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朝文韵:于谦诗歌创作特点
Inheriting the Legacy of the Previous Dynas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u Qian’s Poetry
摘要: 于谦是明前期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留存六百多首诗作的成果丰硕的诗人。他在台阁体盛行的明初诗坛中,形成了不同于台阁体的独特诗风,对垄断文坛的台阁体文风起到了矫枉的作用,在明朝诗坛中独树一帜。诗以明志,他的诗歌清楚地表达了其政治理想、思想和感情,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受到明初复古思想的影响,于谦的诗歌风格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对唐代诗歌和乐府诗歌的继承发展。同时他诗歌中意象的选择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
Abstract: Yu Qian was a great statesman and national hero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s well as a prolific poet with over six hundred surviving poems. Amid the dominance of the “Tai Ge Style” (Courtly Style) in the early Ming poetry scene, he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poetic style that differed from the mainstream, offering a corrective to the monopolistic influence of the Courtly Style and establishing a unique presence in Ming poetry. His poetry clearly expresses his political ideals, thoughts, and emotions, serving as a testament to his aspirations and leaving a profound mark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Influenced by the revivalist thought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 Yu Qian’s poetic style exhibits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ing both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ang Dynasty poetry and Yuefu (Music Bureau) traditions. Additionally, his choice of imagery presents uniqu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文章引用:李维. 续前朝文韵:于谦诗歌创作特点[J]. 世界文学研究, 2025, 13(3): 404-414.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5.133059

1. 引言

于谦的一生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等事件,以其政治才能为人们所熟知,但对其诗歌创作关注较少。

国内研究于谦诗歌的文献并不多,专著主要有:《忠肃集》《于谦诗选》两本。现有的学术论文主要研究其诗歌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例如:左东岭、钱国莲分别在《于谦诗歌研究》和《明前期文学奴性化语境下的于谦及其诗歌》中指出,在明前期台阁体垄断文坛、文学逐渐趋向奴性化的时期,于谦仍能够以自成一家的诗歌创作使得文学担负起了描摹社会生活、歌咏人生、抒写真情实感的传统使命,冲破了文学奴性化的趋势,为文学荒野带来了复苏的希望[1]。张克、陈曼平在《试论于谦的思想及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于谦的诗歌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深重灾难[2]。另外,田雨泽在其《试论于谦诗歌的人民性》中指出,爱民是于谦诗歌的主调。在遭到外敌入侵的时候,于谦号召军民奋起抵抗,来保卫自己的家园,这是于谦诗歌的突出主题之一[3]

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结果虽然体现了于谦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但没有完整表现出于谦诗歌的创作特点。于谦的诗歌创作与当时流行的台阁体有较大的差别,体现了明代诗歌从政治工具的角色转变为自我宣泄的方式。研究于谦诗歌,有助于我们认识于谦伟大的人格和明代诗歌的发展。

2. 选取各色意象,反映情感追求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语源上来说,“意”乃作者之意,“象”即所呈现之象,意象是带有作者感情和思想的形象[4]。这符合刘勰对创作构思阶段的描述:“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5]综合来说,意象就是诗人感情和客观物体在瞬间的综合。

2.1. 立常见意象,表思想感情

纵观古今诗歌,可作为意象的事物丰富多样,如梅花、杨柳、菊花等,这些意象大多具有约定俗成的内涵。

梅花常被赋予傲骨凌霜、高洁脱俗的精神特质。在于谦的《梅花图为严宽副题》一诗中,通过写梅花开得葱茏,表现出了梅花凌寒不屈的傲骨;用“浩然清气满乾坤,坐觉心胸绝尘俗”([6]: p. 346)一句展现出梅花的高洁脱俗。全诗借咏梅表现了诗人于谦的一身正气和“绝尘俗”的清高品质。据说,元代诗人冯海粟是一位酒酣气豪的诗人,他能一气呵成地写出一万多字。顾嗣立的《元诗选》中就选其《梅花百咏》中的36首,来分咏各种形态的梅花。其《梅花百咏》中用梅花来展现“清高”的主题,体现了元代文人具有的隐逸特征。于谦的咏梅诗承袭了冯海粟清高的品行,同时更强调了他孤傲脱俗的节操[7]。他的《和梅花百咏》寄托了诗人的自我品格,如“松簧晚节应同操,桃李春风漫逐尘”(其二) ([6]: p. 363), “峥嵘老干浑如铁,绰约幽姿迥出尘”(其十三) ([6]: p. 363),“却将傲雪凌霜意,相伴吟诗对酒人”(其六十九) ([6]: p. 363)。以梅花的傲雪凌霜之态,表达愿与志同道合之人相伴,共同坚守高洁品格的志向,这些诗句蕴含着他傲雪凌霜的气节与济世脱俗的人格精神。

