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古塔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作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其与山、水、城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人们与所处环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积淀与总结。它们与文化、山水结合,成为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 [1] 。杭州位于钱塘江和长江三角洲南流域,地形变化复杂,属于钱塘江下游地区交通枢纽地带。杭州从秦代设县以来,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人文景观及古代遗址众多。杭州受到吴越文化、良渚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古塔的营建是杭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从古至今营建智慧、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2] 。因此,针对杭州市域内古塔的研究,既能保护古塔文化,也能帮助其与现在的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对于杭州景观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塔方面的研究方向多为建筑领域、历史角度和美学方向等,而从景观的视角出发对古塔与其他环境因素结合进行研究的学者甚少。在研究古塔的论文专著中,雷峰塔、白塔、灵隐双塔等杭州的塔常被作为重要案例列出。从中国地域入手研究的著作中,以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记录了大量的现场测绘和考察结果,将中国古塔按照特点进行分类梳理,是中国分析研究古塔的最早专著之一 [3] ;罗哲文的《中国古塔》统计整理了中国二百多座现存的古塔,介绍了其起源发展、建筑形制、材料、结构特点和功能用途等 [4] ;张驭寰的《古塔实录》则对“塔与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5] ;戴孝军的《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论述了塔的历代造型特色、塔与寺院的关系、塔的审美文化特征 [6] 。以河南、福建、四川等地域为研究范围的文章,如白占微的《福建古塔文化研究》结合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经济要素等对古塔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整理研究 [7] ;王东涛的《河南宋代楼阁式砖石塔研究》 [8] 、刘巍巍的《明清时期贵州风水塔的分布及其特征研究》 [9] 等研究;张科的《浙江古塔景观艺术研究》从塔的建造选址、山水关系、植物关系等理景艺术和美学层面进行总结研究 [10] 。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孤立地看待文化遗产,而是将其与所经历的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的环境结合起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断被重视,且这种意识在不断增强。了解古塔营建全貌,对于我国古塔遗产文化传承、古塔建筑特色保护以及当代古塔新建或修缮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杭州范围内的古塔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杭州各地地方志、搜集大量与佛教美术及杭州古塔相关的文献资料库,查阅、分析、整理相关前人研究成果,并展开实践调查,从选址特征、分布特点、营建动因等方面分析杭州古塔的景观空间特征和选址策略,以期为杭州的古塔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做出具有参考性的研究。
2. 古塔空间选址特征
2.1. 濒临水边 标志引导
