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机器翻译对译者的影响和展望
The Influence and Prospect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n Translators in the Contex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OI: 10.12677/ml.2025.135488, PDF, HTML, XML,   
作者: 张艺文: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译者影响展望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Influence Prospect
摘要: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机器翻译技术的进步重塑了翻译行业格局,对译者产生了多维度影响。一方面,译者面临就业竞争加剧,基础翻译需求被机器替代,质量标准改变致使需兼顾效率与质量平衡,传统职业发展路径受阻而陷入迷茫。另一方面,机器翻译可作为高效辅助工具提升译者工作效率,行业细分催生新兴翻译领域供译者拓展业务,市场需求推动译者向综合性语言服务提供者转变。展望未来,译者应秉持终身学习理念,深化语言与专业知识,掌握翻译技术;向高端、个性化服务转型以吸引高要求客户;积极投身跨领域融合,参与机器翻译优化及教学研究等工作,以此在新行业生态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机器翻译协同助力跨语言文化交流。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advancement of machine translation technology has reshaped the landscape of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 and exerted multi-dimensional impacts on translators. On the one hand, translators are confronted with intensified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s basic translation demands are being replaced by machines. The change in quality standards requires them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and the ob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path leaves them in a state of confusion. On the other hand, machine translation can serve as an efficient auxiliary tool to enhanc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translators. The segmentation of the industry has given rise to emerging translation fields for translators to expand their business, and the market demand has propelled translators to transform into comprehensive 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s. Looking ahead, translator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learning, deepen their languag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master translation technologies. They should also transform towards high-end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s to attract clients with high requirements. Moreover, they should actively engage in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articipate in the optimization of machine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etc., 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industry ecosystem and collaborate with machine translation to facilitate cross-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张艺文. 人工智能背景下机器翻译对译者的影响和展望[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5): 401-40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5488

1. 背景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机器翻译在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到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翻译系统,机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也日益广泛,涵盖了商务、科技、旅游、文化等诸多领域。这一技术变革给传统翻译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译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积极适应新的行业环境并实现自身的转变。

2. 人工智能背景下机器翻译的发展现状

2.1. 技术演进与突破

早期的机器翻译主要基于规则和词典,翻译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存在语法错误多、语义理解偏差等问题。随着神经网络技术的引入,机器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神经网络机器翻译通过对大量平行语料的学习,能够自动提取语言模式和规律,从而显著提高翻译质量。如今,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语言模型更是推动机器翻译迈向了新高度,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使得翻译结果在流畅性和自然度上有了质的飞跃。例如,一些先进的机器翻译系统在常见领域的文本翻译中,已经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率,与人工翻译的差距不断缩小。

2.2. 应用场景拓展

在商业领域,机器翻译被广泛应用于跨国企业的商务文件处理、市场调研报告翻译等方面,帮助企业快速打破语言障碍,提高沟通效率。在旅游行业,游客可以借助手机上的翻译软件,实时获取景点介绍、餐厅菜单等信息的翻译,极大地便利了出行。在学术研究领域,科研人员能够利用机器翻译快速浏览和理解国外文献,拓宽研究视野。此外,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领域也都离不开机器翻译的支持,其应用场景正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和深化。

3. 机器翻译的利弊

3.1. 机器翻译的优势

3.1.1. 覆盖广泛,打破语言壁垒

机器翻译能够涵盖几乎所有的语言。世界上语言种类繁多,据统计约有七千多种,人工翻译很难精通如此多的语言。但机器翻译系统通过对海量语言数据的学习,能够实现任意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无论是常见的英语、汉语、法语等语言,还是一些小语种,如斯瓦希里语、毛利语等,机器翻译都能发挥作用。这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不再受限于语言障碍。在学术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可以借助机器翻译轻松获取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资料,与世界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促进学术的全球化发展。

3.1.2. 成本低廉,经济实用

相较于聘请专业人工翻译,机器翻译的成本要低得多。企业或个人只需购买或使用免费的机器翻译软件,即可实现翻译功能。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或个人创业者来说,若要频繁进行跨国业务沟通,聘请专业翻译的费用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机器翻译的低成本优势,使得他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满足翻译需求。即使对于大型企业,在处理一些对翻译质量要求不是极高的日常文本时,使用机器翻译也能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机器翻译无需支付人员的薪酬、福利等费用,从长期来看,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

