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1977年,Rogers(Rogers, Kuiper, & Kirker, 1977)首次提出了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以来,这一现象相继被大量的实验证实(Hamami, Serbun, & Gutchess, 2011; Serbun, Shih, & Gutchess, 2011; Symons & Johnson, 1997; 杨红升,王芳,顾念君,黄希庭,2012)。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就是指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的编码所产生的记忆效果要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下的记忆效果的一种记忆优势效应。比如,在以人格形容词(例如,善良)为实验材料的此类经典实验中,被试需要对材料进行自我参照编码,如“‘善良’是否适合用来描述你自己?”;亲密他人参照编码,如“‘善良’是否适合用来描述你的母亲?”;名人参照编码,如“‘善良’是否适合用来描述鲁迅?”;或者语义参照编码,如“‘善良’与‘友好’意思是否相同?”等。实验结果发现,自我参照编码与亲密他人参照编码的记忆成绩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名人参照编码和语义参照编码的记忆成绩。
自我参照效应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并且,人们已经从研究其机制,逐渐转变为一种来探索自我的本质及其与记忆关系的工具。因此透过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可以促进对自我的认识(Klein, 201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大量研究,不仅证实了这种记忆优势的强健性,加深了我们对自我参照效应的认识,而且可以从中推断出自我发展的轨迹。因此,本综述试图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几个不同年龄阶段自我参照效应的相关研究,来探索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规律,从而间接推断自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自我的理解与认识。
2. 不同年龄阶段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
2.1. 儿童期个体的自我参照效应
研究者对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探索采用了不同的实验范式,实验结果也不一致。根据实验范式的不同,分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以人格形容词为实验材料,让被试进行自我参照、他人参照、语义参照等定向编码任务,休息后进行再认(recognition)或自由回忆(free recall)。结果表明7岁的儿童就表现出了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并且在7~10岁之间,这种记忆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Halpin, Puff, Mason, & Marston, 1984; Ray et al., 2009)。第二,一些研究认为儿童应该在更小的年龄就已经具有了自我参照效应,只是由于实验刺激是人格形容词,而年龄偏小的儿童不能正确理解过于抽象的人格形容词的意义。于是在此研究基础上,研究者对实验范式进行了改进,即让儿童看图片回答“是谁指向了这个苹果?”;或者所有权的范式,即“这个苹果是谁的?”。结果表明4~5岁的儿童就已经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Bennett & Sani, 2008; Cunningham, Brady-Van den Bos, & Turk, 2011; Cunningham, Vergunst, Neil Macrae, & Turk, 2013; Ross, Anderson, & Campbell, 2011; Sui & Zhu, 2005;周爱保等,2010),且在4~10岁的年龄范围内,自我参照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发展的趋势。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虽然儿童在较早的年龄就具有了这种记忆优势效应,但是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表现出发展性(Cunningham, Brebner, Quinn, & Turk, 2013; Pullyblank, Bisanz, Scott, & Champion, 1985;袁中星,2007)。虽然上述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但都有力地证明了5岁左右的儿童就已经具有了自我参照效应,并且儿童期的自我参照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众所周知,自我参照是自我的中心(Northoff et al., 2006),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自我概念的丰富和发展以及逐渐增长的自我方面的知识(Halpin et al., 1984; Ray et al., 2009)。那么,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出现及其表现出的发展性趋势表明了儿童自我的逐步形成与发展。而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随着社会关系的扩张和复杂化,儿童开始对自我进行探索,逐渐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概念,并且对自己的理解与真实自我逐渐趋于一致,金盛华(1996)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此观点(金盛华,1996)。然而一些研究之所以没有发现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一个原因可能是任务难度低,儿童在实验中不需要调动大量的自我意识(Montemayor & Eisen, 1977),因此导致不同年龄的儿童的自我概念对自我参照任务没有产生差异性的影响;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儿童正在发展的各种认知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4~6岁之间,去自我中心化的产生导致对自我关注的减少,与逐渐发展的自我概念之间的相互干扰所致(Kesselring & Müller, 2011; Piaget, 1959)。
2.2. 青年期、中年期个体的自我参照效应
