具类APP中Pleco词典成为研究热点,专门针对Pleco词典的界面设计、功能、内容等方面深入分析。而专门用途汉语的研究相对较少,仅3篇,这一领域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语言技能类APP中与综合类APP有关的文献占比最大,而针对口语、写作等单一语言技能的文献数量非常少。还有部分文献未纳入上表统计中,例如有17篇文献侧重于对移动汉语学习APP进行整合分类,并非针对某一类汉语学习APP研究。
综上,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研究趋向于从微观层面对移动汉语学习APP的细化分析,在APP类型上,专项类和语言技能类APP的研究最为丰富,反映了研究者对满足特定学习需求和职业导向的重视。针对单一语言技能如口语、写作类资源深入探讨相对匮乏,且研究对象的选择呈现出同质化,这种集中趋势可能限制了研究视角的广度,忽视了更多具有创新性和潜力的新兴资源。
4. 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移动学习资源研究主题分析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对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移动学习资源主题分析主要从整体、局部两个角度展开。整体研究则对移动网络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局部研究聚焦于具体移动学习APP或平台的细致分析。通过整体和局部的结合,有助于全方位揭示当前移动学习资源整体发展现状。
(一) 整体研究
移动学习资源应用于汉语二语整体现状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展开。
1、移动学习资源使用情况调查
从整体研究出发,对汉语国际教育移动网络学习资源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文章占比8.60%。刘婷认为,当前汉语学习的三大模式主要包括基于网站的在线学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汉语移动学习以及基于微博平台的汉语“微”学习[2]。刘玥君(2021)和秦梦瑶(2021)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对东南亚和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汉语移动学习资源展开调查。
总体来看,从整体研究角度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移动网络汉语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一定程度上能揭示当前领域移动网络学习资源研究的关键趋势与待解决问题,研究内容较分散,聚焦于资源的整合分类、学习模式划分、平台功能评估及学习者需求分析等方面,但目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移动网络学习资源的总体调研情况略显不足,且现有文献存在资源数据搜集不全面、问卷调查样本数量少、调查群体集中在国内某一区域来华留学生等问题,因而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移动学习资源课堂实践应用
将现有的移动网络学习资源引入对外汉语课堂进行教学实践的文献仅有3篇,如袁琳(2017)和何瑞(2020)均采用教学实验的方法,以所授课的班级学生为试验对象,将移动汉语学习资源与真实课堂教学相结合。
上述文献研究内容集中在探索移动网络学习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但文献数量极少,仍是一个新兴且未充分探索的领域,这类研究也未能有效验证移动学习资源辅助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
(二) 个案研究
针对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局部研究主要聚焦于特定类型移动汉语学习资源。本文将其分为典型移动汉语学习APP (如Pleco、Hello Chinese等APP)和非典型移动汉语学习平台与工具两类(如在线网站、教学平台、社交媒体等资源)。
1、非典型移动汉语学习平台与工具使用情况
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汉语教学平台上。如王冰纯从技术角度出发,将多元互动在线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平台设计相结合,旨在有效提升在线中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3]。
总体来看,非典型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研究集中在从技术层面设计开发对外汉语教学平台但有关在线网站、微课等移动汉语学习资源暂时未搜索到,整体上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该领域研究还涉及跨学科的研究,也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未来可以拓宽研究领域、促进跨学科合作。
2、典型移动汉语学习APP及其使用情况
移动学习应用于汉语二语的研究聚焦于典型移动汉语学习APP及其使用情况上,占比高达79.57%,彰显了学界对这一领域的高度关注。主要包括以下四类:调查分析、对比分析、设计开发和辅助教学实证研究。
1) 调查分析研究占主体
针对汉语学习APP资源的调查分析文献数量最多,占比达36.56%。研究内容主要是调查分析当前整体或某一类型汉语学习APP在对外汉语领域的应用现状,调研后涉及APP资源的系统整合、分类与评估。
① 移动汉语学习APP及其使用调查
针对移动汉语学习APP的研究,大多对当前应用市场中相关汉语学习APP (针对汉语非母语者)进行搜集整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分析,再从中筛选代表性汉语学习APP进行个案分析。熊敏璇在Annie和七麦数据两大分析平台上对汉语拼音APP现有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依据制定的汉语拼音APP评估体系对14款学习类拼音APP进行分析[4]。
部分研究者着重从学习者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深入调查某一区域留学生或老师当前移动汉语学习APP的使用情况和需求,结合作者在使用APP过程中的切身体验,指出当前汉语学习APP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如徐樱子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对汉语学习者汉语词汇学习类APP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5]。
② 移动汉语学习APP分类及评估标准研究
当前,汉语学界还未对移动汉语学习APP形成科学、统一的分类标准,针对移动学习APP的评价研究也相对薄弱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现有文献的研究者大都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最后基于不同维度形成自己的APP资源分类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a) APP资源分类标准
在对当前移动汉语学习APP现状调查分析的文献中,涉及APP资源分类的一共有20篇。研究者大都从APP内容和功能角度出发进行分类,因而APP资源划分类型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如肖秀琴从汉字、词汇、语音、语用四个角度归类分析[6];喻召娟将HSK APP分为:词汇类、综合类、听力类、模拟测试类[7]。而盛赛(2017) [8]和曹一石(2020)均从设计内容、制作主体、媒介语言三个维度出发,对汉语学习类APP进行了初步分类。
b) APP评价指标体系