杭州市域内河流数量多且分布广,各水系多呈树枝状,包括钱塘江、苕溪、京杭运河和萧绍运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被誉为江南水乡,水是杭州的灵魂。水系不仅是河流两岸居民的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从古至今,杭州因为水而兴起,因为水而繁荣,成为当今的宜居宝地和旅游胜地。塔故也被赋予了检测水位、引航导渡、登高远眺的功能,于是,很多古塔便临水设立。如雷峰塔和保俶塔位于西湖两侧,成为西湖景区的构图中心,丰富了西湖景区的人文景观。西湖的湖光山色与这两个塔呼应得恰到好处,两塔是西湖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令湖山增色。再如三潭印月可检测水位的三石塔、大运河和城区交接标志的闸口白塔、登高可俯瞰钱塘江的六和塔等,这些塔都与水系联系密切。古塔建于河川两岸,可以作为城市或乡村的重要标志物,对地区的水运交通有导航作用,可减少事故发生,保护一方平安。
2.2. 依山而建 弥补地势
2.2.1. 增强轮廓
整个杭州地区山脉主要分布于西南,往西往南群山连绵不绝。古塔建于山体之上,呈现起伏有致的山地轮廓线,既能加强城市天际线,突出杭州的竖向空间特征,也可以增强山体形势,与山、水、城等元素共同构成杭州的空间秩序和景观标志。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是依山建塔的典例。插入云端的并不是南高峰和北高峰,而是这两座山峰上建造的两座古塔。南宋时期,这两座山峰是临安城的制高点,也是建塔选址的绝佳高处。双塔虽在清代时损毁,但其孤傲姿态已被古籍和众多诗画所记载(图1)。

Figure 1. Two Peaks in the Clouds by Ye Xiaoya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图1. 南宋叶肖岩的《两峰插云》①
杭州西泠印社1924年新建的华严经塔,位于四照阁旧址上,建成后成为西泠印社标志性建筑,也增强了孤山轮廓线。西泠印社的石塔虽不高,但位于西泠印社制高点,耸立与孤山之上,装点着西泠印社小园林,实属一处精巧园林。中国各地的古塔形态各异、神韵不同,不管是从建筑物还是园林景观装饰物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存在。
2.2.2. 弥补不足
古塔位于山体制高点,登塔可观望城市格局,在城市之内也可眺望远处山上的塔,塔成为城市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城市的人文景观。林风眠《美术的杭州》指出“西湖缺点之一,是太嫌平坦。能救西湖过于平坦之病者,惟有雷峰顶端之雷峰塔,及宝石山巅之保俶塔。” [11] 西湖湖面平坦,虽然有孤山,但因其与其他山岭距离很近,让人误以为是陆地的山。西湖三面环山,但其高度变化微小,且多为缓坡。保俶塔与雷峰塔一北一南成为西湖的地标和制高点,也让西湖风景从两维平面变得三维立体。无论任何地方进入西湖,都会一眼看到亮丽的雷峰塔或保俶塔。两塔遥遥相对,大大拓展了西湖的空间维度,为平静的水面增添韵致。塔与山体结合,与城对望,形成“塔–山–城–山–塔”的空间格局。
2.3. 位于城镇 统领全局
梁思成先生曾说:“佛塔早已成为我国风景轮廓线上一个突出的特征” [12] 。有的古塔城镇的出入口处,或者独立在平野地,或与当地的自然山水地势相结合,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成为进出此地的空间标志。富阳龙门的同兴塔,据《富阳县志》记载:“同兴塔位于镇西1.5公里的石塔山上,由龙门人孙昌募捐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塔高12米,六面七层砖质。 [13] ”石塔山一侧就是进出龙门古镇的必经道路,同兴塔也就成为进出龙门的标志。古塔因其高耸的身姿往往在艺术构图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统领全局的景观作用。抟云塔是建德新叶村的最高建筑,作为村落的重心,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另外,抟云塔与附近建筑文昌阁和土地祠共同形成了村落的空间中心(图2),村民常在此空间开展公共文化性活动。

Figure 2. Tuanyun Pagoda in relation to the location of the ancestral hall
图2. 抟云塔与祠堂位置关系②
2.4. 立于寺院 凸显规制
塔来源于佛教,故早期的塔均建在佛寺中,而寺庙的相地对佛塔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杭州的古塔也多基于寺庙而立(见表1)。佛教寺院所处的地形不同,寺庙建造位置的不同,就直接影响古塔的建造位置。佛塔与寺院不可分割,是寺院的中的一个单体,一个组成部分。张驭寰在《古塔实录》中将寺院建造制度分为中心塔院制度、塔殿并列制度、寺院多塔制度 [5] 。寺院建塔的数量和位置没有严格的规定,有一寺一塔、一寺双塔、一寺五塔者,也有七塔寺、九塔寺。如一寺双塔的灵隐寺、香积寺、梵天寺的经幢塔;一寺多塔的包括永福禅寺七佛塔、淳安三和尚塔。

Table 1.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agodas and temples in Hangzhou
表1. 杭州塔与寺院对应表
3. 古塔营建动因
3.1. 登高览 观浪潮
