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对由于外伤、疾病、中毒等各种原因导致心跳和呼吸骤停而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功能恢复,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1] 。有研究显示病人在心脏骤停4分钟内接受有效的CPR,生存率达50%,6分钟后生存率仅为4% [2] ,即使复苏成功也难免遗留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 [3] 。当前我国成人CPR普及率不到1%,与欧美国家的30%~60%相差较远 [4] ,同时我国普通群众的急救意识薄弱、急救意识淡薄,急救技能缺失,极度缺乏基本急救技能的系统培训与教育,成为突发卫生事件紧急救援中的“瓶颈”。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心脏骤停突然倒地,这些意外87%发生在医院外 [4] 。现实中,医务人员难以在3~5分钟黄金救治时间内抵达急救现场,使得院前的抢救成功率不尽人意。因此,发挥社会公众作为“第一目击者”迅速有效的紧急施救作用,十分重要。
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大多医学高等院校健康教育中,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院校学生更容易接触专业的医药学知识与急救技能训练。而有关研究显示医学院校学生急救认知不高,实际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掌握不牢等情况 [5] [6] [7] 。因此,本文以广东医科大学为例调查医学高等院校学生CPR认知及急救意愿现状,分析讨论影响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试图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相关部门制定急救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23年8~9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医科大学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413名学生自愿通过扫描“问卷星”发布的调查问卷二维码进行调研答题并提交答卷。最终得到398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96.4%。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参考《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教材:救护员指南》 [8] 的基础上自行编制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父母职业、生源地类型、亲属是否患心脑血管疾病;对CPR的认知:共16题,共计24分,得分越高说明对CPR的认知和了解程度更高;CPR的实施意愿。问卷数据经SPSS.22软件分析评定后得出问卷总Cronbach’α系数为0.716,说明该问卷的信度可接受。
本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与事后多重比较分析,探究一般人口学资料和CPR认知总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卡方检验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及CPR认知程度在急救意愿上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鉴于Logistic回归适用于处理自变量分类特征、定类型因变量以及输出结果易解释的研究情况,广泛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研究(例如死亡与生存 [9] 、疾病发生与否 [10] 、救助实施意愿 [7] 等分类问题)。由于本文中对于CPR施救意愿程度设置有三种(“愿意”、“看情况”、“不愿意”),故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救意愿的因素,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共回收问卷413份,利用问卷星后台进行质量监测,最终纳入398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问卷回收率为96.4%。其中男性149人,占比37.44%;女性249人,占比62.56%;医学专业学生170人,占比42.71%,非医学专业学生228人,占比57.29%;母亲为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工作人员的学生有89人,占比22.36%,父亲为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工作人员的学生有56人,占比14.07%;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有228人,占比57.29%,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有170人,占比42.71%;亲属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学生有127人,占比31.91%。见表1。
3.2. 医学高等院校学生的CPR的认知及方差分析
该部分调查问卷共设置16道题,总分为24分。本研究将CPR认知程度分为三个层次,0~14分为认知程度低,15~20分为认知程度一般,20~24分为认知程度高。统计数据显示,CPR总知晓率为61.8%,平均得分为16.7分,有25.8% (103人)认知程度低,40.5% (161人)认知程度一般,33.7% (134人)认知程度高。调查发现,存在部分题目正确率偏低的情况,例如:题目“心脏骤停的判断标准”的正确率只有35.93%,有23.13%的学生将“普通昏迷”列入了心脏骤停的判断标准。见表2。
接下来,考虑一般人口学资料因素对“CPR认知总分”的影响,由于CPR知识认知分数为连续定量变量,预选择方差分析判断显著性。首先,经检验“CPR认知总分”符合正态性分布,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专业、生源地对CPR认知有统计意义,见表3。进而将这三个变量纳入事后多重比较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医学专业、生源地为城镇的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在CPR认知上具有显著性(见表4)。

Table 1. General demographic survey results
表1. 一般人口学调查情况
*注:由于年级为大五的被调查者只有一位,后续的数据分析中将其剔除。

Table 2. Mastery degree of CPR related knowledge among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表2. 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对CPR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on general demographic data and CPR cognition
表3. 一般人口学资料和CPR认知的方差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当两独立检验时采取Z检验,其他采用F检验。