3.1.3. 客观一致,避免人为误差

人工翻译可能会受到译者个人情绪、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翻译结果出现差异。而机器翻译基于既定的算法和数据模型,能够保持客观、一致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大规模文本时,机器翻译不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确保了翻译质量的稳定性。例如,在翻译产品说明书、技术文档等需要精确和统一表述的文本时,机器翻译能够严格按照设定的规则进行翻译,避免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术语不一致、翻译风格不统一等问题,为用户提供准确、规范的译文。

3.2. 机器翻译的缺点和不足

尽管其在个别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却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和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复杂的翻译需求。

3.2.1. 文化内涵难以捕捉,译文缺乏灵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成语、谚语、典故、隐喻等。机器翻译在处理这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表达时,往往力不从心。以汉语中的成语“叶公好龙”为例,它背后有着特定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寓意,机器翻译可能只是简单地将其直译为“Lord Ye’s love for dragons”,无法向目标语读者传达出该成语所表达的表面喜欢、实则害怕的深层含义。同样,英语中的“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若直接翻译成字面意思“一块蛋糕”,则会让不了解英语文化的人一头雾水。机器翻译无法像人类译者那样,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其巧妙地传递给目标语受众,使得译文显得生硬、缺乏灵魂[2]

3.2.2. 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译文风格单一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涉及到对原文风格、语气和情感的把握。优秀的人工译者能够根据文本的类型、作者的意图以及目标受众的特点,灵活调整译文风格,使其在忠实传达原文内容的同时,兼具与原文相似的艺术感染力。然而,机器翻译缺乏这种灵活性与创造性。无论是文学作品中优美的描写、幽默诙谐的对白,还是商务文件中严谨正式的表述,机器翻译往往采用千篇一律的翻译模式,译文风格平淡、单调,无法展现出原文的独特魅力。在翻译诗歌时,机器翻译难以再现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之美,使得诗歌译文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意境,无法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4. 机器翻译对译者的影响

4.1. 挑战

4.1.1. 就业竞争加剧

随着机器翻译的普及,一些简单、重复性的翻译任务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如英国作家协会的调查显示,受访翻译人员中有超三分之一因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失去工作,超14%表示翻译收入减少[3]。这使得译者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那些缺乏专业技能和特色的译者,其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4.1.2. 翻译质量标准变化

机器翻译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处理复杂语言结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本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假性等值、缺乏创造性等问题[4]。然而,由于机器翻译的广泛应用,客户对翻译质量的期望和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译文完美度的要求,更注重翻译的速度和成本。这就要求译者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需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在效率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4.1.3. 职业发展迷茫

传统的翻译职业发展路径受到冲击,译者对于自身未来的职业方向感到迷茫。原有的翻译技能优势不再像以往那样突出,译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结构,思考如何提升竞争力,以适应行业的变革。

4.2. 机遇

4.2.1. 辅助工具提升效率

尽管机器翻译不能完全替代人工翻译,但它可以作为译者的有力辅助工具。译者可以利用机器翻译快速生成初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译后编辑,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翻译效率,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译文质量的打磨上。例如,在处理大量技术文档或商务合同翻译时,先借助机器翻译获取大致内容,再由译者进行精准调整和优化,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证翻译质量。

4.2.2. 拓展翻译领域

机器翻译的发展促使翻译行业进一步细分,为译者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如在一些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技术文档翻译、跨境电商产品描述翻译等,对译者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有更高要求,而这些领域往往是机器翻译目前难以完全胜任的。译者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相关领域知识,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提升自身价值。

4.2.3. 推动翻译服务升级

随着市场对翻译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译者可以从单纯的语言转换者向综合性语言服务提供者转变。除了翻译工作,还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术语管理、语言咨询、本地化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满足客户在跨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全方位需求,从而提升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5. 译者的适应策略

5.1. 提升专业素养

5.1.1. 深化语言能力

译者应不断提升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更要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语言习惯和修辞技巧。例如,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精准把握原文的文学风格、情感基调,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将其传递给目标语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

5.1.2. 拓展专业知识

结合市场需求,译者应积极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医学、法律、金融、科技等。在专业翻译中,准确理解和翻译专业术语、把握专业文本的逻辑结构至关重要。具备专业知识的译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机器翻译在专业领域的局限性,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例如,在医学翻译中,对于复杂的医学术语和疾病描述,译者需要凭借专业知识进行准确翻译,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5.2. 掌握翻译技术