登高眺览是古塔发展中最早衍生而又广泛使用的用途,这一用途在原本的窣堵波中所没有的,本着对佛祖的尊崇,塔身不宜登临。而中国的塔结合了高层楼阁才得以出现登高远眺的用途。杭州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描写古塔登高远眺用途的作品。宋代的章仙岩、艾性夫、董嗣杲、阳枋,清代林则徐,近代郭沫若等人均写过以《登六和塔》为题的诗词,说明登塔远望的功能用途已经非常普遍了,尤其是唐宋之后登塔观景游览更为盛行。在天气良好的时候或节日庆典,与家人或朋友登高一览壮阔美景,可以开阔胸怀。
3.2. 镇江潮 引航渡
古塔是高标挺立的建筑物,在我国湖海江河等水域的岸边,常可以看到巍峨耸立的宝塔,起到重要的导航引渡的作用。浙江杭州钱塘江边的六和塔,白天作为海航标志,晚上六和塔顶部的灯光更是为航海的船只提供安全和保障。古南宋地方志《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二关于六和塔的记载曰:“六和塔在龙山月轮峰,即旧寿宁院。开宝三年,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即其地造寺,以镇江潮。 [14] ”六和塔在建塔之初便是本着“镇江潮”的引航作用。过去因迷信原因,常称其为镇压之塔,它给与人们一定心理安全,但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警惕和提醒的作用,以此达到“保平安、镇江潮”的作用。杭州闸口白塔是五代时期的建筑,八九百年前,白塔所处之处正是进入钱塘江的入口,成为大运河通过城区标志,也为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
3.3. 奉佛物 存舍利
塔随佛教传入我国,最初目的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或埋葬舍利子所用,虽后期衍生出更多非礼佛方面的功用,但埋葬舍利和纪念释迦牟尼依然是营建古塔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埋葬舍利外,还会收藏高僧的遗物、佛教经卷、高僧的遗物以及珍贵的法器。
据南宋《淳祐临安志辑逸》卷五《院》关于雷峰塔的记载:“皇妃塔,吴越王钱俶做建……诸宫监遵礼佛螺髻发,犹佛生存。 [15] ”古文献记载认为雷峰塔是吴越国王钱俶为奉安佛螺髻发而建造。保俶塔之始建的相关信息来自清代发现的保俶塔造塔残碑。碑上字数残缺不全“……爽为睹此山上承角亢……感应舍利仍建舍……”从中能清晰的得知保俶塔建塔原因之一就是存舍利。明代建造的理工之塔是为了纪念灵隐寺的开山祖师慧理和尚、唐代净慈寺建造专门存放永明和尚圆寂舍利的延寿大师墓塔、北宋时期灵隐寺双石塔为纪念永明大师等。
3.4. 兴文运 托冀许
古城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名”,塔下提名,刻石长存,是考中进士的学子三件必做美事之一。文人学士、达官显贵们也喜登塔题诗,并把它当做一件美事。由此可知,塔在唐朝时期已经成为人民祈福、登高的场所,佛教的宗教崇拜意义已经降低,开始更加贴合人们生活。
明清时期兴起的文峰塔,就是为改善当地风水,故以风水学说为依据在特定位置修建风水塔。风水塔被赋予兴托文运的含义和功能,具有祈祷性和象征性。杭州历史文化积淀向来深厚,根深蒂固的吴越文化促使人们形成了推崇文化、尊崇文人的心理。杭州依据风水学说将塔建在村落水口的典范之一,即建德新叶村的抟云塔。抟云塔又叫做“文峰塔”、“文笔塔”,是杭州比较常见的风水塔。例如建德新叶村文峰塔,白崖山人《抟云塔记》载“……使天柱之高标与玉华、道峰相鼎峙,以补巽方之不足也。”文峰塔修建的原因是为了补当地风水不足或作为该地的地标性建筑,或是期盼当地多出人才从而振兴文化。
4. 古塔营造景观特征
4.1. 题名点景
杭州的雷峰塔、保俶塔和六和塔三座古塔对杭州景观营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民间将此三塔分别比喻成老衲、美人和将军,三塔恰如其分的装点守护着西湖,成为西湖重要的人文景观。南宋时期的,当时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等于西湖嬉戏游逸,多处美景被文人画家绘制在纸上并题诗作名,这些名称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景点的名称,从而便被评选出了“西湖十景”。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六和听涛、双峰插云,十景有四都与塔相关,可见塔对于营建杭州园林景观的重要性。南宋是文人诗文人画鼎盛时期,“西湖十景”涵盖了南宋时期的审美趣味,为景观增添了更多的文人趣味,也影响了后代的景点建设。
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故名“雷峰夕照”;西湖的南湖中三座石塔,圆洞烛光印入湖面,既得“三潭印月”。西湖南北高峰峰顶各有古塔一座,群山峰顶朦胧而双塔塔尖清晰可见,在南宋时期得名“两峰插云”,清代两塔损毁,清康熙时期改为“双峰插云”。雷峰塔与保俶塔隔着西湖相对应,展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妙景色,六和塔则像将军一样守护着钱塘江。