我国古代诗歌多以“杨柳”作为寄托情思之象。“柳”与“留”谐音,故“柳树”又常用来暗喻离别;由于“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所以经常被当作故乡的象征。因此有很多诗人都用“杨柳”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比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三句[8],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无限思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9],卷184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同样,在于谦的诗中也有“杨柳”意象的运用,比如《春日吟》:

东风浩荡吹花柳,春气薰人如醉酒。

草生满地绿敷茵,桃李无言也笑人。

笑人年年常是客,底事欲归归未得。

归未得,可奈何。

太行南北千条路,不似离肠宛转多。([6]: p. 339)

这首诗以“东风浩荡吹花柳,春气薰人如醉酒。草生满地绿敷茵,桃李无言也笑人”开篇([6]: p. 339),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这里以乐景衬哀情,用春天杨柳的生机盎然衬托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最后一句“太行南北千条路,不似离肠宛转多”更是写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6]: p. 339),表现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其诗作运用“杨柳”意象的还有《折杨柳》:“折杨柳,愁思多。短长亭畔崎岖路,送尽行人奈尔何。”([6]: p. 338)这句诗直白地写出了“杨柳”这一意象表现出送别时的离愁别绪。

通过这些诗作可见,于谦在诗歌创作时,选用常见意象,表达了自己清高孤傲的高洁品质,以及思乡、思友的思想情感,这些意象成为他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

2.2. 用独特意象,展崇高人格

于谦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仅仅用“梅花”“杨柳”这些常见的意象,还选择了一些其他诗人很少运用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思想情感,比如:石灰、煤炭等,这些意象在其七言律诗中尤为突出。于谦所处的明朝,社会矛盾逐渐显现,百姓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国家也需要有担当之人挺身而出,比如其《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6]: p. 358)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采用了“煤炭”这一意象。作者用“煤炭”自喻,托物言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诗的第一句讲的是煤炭的开凿过程,以咏煤炭点题。第二句正面抒怀,表达了诗人的感受,即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表达了诗人想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的愿望。整首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但愿苍生俱饱暖”([6]: p. 358),从煤炭进一步生发,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卷219有异曲同工之妙[9]。末句总结道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都是心甘情愿的本意,即托物言志。于谦一直心系祖国和人民,以兴国为己任,其雄心壮志在最后四句中得到了清晰的表达,他愿意舍己为公的心志在最后两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也不畏艰难,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为国为民效力。

同样其诗《石灰吟》也运用了“石灰”这一特殊意象。这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其处处以石灰自喻,通过“烈火焚烧若等闲”来表现石灰石的烧炼([6]: p. 369),同时让人觉得它似乎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而“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炼成了石灰粉([6]: p. 369),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更是直抒胸臆,立志要做纯洁清白之人。这首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是其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通过“煤炭”“石灰”这些独特意象,展现出不怕牺牲、甘于付出的精神和为国为民的崇高人格。他在前人意象选择的基础上大胆开拓与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歌创作特点,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使诗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让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境界。

3. 继乐府诗风,扬品质精神

于谦的诗歌在其创作方面表现出对乐府诗风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与那一时代不同的诗风。明代前期乐府诗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期,其影响在江浙一带尤为深远,而其发轫者当为元末的杨维桢。[10]杨维桢“铁涯诗派”的影响在地理上集中在吴越一带,并向南北扩散。而出生于浙江钱塘的于谦深受这一文学流派的影响,其诗歌中也表现出对乐府诗风的继承。

3.1. 运用乐府古题,表达真情实感

于谦对乐府诗风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诗歌的题目上,其杂体诗中有不少直接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比如《采莲曲》:

朝采莲,暮采莲,莲花艳冶莲叶鲜。

花好容颜不常好,叶似罗裙怨秋早。

秋风浩荡吹碧波,绿怨红愁将奈何。

年年采莲逞颜色,采得莲花竟何益。

莲花虽好却无情,夫婿有情常作客。

万里关河归未得,争如池上锦鸳鸯,双去双来到头白。

采莲复采莲,采莲还可怜。

愿比莲花与莲叶,不论生死根株连。([6]: p. 337)

