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橄榄石结构的LiFePO4具有锂离子循环性能好、安全性能高且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等优点[1] -[8] ,通过掺杂、纳米化及碳包覆等方法可改善其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速率[9] [10] ,LiFePO4材料在动力电源、储能电源等方面将有更多的应用。
LiFePO4的性能和形貌依赖于合成条件。共沉淀、水热、高温固相等方法均能制备得到LiFePO4材料。FePO4是高温固相合成LiFePO4的主要铁源前驱体,因为FePO4中包含了等摩尔比值的[Fe3+]和[PO43-],LiFePO4的形成更容易[11] 。国内外已有大量涉及FePO4合成方法和条件的研究报道[12] -[20] 。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氧化Fe2+和H3PO4混合溶液中的Fe2+,再调节溶液pH得到FePO4∙2H2O沉淀,进而脱水得到FePO4[15] -[18] 。这种先氧化再沉淀的方法,由于Fe3+的水解难以避免,水解产物完全转变为FePO4需要很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入各种有机添加剂来控制FePO4∙2H2O沉淀的晶粒尺寸和形貌。彭忠东[19] 等在均相沉淀法制备前驱体FePO4∙xH2O时,采用表面活性剂PEG来改变前驱体晶体形貌,减少一次颗粒的团聚。罗国恩[20] 等则通过吡咯的原位聚合来控制FePO4的结晶过程,得到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介孔FePO4/PPy前躯体。
本文采用两步调节反应溶液pH值的方法制备FePO4∙xH2O前驱体。通过调节H2O2氧化Fe2+时混合溶液的pH值(pH(1)),利用此条件下自发形成的可溶性Fe(II)-Fe(III)多核络合物[21] 来控制FePO4·2H2O的结晶过程,在不加入任何有机添加剂的条件下,制备出类球状FePO4∙2H2O粉末。进而通过碳热还原制备出球状的LiFePO4/C材料。考察了pH(1)对前驱体的结构和形貌的影响,测试了LiFePO4/C在Li2SO4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CV)性能。
2. 实验部分
2.1. FePO4·2H2O和LiFePO4的制备
在250 mL五颈烧瓶中,依次加入15 g FeSO4∙7H2O固体,3.7 mL 85%的H3PO4 (ρ = 1.70 g/mL)和50 mL蒸馏水,反应浓度均为1.0 mol/L。在转速500 rpm机械搅拌下,溶液升温至45℃,首先用2.5 mol/L的NaOH溶液调节反应液的pH(1)在1.2~2.2之间。溶液的pH使用BANTE220携带型pH计测量。然后滴加30%的H2O2,即有白色沉淀产生,同时溶液会转变为深绿色,溶液的pH值也会逐渐降低。通过α-α¢-联吡啶显色(红色)法检测溶液中无Fe2+后,沉淀呈灰白色。再次用NaOH调pH至2.0,并升高溶液温度至80℃,搅拌陈化2 h。反应结束后,抽滤、洗涤、烘干,得到白色粉末样品。所有的实验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
白色沉淀经500℃加热脱水4 h后,按照FePO4:Li2CO3:蔗糖摩尔比为1:052:0.1的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蒸馏水作为球磨介质,在500 r/min转速下球磨2 h后,在氮气保护下700℃煅烧10 h得到黑色LiFePO4/C。
2.2. 材料的表征
样品结构采用荷兰Phillips公司生产的PW 3040/60型X-射线衍射仪进行分析,X光源为Cu Kα射线、工作电40 kV、工作电流40 mA;形貌用日本Hitachi公司的S-4800型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日本电子公司的JEM-2100F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热分析用德国Netzsch公司的STA449C型热分析仪记录TG-DTA曲线,氮气气氛、温度范围30℃~800℃、升温速率为10℃/min。
2.3. 电化学测试
将活性物质LiFePO4/C、乙炔黑和PVDF按照75:15:10的质量比例混合均匀,充分研磨烘干后,滴加NMP超声处理,涂布在0.2 cm2的金电极上制成工作电极。铂为对电极,饱和甘汞为参比电极。参照文献[22] [23] ,在室温下通过CHI660C电化学工作站测试LiFePO4/C材料在1.0 mol/L Li2SO4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测试的电位范围为−0.6 V~0.9 V,扫描速率范围为1.0~50 mV/s。
3. 结果与讨论
3.1. pH(1)对FePO4前驱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1.0 mol/L的FeSO4·7H2O和H3PO4的初始混合溶液的pH为0.8。滴加NaOH溶液调节pH(1)在1.2~2.2之间,再经H2O2进行氧化、调节pH(2)到2.0,80℃下搅拌陈化后,均能得到白色的沉淀。图1和图2给出了不同pH(1)下制备的样品的XRD和SEM分析结果,图1(1)表明在pH(1)1.2~2.0范围内,白色沉淀都是纯相的FePO4∙xH2O。而pH(1)2.2时的沉淀产物,XRD曲线中没有出现特征的衍射峰,表明该产物为无定型状态。经加热除去结晶水后,所有沉淀产物均转变为无水的FePO4(图1(2))。