Table 4. Post hoc test (multiple comparison) results
表4. 事后检验(多重比较)结果
3.3. 医学高等院校学生CPR急救意愿分析
64.82%的医学高等院校学生愿意在学习CPR技能的前提下,对需要的人进行及时的抢救;仅有6.53%的学生表示没有实施急救的意愿,28.64%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而定。另外,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为“家属”、“朋友”进行应急救护(占比均在90%以上),其次愿意对“同学”、“邻居”进行急救的意愿也较强,而对陌生人施救的意愿最低。
其中,医学高等院校学生不愿实施急救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怕自己不能规范操作”(73.08%);其次是“担心有法律纠纷”和“担心对口呼吸传染疾病”和“没学过不会操作”。见表5。

Table 5. Reasons why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re hesitant to implement first aid
表5. 医学高等院校学生不敢实施急救的原因
3.3.1. CPR急救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为研究影响医学高等院校学生急救意愿的因素,将人口学资料和急救认知程度作为自变量,急救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年级、急救认知程度在急救意愿方面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6。

Table 6. Univariate analysis of CPR first aid willingness (n (%))
表6. CPR急救意愿的单因素分析(n(%))
3.3.2. CPR急救意愿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 7.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PR first aid intention
表7. CPR急救意愿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避免漏掉相关因素,本文挑选P值较小者(P < 0.1),性别、年级、专业、母亲职业、生源地、认知程度作为自变量,将在紧急情况下“不愿意施救”、“看情况而定是否施救”、“愿意施救”作为因变量,纳入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回归结果显示,认知程度中和高、城镇地区、母亲从事教育行业的医学院校高等学生更愿意在紧急情况下对他人施救。多元有序回归分析显著性结果见表7。
4. 讨论与建议
4.1. 非医学专业学生CPR急救认知与意愿亟待加强
结果显示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在CPR认知水平上显著性大于非医学生,非医学生进行CPR急救意愿不强或持观望态度的占比高达40%。
医学高等院校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健康行业的主力军,熟练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增强急救信心十分必要 [11] 。医学院校作为医疗健康教学和实践的前沿阵地,应立足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应当继续加强全校师生的CPR急救意识与技能:一是继续将急救知识贯穿在课堂中,增加医学高等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通过实地急救演练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技能。二是创新网络急救培训模式,采用真实性、情景化、多现场教学宣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不定期开展急救知识技能比赛,不断强化急救理念意识,为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传播急救科普知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医学高等院校的力量 [12] 。
4.2. CPR急救知识的家庭教育亟待补充
结果显示母亲职业为“教育行业”的学生CPR急救意愿会更加强烈,生源地为“城镇”地区学生CPR急救认知水平与急救意愿都更强,可能是由于母亲仍然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城镇地区生源地学生更易接受急救教育,两者均凸显了家庭急救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应注重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提升家庭应急救护知识水平,为家庭健康和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一方面医学院校、社区医院以及相关卫生部门可定其开展家庭急救教育培训,例如开展线上教育云课堂和讲座、线下急救训练活动等。另一方面,针对城乡地区CPR急救认知与行动差距,针对农村和落后地区开展急救培训与教育活动。
4.3. 学生施救顾虑亟待消除
结果显示64.82%的学生愿意对需要的人进行CPR急救,但是有28.64%的学生表示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后仍会视情况而定,且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为“家属”、“朋友”进行应急救护(占比均在90%以上),其次愿意对“同学”、“邻居”进行急救,而对陌生人施救的意愿最低,与相关研究相符 [13] [14] [15] 。不愿实施急救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怕自己不能规范操作”,其次是“担心有法律纠纷”和“担心对口呼吸传染疾病”和“没学过不会操作”,这些都表明了学生的施救不自信和顾虑。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施救不自信主要源于急救认知和技能水平的不足,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生急救培训与平时检验,借鉴数字化应急救护训练道具,能帮助学习者练就过硬的应急救护技能。另一方面,施救顾虑主要来自于法律纠纷,而相当的民众并不了解《民法典》中的“好人免责条款” [16] (我国于2021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减少急救顾虑,提高学生急救意愿。
基金项目
本论文受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GD23YGL23)、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3GQN11)支持。