《采莲曲》用“莲花”引出全诗,通过写莲花的娇艳,表现出女子的美丽灵动;“莲花虽好却无情,夫婿有情常作客”([6]: p. 337),用“莲花”和“夫婿”作比较,表现出丈夫对妻子的感情,同时写出了丈夫常年在外的状态。最后“愿比莲花与莲叶,不论生死根株连”([6]: p. 337),表现出女子想要像莲花和莲叶一样和夫婿生死相依、白头到老的美好愿望。

于谦的诗中直接运用乐府旧题的诗还有《拟吴侬曲》(三首选一):

忆郎直忆到如今,谁料恩深怨亦深。

刻木为鸡啼不得,元来有口却无心。([6]: p. 385)

《吴侬曲》是乐府清商曲辞中的一种“吴声歌曲”,主要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是晋宋《子夜歌》《读曲歌》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发展[10]。诗歌最后一句中“有口”和“无心”语意双关,讲述了女子对负心男子由爱生恨的真情实感。于谦还有《远别离》《折杨柳》等诗,都是直接用了乐府旧题。由此可见,于谦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对乐府诗歌题目的运用和模仿,从而构建诗歌内容,表达诗歌情感。

3.2. 模仿乐府内容,表现人民生活

于谦的诗歌中有些并不直接运用乐府诗歌的古题,而是通过内容来表现其对古乐府的继承。比如其杂体诗中的《采桑妇》(其二):

出门行采桑,路逢游冶郎。郎君马上笑相问,问侬何事不梳妆?

妾云本是农家妇,辛苦从夫事箕帚,自来不解施朱铅,裙布荆钗甘自首。

郎君问妾妾不疑,笑杀无端轻薄几。妾颜如花心似铁,玉洁冰清天自知。

世间万物不得齐,或清如水浊如泥。请君前行不须问,好把丝鞭促马蹄。

马蹄追风去若箭,侬家掩袂泪如霰。出门明日更相逢,郎君避路羞相见。([6]: p. 340)

这首诗通过“妾颜如花心似铁”写出采桑妇的美貌([6]: p. 340)。正是这种不施粉黛的美貌引起了游冶郎的注意,并上前与她搭讪,但采桑妇机智地应对,表明自己“心似铁”的坚贞。本诗表达了采桑妇的坚贞操守和热爱劳动生活的高贵品质,在其行文的格调以及内容表现上明显是模仿了古乐府《陌上桑》。对比这两首诗,不难发现它们都通过写妇女遭到轻狂之人的打扰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应对的事情,表现出古代妇女的坚贞品质,表达了对古代妇女的赞美之情。

再如《从军五更转》:

一更新月出,城上箭初传。将军号令急,不敢倒头眠。

二更天气冷,孤月照三军。谁奏边笳曲,凄凉不忍闻。

三更霜渐落,城上听寒鸡。仰面看星象,天空北斗低。

四更城上望,满野是新霜。衣薄弓刀冷,那能不忆乡。

五更人尽起,鼓角动边城。闻道将军令,平明要起营。([6]: p. 341)

这首诗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边疆战士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这首诗无论是从篇名到内容,都可以看做是对南朝陈代文人伏知道同名诗的模仿。同时,古乐府的《陌上桑》和陈朝伏知道的《十五从军转》在创作时间上存在先后差异,因此可以看出于谦对乐府诗的模仿,其朝代并不局限于汉代,也包括南北朝和隋唐的乐府诗[10]。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于谦对乐府诗的继承还表现在对其内容的高度模仿,从而通过描写古代人民的生活来表现对他们的赞扬。

3.3. 继承乐府精神,呈现美好愿望

于谦对乐府诗的效仿,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多地体现在对乐府诗歌精神的继承上。乐府诗大多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乐府诗中有很多表现游子羁旅、思妇闺怨等内容的诗歌。于谦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内容,比如其杂体诗中的《远别离》和《春日吟》两首游子羁旅诗,都表现了诗人不得不远离故乡和亲人的无奈,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但《远别离》和《春日吟》这两首诗又有所不同。《远别离》通过“父子恩情深更深,可怜不得恒相聚”直抒胸臆([6]: p. 337),表现出不能和家人常相聚首的遗憾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而《春日吟》中“太行南北千条路,不似离肠宛转多”句通过描写太行山的千条路来对比宛转离肠([6]: p. 339),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离愁宛转和思乡之情。我们不难看出,即使诗歌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诗人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当然,于谦的乐府诗也同样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比如他在《渔父辞》中写道:

水深得鱼多,水浅得鱼少。人间径路漫崎岖,天际烟波长浩渺。

山妻稚子幸团圆,百岁生涯共一船。收纶罢钓晚风前,杨柳穿鱼当酒钱。

酒酣日暮船头宿,醒看江水捧团玉。浩歌一曲写幽情,欸乃声中山水绿。

山水绿,快我心。船头有鱼可换酒,莫管兴亡与古今。([6]: p. 338)

这首诗用朴实直白的语言艺术和细腻真实的情感表达描绘渔父捕鱼的生活和生存工作的环境,表现“山妻稚子幸团圆,百岁生涯共一船”的幸福美好生活([6]: p. 338),展现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表达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于谦的乐府诗不仅直接运用乐府古题和模仿乐府诗的内容,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精神。从诗作的字里行间中表达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于谦本身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和对热爱生活精神的歌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于谦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心,与他的爱民思想相呼应。

4. 承唐代遗风,注新鲜活力

作为明初的杰出诗人之一,于谦的诗歌成就不容忽视。其诗歌打破了明代文坛被台阁体垄断的状况,形成了既继承唐代诗风的风格,又发展和突破了晚唐清丽明快的诗风。在理学占据明代文坛之时,明人就已经开始了对理学诗的背叛[10]。在明初复古思潮的影响下,明代文人大多将宋诗作为贬抑的对象,而更崇尚宗法盛唐的思想。当然,于谦也多向古代诗歌学习。因此笔者认为,于谦的诗歌创作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在创作时对前人的模仿和继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学者曾详细分析了于谦诗歌的艺术成就,认为“虽然他关注社会现实,并有意识地追求诗歌内容的真实性,但他却较少关注诗歌的创作技巧,其诗歌呈现清新、朴素的特点”[12]。一些学者认为,于谦的诗歌风格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晚唐清丽诗风[10]。正如其在《寒夜煮茶歌》中所说“新诗直可追晚唐”([6]: p. 348)。笔者认为,于谦的诗歌创作不仅有效仿晚唐诗歌风格的地方,也有学习和继承盛唐诗风之处。前人也对这一现象进行过评价,认为于谦的文学创作是“以李杜为宗,奉盛唐为主”的[13]。接下来,笔者就于谦诗歌创作对唐代诗风的继承、发展进行分析。

4.1. 清新自然,展浪漫主义色彩

前人在对于谦诗歌的研究成果中,大多关注于谦诗歌中的写实风格。关注百姓生活和反映社会矛盾是于谦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亦是其诗歌创作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这并不是于谦诗歌特征的全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于谦的诗歌创作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那就是其诗歌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4.1.1. 亲近自然,浪漫脱俗

于谦的诗歌创作运用浪漫化的审美表达,展现其亲近自然、清新脱俗的诗歌风格。浪漫化的审美表达是基于诗歌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所表现出的追求主观个人化的审美表达。那么,何为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大胆的幻想、富有想象力的奇特构思和夸张的表达形式。任何一位诗人的诗歌创作都不会拘泥于一种风格,于谦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内容不仅反映现实社会,还有接近自然、浪漫脱俗的一面。试看其《秋夜赏月》:

风清月白水无波,不饮其如良夜何。

美酒千钟舒逸兴,洞箫一曲和高歌。

香浮绮席飘丹桂,影落金杯浥素娥。

沉醉却疑霄汉近,乘槎直欲泛银河。([6]: p. 375)

这首诗给读者营造了非常唯美的意境:在一个清风拂面、皓月当空的秋夜,诗人沉醉于美酒之中,欣赏着洞箫的悠扬演奏。环境中飘散着桂花的香气,酒杯里倒映着月亮,无不表现出诗人的自在惬意。

诗人和读者在视觉、听觉、嗅觉和环境四个方面的审美享受中,感受到了一种唯美浪漫的意境。这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因而也就形成了“沉醉却疑霄汉近,乘槎直欲泛银河”的大胆想象[13]。纵观全篇,这首诗通过意境的构造,表现秋夜赏月的美好感受,想象奇特,颇具浪漫主义气息,让人不由地想到李白的《月下独酌》。李白以月为友、对酒当歌,抒发内心的烦闷和孤独。整首诗浪漫潇洒,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也颇为相似。无论是李白诗中的“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9],卷182还是于谦诗中的“沉醉却疑霄汉近,乘槎直欲泛银河”([6]: p. 375),两者均以天上仙境作为结尾,大胆奇特的想象将各自诗歌的浪漫意境推向了极致。