图2的SEM分析结果表明,不同pH(1)值条件下制备的产物形貌发生了变化。随着pH(1)由1.2升高至2.0,产物的一次颗粒的粒径逐步变得更加均匀,大小在200纳米左右。而且在pH(1)在1.6~2.0范围内时,小颗粒聚集形成的二次颗粒呈类球形。但pH(1)为2.2时,颗粒形貌又变得大小不均匀,形貌无规则。
热分析表明在pH(1)1.2~2.0下制备的前驱体都有相同的热分解性质。图3给出了pH(1) 2.0制备的样品的TG-DTA曲线。在升温过程中,TG曲线表明在30℃~200℃之间有一个由于脱去结晶水的失重过程。总失重量为20%,与FePO4∙2H2O的理论含水量相符。DTA曲线在90℃和195℃有两个明显的吸热峰,对应于前驱体的脱水过程。而在670℃处出现一个放热峰,但没有伴随质量的变化,可能对应于FePO4从非晶态转变为纯晶态的结晶过程[24] 。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Fe2+氧化时的pH(1),在不加入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的情况下,可制备出由亚微米一次颗粒构成的类球状FePO4∙2H2O前驱体。其基本原理是,根据25℃时H3PO4的逐级电离常数 (Ka1 = 7.6 × 10−3、Ka2 = 6.3 × 10−8和Ka3 = 4.4 × 10−13[25] ),可计算出pH为2.0时1.0 mol/L的H3PO4溶


Figure 1. XRD patterns of iron phosphate prepared at various pH values: (a) pH = 1.2; (b) pH = 1.4; (c) pH = 1.6; (d) pH = 1.8; (e) pH = 2.0; (f) pH = 2.2
图1. 不同pH值下合成磷酸铁的XRD图:(a) pH = 1.2;(b) pH = 1.4;(c) pH = 1.6;(d) pH = 1.8;(e) pH = 2.0;(f) pH = 2.2

Figure 3. TG-DTA curves of FePO4·2H2O
图3. FePO4·2H2O的热分析图谱
液中PO43−的浓度约为2.1 × 10−16 mol/L,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物种是
。Fe3(PO4)2和Fe(OH)2的Ksp值分别为1.0 × 10−36[26] 和8.0×10−16[25] ,因此Fe3(PO4)2和Fe(OH)2沉淀都很难形成。而FePO4和Fe(OH)3的Ksp分别为1.3 × 10−22和4.0 × 10−38[25] ,加入H2O2氧化Fe2+生成的Fe3+,将优先与
形成FePO4沉淀。在生成FePO4沉淀的同时,
和
的电离平衡将向右移动,导致溶液的pH稍有降低,溶液pH降低有利于进一步减缓Fe3+的水解。更重要的是,在滴加H2O2的过程中,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深绿色,显示有可溶性的Fe(II)-Fe(III)络合物的形成[21] ,这种可溶性绿色络合物是由氧桥和羟桥相连的多核络合物。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可溶性多核络合物将逐渐聚合成Fe(II)-Fe(III)层状氢氧硫酸盐沉淀(绿锈II),并能自发地转变为Fe3O4[27] 。绿色络合物和绿锈都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如绿锈能够吸附
[28] 、还原NO3−[29] 和Ag、Au、Cu离子[30] 。在本文选择的pH(1)在1.2~2.0条件下,这种可溶性的Fe(II)-Fe(III)多核络合物可能与溶液中共存的
、
、
和新生成的FePO4晶核相互作用,影响了FePO4晶粒的生长过程,使晶粒的大小和形貌都较为均匀,还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一次晶粒聚集成类球形的二次颗粒。但溶液的pH(1)值和温度都不宜太高,因为较高的pH和温度有利于Fe3+的水解反应,也有利于绿锈的生成。都会导致沉淀的颗粒尺寸和产物纯度难以控制。
若按常规的方法,在含1:1的FeSO4∙7H2O和H3PO4溶液中,先加H2O2将Fe2+氧化为Fe3+,再用NaOH调pH到2.0,由于氧化时溶液的pH过低,不能形成FePO4沉淀。在加NaOH调节溶液pH的过程中,溶液中的Fe3+离子的水解反应与生成FePO4的反应同时发生,体系中会生成大量的深褐色沉淀,水解产物转化为白色FePO4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若不加入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添加剂,得到的产物颗粒尺寸都不均匀。
因此,通过调节氧化Fe2+时的pH,控制FePO4沉淀生成的条件,可在不添加有机添加剂的条件下制备出颗粒尺寸均匀的FePO4·2H2O前驱体。有利于降低LiFePO4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3.2. LiFePO4的制备和表征影响
