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提出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的新要求。[1] 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深入明确家校协同育人责任:学校要密切与家长沟通联系,家长要主动协同学校教育,推动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2]这一体系致力于打通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形成合力,以保障“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无论是推行“双减”政策还是建立“教联体”,高质量的家校沟通必不可少。然而,农村地区家校沟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农村小学仍然存在不少留守儿童,并且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能力也未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度以及主动沟通意识不足,家长对于教育政策和信息的理解存在差异等。这些问题表明,家校沟通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让家长更好地迎接“双减”政策带来的新要求。因此,本研究聚焦“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小学家校沟通现状,探究当前农村小学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沟通对策,以此促进“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小学家校沟通有序高效地进行。
2.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沟通现状调查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问卷设计
课题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研究,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家校沟通中小学家长存在的问题。本次问卷主要由家长基本信息、家长家校沟通认知调查和具体沟通情况调查三部分构成。家长基本信息部分主要了解家庭情况和所处地区,以及家长教育学生的方式;家长家校沟通认知调查部分主要了解家长对家校沟通观念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具体沟通情况调查围绕家校沟通的频率、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沟通主体的满意度以及面临的困难等方面进行设计。问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多种类型,以确保能够全面获取信息。
2.1.2. 样本选取
本研究收到了来自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等地的1355份小学家长的有效网上调查问卷。从与孩子的关系看,父亲占比23.54%,母亲占比74.32%;从年龄看,20~30岁占比8.56%,31~40岁占比71.81%,41~50岁占比17.34%;从学历看,初中及以下占比23.62%,中专占比11.73%,职高、高中占比21.62%,大专占比24.13%,本科占比17.12%,研究生及以上仅占1.77%;从家庭结构看,核心家庭(父母与子女构成)占比58.52%,大家庭(与祖父辈一起生活)占比35.06%,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仅占6.05%。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本次调查样本以中青年的女性家长为主,大多数为大专及以下学历,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居多。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家长对于家校沟通概念的认知
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唯有在学校与家庭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情境下方能有效地达成,鉴于此,家校之间的沟通显得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在“您对家校沟通的概念了解程度是?”一题中,有30.41%的家长对于家校沟通概念的了解程度达到了非常了解的水平,60.44%的家长处于一般了解的状态,这表明绝大多数家长基本了解家校沟通;仅有8.68%的家长对家校沟通的了解相对较少,而0.14%的家长从未听闻过家校沟通,这部分家长对于家校沟通的概念较为生疏,尚未意识到家校沟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总体而言,多数家长熟悉家校沟通概念,对其重视程度较高,这有效地促进了家校沟通的开展。
2.2.2. 家长对于家校沟通目的的认知
为了了解小学家长认知中家校沟通的功能和作用,在谈及“您认为“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的目的是?”一题中(见图1),92.84%的家长主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0.37%的家长主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诚然,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更多地家长也逐渐意识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才是家校沟通的根本目的。调研发现,40.44%的家长认为家校沟通能够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自身教育水平。37.34%的家长认为家校沟通的目的还包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8.6%的家长认为家校沟通能够促进学校发展。由此看来,家长对家校沟通目的的认知是多元化的。他们既希望通过家校沟通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希望以此促进自身、教师和学校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家校沟通高效开展。
Figure 1. The purpose of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s seen by parents
图1. 家长眼中“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的目的
2.2.3. 家长对于家校沟通内容的认知
随着家长教育观念的持续更新,家长关注孩子全方位的身心发展状态,由此,家校沟通的内容亦变得多元且深入。[3]在“您与教师沟通时主要关心的内容是?”一题中(见图2),86.64%的家长关心学生的学业状况,85.76%的家长关心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依旧是家长最为关切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状况和行为表现,还有76.16%的家长关注学生的思想情绪,72.55%的家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以上数据看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内容涵盖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层面,这有益于学校向家长传递前沿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助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Figure 2. The main concerns of parents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teachers
图2. 家长眼中与教师沟通主要关心的内容
2.2.4. 家长对于家校沟通收获的认知
积极开展高质量的家校沟通活动,不但能够推动孩子在学业上持续进步、身心茁壮成长,而且能够助力家长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手段。在“您认为参加家校活动最大的收获”一题中(见图3),71.66%的家长认为参与家校活动有益于教育方法改进,69.82%的家长认为家校沟通有利于教育思想更新;令人关注的是,高达83.54%的家长认为参加此类活动能够促使自己增进对孩子的认识;40.22%的家长借此得以结识教师和其他家长,60.52%的家长则认为参与家校活动能够获得教师的专业指导。总之,家长参与家校活动能够促使教育思想与方法实现创新,增强家长的育人本领,使其能更好地与学校携手合作,开展高品质的家庭教育,达到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目的,最终促成孩子、家长和学校的多方共赢。
Figure 3. The greatest gain from participating in home-school activities in the eyes of parents
图3. 家长眼中参加家校活动最大的收获
3.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
3.1. 家长教育观念滞后
在“您认为在家校沟通中遇到的困难是?”一题中,74.54%的家长认为进行家校沟通的主要困难是没有时间。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多数农村家长经常在外地工作,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导致花费在家校沟通上的时间相对较少。从参与填写问卷的家长角色上发现,母亲占到了74.32%,父亲仅占23.54%,母亲仍是抚育孩子的主要承担者。在传统认知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被广泛认可,至今仍有不少家庭被这样的观念所影响。家长没有时间进行家校沟通,母亲承担着抚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这充分体现出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4]