除却丰富奇特的想象之外,于谦还在诗中多次化用李白的诗句来表现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比如:其在《黄河舟中》中写道“舵尾炊烟犹未熟,船头已见汴梁城”([6]: p. 383)。这句诗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船行驶之快,这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9]卷181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孤云》中的“大地苍生被甘泽,成功依旧入山林”([6]: p. 385)与李白的《侠客行》中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9]卷162也有着相通之处。

于谦亲近自然,通过奇特的想象、大胆的构思和意境的表达彰显其浪漫主义情怀,在浪漫化的审美表达中展现诗人浪漫脱俗、亲近自然的精神世界。

4.1.2. 清丽明快,晚唐遗风

前文中提到一些学者认为,于谦的诗歌风格继承和发展了晚唐清雅有味。于谦也提到:“新诗直可追晚唐。”([6]: p. 348)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于谦的诗歌创作也包含晚唐清雅有味的诗风,呈现出一种清新朴素的天然本色。

晚唐体中的“清”指语言的清新、境界的清寂和风格的清瘦[10]。“清丽明快”的风格在于谦的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捕捉美丽景致,蕴含无穷意味。于谦善于捕捉美丽的景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取景框内,再用清新明快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品鉴看到美丽景象。比如其诗《野景》有云:“千山万山白云起,三片五片红叶飞。野寺萧条门半掩,夕阳满地一僧归。”([6]: p. 383)白云、夕阳、霜林、一僧归寺,这些凄凉的意象,构成了一幅萧瑟的景象,给萧条的野寺平添了几分生色。前三句寥寥数笔,语言质朴地写出了萧条之色,而末句给远远近近的景色增添了一层明丽的颜色,用疏淡的语言构建了清寂之境,景色如画,让人回味无穷。同时语言上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品鉴诗歌,展现出其诗歌中明快的特点。再比如其诗《凭阑》:“晚睛公馆有余闲,独上危楼望远山。散尽白云收尽雨,归鸦背得夕阳还。”([6]: p. 380)登楼远眺,没有描写所见的山容山貌,反而展现出一幅雨后斜阳之景。白云、远山、归鸦、夕阳,呈现出一派静谧祥和的景象,意味无穷。这几首诗,作者都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勾勒出美丽的景象,营造出无穷的意蕴,进一步地体现了于谦诗歌中清丽明快的特点。

于谦诗歌中的景物虽然没有宏大宽阔的场面并且篇幅短小,但其描写的优美景物中也会有豪迈的气概,比如《秋晚即景》:

猎猎西风卷客衣,茫茫衰草澹斜晖。

山横暮霭牛羊下,树带寒烟鸟雀归。

几杵蹿钟鸣梵字,一村灯火掩柴扉。

林梢喜见初生月,照我骖驿下翠微。([6]: p. 369)

此诗描绘了于谦在行旅中所见之景。西风猎猎,衰草茫茫,诗人在行旅中见到日照斜阳,树带寒烟,前途长路漫漫,不觉让人心生感伤。而诗人的情绪并未低落,用鸟雀、钟鸣、柴扉、初月等意象勾画出秋日山林中的美丽景致,清丽绝美,宁静悠扬。于谦在让人生出感伤之情的景里体会出“林梢喜见初生月”的美好心境([6]: p. 369),展现出不畏前途艰险的豪迈之气。这种通过对优美景物的描写而透露出诗人豪迈气概的情感,正是于谦对晚唐清丽诗风的发展与突破。

第二,注重细节描写,善于锤炼字句。晚唐诗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刻画,于谦的诗句中往往也表现出对物象刻画细致的特点,如其《寒夜煮茶歌》中有这样的诗句:“萧条厨传无长物,地炉藕火烹茶汤。初如清波露蟹眼,次若轻车转羊肠。”([6]: p. 348)“清波露蟹眼”([6]: p. 348),形容最初烹茶汤时,水温逐渐上升,形成了像螃蟹眼睛一样的小气泡。“轻车转羊肠”([6]: p. 348),形容水沸腾前泛起的水纹,像羊肠小道一样。总体来说,诗人观察细微,描写细致工巧。