目前,国内外以青年期、中年期个体为被试进行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自我概念中是否包含重要他人的方面,因此本综述将这两个时期综合在一起进行了整理。青年初期,即青春期,具有其特殊性。这个时期的个体,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对自我更加关注,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这导致其对脱离家庭,获得独立具有更迫切的要求。钟玉芳对青少年进行的研究发现,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自我参照与偶像参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钟玉芳,何养成,2012)。这表明这个时期的个体虽然处于“心理性断乳”期,但对父母依然有很强的依赖性,并且个体以崇拜偶像的方式来学习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角色,以此来对自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改变旧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从而达到新的自我认同,这与艾里克森(E. H. Erikson)的心理发展理论中指出的青春期的个体面临的主要发展是获得自我认同感相一致。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钟玉芳的研究发现,无母亲组被试没有表现出母亲参照效应,这说明母亲的离世导致被试自我图式中关于母亲的成分逐渐消退。总之,从儿童期到青年初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并不是简单地累加,而是变得更加心理化、更加抽象化,也更加完整一致(Montemayor & Eisen, 1977)。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18~25岁的个体处于人生的亲密对孤独阶段,此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寻求配偶,建立恋爱关系。因此有人研究了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在校大学生与其恋人之间的实际亲密度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高实际亲密度群体出现了恋人参照效应,低实际亲密度群体未出现恋人参照效应,且恋人参照效应还受性别因素的影响,女性都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周丽,苏彦捷,2008)。这个研究表明青年人逐渐把与自己具有亲密关系的恋人纳入到自我概念里,并且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与他人产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需要在相互交往中改变自我,重建对自我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然而对恋人参照效应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恋人参照和父母参照是否有显著差异等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国内外以青年期、中年期个体为被试进行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基本都证明中国人的自我参照、父母参照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外国人的自我参照、父母参照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表明中国人的自我概念里包含有父母这样的概念,而西方人的自我概念里不包含父母(Cloutier & Neil Macrae, 2008; Cunningham, Turk, Macdonald, & Neil Macrae, 2008; Turk, Cunningham, & Neil Macrae, 2008;戚健俐,朱滢,2004;杨红升,朱滢,2004b),支持了Makus(Markus & Kitayama, 1991)的观点。显然地,文化差异导致了自我概念的差异,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父母在儿女成长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中国父母往往把儿女视为生活的重心,对儿女更加关注,而儿女也更加地依赖父母,这就使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主动地将父母纳入到自我范畴里,把父母视为亲密他人。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父母更注重培养儿女的独立性,因此其自我概念具有独立性的特征,强调维持自我的完整性和排他性。总之,青年期年龄跨度较大,是个体从儿童期向中年期过渡的阶段,因此其自我的发展表现出幼稚与成熟,依赖与独立相互并存的特点。并且随着对自我的新的认识,其自我逐步成熟且出现分化,从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到中年期,自我相对比较稳定,到了30岁以后,人们的自我概念已经相当稳定了,这种稳定性也标志着人们对自我看法的稳定(McCrae & Costa, 1994)。
2.3. 老年期个体的自我参照效应
关于老年人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大部分是通过与青年人自我参照效应的对比来进行的,即探讨了青年期和老年期这两个阶段自我参照效应的年龄发展特点。大量研究发现,虽然老年人的记忆成绩比青年人略差,但都表现出了记忆的自我优势加工效应(Gutchess, Kensinger, Yoon, & Schacter, 2007; Hamami et al., 2011; Lalanne, Rozenberg, Grolleau, & Piolino, 2013; Mueller, Wonderlich, & Dugan, 1986; Rosa & Gutchess, 2013)。同时一些脑成像研究发现,老年人与青年人进行自我参照任务加工时所激活的大脑网络是类似的(Grady, Grigg, & Ng, 2012; Gutchess, Kensinger, & Schacter, 2007, 2010)。然而两组被试自我参照加工的成绩仍略有不同,可能是虽然激活的脑区类似,但这些脑区在调节记忆形成的作用上可能因为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Gutchess et al., 2010)。并且有研究进一步证明自我参照效应不受年龄老化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自我参照的记忆优势并不会随着老化而有所损害(Glisky & Marquine, 2009; Yang, Truong, Fuss, & Bislimovic, 2012)。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学者杨红升(杨红升,朱滢,2004a)研究发现,自我参照效应不仅不会受老化的影响,而且自我记忆效应在老年期得到了更大的体现,支持了Sui的研究结果,即自我参照的优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产生这种发展性的原因:第一,自我参照效应所研究的自我多数是“客体我”,即作为经验客体的自我。“客体我”所包括的结构(物质的客我、社会的客我、精神的客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历的丰富等而逐渐发展变化。老年人的生活阅历比青年人丰富的多,所以老年人自我参照加工的优势会更大;第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Jung, 1875-1961)认为内倾—外倾在人格发展中与年龄密切相关。人的前半生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外倾性,当跨入中年进入后半生后,个体的心理发展倾向重新逆转,更多地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老年人对自我较多地探索和思考使其自我参照加工的记忆效应会更好。然而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的自我记忆成绩不及青年人,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注意水平下降,并且不擅于将信息与自我相联系,以致有关自我信息的唤醒程度较低,加之老年人整体记忆水平的衰退所导致的。综合上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从青年期到老年期的自我参照效应并没有显著差异,自我图式也相对稳定。