APP资源现状调查类文献中涉及该内容的一共有11篇,研究者往往在借鉴前人APP资源评估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样本实际情况做出略微改动,最后形成一套自己的APP评价指标体系。盛赛通过对5款汉语学习类APP进行试用分析,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APP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本信息、资源内容、界面设计、运营特点和差异化特征[8]。这一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较为全面,也多为后续研究者所借鉴。
总的来说,汉语二语习得研究中对移动学习APP的调查分析占据主导,研究内容着重于资源的分类、学习者需求分析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
2) 对比分析研究纵向待拓展
国内移动汉语学习APP对比分析类文献数量共有9篇,在所有研究中占比达9.68%。研究内容集中在汉语同类型APP对比和主流英汉APP对比研究。
针对汉语同类型APP的对比研究共有4篇,内容主要涉及教学内容、功能、界面设计等方面的对比。李媛和马瑞泽着眼于分析APP某一特定方面,分别从APP质量管理、个性化推荐机制方面对比分析所选样本的优势和不足[9] [10]。
不少学者将汉语学习APP与发展更为成熟的英语APP进行对比研究,朱曼丽重点对个案“你好,中文”和“开言英语”APP中的学习支持服务和非教学支持服务进行对比,以此发现汉语APP现存问题[11]。
综上,移动汉语学习APP的对比分析研究正逐步深化,不仅关注同类型APP间的差异,也注意到与成熟的英语学习APP进行对比,这种跨领域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汉语学习APP借鉴先进经验。但研究集中在从共时角度出发进行多方面的静态对比,缺乏对APP发展趋势和变化轨迹的历时视角研究。未来可以将历时和共时角度结合,以全面把握其发展趋势和潜在改进空间。
3) 设计开发类研究创新性显著
针对移动汉语学习APP设计开发类的文献占比达25.81%。研究内容主要针对调研发现不足,参照已有APP设计经验,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某一特定类型APP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这类研究着眼于APP内容、框架设计、应用功能实现等方面。这类文献研究主题包括语言要素类5篇、语言技能类8篇、专项类9篇(参照刘梦瑶(2020) APP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具体研究主题如图3所示。
Figure 3. Statistics of research types in AP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图3. APP设计开发类研究类型统计
由上图我们可知,综合类汉语APP文献数量最多,为6篇;专项类游戏型APP数量次之,为4篇。我们可知当前APP资源设计开发类研究热点集中在综合类和趣味游戏型汉语APP。
其次是专门用途类汉语APP文献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如周佳瑛通过调研特定领域汉语学习者对APP的具体需求和期望,从内容功能和框架设计等方面提出科技汉语的设计构想[12]。而针对单一语言要素和语言技能类的文献数量占比小,如涉及听力、口语和拼音APP开发设计类文献分别仅有1篇。还有2篇文献是针对微信平台的研究,涉及微信内部某一特定功能的开发,故将这类归到移动汉语学习APP设计开发研究。
总体来说,从类型上看移动汉语学习APP开发设计的研究集中在综合类与趣味游戏型APP上,专门用途APP虽呈增长趋势,但仍属于少数,且多数研究停留于设计构想阶段,反映出从理论构思到实践落地的转化尚存较大空间。
4) 辅助课堂研究效果检验不足
针对移动汉语APP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占比为9.68%。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照实验检验移动汉语学习APP辅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文献数量仅有3篇。吴荣顺和李倩均采用汉语学习APP辅助课堂学习的教学实验。实验组采用选取的APP辅助课堂进行汉语学习,对照组则不使用汉语学习APP依旧按照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经过持续追踪调查后,将两组学习成绩进行对比,以此来检验汉语学习APP的学习效果[13] [14]。还有研究者同样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到课堂中辅助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但教学实验中并没有设置对照组,具体教学效果是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去获得推论和评价。
总的来说,移动汉语APP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正逐渐由理论向实证转变,通过对照实验,尝试量化评估移动汉语学习APP对学生汉语学习成绩的影响。但实证研究文献数量极少,部分实证研究存在样本量不足、实验周期过短等问题,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实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5. 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移动学习资源研究方法分析
对93篇文献中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越来越多的文献趋向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Figure 4. Statistics of research methods
图4. 研究方法统计
(一)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文献中应用最多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在所有文献中占比53.76%。其中有27.96%将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结合,调查问卷获得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同时,通过访谈进行质性分析,旨在调查某一区域留学生或教师等群体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使用情况和需求,结合作者在使用APP过程中的切身体验,指出当前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不足并从学习资源、使用者和开发者等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二) 统计分析法
与调查法相配合的是统计分析法,该方法主要应用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梳理市场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现状,对调研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二是借助SPSS软件或Excel表对问卷或访谈结果进行定量统计。
(三) 对比分析法
有24篇文献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制定的分析框架从界面设计、内容和功能等维度对比同类型汉语学习资源或者英汉代表学习资源,以此发现样本学习资源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如玉沙(2020)从功能界面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对筛选的主流汉语学习APP进行详细对比,调查当前APP存在的不足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四) 实验法
