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三千年古代社会教育的目标看似简单,却没有清晰的共识;换言之,国学人生定位和个体形象的理论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由此推及,上世纪百年教育大变革也没有产生一致公认、更不用说“传之久远”的教育目标。而今天的教育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培养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同时又是个体生活具有更高意义和幸福的人。这就需要在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中对传统的国学人生定位和个体形象的理论进行简要的概括,使其更生变革,以获得历史前提和生命基因,建立健全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理论认识体系。
教育目标十分重要,而近百年教育正统政治意识和习性思维却又如此定型和强势,这就使得教育目标无法统一,更无法从历史上接续源流。对于古代教育目标的追述是很多的,却未见确立一个古代教育人生定位和个体形象的公认的系统理论。
2. 国学人生定位理论
整体的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培养人的学问。其中,以培养圣人其实是帝王的成份为中心,而以培养平常人都能达到的“君子”目标的教育系统为文化的主体。
百家争鸣中形成的道学,其实是中国文化及政治的核心指导思想体系。黄帝发端、经周易系统化、然后是老庄彰显的道学,为历代所奉行。秦始皇曾经迷上修炼“真人”。汉代文景之治以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奠基。唐代李渊、李世民奉老子李耳为先人。宋太祖对陈抟老祖奉若神明。明成祖大建道教圣地武当山。成吉思汗礼遇全真教长春真人邱处机。精干的雍正皇上却死在道人提供的丹药上。由此可见,道学根深蒂固。而道学所培养的目标,高层次的是世俗人间很难高攀的“真人”(也称“仙人”、“神仙”)和“圣人”,中层次的则是“君子”。短短5000字《道德经》中“圣人”有28处,“君子”3处,“真人”倒无一处。到了《庄子》,全书三个称呼出现的次数更值得研究:“真人”18处,“圣人”108处,“君子”38处。
百家中道学和儒学之外的各家,培养目标不一,但都不是社会普遍接受的教育理论。法家有时也尊重儒学的“圣人”和“君子”之说,但是所要培养的目标却是社会管理需要的奉公守法的职业官吏。墨家培养为天下奔走劳碌、公而忘私的志士贤人,世称“侠士”,但是在《墨经》中“君子”称呼竟有115处之多,“圣人”也有39处,却没有出现一个侠字。阴阳家主要用于鉴别人才,培养的是术士。这些都没有成为二千年皇权专制社会传统教育的主流。
真正成为传统教育主流的是儒学。儒学奉行道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将其主要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力求建立理想的伦理关系和社会形态。在教育目标上,儒学比较实际,确定了君子这一普遍性、适应性十分广泛的人生定位及其道德内涵。“君子”一词在《尚书》中出现7次。《易经》第一卦就有“九三:君子终日乾乾……”64卦中,提到“君子”的有53处。《诗经》中“君子”也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共计180余次,但是所指对象不一。《论语》第一句话就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大约20,000字的《论语》原文有105处提到“君子”,只有4处提到“圣人”、1处提到“贤人”、1处提到“仁人”。正是在《论语》中,“君子”由对有地位男性等多重意义的称呼变为特指的道德理想实践者的敬称。孔夫子不敢接受“圣人”尊称,只愿意称作“君子”或者“哲人”,临终前他歌唱道“哲人其萎兮”。《孟子》有29处“圣人”,82处“君子”。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以《君子》为题目[1] 。自从儒学被中央集权专制社会尊奉为基本指导思想理论后,君子的人生定位成为教育的一致目标。
君子是相对小人来说的。《孟子》中“君子”和“小人”的称呼比比皆是。“小人”,在古籍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人们易于忽视的主要是社会地位低下并由此产生精神文化层次低下的人,一种是人们容易以偏概全的理解即心地卑鄙因而人格低下(不论社会地位高低)的人。其实,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小人”常常是从第一种意义来理解的。
国学的人生定位即培养目标是“君子”。
3. 国学个体形象理论
(1) 君子是有特定的尽可能高尚丰富的内涵的
从《论语》等古代教育文化书籍中,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君子的内涵,简直是儒学的理论系统。
(a) 以“道”为哲学观。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和规律是道,甚至将“道”具体化为理想的高层次个人的人生之“道”和社会达到理想境界的“大道”。道是最高范畴,也是整体性的哲学观念和政治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都将“道”具体化为政治社会责任,“以道自任”。“道”也常常被理解为社会实用的礼仪法规。“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第五》)
(b) 以“仁”为人生观。认为应尽最大的努力达到“仁”的胸怀和认识的高境界。“回也三月不违仁。”孔子认为学生中只有颜回达到了“仁”的境界。会意字“仁”中含有一定的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第四》)