于谦的诗歌中不仅有对事物细致的描写,也有对字句的锤炼。比如其《春雪》中有“楼台失远近,草木动精神”一句([6]: p. 364)。其中一个“失”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大雪过后天地一片白茫茫,难以分辨出楼台远近的景象。“动”字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大雪之后草木的生机活力,并且表现出诗人希望可以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愿望。于谦的诗作描写细致入微,善于锤炼字句,更好地展现了事物特征。于谦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字句的锤炼,进一步揣摩语言的表达,达到清丽明快的效果。

4.1.3. 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于谦长期在外为官,与亲人聚少离多,使他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很多表达其相思之情的诗歌。在正统十一年到正统十三年之间,于谦的妻子和父母相继去世,这使得于谦的内心非常痛苦[13]。政治的黑暗以及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使得于谦对仕途愈发厌倦,从而萌生了归隐的想法,例如:他在《孤云》篇中写道:“孤云出岫本无心,顷刻翻成万里阴。大地苍生被甘泽,成功依旧入山林。”([6]: p. 385)此诗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11]。作者把他自己比作一片孤云,从而来寄托怀抱。诗人不想随世俗沉浮,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化为甘雨,泽及苍生,最后仍归于山林,隐于尘世[14]

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于谦对他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思考。其在《醉时歌》中感叹道:“人生天地间,一苇浮江河。富贵功与名,倏忽浮云过。”([6]: p. 340)同样在《处世若醉梦》中写道:“处世若浮梦,忧乐付等闲。”([6]: p. 341)从这两首诗中足以见其不重功名,对人生易逝、浮生若梦的感叹。于谦在其诗歌中表现豁达感情的还有很多,它们都展现出了于谦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他对人生易逝的情况产生了思考,引起了于谦对时光的珍惜,于是他高歌:“人生为乐须少年,老后看花亦可怜。”(《落花吟》) ([6]: p. 339)用这样的诗句表达出他及时行乐的思想,也表现出他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些表达隐逸思想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透露出于谦想要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生活。人生短暂,倏忽而逝,于谦不慕功名,只是希望可以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做出泽及苍生的贡献,乐观面对生活,及时行乐。

4.2. 批评时弊,深刻揭露现实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生活在一个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他见证了明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政治的黑暗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宦官王振专权导致迫害异己、制造冤案;土地兼并严重,加之灾荒不断、徭役繁重,使得农民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加[2]。正因如此,于谦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的描写现实社会的主题,关心百姓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将现实社会剖析给读者,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4.2.1. 关心百姓生活疾苦

由于长年在地方为官,于谦了解到不少民生疾苦,再加上悲悯苍生的仁心,他的诗歌透露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其针砭时弊,继承了上迄《诗经》,下至唐诗的现实主义传统[10]。于谦通过刻画特定环境中老翁、老妇、征夫等底层百姓的生活遭遇来反映现实,关心百姓生活疾苦。比如其诗《田舍翁》中所描写的:

田舍翁,老更勤,种田何曾辞苦辛。

鸡皮鹤发十指秃,日向田间耕且斸。

雨旸时若得秋成,敢望肥甘充口腹。

但愿公家无负租,免使儿孙受凌辱。

吏不敲门犬不惊,老稚团圞贫亦足。

可怜憔悴百年身,暮暮朝朝一盂粥。

田舍翁,君莫欺。

暗中朘剥民膏脂,人虽不语天自知。([6]: p. 340)

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老农夫辛苦劳动但生活仍旧困顿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无限怜悯。这位“鸡皮鹤发十指秃”的老农夫即使年事已高([6]: p. 340),但仍要在田间辛苦劳作,却依然过着“暮暮朝朝一盂粥”的生活([6]: p. 340)。诗人正面描写了官府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塑造了老农夫饱受生活压迫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诗的最后一句作者生发出“暗中朘剥民膏脂,人虽不语天自知”的感慨([6]: p. 340),表现了诗人爱民忧民的思想。当然在《采桑妇》中也有这样的描述,采桑妇女辛勤地养蚕采桑,希望能获得应有的回报,但养蚕所得却不能福泽本身,最终连买胭脂的钱都没有。这样一个凄苦悲惨的采桑妇形象通过作者的描写跃然纸上,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期以采桑妇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困顿和窘迫的生活。

于谦在其诗歌创作中,选取采桑妇、老翁、老妇、征夫等形象展现底层劳动人民窘迫、困顿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其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关心。这些诗作充分体现了于谦爱民忧民的思想。