5.2.1. 熟悉机器翻译工具

译者要主动学习和熟悉各种机器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特点和优势,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不同的翻译任务选择合适的工具。同时,掌握如何对机器翻译结果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整,通过设置术语库、调整翻译参数等方式,提高机器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5.2.2. 学习译后编辑技巧

译后编辑是机器翻译时代译者必备的技能之一。译者需要学习系统的译后编辑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机器翻译结果中的语法错误、语义偏差、术语不一致等问题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修正。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译后编辑的效率和质量,使译文达到专业水准。

5.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译者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和转换。例如,在翻译涉及文化负载词、典故、隐喻等内容时,译者需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加注、意译等,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6. 译者的转变方向

6.1. 从单一译者向语言服务专家转变

译者应突破传统的单一翻译角色,向综合性语言服务专家方向发展。除了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外,还应具备术语管理、项目协调、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语言解决方案[5]。例如,在大型翻译项目中,译者可以担任项目负责人,组织协调团队成员,运用翻译技术工具进行术语统一和质量监控,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

6.2. 从通用翻译向专业领域翻译转变

鉴于机器翻译在通用领域的竞争优势,译者应聚焦于专业领域翻译,打造自身的专业特色。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丰富的翻译经验,成为该领域的翻译专家[6]。例如,专注于法律翻译的译者,可以深入研究各国法律体系和法律文本特点,掌握专业法律术语的翻译技巧,为法律行业客户提供精准、专业的翻译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6.3. 从传统翻译模式向人机协同翻译模式转变

人机协同翻译将成为未来翻译行业的主流模式。译者应积极适应这一转变,与机器翻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机器翻译的速度优势和人工翻译的质量优势,实现人机优势互补。例如,在处理大规模文本翻译时,先利用机器翻译快速生成初稿,译者再对初稿进行精细化编辑和审核,通过人机协同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7. 译者的未来展望

7.1. 持续学习与技能提升

在人工智能时代,译者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一方面,要不断深化语言能力,不仅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要关注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丰富的词汇和灵活的语法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成为某一或多个领域的专家型译者。例如,在医学翻译领域,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医学知识体系,掌握最新的医学术语和研究成果,以便准确翻译医学文献和资料。此外,译者还应积极学习翻译技术,熟练掌握机器翻译工具、翻译记忆软件等的使用方法,提升翻译效率和质量。

7.2. 向高端化、个性化服务转型

面对机器翻译的竞争,译者应向高端化、个性化服务方向转型。在翻译质量上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和文化内涵的传达,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定制化的翻译服务。例如,在文学翻译领域,译者要深入理解原著的文学风格、情感基调,通过细腻的语言转换,将原著的艺术魅力完整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在商务翻译中,根据客户的行业特点和需求,提供专业、精准且符合商务礼仪的翻译服务。通过打造个性化的服务品牌,译者能够吸引对翻译质量有高要求的客户群体,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7.3. 跨领域融合发展

未来译者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翻译工作,而是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发展。例如,译者可以与人工智能工程师合作,参与机器翻译系统的优化和训练工作,凭借自己的语言专业知识,为机器翻译模型提供更准确的语言数据和翻译规则,提高机器翻译的质量。此外,译者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和行业知识,从事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等工作,为培养新一代翻译人才贡献力量。通过跨领域融合,译者能够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8. 结语

人工智能背景下机器翻译的发展给译者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机遇。译者只有积极应对变化,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向高端化、个性化服务转型,实现跨领域融合发展,才能在新的行业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翻译市场中,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将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共同为跨语言文化交流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正如金汤(2022)所说,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作为对人工翻译的模拟与延伸,虽然在信息存储和翻译速度等方面已经超过了人工,但整体翻译质量还远远无法代替人工[7]。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翻译人员都应该掌握主动权,充分发挥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黄友义. 构建满足时代需求的翻译队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5(2): 1-9.
[2] 杨逸, 杨勇. 《经济学家》: 人类的翻译工作远未结束[N]. 社会科学报, 2025-01-09(007).
[3] 李德超, 李智. 人工智能时代国家翻译教育能力的要素构建与发展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2): 25-31.
[4] 李群. ChatGPT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 机遇、挑战与应对[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5(1): 77-82.
[5] 刘和平. 翻译教育的拓展与未来[J]. 中华译学, 2024(2): 169-181.
[6] 王珍珍. 数字时代机器翻译引发的问题及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5): 44-54.
[7] 金汤. 在个性化口译训练中的应用人工智能语音翻译技术[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9(1): 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