(c) 以“德”为政治观。从政者一定要行“德政”。
(d) 以“礼”为方法观。这是达到乐境的方法方式系统和实现德治的结构途径。
(e) 以“乐”为境界观。这是人生和社会都应达到的理想和标准。
(f) 以“诚”为修养观。
(g) 以“信”为为人观,常称信义。
(h) 以“孝”为事亲观。与之相连还有兄弟相处的要求“悌”。
(i) 以“义”为友情观。
(j) 以“中”为辩证观。中庸,中和,都是辩证地对待对立统一关系的理想要求。
(k) 以“忠”为事业观。这是指对上对事都要尽心尽力。
(l) 以“恕“为容错观。
在《论语》中对君子还有不少具体要求。心态要“君子坦荡荡”(述而第七)。修养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操守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处世原则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第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学而第一)。交友方式是“君子周而不比”(为政第二),“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第十二),“君子以文会友,以有辅仁”(颜渊第十二)。此外,君子还以“诚”为内心修养标准,以“信”为为人准则,以“忠”、“恕”、“智”和“勇”等为素质原则。
儒学要求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争取达到内圣外王或者帝师王友的成效和高度。甚至,儒学后人还提出了传中华大道、养浩然正气、法古今完人的高标准。
(2) 君子概念的外延包括音容笑貌、言行举动,都有一定的准则。
《论语》是形象的,其中的形象成为几千年的形象标准,以孔夫子的形象最为高大完整,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论语·乡党篇第十》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等形象,表现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君子。
经过二千多年文化传承,海内外炎黄子孙对孔子的形象都有了基本的共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2] 。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孔子教育奖”在孔子故里曲阜颁发,就使用了孔子标准像。
儒学体大思精,不但如其它学派一样提出了标准性形象,而且建构了君子礼仪行为体系。《礼记》是专门的国家和个人的礼仪制度。其它儒学著作都有一定的言行规则,如孝悌、诚信等。又如语言文学方面的诗教、乐教。子思的学生荀子对君子的坐卧起行和表情风貌都有详细的阐述。
就连传统医学也对人的言行举动提出了要求。纬学中命、相、风水等对人、其中更有君子的一切包括音容笑貌、环境条件都有规定。
君子成为二千年中央集权专制社会知识分子和中高层社会人士共同的形象标准。
君子还有一个外在的形象,这就是礼仪场合都要穿着古代服饰,尤其是汉服,总称为华服。在《论语∙乡党第十》中就有衣着要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华服融会贯通了天人合一的中华大道:自然大方,雍容典雅,飘逸潇洒。国名“华夏”之称来自于华服,《左传》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也就是说,汉民族远古就极其讲究形象和服装。但令人惊诧的是,当今世界上人口众多的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服装!有的却是杂乱无章的实用服装。对于服装,应当百花齐放,不过目前却应复兴汉服这一我国礼仪文化的节日盛装。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五千年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服装都是最能引以自豪的,这主要由于华服的材料是传说中螺祖所发明的丝绸。
4. 国学人生定位和个体形象理论的现代意义
追根溯源,今天需要接续国学人生定位和个体形象理论源流,并给以改造革新。
4.1. 教育必须提出人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人生定位。
应当继承改造儒学关于“君子”的普遍性、适应性较强的人生定位理论认识,便于现代教育提出统一公认的规范普及的培养目标,并以一个概念来概括。
首要的是对过去一个世纪的教育目标——塑造“新人”进行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革命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建立新社会,也要塑造“新人”:一个在斗争中锤炼出来的、通过思想改造所升华的、以“无私”为最根本特征的集体人格,并通过塑造“新人”去创造历史。这种塑造人性的哲学基础是人的可塑性和可完美性,其认识来自于欧洲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和十月革命改造社会和人性的尝试。马克思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存在决定意识,这就要首先改造社会。马克思主张,教育不但应该由国家主导,儿童应该生活在集体之中,而且教育要在早期就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性的可塑性和可完美性有中国文化教育认识的源流。“人之初,性本善。”