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验证移动学习资源辅助课堂学习效果评估的文献仅7篇,其中有吴荣顺(2017) [13]、李倩(2020) [14]等研究者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经过短期追踪调查后对比两组学习成绩以检验移动学习资源辅助学习效果。还有4位研究者在课堂教学各环节引入移动汉语学习资源辅助学习,通过课后分析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去获得推论和评价,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估。
综上,问卷调查法在各文献中几乎无处不在,但由于存在问卷设计合理性、样本代表性等问题,可能会影响调研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实验法研究移动汉语学习资源辅助汉语二语课堂效果评估的比例较低,未来还需加强实验法。总的来说,中文移动学习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并且大多采用混合研究法,使研究更为有说服力。
6. 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移动学习资源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 研究不足
从不同角度梳理、分析搜集到的文献,笔者认为目前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 研究对象单一化
调研对象大多集中在成年学习者,尤其是来华留学生,且都集中在某一个区域或者群体。而对于需要学习汉语的低龄化儿童、学习汉语的商务人员、来华旅游者等参与调查的比较少,忽视了不同年龄、背景学习者在使用移动学习资源时可能存在的差异性需求和学习效果。由于缺少对更丰富的汉语学习者群体的分析,因而获取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当前领域移动汉语学习资源应用现状。
2) 研究聚焦资源类型不均衡
当前领域研究关注资源类型极不平衡,从宏观角度对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整体现状进行梳理的文献数量仅占11.83%,多聚焦于对某一类型学习资源尤其是移动汉语学习APP的研究,而针对移动学习平台、网站和互动媒体等非典型移动学习资源的研究显得零散且缺乏系统性。
在对APP类资源的深入研究中,研究热点集中在综合类和工具词典类等热门APP上,如Pleco词典、Hello Chinese等。这类代表APP因用户量大、市场评价高而频繁成为研究个案,这种趋势可能忽略了潜在的、能够满足特定学习需求的资源。如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出于工作需要来华学习汉语,特别是对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等有较强的学习需求,但现有文献中专门用途汉语类APP研究较少。
3) 研究内容同质化
当前针对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评分高、用户基数大的移动汉语学习APP上,选取的样本学习资源重合度较高,如Pleco、Hello Chinese等APP被多次提及。对筛选个案进行分析时分类的角度、结果以及评估的框架也较为相似,针对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优缺点分析也主要通过学习者使用感受结合研究者个人经验得出,结论区别度不高,相关建议概括性较强。
4) 纵向动态与长期实证研究匮乏
汉语移动学习资源的研究面临两大关键不足:一是对资源随技术革新、市场演进及用户需求变化的动态追踪与适应性分析,即纵向动态研究匮乏;二是实证教学效果评估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尽管文献中大多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静态视角,对移动学习资源在实际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效果缺乏系统的实证考察。总体而言,仍旧缺乏能够将汉语移动学习资源长期融入正式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报告。
(二) 未来展望
1) 扩大研究对象范围
研究群体上,不仅要关注在华留学生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的使用,还要将商务人士、旅游者、移民人士等纳入研究范畴,以便与“中文 + 职业”充分结合;同时,将目光适当地放到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身上。此外,可以对零基础和初等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做一些专门研究,评估和设计适合不同水平段的移动学习资源。
2) 构建全面、多元的移动汉语学习资源体系
未来研究将致力于拓展资源类型广度、深化资源内容深度、强化资源体系整合和促进资源动态优化等方面,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广泛、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的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网络。通过深化非典型类学习资源研究,深入挖掘专业领域(商务、旅游汉语等)与口语、写作类技能APP,确保资源全面覆盖;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依据技术进步与用户反馈,持续优化资源,满足全球汉语学习者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精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3) 高校助力移动汉语学习资源开发
鼓励国际中文教育者与技术专家的深度合作,如北京语言大学杨玉玲教授团队开发的外向型中文学习融媒词典“JUZI汉语”就是一个成功代表。加速中文移动学习资源从构想到应用的转化,深化其学术与实践价值。同时,我们将强化中文教师的数字素养,推动移动学习资源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7. 结语
文章对国内近十年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移动学习资源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间移动汉语学习资源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步深化的过程,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长,揭示了移动学习资源的现状与需求。总的来说,在研究主题上整体比较分散,88.17%的文献均集中在对移动汉语学习资源个案进行深入剖析,但存在资源类型不均衡、研究内容同质化等问题;研究对象集中在18~30岁左右的中高等水平来华成年留学生,但低龄化儿童、学习汉语的商务人员、来华旅游者等参与调查的比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了定性定量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而采用实验法运用移动学习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数量极少。针对以上不足,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鼓励教育者与技术开发者协同合作,将移动汉语学习专业有效融入教学体系,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总之,汉语移动学习资源领域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需持续探索与创新,以期在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引领汉语二语习得的新一轮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