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海豹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生存。作为海洋生物链中的一环,海豹对其赖以生存的极地鱼类种群的控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是北极熊、虎鲸等大型海洋动物生存繁衍的猎物,时刻有被捕食的危险 [1];海豹还面临来自人类的威胁,人类对海豹疯狂捕杀以获取其毛皮,海豹毛皮毛质紧实,保暖性能极佳,自古就是北极地区人们越冬服装的优质原材料,《国富论》中提到,十八世纪英国就经常从格陵兰岛等岛屿进口海豹皮,作为服装商品的原材料。海豹身体圆润,行动笨拙,使其更容易遭到人类的捕杀,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每年都有上百万只海豹命丧人手,仅在加拿大和丹麦的格陵兰岛,每年捕杀的海豹数量就达90万只,占全球捕杀量的一半左右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豹的栖息地面积急剧缩小,加之自然灾害以及传染病的蔓延,海豹种群数量更是急剧下降,甚至多种海豹面临灭绝的危险。为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僧海豹、冠海豹等多种海豹写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欧盟公布了禁止进口海豹产品的法案,以强制方式促进人们对海豹的保护,但是事实证明,这对于整个海豹种群的保护可谓是杯水车薪。对于海豹的保护,我们不但要采取强制的保护措施,而且要学习海洋动物保护相关知识,提高人类对海豹的保护意识。探讨海豹名字的由来可以帮助人们增加对海豹这一物种和其生存现状的了解。目前尚未有学者对海洋生物命名的由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对一些常见的海洋动物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名字表面,并不了解海洋动物的命名涉及到语言、文化、气候、地理等因素,更不了解将原名译成目的语的过程。本文分析了全球13属、18种海豹的命名(来自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以归化异化为视角,分析海豹命名的翻译,探讨其中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以期为其它涉及海洋哺乳动物的翻译提供借鉴,为海洋生物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海豹知识的普及提供帮助,提高人们对海洋生态和海洋动物的保护意识 [3]。
2. 翻译研究中的归化异化
在翻译活动形成之初,就产生了“同”与“异”的矛盾,根据《辞海》的解释,“同”字意为“相同”、“一样”,与“异”相对,而“异”字意为“不同”,与“同”相对,构成两极。其中“同”是连接不同语言,克服障碍的工具,而“异”是翻译的必要前提,因为翻译的根本任务便是克服语言之“异”造成的障碍,而“同”与“异”相互依存,相对立而存在,分别衍生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因其都是表达思想的有效工具,有其共通性,是可译的;但由于二者在文化传统、社会条件、语言结构、思维方式上不同,有时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这在近代传教活动中可见一斑 [4] [5]。如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站在东方文化的视角下,认为Pater (圣父)是可译的,他按照中国传统将其译为“天”,而在同一时期,罗明坚神甫(Michel Ruggieri 1543~1607)在《天主圣教实录》中将Pater (圣父)译为“罢德肋”,在这里他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视角下,认为这是不可译的,再到后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利玛窦在《交友论》一书中以基督教目光探究中国典籍,将其翻译为“上帝” [6]。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译者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文化立场:一是站在目的语文化立场上;二是站在源语文化立场上;三是站在沟通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立场上。而第一种文化立场往往会导致“归化”的翻译策略;第二种文化立场会导致“异化”的翻译策略;而第三种是极力避免“归化”与“异化”极端化,以“交流与沟通”为翻译的根本宗旨,寻找一种有利于不同文化沟通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7]。
各国翻译家根据翻译实践提出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德国翻译理论家Schleiermacher在其著作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译者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其二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译者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8]。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Lawrence Venuti根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偏向,于1995年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分别将其定义为:1) 归化;2) 异化 [9]。所谓归化就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异化则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10]。其中,归化就是让源语文本尽量向读者靠拢,让原作者去接近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迁就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我国有很多翻译家在翻译中主张归化的翻译策略。如在翻译总字数为81.6万的名著《黑奴吁天录》时,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并且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水平,林纾采用归化意译的基本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删减,用通顺流畅、简练易懂、绘声绘色的话语进行翻译,最后林译版小说只保留9万2千多字。 [11];再如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讲求句子要“明白晓畅”,符合“中国语法”,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 [12];再如当代翻译家傅雷主张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矛盾所说的“神韵重于形貌”,钱钟书的“化境”等都是对归化翻译策略的探索和研究 [6]。而同时期也有不少翻译家坚持异化的翻译策略。异化在翻译上指的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如鲁迅在谈及《死魂灵》的翻译时表示在翻译前就要解决归化还是异化的问题,最后他采取保存洋气的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改造中国文化的目的;刘英凯也大力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认为“归化”的译文不能够体现出源语世界所特有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习俗时尚、语言使用习惯等,抹杀了其民族特点,迫使他们就范同化归宿语言,因此也就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 [13]。
汉语和英语虽属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体系,独有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但语际间存在一定相似性,这就使得翻译有策略、方法、技巧可循,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国内外翻译家总结出明确的翻译策略、方法、技巧,而具体如何运用则需要译者随机应变 [14]。
3. 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
翻译过程是理解,表达,校对的过程,期间需要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策略”,是指“适合具体情况的做事原则和方式方法” [15];“方法”,是指“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2002:544)是实现目的所采取的途径和手段;“技巧”是“指表现在文学、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技能”(互动百科),是基本方法的灵巧运用。因此三者是自上而下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具体。翻译活动连接的就是作者和读者两端,那么根据翻译的侧重点不同,翻译策略分为归化和异化两类。为了达到归化异化的目的,译者会侧重于不同的翻译方法,归化异化策略下的方法包括:1) 归化:意译;仿译;改译;创译。2) 异化:直译;零翻译;音译;逐词翻译。同样,上述八种翻译方法下又包含不同的翻译技巧,根据译者翻译倾向,技巧分为增译、减译、分译、合译和转换等 [16]。
4. 全球海豹命名梳理及命名方法归类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的研究,全球共有13属海豹,分别是:斑海豹属、锯齿海豹属、髯海豹属、灰海豹属、冠海豹属、环斑海豹属、带纹海豹属、鞍纹海豹属、僧海豹属、威德尔海豹属、罗斯海豹属、豹海豹属和象海豹属,共涉及18种,分别是:斑海豹、髯海豹、灰海豹、环斑海豹、环海豹、竖琴海豹、豹海豹、冠海豹、南极象海豹、北极象海豹、地中海僧海豹、夏威夷僧海豹、威德尔海豹、罗斯海豹、里海海豹、食蟹海豹、淡水海豹和港海豹。通过研究其外貌以及栖息地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海豹命名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层面:外观层面,分布区层面和食性层面,其下又可以从毛皮、外形、地理位置和栖息环境进行细分。总结如表1所示: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seals naming
表1. 海豹命名方法分类
5. 海豹命名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二者不是正反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时的倾向性,选择性,二者在翻译中缺一不可,交织而生,没有完全的归化译文,也没有完全的异化译文。在海豹命名的翻译过程中也同样体现出了两种翻译策略,下文主要分析海豹命名翻译中所涉及到的归化异化策略,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以及增译、分译等翻译技巧 [17] [18]。
5.1. 归化
如上文所述,归化是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将源语用适应目的语读者的策略将源语翻译出来,目的是使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归化策略下又包括了意译、仿译、改译、创译的翻译方法 [5]。我们日常所见的翻译文本也较多使用归化翻译,比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翻译成“雨后春笋”,其中“mushrooms”的翻译就是采用了意译法,取了蘑菇在雨后迅速生长的意象与竹笋在雨后迅速破土而出的类似意象,将其译成“笋”。在海豹命名翻译的过程中也利用到归化的策略,其中涉及到的海豹种类如下表2:

Table 2. Domestication in naming the seals
表2. 海豹命名翻译中的归化
其中“Ringed seal”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戒指海豹”,而是采用意译方法下的增译技巧,按照环斑海豹毛皮上环状斑纹的特点将其意译为“环斑海豹”其中“ring”翻译成“环”,之后增译出“斑”字;再如“Hooded seal”没有翻译成“帽子海豹”,而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其命名为“冠海豹”。这是因为雄性冠海豹头顶上长有可充气的“帽”,在发情期会通过鼻子对气囊充气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吸引异性,气囊充气时,会垂悬在上唇上方,乍一望去宛如戴了一顶黑色的帽子,又似鸡冠的形状 [19],所以译成“冠海豹”;再比如“Harp seal”若翻译成“竖琴海豹”则体现的是异化翻译策略下的直译方法,但是竖琴海豹还可以翻译成“鞍纹海豹”、“恋冰海豹”,这是因为这种海豹背部银白色而光滑的皮毛上会有明显的黑色条带,在背部形成许多鞍纹,大体呈竖琴图案,所以也命名为“鞍纹海豹”而这种处理体现的就是归化策略下意译的翻译方法;又因为这种海豹一生都生活在海冰上或冰川附近,所以又名“恋冰海豹”,在此处也是取用其恋冰的意象,按照目的语的表达规范,将其意译为“恋冰海豹”。再比如“Baikal seal”没有直接翻译成“贝加尔海豹”,而是根据其唯一的栖息地——贝加尔湖的水质特点将其命名为“淡水海豹”,这里体现的是异化翻译策略下的改译方法,对原文进行改动,但仍与原文有联系,因为贝加尔湖是世界储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所以将这种以贝加尔湖为唯一栖息地的海豹种类翻译为“淡水海豹”体现的就是这种方法。
转换
如上文所述,在海豹命名的翻译中也用到相应的翻译技巧,其中就包括转换的翻译技巧,此处主要讨论转换涉及到的词汇层面的转换和语义层面的转换,其中归化视角下的转换翻译技巧涉及到的海豹种类如下表3:

Table 3. Conversion in naming the seals
表3. 海豹命名翻译中的转换
其中“Ringed seal和Hooded seal”两种海豹的名字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是词汇转换层面,其中“ringed”和“hooded”两个形容词分别转换为“环斑”和“冠”两个名词。而“Baikal seal”的翻译涉及到语义层面的转换,其中因为贝加尔湖是淡水湖,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取了其淡水的语义,将“Baikal”转换为“淡水”,体现的就是语义转换翻译技巧。
5.2. 异化
与归化翻译策略相反,异化是以原文作者为导向,尽量不改变原文作者的意愿,将意思传达出来 [20]。其中包括了零翻译、音译、逐词翻译、直译。异化策略在日常用语翻译中有很多,例如“三文鱼”、“沙丁鱼”分别由“salmon”、“sardine”异化音译而来;“热狗”由“hot dog”直译而来;“血浓于水”由“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直译而来;再比如当代年轻人日常生活中说的“我需要点money”中的“money”也可以看成由“I need some money”进行零翻译而来。同理,对海豹命名翻译涉及到的策略分析可以看出,涉及异化翻译策略的海豹共有以下几种如表4:

Table 4. Foreignization in naming the seals
表4. 海豹命名翻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
在以上海豹命名的翻译过程中,可以看出是译文向原文看齐,使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这都是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
5.2.1. 音译
音译是指用以一种语言中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号将另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表达出来。音译在我们常用词汇的翻译中常见,例如,汉语中的“宫保鸡丁”在西方菜单中则被翻译成“kongpaochiken”;在海豹命名的翻译中“Weddell seal”和“Ross seal”两种海豹名字的翻译是直接按照其英语发音译为“威德尔海豹”和“罗斯海豹”。根据上述规则,海豹命名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音译的海豹种类如下表5:

Table 5. Transliteration in naming the seals
表5. 海豹命名翻译中的音译
5.2.2. 直译
直译是指在翻译时按照原文的顺序进行翻译,不进行转义,但是可以适当调整语序。直译在翻译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是初涉翻译行业和翻译领域人员最容易学习的一种方法 [21]。直译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汉语中“武装到牙齿”是由英语“armed to teeth”直译而来 [4]。同样,对于海豹的命名的翻译,当时的译者也较多采用直译的方法,根据直译的定义,海豹命名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直译的海豹种类如下表6:

Table 6. Literal translation in naming the seals
表6. 海豹命名翻译中的直译
其中,“Elephant seal”、“Leopard seal”、“Caspian seal”译为“象海豹”、“豹海豹”、“里海海豹”,其中“Elephant”、“Leopard”、“Caspian”分别译为“象”、“豹”、“里海”,“seal”翻译为“海豹”。再如“Crab eater seal”没有逐字翻译为“蟹吃海豹”而是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翻译为“食蟹海豹”。这样处理后,原文的词汇意义和修辞意义均得以保留,而原文的句法结构有适当的变化,符合直译的特点。
6. 结语
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视角下,通过对海豹命名翻译中体现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海豹命名的翻译过程中,归化异化各具优势,无论是归化策略下的意译方法、转换技巧,还是异化策略下的音译方法、直译方法下的增译技巧都在海豹命名的翻译中得以广泛应用。此外究竟在海豹命名的翻译过程中使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受制于许多因素,其中包括气候因素、文化因素、海豹栖息地地理位置差距等等,但是海豹命名翻译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策略、方法或技巧,其目的都是为了通顺,流畅地翻译出海豹的原名,达到使读者理解的效果,所以在海洋生物命名的翻译过程中究竟采用归化还是异化,意译还是直译,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多方面因素,灵活变通,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这样才能交出通达的翻译文本,使读者更加了解海豹的生存环境,种群内外面临的挑战,以及造成其物种濒危的人为因素,进一步了解海豹这一物种,提高人们对海豹乃至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的保护意识。
基金项目
交通运输部科研专项“英文海事调查报告撰写指南”(编号:8081401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