以pH(1)2.0制备的FePO4∙2H2O为前驱体,经过脱水、混合球磨和高温煅烧,制备得LiFePO4/C。图4是所得LiFePO4样品的XRD、SEM和TEM分析结果。



Figure 4. XRD (a), SEM (b) and TEM (c) images of LiFePO4
图4. LiFePO4的XRD (a)、SEM (b)和TEM (c)图
图4(a)和4(b)表明经高温固相反应后,生成了纯相的LiFePO4。产物呈表面较为光滑的球形,粒径约1 μm,说明前驱物在固相高温碳还原时,可能存在反应融合的过程。图4(c)则揭示在颗粒表面存在较明显的、厚度约为10~15 nm的包覆层。包覆层下呈良好的晶体结构,晶面距0.45 nm,与LiFePO4的(101)晶面间距相符[26] [31] 。包覆层则无晶格条纹,可推测为无定形碳层[31] 。LiFePO4表面的碳包覆层将有利于增强材料的导电性,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由于LiFePO4处于水的电位稳定区间,锂离子在水溶液电解液中能可逆地脱嵌,水系电解液代替有机电解液可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但因水分解电压(1.23 V)的限制,水溶液Li+电池的最高电压只能在2.0 V左右。LiFePO4在水系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已有一些研究报道。如Manickam等[32] 研究了LiFePO4在饱和Li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可逆性。发现在氧化过程,锂离子从LiFePO4中脱出,但随后进行还原反应时,除了生成LiFePO4还有Fe3O4,反应不可逆。黄可龙[33] 等的研究表明,LiFePO4在饱和LiNO3电解液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Mi[23] 等研究了LiFePO4材料在Li2SO4水溶液中的CV性能,测得Li+的扩散系数为10−11数量级。He[22] 等对比了LiFePO4正极材料在Li2SO4水溶液和LiFP6-PC有机电解液中的锂离子扩散情况。他们的结果表明,作为电解液,1.0 mol/L Li2SO4比1.0 mol/L的LiPF6-PC有机溶液更适合锂离子的电荷转移。显示在水系电解液中进行CV测试是表征LiFePO4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一种简便方法。
本文自制的LiFePO4/C材料在1.0 mol/L的Li2SO4水溶液中CV曲线见图5(a)。可见随着电位扫描速率增加,氧化还原峰电流(ipa和ipc)也增加,同时氧化还原峰电位(Epa和Epc)分别向正、负方向偏移,峰电位的间距
增大。图5(b)给出了іp-v1/2的关系图,显示两条基本对称的直线。表明在1.0 mol/L的Li2SO4水溶液中,Li+的扩散过程是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对于扩散控制的电极反应,峰电流与电位扫描速率有如下的关系[34] :
(1)
式中n为反应过程中的得失电子数(LiFePO4体系中n = 1),A为工作电极的面积,D为锂离子的扩散系数,v为电位扫描速率,c为锂离子的体相浓度。在LiFePO4中每个单晶晶胞中有4个锂离子,单晶体积为2.929 × 10−28[1] ,则晶胞中锂离子的体相浓度c = 2.28 × 10−2 mol·cm−3。根据图5(b)中直线的斜率,可求得Li+在电极氧化还原过程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
和
。比相关文献报道过[23] 的LiFePO4在相同浓度的Li2SO4水溶液中的10−11的扩散系数略高。表明由本文方法制备的FePO4前驱体合成的LiFePO4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4. 结论
1) 以FeSO4和H3PO4为原料,通过控制氧化Fe2+时溶液的pH(1)为1.6~2.0,在不添加任何有机添加


Figure 5. (a)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LiFePO4/C in 1.0 mol/L Li2SO4·H2O at various scan rates; (b) Plots of ip vs n 1/2
图5. (a) 不同扫描速度下LiFePO4/C在1.0 mol/L Li2SO4·H2O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b) ip-v1/2关系图
剂的条件下,合成了类球形貌的FePO4∙2H2O前驱体。类球形二次颗粒由200 nm左右且晶粒尺寸较为均匀的一次颗粒构成。
2) 以自制的FePO4前驱体合成得粒径为1 mm的球形LiFePO4/C正极材料。在1.0 mol/L的Li2SO4∙H2O水溶液中,球形LiFePO4/C显示良好的Li+嵌脱性能。
致 谢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73196)和浙江振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对本研究工作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