4.2. 相映成趣
塔除单独出现作为景观外,“一山双塔”、“一村双塔”的两塔交相呼应的呈现方式也常出现在城市、乡镇和寺院中。“南凌云、北祈祥”,既祈祥塔和凌云塔,两塔位于杭州市临安区,祈祥塔于临安於潜镇官堰山,与其北侧山顶的祈祥塔相呼应,双塔形成对景,相映成趣,呈现“一山双塔”的山地景观格局(图3)。
《余杭县志·山水》记载“《续县志》云:苕溪……去城东三里,形家言溪流峻直,溪南山向有塔,而溪北亦筑塔双峙,以锁迅流。” [16] “溪北亦筑塔”指的就是舒公塔,而“溪南山向有塔”则指安乐塔。舒公塔和安乐塔两塔隔着苕溪遥相对望,故而有“双塔耸秀”之说。两塔直线距离不足千米,放眼望双塔,对影映苕溪,双塔耸秀,令人叹为观止(图4)。临安昌化镇双塔村,村内南屏塔与秀峰塔双塔相对峙,风景美不胜收,该村故而得名双塔村。
4.3. 书写意境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美学特点之一,“意”是创作人主观的想象与设想,“境”是客观的环境与自然条件,而意境则是此两者的结合,即在客观环境内,通过视觉、听觉等主观的感受引发人们更多的情感联想,产生“景外之情”,出现超于景色本身的想象和思考,韵味悠长。古塔与山川、林木等元素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给游赏者带来更丰富的观感和体验。而在古塔的意境营造中,风云日月、水烟雾霭等是常用的元素,并以此命名。例如杭州古塔景观中的双峰插云、三潭印月、六和听涛、雷锋夕照等。通过时空的变换或某一指定的场景,塔与环境完美结合,生成特定的意境。
用诗词、文字营造境外之景也是古塔意境所用方法之一,几乎每座塔门处都施以匾额,匾额上的文字对塔的整体造景意境起着非常重要的烘托和点睛的作用。这些诗词或提出了塔名,或书写了塔的建造意图和呈现的意境特征。“景”“文”结合,以景写境,以文喻情。
4.4. 艺术雕刻
杭州古塔材料多用砖、石、木或其中两者混合,以石结构塔为多数,且石塔多为不可攀登的实心塔。土塔出现时间最早历史悠久,但因其局限性并未得到普及与发展,砖材本身具有缺陷,容易被植物破坏其坚固性,若砖塔的其中一部分因为植物破坏或其他原因遭到破坏,就很容易被人从破坏处挖掘、盗取,从而导致整个塔身倒塌,雷峰塔就是这个原因坍塌的。石塔因材料性质,多在塔身雕刻,图案有佛像、佛礼图、佛涅槃等。杭州西湖区闸口白塔因塔身精美雕刻,被梁思成推崇为“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国此类石塔的经典之作” [17] 。闸口白塔建筑结构严谨,是现遗存吴越末期仿木结构最生动、最典型、最精细的一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5. 结语
古塔作为中国传统风景资源的重要文化和建筑代表,是地域古典文化和当地古人营建智慧的结晶,杭州区域古塔的选址、营建与特征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和古人的需求紧密相关。杭州古塔选址表现出“濒临水边”“依山而建”“立于寺院”的特征,还兼具登高观景、航运安全、供奉佛物、弥补地势、兴托文运等与杭州人文自然相融合的功能。杭州古塔的景观特征体现出浓厚的杭州特色,六和塔的镇江潮、闸口白塔的引航导渡;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五代时期的雕刻艺术,南宋时期的提名点景;传统的营建智慧,高处建塔增强轮廓,平处建塔弥补地势。当今的城市建设,如果在山头处建造了新塔或在本有记录的原址上重建的古塔后,整个景区的韵味就会提升不少,景色也会立刻生动起来,产生难以言说的韵致和美之境。以塔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景观元素,不仅是古塔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更好利用,也使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充满浓郁美感和无尽韵味。
注释
①图1来源:引用自南宋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
②图2来源:李秋华, 陈志华. 新叶村[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③图3来源:网页引用,南凌云 北祈祥 临安於潜双塔重相映https://zzhz.zjol.com.cn/hz/csxw/202107/t20210722_22832661.shtml
④图4来源:网页引用,http://ghzy.hangzhou.gov.cn/art/2022/4/28/art_1228962609_58933324.html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