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自我修养,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孝”都是通过自我反思和改造所达到的道德境界;二是强调道德榜样在转变人性中的作用,如“君子”包括“圣人”是全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的榜样。培育德行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方法是从思想入手,研读先圣经典著述,融化在自己思想血液中,以体现在这些经典中的大道来克服内心的小我。“五四”前后,梁启超的“新民”和陈独秀的“新青年”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期许。毛泽东发起的“新民学会”,同时期涌现的“少年中国学会”、“少年学会”、“青年学会”和“新人社”等全国或地方性组织,其名称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培养新人类的愿望。“延安整风”更是对人性的改造。1949年后,“塑造新人”成了与建设新社会并行的目标。60年代上半期,“共产主义新人”在各条战线涌现出来。他们的突出特征是从领袖崇拜中找到心理归宿,吸取精神力量,普遍特征是政治忠诚和献身精神,彻底否定“小我”。虽然大多数“新人”的典范在思想和知识上对传统文化并无多少了解,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和儒家的“内省”和“修身”有一致之处,只不过是把这种传统推到极端。
“新人”工程的基地却是在整体上割裂传统并摧毁旧道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的失败留下的是双重意义上的道德废墟,使得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和政治冷漠大行其道。在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社会,道德的复兴和人性的回归十分困难。其实,马克思早就给我们提出了培养标准,“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未来的人是“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这样的人,应当建立在规范的市场经济和自立、自治的社会基础上,抛弃道德过高追求的偏执而将新型道德伦理化为自身自觉的生命信息。现代教育要迅速走出“五四”以来的认识误区,接续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基因,进行人生定位和个体形象教育。教育教学应当再生式地继承传统,复兴传统教育的精髓,为培养人才更为新时代的自由个体生命打下良好的美育基础,健全中国特色的教育系统。
那么,现代教育的人生定位究竟是怎样的呢?至今还没有一个像三千年“君子”那样被全社会普遍接受的称呼和定位。“新人”倒有一定的力度,但是显然过于宽泛和模糊,不够具体。“超人”,“伟人”等,都是偏面或者偏激的。现代的教育人生定位离不开“君子”这一巨大身影,其实称为“君子”未尝不可。当然,其传统色彩过分浓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新意的定位符号自然是好事。笔者尝试选择一个有些世俗也就接受性强的通称“美人”。人类一切活动最终目的是求美--个体生命及人类群体生命趋向极致的美;美是具有自由创造本质的个体生命及其表现。“美人”这一人生定位,是“君子”的更生式发展,但是更加符合人类审美的趋向,注重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和幸福,高扬生命的自由创造本质,适应现代社会。其实,我们很早就将自己称为“美人”(华人就是美人),很早就将祖国称为“美人国”(中国之称仅有百年,本来称为华夏、中华、华人国、华国)。“华”本为“花”。现实生活中已经广泛出现“美人”的活动现象。即使大中校园,评选各式各样“美人”如校花、形象大使等称号的活动也层出不穷。
4.2. 现代人的个体形象
(1) 美人形象应有新的尽可能高尚丰富的内涵,可以继承借鉴君子理论系统而建构
一是美人将拥有中华大道即中国古代道儒佛法墨等学说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再生式思想体系,追求实现理想的个体生命层次和群体生命境界。二是美人以人文情怀为世界观。三是美人以民主化的社会主义为理想政治的学说。四是美人以科学为方法系统。五是美人以宪政法律为社会实现理想的境界和标准。此外,美人还以诚、善、慈、爱、信、智、勇等传统素质项目为修养标准、行为准则和培训名目。
(2) 美人形象应有包括音容笑貌、言行举动、礼仪行为在内的新型准则
几千年来的君子形象是最好的借鉴,西方关于审美教育的理论应当学习,在此基础上在与世界文化主流的互动中建立美人个体形象系统。特别是,要尊重个体生命的自由创造幸福,应提倡个性在法律上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的任意张扬。培养自立自治、自由创造而又自然溶入集体、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都很强的个性的人,善于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在如此这般个体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结构将是理想和美好的。
现代教育人生定位和个体形象理论一旦建立,就要在教育上制订更加完备、完美的学生手册规定,由思想政治课程引导和提倡,由社会舆论制约,由生活习俗来形成。

NOTES
1本文凡有关孔子、孟子的引文均出自朱熹《四书集注》(1982年月,岳麓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