本部分对个体一生四个年龄阶段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主要是以人格形容词为刺激材料,此外还有大量以生日、物体、名字、面孔等为材料的实验,都证实了自我参照这种记忆优势。
3. 讨论
综上所述,自我参照效应是一种强健的记忆优势, 那这种记忆优势是否可以表明自我是一个特异的结构呢?Symons和Johnsons(1997)的元分析表明,自我尚不足以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结构,自我参照效应的发生是因为自我是一个发展完善并经常使用的结构,且可以促进信息的精细加工(Brown, Keenan, & Potts, 1986)和组织加工(Klein, Loftus, & Schell, 1994)。由此可知,自我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自我参照效应,而且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自我参照效应是发展的,并推测其发展的进程:在儿童期,自我参照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10岁几乎达到成人水平(Ray et al., 2009);从青春期到老年期,自我参照效应略有增长,然而基本上保持稳定。众所周知,自我结构具有动态性,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发展速度最快,且人们对他们自身的看法始终都在发生变化。从儿童期到青春期,个体从对物质自我(比如所有物)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社会自我(比如同伴关系)和精神自我(比如心理特征)的认识。同时,由于自我概念是高度社会化的现象,因此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接触的重要他人(包括最好的朋友和恋人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自我概念的范围和内涵,比如恋爱阶段,自我就会有所牺牲或损失以达到与恋人自我的融合等。据此我们认为,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是“稳中有变”,即“自我概念”在人的一生中是相对稳定的,但在逐渐深入和成熟的过程中,对自我也会有新的认识,会做部分的改变和重建,到30岁时就会基本稳定,只是会有轻微的改变,并且在各年龄阶段的自我图式有很大一部分的重叠(Mueller & Johnson, 1990)。虽然在中年期自我相对比较稳定,但人们老化的过程包含了大量的变化和中断,个体仍然需要进行自我建构。同时从上述研究中发现,情感在自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情感的缺乏或过度消极,会导致自我发展的不完善或者对自我的过度消极否定,因此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对自我的构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人们尤其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以满足其情感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自我的正常构建和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自我的发展与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具有阶段对应性,自我的发展与成熟是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基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情感的满足是自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自我参照效应所研究的自我,只是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所以当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达到成人水平时,并不意味着儿童整体自我也达到了成人水平。
4. 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对自我参照效应的三个年龄阶段自我参照效应的梳理,可以看出,虽然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但目前仍存在许多的疑问:第一,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的各年龄时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第二,中老年人的子女参照与配偶参照效应是否有差异等;第三,家庭类型对青少年的父母参照效应是否有影响,例如,离异家庭成长的青少年的父亲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之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第四,各年龄时期被试的亲密他人参照效应是否有区别,即重要他人是否随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等。当然,对这些疑问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证明,以加深我们对自我参照效应的理解,进而对自我有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本综述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与自我的研究联系起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验证,这为两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研究拥有广阔的空间,对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比如,通过自我参照效应研究子女在老年人自我中的重要性,进而明白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即子女常回家看看是否是一个有益的方式;以及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社会中,如何建构自我来适应社会文化的冲击等。因此,人们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无论是对记忆的研究还是对自我的发展性探索都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