3.2. 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不足
从参与填写问卷的小学家长文化层次上看,23.62%的家长为初中以下学历,11.73%的家长为中专学历,21.62%的家长为职高、高中学历,24.13%的家长为大专学历,仅有17.12%的家长为本科学历,1.77%的家长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总体来看,农村地区家长文化层次偏低,家庭教育知识储备较少。在“您认为家校沟通中遇到的困难是?”一题中,20.81%的家长选择“没有能力参与”,20.3%的家长选择“没有信心参与”,这也说明部分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理论、技巧与方法,导致家校之间的沟通面临诸多障碍,影响了家校协同的效率。
3.3. 家长进行家校沟通的频率较低
家校协同育人并非在一两次的沟通交流后就能有效果,家庭与学校唯有持久且高频地展开沟通,方可成效突出。在“您平时与教师的沟通情况是?”一题中,40.81%的家长选择学生出现问题就交流,50.18%的家长选择有时间就交流一下,而每天都交流的家长仅占1.33%。此外,在“您(或您家人)一个学期主动与教师沟通的次数是?”一题中,选择1~3次的家长所占比例高达63.39%,更有7.31%的家长选择了0次,而仅占6.49%的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10次以上。这些现象表明,家长在家校沟通中大多表现不积极,将主动发起沟通的期望寄托于教师身上。
3.4. 主要的家校沟通方式较单一
家校协同育人要求家庭与教师始终维持紧密的联系,其沟通方式亦丰富多样。在“您与教师的沟通方式是?”这一问题中,91.51%的家长倾向于使用QQ或微信进行交流,65.46%的家长选择通过电话展开沟通,可见选择线上进行家校沟通的家长占绝大多数。此外,46.64%的家长表示会在家长会或学校开放日期间与教师进行沟通。另外,21.62%的家长选择借助家长委员会来沟通;39.11%的家长选择接送孩子时进行沟通,而17.42%的家长选择在教师家访时进行沟通,但52.03%的教师一学期进行家访1~3次。以上数据反映出,大多数农村家长主要依赖线上社交平台或电话进行家校沟通,线下面对面的方式虽有涉猎,但进行的频率远低于线上沟通。[5]
4.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沟通的对策
4.1. 更新育儿观念,增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作为塑造儿童心理资本的关键载体,需要父母双方优势互补的系统参与。积极心理学为父亲角色重构提供了科学依据,其PERMA模型(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成就)与父亲教育特质高度契合,能有效激活儿童发展的积极因子。[6]受传统观念和生活压力影响,尽管大多数农村家庭中由母亲承担主要抚育责任,但父亲在培养孩子探索精神、独立性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父亲特有的互动模式能促进前额叶发育,使儿童决策能力提升23%。随着社会对男女平等理念的深化,父亲参与已不仅是责任分担,更是促进儿童积极健康发展的关键,与母亲的情感支持形成教育“双螺旋”。因此,父亲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旨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4.2. 多方协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双减”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使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学生的成长需要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然而,农村家长的文化层次偏低,家庭教育知识储备有限,且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有效的家校沟通技巧。20世纪80年代,爱普斯坦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倡导以“关怀儿童”为中心,打造家庭、学校和社区协作的实践模式。经过国内外实践,该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校管理学生效能,还能够提升家长育儿能力。[7]鉴于“双减”政策与交叠影响域理论,需多方携手合作,共同帮助农村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第一,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和教师有义务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拓宽家庭教育知识视野。学校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以及家长委员会等制度,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第二,作为家长,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应树立信心,主动协同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通过参加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
第三,乡镇社区应当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乡镇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设家长学校等活动场所,为广大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
4.3. 强化教师沟通意识和能力,激发家长主动参与家校沟通
“双减”政策提出密切家校关系、凝聚家校双方为学生减负共识的要求,推动着家校协同育人向更高层次发展。家校沟通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努力,学校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切实加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沟通意识和能力,并且能够积极地引导和支持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联动。
第一,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反馈习惯,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学校的趣事、收获与困难,让家长从孩子口中了解学校生活,从而激发他们主动与学校沟通的意愿。第二,教师采用个性化沟通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内容。[8]第三,教师向家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课堂表现等具体情况,让家长清楚了解孩子的在校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分享教育资源、学习方法和育儿经验等,帮助家长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第四,学校应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学校的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展示学校的教育成果、特色活动和优秀师生事迹,让家长对学校充满信心。同时,主动向家长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并及时处理,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4.4. 增加线下交流机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沟通方式
农村地区的家长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家校沟通主要采用微信、QQ或电话等线上交流方式。线上沟通主要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与面对面沟通相比,会缺少情感上的传递和共鸣,容易导致误解或沟通效果不佳。线下沟通能够更好地观察对方的表情、肢体语言等,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从而减少误解,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系,能让家长更深刻地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重视,增强沟通效果。此外,线上沟通可能会受到周围环境干扰,家长或老师在沟通时容易分心,无法像线下沟通那样专注。因此,教师应合理规划工作节奏,适度增加每学期对每位孩子进行家访的次数,主动与家长交流。与此同时,家长也应抓住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等时间,主动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持续为家校沟通搭建平台,增加每学期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次数,扩大家委会成员规模,以此增加学校和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9]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双减’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11079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