4.2.2. 反映社会主要矛盾

于谦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体现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沉重的赋税徭役,使得富者田边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10]。于谦看到了农村生活的凋敝,在其诗作中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社会问题。他揭露和批判了贪官污吏以及豪强大户的种种行为。例如在《荒村》中,诗人通过写老翁家破人亡的遭遇,描绘出荒村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官吏不顾百姓的生死,即使年年遭受旱灾和蝗灾,也不肯上报朝廷灾情,还要逼迫老翁卖了幼子来抵债,直接控诉了官吏的无能、腐败。又如在《收麦》一诗中,诗人批评并谴责了官府征收重税的行为。诗人告诉官吏们要爱护老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庶令禄位保始终,更有清名播青史”([6]: p. 345)。如果一味地剥削欺压百姓,最终只能是“国法昭昭不尔私”([6]: p. 345),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悯农》里诗人写道,十余岁的孩童也是“赤脚蓬头衣褴褛。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6]: p. 344)。通过写孩童的衣着样貌来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表明诗人对农民的悲惨生活产生了同情。最后发出“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的感叹([6]: p. 344)。诗人不仅深刻地记录了封建社会广大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艰辛,而且笔锋直指那些不顾百姓死活,只知道压榨百姓的官吏[3]。同样,在上文提到的《田舍翁》中“暗中朘剥民膏脂,人虽不语天自知”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吏搜刮民脂民膏的谴责和揭露([6]: p. 340)。

我们不难看出,于谦的诗作主要反映了政府、官吏对百姓的欺压和迫害,也揭露出他们的腐败无能,体现出丰富、细腻、真实的情感,直抒胸臆地写出了对官吏行为的不满和控诉。

4.2.3. 关注边疆环境战事

明朝边境战乱频繁,因此,在明诗、明词中有很多边塞题材的作品。于谦本人曾负责过守边治军的事务,指挥过北京保卫战等,他有守边治军的具体实践,所以在于谦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关注边疆战事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气势磅礴的斗志和宏大的气势,写出了边塞诗的慷慨豪壮,具体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悲景述悲壮之情。边境地区环境恶劣,自然景观荒凉萧条,因此大多数描写边塞风光的诗作中表现出忧郁伤感之情,但于谦的诗作表现出的却是悲壮的色彩。诗人在描写边塞之景时往往不可避免地将带有苦寒萧瑟之感的自然风光移植到诗词创作当中[13]。但有些诗人虽描写这些荒凉之景,表现出的却不是忧郁伤感之情,反而平添了一些悲壮。比如于谦的诗作《立春后寒甚》中有云:“坐拥红炉尚怯寒,边城况是铁衣单。营中午夜犹传箭,马上通宵不解鞍。主将拥麾方得意,迂儒抚剑谩兴叹。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6]: p. 364)这首诗的首联直接写出了边境环境的苦寒恶劣。立春之后,天气越来越冷,即使有火炉也无法御寒,而边境上的将士们却还穿着单薄的铁衣。在这种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将士们依然英勇作战,随时准备迎战来犯之敌。在苦寒环境的衬托之下,将士们悲壮英勇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不禁感受到其诗歌的豪迈慷慨。此外,与此相同的诗句还有:“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苍茫。炕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塞上即景》) ([6]: p. 363)唐代诗人岑参也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15]通过写人的感受来表现寒冷,让人更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以悲景表现其慷慨豪迈的悲壮之情。这与于谦的《立春后寒甚》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在这些诗中,边境的苦寒之景与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形成了对比,衬托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英勇斗志和英雄本色,更加表现了诗人和将士们的豪壮之情。

第二,对胜利的渴望和喜悦。在于谦众多的边塞诗中,不只有抒发慷慨豪迈情怀的作品,还有表现其对胜利的喜悦和渴望的诗作。身为一任地方官,于谦深知边境冲突给边关百姓的生活带来的极大伤害。他希望能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来保护边境,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了渴望和喜悦。其《阅武》诗云:

圣主当天致太平,守臣阅武向边城。

一川花弄旌旗影,八面风传鼓角声。

羽镞穿云夸电疾,戈矛映日斗霜明。

三军锐气能如此,会缚戎王献玉京。([6]: p. 358)

诗人希望圣主致力于天下太平,在其统治下能够出现一支强大的军队。他们射出的箭快如闪电,手持的戈矛与太阳交相辉映[10]。这样一支充满锐气的军队,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诗句中对军队的军容、气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描绘,表现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透露出于谦的爱国之情。同样的诗篇还有《闻甘州等处捷报有喜》,诗中抒发了于谦得到战胜瓦剌的捷报时的喜悦心情。诗人希望边境和平,渴望给敌人以重创,从而让边境不再经历战争,因此在诗中写道“从今海宇风尘静,庙算应知出圣明”(《闻甘州等处捷报有喜》) ([6]: p. 356)。同样,其《出塞》诗有云:“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16]: p. 6)骑在马上的将士们吹着胡笳,他们五彩的旌旗好像天空中的云霞。将军挂帅,意气风发地直指来犯之敌。诗人最后希望:“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出塞》) ([16]: p. 6)诗中写出了将士们的英勇豪迈,歌颂了反侵略战争,表达了人民希望粉碎瓦剌的侵略从而实现和平的热切愿望([16]: p. 7)。同样,诗人在《入塞》诗中写道:“将军归来气如虎,十万貔貅争鼓舞。凯歌驰入玉门关,邑屋参差认乡土。”([6]: p. 339)这几句写了诗人想象的将士们凯旋归来的场景。尽管诗人将胜利想得过于容易,但仍旧表现出人民对战争的反对,以及诗人迫切希望边境和平的美好愿望。总之,于谦描写军容、军貌来寄予对明朝军队的希望,渴望他们能够凯旋,与家人团聚,让边境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于谦在诗歌创作风格上继承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开创了与台阁体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为明代诗坛注入了新鲜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复古思潮的发展。

5. 结语

从诗歌创作特点而言,于谦的诗作深受乐府与唐代诗歌的熏陶,不仅效仿继承,而且在意象选取方面与其他诗人有着显著差异。于谦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学古而不泥古”[10]。他的诗歌创作虽然继承了乐府以及唐代的诗风,但他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继承了上迄《诗经》,下至唐朝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充分表现了下层百姓的社会生活,反映现实、批评时弊,真正做到“发于心”“尽乎人情物变”[10]。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又极度追求真实性,所以其诗歌创作特别注重细节,锤炼字句,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其真实情感。明朝前期,君主为了巩固王朝的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了前所未有的奴化政策[17]。久而久之,在文坛中便出现了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的台阁体。而于谦虽然生活在台阁体几乎垄断整个文坛的时期,但他却能抵制台阁体的影响,形成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特点。因此,王孝礼在对于谦咏物诗的研究中曾说:“于谦的诗歌使得文学能够承担起表现现实和歌咏人生的传统使命,它给明前期文学奴性化潮流带来的反拨意义,对垄断文坛的台阁体文风起到的矫枉价值是不容忽视的。”[18]于谦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他对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注,更表达了他对明王朝稳定的热切期盼。他以细腻、丰富、真实的笔触,揭露了明王朝统治下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以及社会现实问题,同时也展现了他伟大的理想抱负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于谦的诗歌创作在明代文坛中独树一帜,有力地矫正了台阁体文风的流弊,为明初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 科技发展引领未来[N]. 光明日报, 2024-10-01(1).
[2] 张克, 陈曼平. 试论于谦的思想及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2): 75-78.
[3] 田雨泽. 试论于谦诗歌的人民性[J]. 十堰大学学报, 1990(2): 11-15.
[4] 肖炜静. 意象: 实与虚的交融[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2-27(A04).
[5]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317.
[6] (明)于谦. 忠肃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7] 左东岭. 论于谦的诗歌创作与诗学史地位[J]. 北方论丛, 2010(4): 1-5.
[8] (宋)黄昇. 花庵词选(卷5)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9] (清)彭定求. 全唐诗(卷168-卷219) [M]. 延吉: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4.
[10] 林立兵. 于谦诗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东南大学, 2007.
[11] (晋)陶潜. 陶渊明集(卷5)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12] 钱国莲, 项文慧. 论于谦的诗歌[J]. 江苏社会科学, 1998(2): 154-158.
[13] 吴昌林,丑送. 浅议于谦诗歌的宗法盛唐迹象及其影响[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71-79.
[14] 林立兵. 于谦思想简论[J]. 文教资料, 2007(10): 88-90.
[15] (清)蘅塘居士. 唐诗三百首[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20: 74.
[16] (明)于谦. 于谦诗选[M]. 林寒, 选注.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6-7.
[17] 钱国莲. 明前期文学奴性化语境下的于谦及其诗歌[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121-125, 174.
[18] 王孝礼. 浅谈于谦的咏物诗[J].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0(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